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商王对神的意志绝对信仰,事事都要征得神的旨意,以至于每事必卜。而西周统治者则强调“顺乎天而应乎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种变化反映了

A.对天命鬼神思想的否定 B.先秦神权政治的常态化

C.“尊礼敬德”思想的普及 D.周人对政治兴亡的反思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德治,法家崇尚法治,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A.为统治者改善统治出谋划策 B.争夺对诸侯国家政权的控制

C.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 D.铲除三代遗迹建立全新制度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英国科技学者李约瑟在《中华科学文明史》中说:“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汉朝人伪造日食记录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巩固政治统治的需要

B.总结历史教训的需要

C.天文观测技术的落后

D.天与人相感应的结果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唐玄宗亲自对《孝经》、《金刚经》和《道德经》三部书进行注释,并将注本颁行天下;南宋孝宗的《三教论》说:“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上述现象表明

A.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B. 三教合一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C. 儒学已丧失其正统地位

D. 统治者注重各类思想的实用功能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宋以来的民间戏曲小说,凡是才子佳人的题材,男主角必定是个读书人,多半是秀才。但才子若要抱得美人归,实现大团圆,必定得进京赶考,考个状元。这反映了宋代以来

A.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

B.主流思想借助戏剧传播

C.文学作品推动科举制发展

D.读书做官成为社会风尚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朱熹的《观书有感》一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由此可见朱熹主张

A.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B.格物致知,勤勉治学

C.心外无物,知行合一

D.反省内心,发明本心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些现象说明当时

A. 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 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 印刷技术有进一步突破

D. 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清代苏州严氏之先“士商相杂”,(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清康熙时人归玄恭曾言:“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其观点反映出

A. 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B. 清代专制集权空前强化

C. 政府开始调整抑商政策

D. 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下降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下表为1844—1856年上海和广州进出口贸易额统计表(单位:万美元),这反映当时的中国

年份

广州

上海

1844

3340

480

1847

2530

1100

1850

1670

1190

1853

1050

1720

1856

1730

3190

 

 

A.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B.对外贸易逆差严重

C.对外贸易中心发生变动

D.民族工业开始兴起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清同治八年,奕訢上奏指出:从前各国条约,“最难措手者,惟‘中国如有施恩利益,各国一体均沾’等语”。光绪年间,曾纪泽进一步指出,“中国与各国立约,所急欲删改者,惟‘一国倘有利益之事,各国一体均沾’之语,最不合西洋公法”。这表明清朝部分官员

A.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B.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

C.仇洋和排外思想浓厚 D.外交观念逐步近代化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出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无独有偶,同一时期日本和朝鲜也分别出现了“和魂洋才”和“东道西器”的思想。据此可知

A.向西方学习已成为东亚历史潮流

B.东亚国家以儒学为共同价值取向

C.东西方文明开始出现融合的趋向

D.文化本土化已成为东亚社会共识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清末主张废帝王纪年而用新纪年者约四种,除康有为主张孔子纪年和刘师培主张黄帝纪年外,章太炎曾主张共和纪年,高梦则主张耶稣纪年。这些纪年之争共同反映了

A.满汉民族矛盾不可调和 B.实现社会转型的强烈要求

C.维护传统文化 D.恢复传统制度的迫切愿望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毛泽东在某一时期的代表性著作是《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该时期毛泽东

A.探索了新型革命道路

B.系统阐述了中国革命问题

C.建立了完整的思想体系

D.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1948年8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共产党员376人,非党人士166人。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这次会议

A.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 B.表明抗日战争已取得了胜利

C.政治协商制度的雏形已经显现 D.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新中国成立之初,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风气治理运动,将“除旧与布新”作为社会风气治理的方向与目标,扫除旧社会的一切污泥浊水,在全国建立一种积极向上的新社会风气。其主要目的在于

A.继续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B.适应政治经济建设需要

C.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D.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1956年,党和政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共同作用是

A.调动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B.促进科技与文艺领域的繁荣

C.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D.推动国民经济调整的顺利完成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提出:“认识既然是由我们的感觉与自然交互作用而产生,所以因人而异。任何超人性的真理,连同宗教的真理都是不存在的。”由此推断该哲学家

A.肯定人的价值 B.否定神灵存在

C.强调理性至上 D.推崇绝对真理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苏格拉底主张:“不论是真理的持有者,还是美德的富有者,最后却必须是法律的服从者。”柏拉图认为:“人们必须为他们自己制定法律并在生活中遵循它们,否则,它们会无异于最野蛮的野兽。”这说明两人都

A. 尊崇法律权威

B. 忽视道德规范

C. 崇尚知识美德

D. 追求直接民主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要求追求个人的充分发展。他们崇尚“全才”,不仅重思辨和理论,还追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服务”。这些思想特点

