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西周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天子“授民授疆土”予诸侯,“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其天下共主的地位得以确立.这反映出分封制 A.加强了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 B.实现了西周王权的高度集中 C.加强了天子对地方有效控制 D.维护了贵族间血缘宗法关系
|
2. 难度:中等 | |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礼制文明受到挑战的时代,诸子学说揭示出中国古代礼制文明发展的各种可能选择,提出了礼制文明进一步发展的新思路、新观点,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据此可知“百家争鸣”的意义在于 A.彻底否定了传统的礼乐制度 B.确立了儒学的主流学说地位 C.推动了古代社会的制度创新 D.开启了思想自由的全新时代
|
3. 难度:简单 | |
在察举制中,考试最初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检验,后来逐渐变成了整个察举的中心环节.既然文化知识由知识群体所掌握,那么文化考试就不能不采用为知识群体认可的评价标准.察举制采取文化考试 A.为隋唐改革选官制度所借鉴 B.使选官回到以德取人的旧例 C.使考试成为唯一的选官标准 D.打击了门阀士族的文化垄断
|
4. 难度:简单 | |
董仲舒认为,皇帝的德行如果使人民安乐,那么天就让他当皇帝,做自己在人间的形象代言人和执行者;倘若危害到老百姓的身家性命,损害了天的尊严和形象,就要收回皇帝的“代理权”.这说明董仲舒的思想 A.具有民主思想 B.宣扬“君权神授” C.要求限制君权 D.背离了传统儒学
|
5.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认为,三省合一办公场所“政事堂”(后来改为“中书门下”)的出现明显与“三省制”之本意背道而驰。其理由在于,“政事堂”的出现 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 B.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 C.提升了中书省法定地位 D.囊括了三省的主要职权
|
6. 难度:简单 | |
有一次,街上有两个人吵架,甲骂乙:“尔无天理!”乙骂甲:“尔欺心!”王阳明听后对弟子们说:你们好好听听,这是在讲学呢!弟子不明白,认为不过是相骂而已。王阳明解释说:他们讲“天理”“欺心”这不是讲学是什么呢?这一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心学 A. 追求理论的大众化 B. 整治人心,挽救统治危机 C. 提倡“知行合一 D. 赞成穿衣吃饭等“人伦物理”
|
7. 难度:简单 | |
根据史料记载,元朝实行匠籍制度(匠户沦为国家奴隶),明政府规定“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北匠出银六钱,到部随即批放;不愿者,仍旧当班”。这种现象说明 A. 当时工匠从封建徭役中得以解放 B. 当时工匠摆脱了封建官府对其人身的控制 C. 当时工匠履行封建义务的银差化 D. 工匠顺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8. 难度:简单 | |
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论证财富为何物时说“古圣王所谓财者,食人之粟,衣人之帛。”这反映了 A.古代的农本思想 B.重农抑商的思想 C.工商皆本的思想 D.中国落后的病因
|
9. 难度:中等 | |
清初儒学发展抛弃了晚明儒学的晦涩玄理与沉沦萎靡,以天文、地理等自然规律和吏治、典章等社会治理诸多领域为研究目标.这反映出 A.自然科学成为学术研究的主流 B.儒学发展中的实学倾向 C.程朱理学与近代科学相互融合 D.思想控制开始逐渐放松
|
10. 难度:中等 | |
如图为中国古代科学家的职业及其人数统计表 据此分析可知,中国古代科技研究 A.与科学家的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 B.得到君主的重视和提倡 C.十分侧重于理论知识的逻辑推理 D.是政府官员的应有职责
|
11. 难度:简单 | |
《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很多描写都家喻户晓,如草船借箭、借东风等。但是,这与《三国志》中的诸葛亮形象却有明显不同,甚至像草船借箭等也并非诸葛亮所为。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立场和价值观会影响历史的叙述倾向 B. 文学作品对历史的叙述不可信 C. 文学作品和正史都无法获取历史真相 D. 时间久远导致对历史认识不清
|
12. 难度:简单 | |
“道光年间(1820~1850年)湖丝出洋,其始运至广东,其继运至上海。七里(村)所产丝尤著名,出产既富,经商上海者乃众。……镇之人业此因而起家者亦不少。”这反映了 A.传统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五口通商客观上刺激了湖丝对外贸易 C.上海开放程度高于广州 D.“海禁”政策使湖丝只能经广东出口
|
13.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中体西用”在当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后来却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它的关键点不是理论的错误,而是解释的不到位.这说明“中体西用” A.利于富国强兵的实现 B.使中国近代化建设不断深化 C.在实践上具有双重性 D.被地主阶级洋务派刻意歪曲
|
14. 难度:中等 | |
