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北省保定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春战国时期,儒家把“亲亲父为首”和“尊尊君为首”作为“法治”的两大基本原则,韩非子认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这反映了儒法两家

A.法家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B.都重视宗法伦理对社会秩序的作用

C.争论的焦点是治国理政的理念

D.在思想观念上的相互借鉴相互吸收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董仲舒认为:“国之所以为国者,德也;君之所以为君者,威也。故德不可共,威不可分。”与材料观点相符的主张是

A.天人感应 B.君权神授 C.三纲五常 D.外儒内法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姜夔《牍书谱·行书》曰:“尝夷考魏、晋行书,自有一体,与草书不同。大率变真,以便于挥运而已,草出于章,‘行出于真,虽曰行书,各有定体,纵复晋代诸贤,亦苦不相远’。”材料主要阐述了行书的特点是

A.笔画详备,形体严整 B.气势雄壮,意境深远

C.规范标准 D.工整与活泼兼具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中国是世界上公认发明指南针的国家,宋人普遍认为“指南针之所指,即阳气之所在,”立论依据更多转向地理方位的坐标系统一一中国古人认为地是平的、大小有限。近代英国科学家吉尔伯特—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体。受其影响,中国学者开始从新的视角探讨指南针理论问题。对由此可以得出

A.中国古代科学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B.科学技术在交流中得到发展

C.中国的古代科技发明知识含量低

D.近代西方科学技术才得以发展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2015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参加贵州省代表团全体会议时说: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下列属于王阳明主张的是

A.“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B.“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益明。”

C.“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心之所发便是意,知善知恶是良知”

D.“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宋之后,儒士阶层参与民间社会治理的方式多样,比如北宋神宗时期陕西蓝田吕氏兄弟根据儒家礼制并参照民间习俗制定《吕氏乡约》,以劝善规过、互助互济为主要内容,成为乡民行为守则和自治规范。材料表明

A.宋代儒学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宋代儒学开始成为官方正统哲学

C.宋代儒学主导基层民间治理

D.宋代儒学发展出现了大众化、民间化的趋势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日知录》序言中曰:“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积三十余年,乃成一编。取子夏之言,名曰《日知录》,以正后之君子。东吴顾炎武。”关于自序说法错误的是

A.反映了顾炎武谦虚谨慎的扎实治学精神

B.顾炎武反对治学中的沽名钓誉现象

C.体现了顾炎武的社会责任感

D.他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关于马镫(见如图)传入欧洲所起的作用,美国的罗伯特·K·G·坦普尔在《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书中描述:“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马镫,使骑手安然地坐在马上,欧洲就不会有骑士时代。……中国人发明了马镫,并赐予我们一个骑士制度的时代。”关于马镫的说法正确的是

A.马镫加速了欧洲封建化的进程 B.马镫的价值超过了四大发明

C.马镫的发明比造纸术要早 D.马镫的发明促进了中国的社会转型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鸦片战争前,经世致用主要是以赋税、盐政、漕运、河工为大端。鸦片战争后,“夷务”日渐渗入国计民生,成为经世之学的大题目。这种现象说明

A.中国人彻底改变了“天朝上国”的心态

B.经世致用具有新的时代内容和特质

C.中国开始全面对西方进行全面学习

D.到近代经世致用仍未跳出传统经世致用范畴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乙未二三月间,和议将定,时适会试之年,各省举人集于北京者一万数千计。……,以上书……,一曰拒和,二曰迁都,三日变法。”关于材料所述事件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产物 B.是甲午战败刺激的产物

C.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D.引发了士人深刻的反思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光绪庚子(1900年)后,谴责小说之出特盛,如《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孽海花》等,尤为描写社会百态而能道其形相者。“小说家者流,自昔未尝为重于国也,而一变为以谴责社会为能事。”材料表明

A.谴责小说反映了时代观念的变化

B.知识分子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C.清末谴责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顶峰

D.谴责小说成为宣传改良与革命的有力武器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1918年11月,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赞扬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庆祝协约国胜利大会上提出“此后的世界,全是劳工的世界”“认识劳工的价值,劳工神圣”。这说明

A.国民革命的时机日益成熟 B.新文化运动发展到新阶段

C.新文化运动的阵营不断壮大 D.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想主流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1926年11月,时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的国民党人邓演达在与广州记者谈话中提及:“仅有军事胜利靠不住,必须同时得到政治上的胜利,必须设法使农民起来参加革命。因此国民党要加紧工作,宣传民众,到农村去打定农民运动的基础。”材料表明

