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湖南省长沙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这表明商周时期

A.具有原始民主遗存

B.贵族与平民存在矛盾

C.君主专制不断弱化

D.公民的政治素养较高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东汉史官班固认为长安的山河天险孕育了秦朝的暴政・西汉建都长安只是权宣之计・而东汉都城洛阳是周公”制礼作乐“的地方,是天下的中心,定都于此接续了正统,迎来了太平盛世班固的这一认识反映出

A. 秦朝暴政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B. 西汉时的主流思想得到廷续

C. 都城选址不当威胁了西汉统治

D. 东汉意图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秦朝时期,秦始皇明令将“贾人”与“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归为同类,并将他们充征(服徭役)或戍边。这反映了秦代

A. 劳动力极其缺乏

B. 社会等级森严

C. 徭役比较繁重

D. 厉行抑商政策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北朝西魏实际统治者宇文泰常给臣下赐胡姓,同时又为其改名,所改之名为汉名,多是儒家文化用语,如独孤信、长孙俭。这一行为

A.有助于民族文化认同

B.反映少数民族文化落后

C.促进了儒学开始兴起

D.加速少数民族文明衰落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唐高祖明确规定“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太宗两次颁布敕令,禁止五品以上的高级官员出入市场;武宗亦强调:“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人争业,然后利可均布,人可家足。”这表明唐代

A. 官员经商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

B. 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弛

C. 政府力图维护社会的商业秩序

D. 注重维持社会的等级制度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东汉某一现象的历史记述,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察举制是政府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 B.世家子弟入仕导致政局动荡不安

C.朝廷重视对青年才俊的选拔任用 D.察举制弊端日益严重,无法维系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唐末,财经部门出现了固定的职官机构即度支、户部和盐铁转运使。财税大宗都由盐铁转运使和度支使掌管,户部使在三司中是相对清闲的职位。唐末的财政机构改革

A.有利于遏制藩镇势力过度膨胀

B.协调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对宋代制度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D.导致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隋唐时期,士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宋朝,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官居高位。这一变化

A.抑制了官僚腐败

B.增添了政治活力

C.降低了官员素质

D.确立了官僚玫治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宋元以前,我国江北、江南广大地区农民既种田又养蚕,并按规定上缴谷物和布帛等产品给国家。明朝中期以后杭州、嘉兴、湖州和珠三角一带许多农民专事蚕桑,而其他许多地区“妇女无工于蚕事”。这一变化发生的背景是,明代中后期

A. 政府调整了赋税缴纳方式

B. 环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

C. 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D. 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兴起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云麓漫钞》中记载,宋金议和后,南宋朝廷认为“边患”消弭,便着力发展内部经济,“务与民休息,禁网疏阔,富家巨室,竟造房廊,赁金日增”。这从深层次上反映了

A.民众生活幸福指数高

B.经济再发展动力不足

C.南宋租赁经济盛行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2018年春节联欢晚会,展示了一幅国宝级名画——《丝路山水地图》,又名《蒙古山水地图》(下图为局部图),该画绘于绢本之上,幅宽0.59米、全长30.12米,是一幅绘制于明朝嘉靖三年至嘉靖十八年(1524~1539)之间的皇家地图,它描绘了东起嘉峪关西至天方城(今沙特麦加》的辽阔地域范围,共画出了211个地理坐标,许多丝路上的重要城市在图上都有清晰的标注。对此以下说法最有可能的是

A.对海上丝绸之路已有较为准确的认识

B.地图体现中国古代文人画的风格

C.地图绘制技术体现“西学东渐”

D.明朝实行海禁,陆上贸易有所发展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明成祖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随着内阁地位的上升,阁臣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宣德时期,经过内书堂训练,代替皇帝“批红”的司礼监秉笔太监也应运而生,从而形成了内阁与司礼监共理朝政的格局。这一现象表明

A. 君主权力日渐衰落

B.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变化

C.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D. 内阁完全丧失议政功能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

A. 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B. 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

C. 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D. 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变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B.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D.土地兼并现象被有效抑制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清朝在制订本国商人出海贸易的管理制度时,依据的是“重农抑商”政策;而在制订外商来华贸易的管理制度时,依据的则是“怀柔远人”的思想。这反映出当时

A.传统观念制约经济发展

B.闭关锁国政策发生变异

C.外商来华得到政府鼓励

D.制度更新助推社会转型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明朝前期,普通百姓严禁使用大红、黄色鲜艳的色彩;晚明以后,红色和黄色却成为民间普遍认同的富贵色。这一变化

