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黑龙江省大庆市2015届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秦民歌:“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歌可以反映中国古代

A.小农经济极其稳定的特征

B.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

C.小农经济完全依赖于自然

D.小农经济受火灾的危害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自宋代起,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乐于接受这一经营方式 B.农民的生产自主性大为加强

C.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 D.土地兼并造成大量无地农民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汉书》:山东出相,山西出将。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其中的古代的山西、关东、江左、河南分别指

A.崤山以西、山海关以东、长江以北、黄河以南

B.太行山以东、函谷关或潼关以东、长江以西、黄河以南

C.崤山以西、函谷关或潼关以东、长江以东、黄河以南

D.太行山以东、山海关以东、长江以南、黄河以南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史载,西汉政府曾令商人自报资产并按高于手工业者五倍的税率纳税。对违反规定者,没收其全部财产,对揭发者,奖给所没收财产的一半。此举的作用包括

增加了财政收入 加强了经济调控  强化了工官制度  打击了商人势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新唐书·食货志》记载:时商贾进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藩镇在京师的邸舍)及诸君、诸使富家,以便轻装趋四方,台券乃取之,号飞钱。材料反映出当时

A.金融业发展到成熟阶段 B.商业繁荣

C.交通便利 D.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己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租佃制经营方式推广

B. 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C. 苏州丝织业“小户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 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宋朝时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这种“爆炸性的影响”是

A.一批城市因工商业发展兴起

B.产生股份制公司和证券公司

C.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封建制度衰落

D.打破了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殖民制度大大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垄断公司是资本积累的强有力的手段,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保证了通过对市场的垄断而加速的积累。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马克思的这段话实质上揭示了。

A.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B.殖民活动的进步作用

C.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D.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血腥性质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有人说工业革命从本质上就是人类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过程”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A.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B.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C.轻工业的地位开始下滑 D.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结合下表数据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1840年前与1894年中国生丝销售量

 

 

总销售量(万包)

出口量(占总量%)

内销量(占总量)

1840年前

6.4

0.9(14.06%)

5.5(85.94%)

1894年

16.02

8.23(51.37%)

7.79(48.63%)

 

 

A.生丝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B.中国生丝业已经普遍使用机器生产

C.中国生丝业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逐渐增强

D.蚕丝成为外国人衣料的最主要来源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仅爪哇一地月销飞马’1000箱左右。1912年获利4万余,1913年获利增至10万元,1914年为16万元。业务蒸蒸日上,发展迅速。对这一现象最恰当的理解是( )

A. 甲午战争完全瓦解了国内自然经济

B. 国民党政府颁布实业法令保护商品市场

C. 倡导国货、振兴实业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增加了经贸总量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1912年9月,上海《申报》载文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样化

B.服饰种类繁多,追求时尚成为主流

C.东西文明碰撞,中西服饰难以共存

D.尊孔复古盛行,服饰呈现多样化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

A. 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

B. 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C. 追求自由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D. 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诺夫(苏联作家)在他的著作中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情景:当夜幕降临时,能够听到难以压抑的杀猪宰羊的叫声,村里的树挂满了肉。农民提出的口号是:“杀吧,这些不再是我们的了。”这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

A.实行自愿加入的原则 B.充分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C.侵犯了农民的利益 D.为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详细信息
15. 难度:困难

经济大危机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民族主义得到发展。在总崩溃的大潮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制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美国符合上述观点的措施

A.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B.调整农业,扭转危局

C.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D.以工代赈,扩大内需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日本一位学者指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特点,不是每个企业经济活动的简单累加,而是政府亲自定调,采取一切手段来协助企业进行高积累。最优先是发展经济。这充分体现了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采用的经济发展模式是

A.社会市场经济 B.混合市场经济

C.政府主导型经济 D.计划指导型经济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

A. 片面发展重工业

B. 忽视民主与法制

C. 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

D. 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造成经济困难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1981年里根总统上台后,提出美国:“经济复兴计划”,执行少政府、少开支、少征税、少福利的政策。这表明里根总统