严复在甲午战争后翻译出版了英国学者赫胥黎的著作《进化论和伦理学》中《导言》和《本论》两篇,并加入了许多按语和注释,取书名为《天演论》,首次系统地把达尔文的进化论介绍到中国.从此,“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把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展现在国人面前.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 A.使民众的价值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根本上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C.给近代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武器 D.使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成为社会共识
|
15. 难度:中等 | |
徐中约教授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太平天国也成为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的灵感之源泉,……甚至他的革命理论……三民主义……也是受到太平天国理念的影响.”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超越了太平天国理念的应该是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社会主义
|
16. 难度:简单 | |
1917年5月,陈独秀说,若就“吾国之恢复帝政,垂辫缠足,罢学校,复科举,一切布旧除新之事”。征诸国民,难保“不为多数赞成”。材料可用来说明 A.国人仍有浓厚的封建思想 B.传统文化孕育着巨大价值 C.封建主义已为社会所淘汰 D.民主共和是社会发展潮流
|
17. 难度:简单 | |
1919年5月11日《每周评论》载《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并吞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所以我们学界今天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这表明 A. 巴黎和会导致了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B. 新文化运动后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高涨 C. 在中共领导下学生运动的水平得到空前提高 D. 中国革命已经进入到无产阶级革命阶段
|
18. 难度:中等 | |
1930年中共认识到封建势力是帝国主义的工具,消灭封建势力的土地革命是反对帝国主义的必经之路;1940年改变了反对一切帝国主义的革命方针,提出凡是反对法西斯、援助中国的国家都不是帝国主义。中共这一转变的主旨是 A.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改变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立场 C. 加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 为抗日战争赢得更好的环境
|
19. 难度:简单 | |
下表为1960年与1962年我国部分工业数据比较表.这说明当时我国 A.经济建设遭到严重挫折 B.“左”倾错误影响不断深化 C.经济调整取得初步成效 D.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拉开序幕
|
20. 难度:简单 | |
中国梦,可以说凝聚了近代以来无数中华儿女的夙愿,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下领导人为之努力的共同梦想是 A. B. C. D.
|
21. 难度:中等 | |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并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直接写入其中.这体现出 A.教育改革推动工作重心的转移 B.我国教育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C.教育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特征 D.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
|
22. 难度:中等 | |
在古希腊神殿中有几位身姿矫健、颇有阳刚之气的女神,如阿尔忒弥斯和雅典娜,前者是英姿飒爽的狩猎女郎,后者是英气逼人的巾帼武士,她们靠着智慧和武功,占据一席尊贵的地位.这说明古希腊 A.神话中蕴含着人文精神 B.政治生活中男女平等 C.公民有共同的宗教信仰 D.以人为中心关注现实
|
23. 难度:中等 | |
有人说,罗马法是一把双刃剑,它在造就罗马帝国辉煌的同时,又设置了埋葬罗马帝国的陷阱。这里的“陷阱”是指罗马法 A.固化了统治基础 B.构建了直接民主 C.存在着阶级对立 D.影响了近代法治
|
24. 难度:中等 | |
马丁·路德提出:“基督徒具有‘精神的属性’,在精神方面,他们是自由的,只服从于上帝;基督徒还具有‘肉体的属性’,在物质方面,应当服从世俗权威,可以当兵,可以嫁娶,可以过任何世俗生活。”其主要目的是 A.主张因信称义 B.否定教皇权威 C.反对禁欲主义 D.强调王权至上
|
25. 难度:困难 | |
人们将目光从天国降到人间,将人类从理智的迷梦中唤醒,将人类自身的本来面目还给了自身.此后,理性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所形成的科学技术理性主义,成为西方工业文明时代日益深入人心的文化精神.据此可知,西方的人文主义发展 A.以推翻对上帝的信仰为目的 B.日渐凸显理性的价值 C.以理性主义为其核心主张 D.促进浪漫主义的兴起
|
26. 难度:简单 | |
从巴黎公社成立到其失败的时间里,它连续更换了三届军事委员会,先后有21人担任这个机构成员,但无一人连续任职,5月15日成立的第三届军事委员会的7人中,只有3人担任国民自卫军营长以上的职务.这说明巴黎公社 A.公社革命活动超出了时代要求 B.公社领袖忽视军事斗争 C.军事机构缺乏稳定性和权威性 D.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