A.推动了理性主义思想的传播 B.表明资产阶级反对禁欲主义

C.有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D.容易导致个人主义思想泛滥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有人认为(它)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二个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理论,取得过如此之大的成就。这里的

A.经典力学

B.生物进化论

C.相对论

D.量子论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西风啊,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吧?以上诗句出自19世纪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下面文学作品中,流派与其相同的是

A.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B.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C.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D.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详细信息
22. 难度:困难

1871年,“人们带着对1792年巴黎公社的眷恋之情而建立了公社”。公社不仅名称相同,许多活动和建制也相似,如国民自卫军、治保委员会等。公社活动演奏《马赛曲》,宣扬“自由平等、博爱”,甚至恢复了1792年的革命日历。这反映出1871年巴黎公社

A.未超越资产阶级革命范畴

B.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

C.革命目标与之前没有变化

D.深受法国革命传统的影响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20世纪初期,欧洲发生这样的文化变迁:巴黎、柏林或伦敦的奢好和说话腔调,传布到国内最遥远的乡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开始被全国性文化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列何者是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 )

A.报纸和广播 B.铁路与飞机 C.电视和电影 D.网络与漫画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列宁用一个公式概括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总和=社会主义。据此可知列宁

A.放弃了共产主义伟大理想 B.实现了俄国与西方和平共处

C.意在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 D.丰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乡绅之治是乡绅作为主体对乡村的治理,它发端于中国明清时期,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明清时期国家权力逐渐退出乡村,乡绅成为里甲制(征税)和保甲制(征兵)的主要控制者,还是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同时是官吏和乡民之间的链接和中介。乡绅主要来自于休假退隐的官员、退休居乡的前官僚、尚未入仕的士人。这三类组成人员都与国家权力存在着交集,因而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拥护和支持着封建政权;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身处于乡村社会这样一种时空背景之下,与乡民存在着共同的利益,所以维护乡村、宗族和维护个人的利益必然是正相关的。

——摘编自徐祖澜《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

材料二  英国乡绅的产生得益于为加强王权、巩固中央集权进行的封建制改革。在改革过程中逐渐形成“乡绅自治”。由于乡绅是治安法官的主体,担任治安法官成为乡绅发挥地方影响最佳途径,而治安委员会更是乡绅群体议事、处理地方事务的自治机构。长期以来,乡绅占据议会下院的主体下院是乡绅获得国家政治话语权、维护自身与地方利益的主要阵地。经过英国19世纪的宪政改革,乡绅在政治上的影响逐渐衰落,但并非被彻底“消灭”,更多的乡绅在英国工商业资本主义发展中转变身份。

——摘编自顾荣新《英国乡绅与英国宪政关系简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乡绅的特征并分析明清“乡绅之治”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英两国“乡绅之治”的相同影响。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国政制形式与内容的分割,迫使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深入到思想文化的深层中去寻找国家富强的出路,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不论是新文化派,还是文化保守主义,都对“民主”持有肯定态度,同时,他们对民主的理解和追求方向又不完全相同,可分为激进民主主义、自由派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五类。新文化运动时期,从西方文明寻找到的科学旗帜已超越了自然科学领域,逐渐渗透到社会科学、宇宙人生领域。科学主义作为一种时代思潮取得了舆论上的胜势,出现科学可以解决一切的论调。

——摘编自穆克军《文化比较视城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再思考》

材料二  在某种意义上,西方启蒙运动是对传统中的希腊文化的复归,它的反传统并没有打破整个西方文化体系的构架。而中国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肇端于中西文明冲突,是由西方现代性激活的外援性启蒙运动,与中国本土文化传统之间具有深刻的价值断裂性。……西方启蒙运动的中心是对人的研究,把启蒙运动推进到人的主体性层面。与此相比,“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思想也注意到启蒙张扬个性一面,但由于国家与民族存亡危机,并未像西方启蒙运动一样深入到深层的理性与自由去揭示启蒙意义,而是把启蒙思想定位于科学与民主这样一种外显的范畴。

——摘编自骆徽等《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与科学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三、论述题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美国史学家)戴福士认为,从明末至今,中国一直承受着更大的外来压力,特别现代化西方的压力、欧洲的文化冲击波——从17世纪的基督教到19世纪的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可谓连绵不绝。中国分别从西方、西方化了的日本和关、苏引进了不同的思想模式以改造自身的文化。但是戴福士仍然认为,中国的历史处于自身与西方都无法轻易改变的胶着状态,中国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经历,与其说是一种“大过渡”,毋宁说是一种以文化的延续和继承进行的“大强化”。

——张展怡《中国近代文化十二讲》

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符合逻辑)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