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我国水稻起源的专题片,下列选项中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文化遗址 D.仰韶文化遗址
|
2. 难度:简单 | |
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这最能表明分封制 A. 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形式 B. 森严的等级制度 C. 权力分散未形成中央集权 D. 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
3. 难度:中等 | |
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 A.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 B.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 C.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 D.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
|
4. 难度:简单 | |
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治国思想的记述。 由此可以推知 A. 君主对权臣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B. 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严重固化 C. 军功阶层全面取代显贵望族 D. 削弱旧贵族的势力成为潮流
|
5. 难度:中等 | |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即“道”遵循客观规律,不任意妄为,所以无所不为。它有别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这表明道家思想 A. 蕴含了科学和人文精神 B. 反对征服和利用规律 C. 不利于天人关系的和谐 D. 符合当时的政治现实
|
6. 难度:简单 | |
秦能实现统一的必要的社会基础是 A.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实力最强 B.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民族、地域之间联系加强 C.长期战乱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D.嬴政雄才大略,广罗人才
|
7. 难度:中等 | |
下面的漫画作品中能够显示的关于秦朝的历史信息是 (图中文字上: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图中文字下:太尉、丞相、御史大夫) A.建立了官僚体制 B.全国推广郡县制 C.继续采用分封制 D.不利于国家统一
|
8. 难度:中等 | |
《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
9. 难度:简单 | |
班固在《汉书·儒林传》中写道:“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寝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这反映了 A.儒学与察举制的结合推动儒学的发展 B.儒学研究的功利化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C.儒学的发展对百姓生活影响逐渐增大 D.儒学研究的繁琐倾向使儒学发展受限
|
10. 难度:中等 | |
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此段文字反映了 A.隋朝时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B.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恢复 C.门阀世族在中原得到发展 D.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促进繁荣
|
11. 难度:简单 | |
据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郡县制的推行 B.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C. 科举制的设置 D. 中央集权制的加强
|
12. 难度:中等 | |
《新唐书》说得好:藩镇“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于是,“方镇不得不强,京师不得不弱”。由上述引文你认为后代王朝应从中汲取的教训是: A.将领跟军队,应有合有分。铁打的营盘流动的将帅,将领应按一定年限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队之间流动 B.将领的权力不能过大,不能大到朝廷失去控制的地步。不能把军权以外的行政、财政等权都交给将领,让他们私自任免文武官吏、征收赋税,任意扩充军队 C.军事将领也要有监督。朝廷要掌握军事将领的任免权,此权不能假人,不能旁落 D.要慎择将帅。在委任将帅问题上,就是要实行“疑人不用”
|
13. 难度:中等 | |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 废分封,置郡县 B. 废丞相,设三司 C. 确立三省六部制 D. 实行科举制
|
14. 难度:中等 | |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种土地制度,如曹魏的屯田制、南朝宋颁布的占山令、北魏的均田制等。其影响是 A.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 B.实现了社会长期稳定 C.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D.调整了农业生产关系
|
15. 难度:中等 | |
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土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干福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 A.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 B.达到了得意忘形 C.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 D.蕴含世俗化倾向
|
16. 难度:中等 | |
北宋时,在州郡之上设置路一级的派出机构。各路设转运使,掌财赋;设提点刑狱,掌刑政;设提举常平,掌常平、水利等;设安抚使,掌军政。这四个机构相互平行、互相监督,又共同负责对地方州郡的监督。这一举措 A.削弱了三省六部的权限 B.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C.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D.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
|
17. 难度:困难 | |||||||||||||||||||||||||||||||
据《宋史》记载,北宋有7位武将曾担任过地方知州: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宋代 A.武将担任地方知州较为普遍 B.武将在吏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C.统治者改变重文轻武的政策 D.地方百姓更加拥戴武将知州