A.瓦解了明朝的服饰等级制度

B.反映了百姓的政治地位上

C.形成了民族文化的传统积淀

D.是市民文化开始兴起的体现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据《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汉代,统治者强调以孝道治理天下。唐宋以后.保持了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醣”。如康熙六十大寿时,举办“千叟宴”,宴请天下老人。这种现象反映出,中国古代

A.政治活动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的重要性

C.社会活动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别

D.百善孝为先思想源于宗法观念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明清时期

A. 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压制,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

B. 文化反思带有批判理性特点

C. 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

D. 儒家思想内部出现流派之争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很多思想家借助神权来表达自己的人权。下列各项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B. 王夫之的“天地之化日新”

C. 朱熹的“理先于气”

D. 王守仁的“灵明就是本心”

 

详细信息
20. 难度:困难

下表为晚清时期西学输入的基本脉络,该表反映出

A.中西方思想文化逐渐融为一体 B.外来冲击推动近代中国转型

C.民族危机推动学习西学的深入 D.中西方近代化道路趋向一致

 

详细信息
21. 难度:困难

“鸦片战争前,在广州附近和在从广东通到内地去的粤湘大道上,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后来,“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维艰,而不得不走进流浪者的队伍中去”。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

B.广东人共同抵制洋货

C.“十三行”辞退员工

D.清政府严禁对外贸易

 

详细信息
22. 难度:困难

下列是19世纪60年代中国与西方签订的部分条约。据此可以得出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B.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

C.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 D.中外关系走向近代化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1864年,清政府刊印了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翻译的《外国公法》,奕䜣上奏说,“该国律例一书,衡以中国制度,原不尽合,但其中亦间有可采之处”。这反映出当时

A.政府向西方国家学习依法治国

B.近代中国人开始了解西方外交

C.法律制度正在逐步与世界接轨

D.统治者具有一定的国际法意识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太平天国在《待百姓条例》中规定:“店铺买卖本例,皆天王之本利,不许百姓使用,总归天王。”其由天国设立的买卖机构经营。1854年春夏间允许居民申请开店“赴圣库领本,货利悉有限制,”后恐市中人多聚众生事,令“各店俱歇”.在废除南京城内商业同时,在城垣外设立由天国官员管理的买卖街,将城与市在空间上严格区分开。太平天国城市商业政策变化表明

A.城与市分离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小农经济的设想不符合资本主义经济时代

C.农民阶级革命斗争没有科学理论指导

D.太平天国革命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这文件之所以鼓舞人民,是因为人民希望一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总的说来,……平等主义社会使命至少跟它的种族排满主义一样有吸引力。”这一评论提到的“文件”

A.充分调动农民阶级的生产积极性 B.兼具革命性和空想性的双重特点

C.激发农民阶级开展反帝爱国运动 D.反映的是革命派民生主义的诉求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18546月,杨秀清与英海军军官麦勒西交换函件。杨秀清坚持洪秀全是上帝亲子、天兄耶稣的胞弟,为万国真主。麦勒西指责这乃是最无根据的臆说”,“不能表示赞同。这说明(   )

A. 杨秀清极力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B. 洪秀全篡改历史亵读了西方宗教

C. 双方争执的焦点是谁代表真道    D. 中西文明的冲突由形式转为内容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马关条约》规定:“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故凡有亏损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这说明《马关条约》

A. 反映了日本资本输出的企图

B. 中断了中朝两国的朝贡关系

C. 打破了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

D. 实现了中、朝、日地位平等

 

详细信息
28. 难度:困难

甲午中日战争后,美国驻北京公使田贝说:“它(中国)可以把铁路建筑权卖给一家辛迪加,把采矿权卖给另一家,把开设银行的权利卖给第三家,造成一系列特殊的权利关系。”而美国必须获得这些“巨大特权”。这反映出

A.甲午战争刺激列强瓜分中国 B.列强在侵华问题上已开始相互勾结

C.列强在华争相划分势力范围 D.美国是列强瓜分中国的最大受益者

 

详细信息
29. 难度:困难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接到宣战诏书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却复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该协议的签订

A. 说明地方已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

B. 有利于江南地区的相对稳定

C.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D. 说明了清朝封建统治的没落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漫画是一种艺术形式,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这幅漫画最能表达作者意图的是

A.中西结合

B.中体西用

C.科技救国

D.内外兼治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下表摘编自清末重臣戴鸿慈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出国考察后撰写的《出使九国日记》。由此可知,戴鸿慈

A.是立宪派代表 B.主张民主共和

C.反对清朝统治 D.充满爱国情怀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学者费正清曾断言: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是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的一层皮,它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可见,该学者认为当时