A.国民政府一直坚持贯彻三大政策

B.农民成为了国民革命的主力军

C.国民党党内也有对国情的正确认识

D.国共两党在农民问题上没有分歧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1922年以前,孙中山的“中华民族观”是一种以同化为基础的一元一体的,一种大汉族主义的民族观。1923年以后,变成了一种以平等为基础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观”’即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各民族的融合。这种变化根源于

A.共产国际的影响 B.孙中山的个人进步

C.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D.反帝反封建任务需要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在国庆十周年展览的38部影片中,18部故事片《冰上姊妹》、《林家铺子》、《五朵金花》等创造了一种能够反映我们伟大时代的新风格,并形成了一个社会主义电影的高潮,被称为是“难忘的1959年”。与材料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A.“一化三改” B.“三个面向” C.“双百方针” D.“二为方针”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文革”后,邓小平一重新出来工作,就提出反对“两个凡是”,鲜明地支持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在1978年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又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和改革开放开篇之作。材料表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突破口是

A.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B.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C.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D.经济路线的拨乱反正

 

详细信息
17. 难度:困难

柏拉图指出,“在雅典由于过分民主,尊重权威已经在群众中消失了,没有一个人学会如何服从”。他强调不管政府的形式怎样,道理都是一样的:哪里掌握最高权力的一个人把明智的判断和自制力结合起来,哪里你就可以看到出现与法律相配合的最好的政治制度。从中可以得出

A.柏拉图倡导理性合法的民主

B.柏拉图赞成雅典的民主政治

C.雅典人民得到了绝对的自由

D.柏拉图认为道德沦丧推残了雅典的民主制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相信尘世是进行有意义的创造性活动的场所,反复出现在文艺复兴时代种种乌托邦计划中的对正义和人道的统治的承诺,这些都并非来源于古代,而是来源于基督教。”这一观点认为文艺复兴

A. 传承近代文化,追求现世幸福

B. 摒弃神学信仰,主张以人为本

C. 汲取宗教养分,彰显人的价值

D. 立足宗教传统,建立理性王国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行的修语,这些谚语

①反映了宗教斗争即利益之争  ②体现了德国人信仰缺乏

③表达了资产阶级的不满  ④体现了德国人强烈的独立意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李卜克内西评价说,1859年某生物学著作的出版“如同马克思主义登上历史舞台一样,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差别只在杠杆是应用于另一点而已”。这本著作

A.引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B.使科学从宗教中独立出来

C.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科学支撑 D.对西方思想界产生深刻影响

 

详细信息
21. 难度:困难

1750年到1871年英国人口分布

如表是英国人口分布表,由此可知,上述现象

A.体现了工业发展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B.是奴隶贸易造成的结果

C.导致英国工人运动不断发展 D.与圈地运动没有关系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格列佛游记》出版于1726年,是英国作家江奈生,斯威夫特创作的游记体讽刺小说。第一卷中,描写最高的职位要通过跳绳来决定,而不是一人的能力品德来决定。第二卷中,描写英国一系列的事件“只不过一系列的阴谋、叛乱、谋杀和清洗而已。”这些描述

A.表达了对英国政治制度的批判和不满

B.是浪漫主义文学特有的表达手法

C.反映了崛起中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D.批判英国封建制度的落后与腐朽

 

详细信息
23. 难度:困难

因遭受超剂量辐射而产生超自然能力的超级英雄,是二战后美国漫画的热门题材,其著名形象有绿巨人,神奇四侠等。这反映了

A.美国的法治不够健全 B.倡导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C.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反思 D.经济全球化下的多元视角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1991年1月4日,新加坡内阁向国会提交了一份关于共同价值观的白皮书,共同价值观共有五条,即: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1996则宣称:“亚洲价值是普遍的价值,欧洲价值是欧洲的价值”。材料表明

A.儒学思想是亚洲思想文化的核心

B.亚洲文化自信与亚洲价值得以彰显

C.人类的价值观都带有普世性质

D.亚洲国家联合抵制欧洲的价值观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是中国传统政治结构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儒家与中国政治结盟的开端。孔孟虽然确立了儒家思想的基本形态,但这些观念并没有真正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得到落实。到了汉代,随着大一统局面的稳定,叔孙通制订朝仪,使刘邦感受到了作为君主的威仪和贵盛,认识到儒学作为君主专制维护工具的重要性,从而扩大了儒学在汉初的影响;与此同时,儒家经典系统也在进行有机的调整,在“受命”“改制”等观念的影响下,儒家的经典——特别是《春秋》——被儒生塑造为“为汉制法”。……汉武帝之后,董仲舒以儒学为主体和内核,杂糅各家思想,以阴阳五行学为原理建立起具有神学色彩的新儒学体系,试图以儒家的观念来改变汉初以来奉行的黄老道学,提出“独尊儒术”来确立儒家思想主导性,以“五经博士”来取代秦以来的成分复杂的博士制度。……这样,经典与现实政治之间的依赖关系被重构。

