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实在可以称为杂家的祖宗,他把百家的学说差不多都融会贯通了。”“汉武以后学术思想虽统于一尊,儒家成为了百家的总汇,而□□实开其先河。”材料中的空缺处应该填写 A.孔子 B.荀子 C.韩非子 D.董仲舒
|
2. 难度:中等 | |
西周时,“千耦其耘”“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影响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主要是 A.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用 B.租佃经营方式盛行 C.水利灌溉工程的大量兴修 D.土地所有制的变革
|
3. 难度:中等 | |
汉代《盐铁论》对官营手工业有如下描述:“卒徒工匠,以县官日作公事,财用饶,器用备。……吏明其教,工致其事,则刚柔和,器用便。”材料表明汉代官营手工业 ①由政府设官管理指导 ②自由劳动力来源充足 ③资金雄厚,技艺先进 ④不计成本,缺乏竞争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4. 难度:简单 | |
魏晋南北朝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某生在读书笔记中整理出下列要点,其中不正确的是 A.“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大融合” B.“佛教、道教兴盛:儒学面临挑战” C.“三省制、均田制:隋唐制度的渊源” D.“王羲之、顾恺之:北方文化兴盛的代表”
|
5.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适应士族势力发展要求 B.未突破九品中正制局限 C.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D.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
6. 难度:中等 | |
隋朝的建国得到过佛道的帮助,因而隋代的帝王格外重视佛道;李唐王朝为抬高李姓的地位,高祖和太宗都采取“兴道抑佛”政策;武则天要“变唐为周”,便“兴佛抑道”。材料表明,影响隋唐时期儒、佛、道地位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政治格局的变迁 B.统治者的个人喜好 C.儒学地位的强弱 D.儒、佛、道的竞争
|
7. 难度:简单 | |
苏轼指责王安石推行的某项法令使得“坊郭等第之民,与乡户均役;品官形势之家,与齐民并事”。这一法令是 A.青苗法 B.市易法 C.募役法 D.保甲法
|
8. 难度:困难 | |||||||||||||
某学生根据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贯),结合所学知识作出了下列四项分析,你认为合理的是
A.北宋政府推行“重商轻农”政策 B.农业税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负担的减轻 C.赋税的不断增加使得北宋政府长期保持财政充裕 D.非农业税的激增既是抑商政策松动的体现,也反映了工商业的发展
|
9. 难度:简单 | |
《元史·百官志》载:“行中书省……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综合材料判断,“都省”应指 A.中书省 B.尚书省 C.枢密院 D.内阁
|
10. 难度:中等 | |
明末思想家陈确认为“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到好处,即天理也;向无人欲,则亦并无天理之可言矣。”陈确的看法 A.继承发展了程朱理学 B.否认了天理的存在 C.属于朴素的唯物思想 D.具有个性解放色彩
|
11. 难度:中等 | |
史书记载:乾隆年间,“广东商人于景德镇烧造白瓷,运至粤垣,另雇工匠,依照西洋画法,加以彩绘,于珠江南岸之河南开炉烘染,制成彩瓷,然后售之西商”。材料反映出清代前期制瓷业 ①生产工艺具有地域特色 ②商业资本影响生产过程 ③受到西方制瓷技术影响 ④不受政府闭关政策限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②④
|
12. 难度:中等 | |
清代史学家赵翼的《廿二史札记》着眼于“古今风会之递变,政事之屡更,有关于治乱兴衰之故者”,时人评其“洵儒者有体有用之学,可坐而言,可起而行也”。据此推断,《廿二史札记》体现的思想倾向主要是 A.“天人感应” B.“经世致用” C.“格物致知” D.“中体西用”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禧(元禧,孝文帝之弟)赞成其事。于是诏:“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不允许)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北史》 材料二 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携带)粮,民物蕃息 ——《新唐书·食货志》 材料三 1681年,年轻的康熙帝赢得了一场平叛战争的最终胜利。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自己的变化,说:“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的改革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该项改革政策的具体规定体现了孝文帝怎样的政治智慧?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促成这一景象的治国思想和技术创新因素。 (3)根据材料三,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及对康熙帝的影响。联系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
14.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学大师钱穆曾说道:我们讲到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大体可划分为两段落。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历史学家唐德刚认为: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材料二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宋朝设官之制,……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廷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文献通考》 材料三 在制度上,康雍乾盛世的政治制度改革作用明显。这是封建专制发展得最完善的时期。雍正年间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母后、外戚、宦官、藩镇的专权在清朝康雍乾时期都没有。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清朝才是真正地巩固了疆域。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康雍乾盛世里,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有的地区先进,有的地区非常落后;……经济发展不平衡,利益不同,思想观念更不同。这就需要强大的中央集权统一管理。而加强中央权力,实际上就加强了皇帝的个人的权力,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在对外贸易上采取闭关政策,也是害怕老百姓和外国人接触而导致思想领域里对政治统治基础的冲击。 ——摘编自《戴逸:康乾盛世虽远超汉唐但也有不足》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的实质内涵。并以西周到秦汉时期官吏选任制度的变迁说明这一政治转型。 (2)根据材料二,分析说明唐宋王朝中枢权力划分的相似与不同。并进一步归纳唐宋王朝中枢权力演变的趋势。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戴逸对康雍乾时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看法他是如何具体论证其看法的?对于历史评价的方法,你从戴逸的分析论证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