|
18. 难度:中等 | |
元朝时,“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摩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种变化反映了 A.人口增加推动边疆开发 B.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 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D.地方管理制度模式一致
|
19.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谈到“坊巷的开放,坊市的混一,展现了宋代城市管理以经济生活为主旋律的开放的特点,显示了宋朝的城市管理不再如唐代那样以政治管理和治安管理为最重要目的。”材料主要说明宋朝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城市功能的变化 C.统治者重视商业 D.城市比唐朝稳定
|
20. 难度:简单 | |
建炎三年(1129年),李清照与丈夫具舟去芜湖,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李清照作诗《乌江》,内容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表达了作者 A.对南宋覆亡的遗憾 B.恰遇婚姻变故时的无限伤感 C.对政治腐败的不满 D.身处民族危亡时的忧国之情
|
21. 难度:简单 | |
明成祖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随着内阁地位的上升,阁臣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宣德时期,经过内书堂训练,代替皇帝“批红”的司礼监秉笔太监也应运而生,从而形成了内阁与司礼监共理朝政的格局。这一现象表明 A. 君主权力日渐衰落 B.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变化 C.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D. 内阁完全丧失议政功能
|
22. 难度:中等 | |
清朝雍正帝在宫内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历史解释和历史结论 B.历史解释和历史叙述 C.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 D.历史结论和历史观点
|
23. 难度:中等 | ||||||||
某兴趣小组在学习“闭关锁国”政策时,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下列组合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
24. 难度:简单 | |
明代有的徽商经营商业致富,但仍然要“治甫田以待岁,凿洿池以待网罟,灌园以待瓜蔬,滕腊饔飧,不外索而足”。材料主要说明有的徽商 A.有自给自足的观念 B.积极开发农村市场 C.以农业为发展基础 D.改变了旧经营方式
|
25. 难度:中等 | |
“李贽和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毕竟还属于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他们并不完全否定儒家思想,而是希望给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新时代的内容。”下列属于“新时代内容”的是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C.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D.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
26. 难度:中等 | |
中华传统文化渊源流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寝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 ——班固《汉书·儒林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分别代表“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思想流派及代表人物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以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
27.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贞现十四年(公元641年),魏征上书唐太宗,说:“臣闻君为元首,臣做股肱……君虽明哲,必藉股肱以致治。”唐太宗也经常对臣下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贞观时期被后世称道的原因在于君主给了臣子更多的尊重和参政机会,让这些臣子在君臣道义的要求下去参与社会治理,进而在制度设计上为君臣共治的实现提供了许多条件。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研究》 材料二 在明代,以官员批评皇帝为核心的君臣冲突表现的尤为突出。成化四年,宪宗为满足生母周氏愿望,命大臣于帝陵外别选址以葬英宗嫡后钱氏。此事有违礼制,群臣极谏争之,“伏哭文华门,竟得如礼”。明中期以后,“占夺民业,而为民厉者,莫如皇庄及诸王、勋戚、中官庄田为甚”。于是“科道”谏言,“天子以四海为家,普天率土莫非所有,何必置立庄田与贫民较刀锥之利哉”?宪宗迫于群臣压力,对弊政有所厘清。天启年间,熹宗纵容魏忠贤介入朝政,南北诸臣纷纷上疏要求惩处魏忠贤,熹宗皆不纳。 ——摘编自张廷玉《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贞观”时期君臣共治得以实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君臣冲突加剧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唐到明君臣关系演变的根源。
|
28.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忽必烈以前,蒙古国一直采取草原本位的统治政策,汉地管理混乱。与其诸位前任相比,忽必烈受到过更多的汉文化熏陶,并且是以汉地的经济、军事力量为后盾争夺汗位,因此即位后将统治重心放在了汉地。在由翰林学士承旨、原金朝状元王鹗起草的即位诏书中,忽必烈指出了前代大汗的政治路线“武功迭兴,文治多缺”的弱点,进而提出“宜新弘远之规”“祖述变通”的立国方针。这是蒙古大汗第一次专门向汉地颁发用文词典雅的汉文文言写成的即位诏。它足以向中原百姓表明:新即位的忽必烈不仅仅是蒙古的大汗,同时也是中国一个新王朝的皇帝。中原士大夫经历过长期异族统治,民族意识并不很强,又饱尝战乱之苦,渴望安定。在他们看来,“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忽必烈正是他们要求的新主人。 材料二 蒙古国家统治重心转变的主要标志是“汉法”的推行,即有计划地吸收、采用前代中原王朝的一系列典章制度和统治经验。用当时人的话说,就是“帝中国当行中国事”。忽必烈在位初期推行的“汉法”主要包括:建立年号、国号及有关礼仪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王朝官僚机构;定都汉地;实行重农政策;尊崇儒学。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忽必烈改汉制、用“汉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忽必烈改汉制、用“汉法”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