——干春松:《董仲舒与儒家思想的转折》

材料二  文化的生命力往往依托于经典,因为经典中的知识内涵构成了文化的重要基因。宋代新儒学不仅对先秦儒学作出了“创新转化”,重建了儒家信仰,更重建了儒家“新经典”。朱熹的思想在13世纪后便已传入东亚周边各国,从而使原本属于地方性知识的“四书学”在东亚世界获得了普遍性意义,成为东亚儒学的重要思想财富。改革开放之后,宋明理学也开始得到客观评价与进一步重视。

——吴震《宋代新儒学:思想与经典的重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汉代儒家是如何与政治结盟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对儒学进行创新发展的表现。并概括宋明理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有何积极影响?

 

三、论述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清政府实行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后,中国文化断绝了与外来文化之间的一切联系,开始成为封闭的文化系统。……鸦片战争后,林则徐成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近代文化逐步从鸦片战争后的有限开放,到洋务运动扩大开放……最后到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全面开放。

近代以前,中国只存在一种文化,即中国的本土文化。伴随着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自由、民权、平等、社会契约等思想打破了传统思想观念的一统天下,新的科学体系也初步建立,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新文化运动则进一步推动了这种多元化的历史进程。

现代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就是民主与科学,而近代以前中国的文化只有民本思想而无民主思想;只有“格致之学”,而无科学。真正将民主与科学作为现代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的,是《新青年》以及因《新青年》的创刊而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摘自《<新青年>创刊与中国近代文化的走向》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中,向青年提出了六条要求,其中第四条即是“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他号召中国青年要有世界知识,进而推动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开放;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几乎所有的西学门类,如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心理学、地理学、史学、文学、美学、语言、文字、艺术、科技、医学、教育,以及各种各样的主义、思湖、学说、观念、理论,都先后传入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将民主与科学作为现代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的,它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因此新文化运动既是中国近代文化走向的必然产物,同时又对中国近代文化走向产生重要影响。

——摘自《循着中国近代文化走向回望<新青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文化的走向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作者关于新文化运动所持的观点,并对此加以解读。

 

四、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85年,6位“国王的数学家”耶稣会士入华,掀起了中法文化交流的新高潮。据法国耶稣会士汉学家荣振华统计,1552—1800年间在华的耶稣会士975人中,有168名法国人,他们在传教和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成绩斐然。安菲特利特号法国商船于1699—1700年间首航中国成功。中法关系史,特别是中法文化交流史的发展,在欧洲于17—18世纪催生了一股强大的“中国热”风潮。

——摘编自耿昇《中法早期关系史——柏朗嘉宾与鲁布鲁克出使蒙元帝国》

材料二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首次为中国人介绍了一点关于法国的地理、人种、习俗等,首创了中国文学中的“法国原型”。王韬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国史著作《法国志略》,该书介绍了法国的政治、军事、教育、宗教等历史和现状,对法国大革命作出完全否定的认识。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对法国历史由简单介绍转到了一定的研究性质上,由少数外交官的行为,变为大多数具有救亡理想的知识分子的群体行为,成为了进行思想斗争的武器之一。宣传介绍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法国大革命史(包括启蒙思想)。革命派极力宣扬法国大革命及思想,改良派研究法国大革命,更主要集中于研究卢梭、孟德斯鸠等人的思想,从中寻找政治理论依据。

——摘编自雷斌《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法关系研究》

材料三  1964年中法两国正式建交,政治上的密切关系引发文化交流的高潮;1999年中国在法国举办“文化周”;2000年—2001年中国在法国举办“文化季”;2004年10月—2005年7月,法国在中国举办“法国文化年”;2006年至今,持续举办中法文化交流之春活动(包括“法语活动节”、“中法环境月”及“创新法国”等),单2015年活动便辐射中国大陆20余个城市开展,包含十大门类一百种项目的展览与演出,规模浩大。

——摘编自王青《文化外交视阔下中外文化年活动的价值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17—18世纪“中国热”风潮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中国知识分子学习法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加强中法文化交流的意义。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