27. 难度:中等 | |
达尔文将人类视为自然秩序的一部分,人类的一切都可以用自然原因来解释,继哥白尼之后革命性地将人类从自然的中心“降”到与动物同等的地位.据此可知,达尔文 A.主张生物至上 B.捍卫了传统观念 C.具有人文精神 D.否定人类中心论
|
28. 难度:中等 | |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采用联邦制,中央拥有较大权力,德意志各邦为联邦政府的地方自治单位,失去了其原有的独立性.这一规定 A.说明德国注重仿效美国政体 B.有利于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开启了德国近代工业化进程 D.反映了德国君主专制的特征
|
29. 难度:困难 | |
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期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为解决这一困境,苏俄(联) A.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C.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D.实行了国家工业化
|
30. 难度:中等 | |
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时代情绪”,可以用很多学者的论文标题来表达,如《在帝国主义的机制下》《拉丁美洲开发和未开发》《欧洲如何导致非洲的不发达》。这可以折射出当时 A.不结盟运动致力于经济斗争 B.“冷战”之下国际形势的紧张 C.西方国家寻求开拓新殖民地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加强
|
31. 难度:中等 | |
他们期望用自己的生命之光点亮情感之火,用生命的呼唤告诉世人,虽然情感因其流动、难以把握等因素,长久以来被放在低劣与原始的位置,然而正是这种原始情感,才能使人重新立足于感性和直觉,再次与自然形成希腊式的合欢.上述艺术流派 A.体现了浪漫主义的情怀 B.遵循了现实主义原则 C.突出了理性主义思维 D.表达了反传统的要求
|
32. 难度:中等 | |
《经济学人》杂志指出:“目前的全球一体化只是一种选择性的现象,有的国家获益,有的国家则没有。其意在说明 A.全球一体化推进较为困难 B.经济全球化下的利益失衡 C.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D.发达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
|
33. 难度:中等 | |
从古至今,政府与社会精英对于社会和谐的思考或实践从未中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论语季氏》 材料二 秦汉以来,地主侵占土地主要以“势”夺之,并与佃农形成了一种主从、良贱的关系.到明清时期,更多的土地兼并以经济手段实现,当时缙绅富商积累的巨额资金,最有利的出路即“唯是买田广土”.在土地经营活动中,雇工虽得到了更多的使用,但多数地主仍选择租佃方式.在这种关系下,“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佃农也有了一定的承退佃自由.取得佃权的农户可以将土地转租他人,地主不得干涉佃权转让. ——摘编自耿元骊《帝制时代中国土地制度研究》 材料三 孙中山始终把“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作为最高理想,毕生致力于此.他的“大同”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民生主义”主张里.在他看来,“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 ——刘雅丽《略论孙中山的大同思想、道德观与和谐社会》 材料四 实践证明,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 ——2014年《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观点,并指出孔子思想观点的政治意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土地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来源,并简评孙中山“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的观点. (4)根据材料四,指出政府在民生方面的新举措,并概括它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关系.
|
34.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雅思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材料二 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热”一度在欧洲流行.著名思想家伏尔泰在其著作《风俗论》中提到,如果说某些历史具有确实可靠性,那就是中国人的历史.伏尔泰还对中国古代政治、法律制度和道德加以称颂.孟德斯鸿认为,中国的统治者因为严格遵守礼教而取得成功.除了实现精神文化方面的推崇外,中国的园林建筑、服饰、风俗等也被当时的欧洲人所仿效. ——周晓非《启象运动时期的“中国热”》 (1)根据材料一并結合所学知识,指出苏格拉底和孔子在思想原则方面“相通的地方”,并分析两者的思想对东西方社会分别产生了什么重大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启蒙思想家们推崇中国文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谈谈你对东西方文明的认识.
|
35.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根据材料反映的“中国近代化特点”这个中心,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