A. 中国民主革命力量不足

B. 辛亥革命缺乏群众的支持

C. 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

D. 中国应该实行社会改良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33.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骞通西域后,设校尉管理屯田,“有副校尉,秩比两千石,丞一人,司马、侯、千人各二人”。唐朝统一西域后,唐政府在西域驻扎重兵,任命各级官吏,推行内地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及府兵制,并在天山南麓大兴屯田,使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推广至西域。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唐朝推行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军、城、镇等皆有使职专领,都有兵力配备,并可随时调派边疆民族军队作为补充。唐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加强对西域管理的主要措施,并说明这些措施产生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治边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太祖多次颁布禁海令,严禁濒海军民“交通外番,私易货物”。明成祖即位后,沿袭海禁政策,并奉为祖宗法度。此后,明廷三令五申,禁止人民私自出海贸易。然而,屡禁不止,民间开海呼声与违禁出海行为从未间断。嘉靖二年宁波争贡之役与二十八年走马溪事件发生后,海上走私贸易愈禁愈盛,尤其是自嘉靖三十一年起,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楼患。时人认识到,要消除楼患,保卫海疆安全,最好的办法是疏而非堵。闽、浙、粤三省官员不断上奏,请宽海禁,与主张严禁的官员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开海与禁海之争。隆庆初年,明廷同意福建巡抚涂泽民所奏,宣布开放海禁,漳州、泉州之民“准贩东西二洋”。开海政策持续五十余年,不仅在明后期福建社会经济发展及对外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是对沿用两百年之久的海禁政策的否定,推动了海外贸易发展。

——摘编自涂丹《明代禁海与开海之争》

材料二:康熙时本有四口通商的规定,但几十年间,外国商船绝大多数开赴广州贸易,形成了固定的贸易路线和惯例。乾隆十二年(1717年),西班牙商船到福建、厦门贸易。当地官吏认为“吕宋(指西班牙)为天主教长,漳泉风俗浇漓(民风不淳朴)。此等夷船终不宜使之源源而来,拟俊夷船回掉之日,善为慰遣,不使复来”。清廷的复示是:“此等贸易,原系定例准行,今若不令复来,殊非向来通商之意……慰遣之处,可以不必。”……1757年十一月初十日,乾隆正式颁布谕旨,明确宣布:“嗣后口岸定于广东,外来商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

——摘编自《清实录》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隆庆初年明廷开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隆庆年间的开海政策。

(2)据材料二,指出乾隆初年福建地方官员和清廷在对待西班牙商船贸易问题上的分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乾隆后期从“四口通商”转变为“一口通商”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

 

 

三、论述题
详细信息
35.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表为李伯重所著《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一书的内容梗概。从其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四、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36.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学者托勒密编著地理学著作八卷,其中六卷都是用经纬度标明的地点位置表。多数的地点位置,是根据对本初子午线和平纬圈之间的距离计算出的。魏晋时期,裴秀编制的《禹贡地域图》和《地形方丈图》中系统地总结出“制图六体”,为分率(比例尺)、准望(方向)、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实地起伏与换算)等。16世纪后的欧洲天主教积极向海外拓展,出现了基督教历史上继唐、元之后在中国传教的第三次浪潮。随后,两种坐标体系同时出现在一幅地图上。法国的地形图上出现了中国地图上的方里网;中国的《大清一统舆图》采用了西方地图上的经纬线。东西方两个体系的制图要素同时出现了。

材料二  《海国图志》一方面延续着中国传统的图志体例,另一方面又摒弃了九州八荒、天圆地方的旧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观。1845年清朝官员叶子佩绘制的《万国大地全图》“经度以京师为第一度”。1864年湖北官书局出版的《全国直省府厅州县图》,内容以康乾内府舆图为蓝本,以半官半民的形式出版,打破了纯官方编制、收藏地图的传统。1886年陈兆桐绘制《万国舆图》“原照英国舆图绘译,所有经纬,仍照原图以格林威治为中线”,书中的“五大洲各国大事表”,以民主、君民共主、君主将当时全球57个“自主”国家分为三类。近代中国第一次民间公开出版的地图是1903年武昌舆地学会出版的《中外舆地全图》。1906年由清朝学者周世棠、孙海环编辑《二十世纪中外大地图》,被称为民间刊行四大全国地图集之一。

——摘自陈潮《中国近现代地图出版概况》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东西方对地图编绘技术的贡献,说明16世纪后在中、法地图上同时出现“东西方两种要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地图绘制的特点,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地图发展演变的因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