A.大力发展人民资本主义 B.放弃建设福利国家

C.减少国家干预经济 D.倡导自由放任政策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美国专家鲍大可在1954年一篇调查报告中写道,中国共产党这几年间“在一些领域,特别是在工业领域,取得的进步远远超乎人们的一般想像……”这种“远远超乎人们的一般想像”直接得益于

A.计划经济建设的开展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改革开放使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下列内容明确体现出打破“所有制崇拜”的是

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中共“十五大”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

C.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 邓小平南方谈话阐释姓“资”还是姓“社”问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的事件是

A.中国在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中发挥重要作用

B.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亚太经合组织首脑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

D.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A. 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 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 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 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1947年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订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的有效期一再延长,并为适应情况的不断变化,多次加以修订。以下关于“关贸总协定”的表述,与史实相符的是

①《布雷顿森林协定》消除妨碍国际贸易的外汇管制,为其建立创造了条件

②中国、苏联是创始国,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了漫长的复关过程

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是其常设机构

④关贸总协定的建立促进了世界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说欧共体不单单是冷战的产物,因而它肯定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由此判断,欧洲走向联合的出发点是(   )

A.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维护欧洲的安全

B.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

C.与美国、苏联抗衡,保障自身的安全

D.制止欧洲发生战争,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二、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20世纪的重要转折点。“新政”与以前的改良主义相比,有两点主要的区别,一是在范围和程度上要远远宏大和深刻得多,并且制度化、系统化。第二点是摆脱理想主义,高度实用主义。早期进步运动倡导者常常诉诸基督教义,诉诸人的良知其中还包括爱默生的“改造人”的思想。而“新政”倡导者的着眼点是改造体制,而不是改造人……为每一项计划辩护的依据不是从道义出发,而是从纯经济规律出发:设法救济穷人,增加就业等等,最终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买东西以维持工厂开工。

材料二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

年代

主要内容

197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79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

1980

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1982

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观点。

1983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1984

5月,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港口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5

当年起,相继在长江、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发区。

1987

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1992

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001

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材料三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不得照抄材料原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特点。

(3)结合材料及所学指出两国制定经济政策过程中在经济体制的借鉴上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何启示。

 

三、论述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对18世纪的英国,市场机制究竟如何发挥作用,以及给英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两种解释框架引人注目。那些最先使用市场机制和“看不见的手”等术语来解释说明18、19世纪英国经济史的人,简称“斯密派”,而那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强调权力和“看得见的手”的人,简称为“马克思派”。

“斯密派”和“马克思派”都承认18世纪的英国已经出现市场经济,商品价格最终由供需决定。其分歧在于,市场竞争在多大程度上是完美的,该在何种程度上实行自由的市场竞争以及随之产生的影响。“斯密派”认为“看不见的手”占绝对优势。在他们看来,英国的工业革命应当归因于早在18世纪英国经济就实现完全的自由竞争,与之相伴的还有稳步扩展的市场,以及其所提供的创新和增长的广阔平台。“马克思派”认为,英国之所以发生资本积累和投资行为是因为,从生产角度看,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受到政治领导的保护和支持而大行其道。以众多英国人变为完全依赖工资的劳动力这一事实为例,他们认为没有政府的合谋协助是不可想象的。

——摘编自(荷)皮尔·弗里斯《从北京回望曼彻斯特:英国、工业革命和中国》

以英国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为例,评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四、材料分析题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是近几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是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是靠全球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材料二  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无线电通信技术、核武器、计算机网络等)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于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主导之下。”

——《技术演进与全球化》

材料三  有一观点认为,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

——江时学《发展中国家怎么办——拉美国家的实践》

材料四  下表是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提供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表:

国家类别

1970年

1992年

33个发展中国家

108美元

297美元

21个发达国家

3129美元

22185美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三的观点。

(3)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问题?其根源何在?

(4)你认为我国应该怎样应对全球化的趋势?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