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诺侯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这一事件反映的是 A. 武王克商 B. 平王东迁 C. 诸侯争霸 D. 王室衰微
|
2. 难度:简单 | |
确定以下地图所反映的年代顺序
A.②①③④ B.④①②③ C.④①③② D.②①④③
|
3. 难度:中等 | |
中国古代典籍中有“田里不鬻”的记载。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 A.夏商时期到西周时期 B.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 C.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 D.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
|
4. 难度:简单 | |
清代考据学家章学诚《校雠通义》(雠,chóu,校对)中说:“后世文字,必溯源于六艺,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易》掌太卜,《书》掌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颂于太师,《春秋》存乎国史。”这段文字揭示的社会文化状况是 A. 学在官府 B. 有教无类 C. 私学兴起 D. 百家争鸣
|
5. 难度:简单 | |
《史记》载:“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孟子发扬孔子思想提出的主张是 A.民贵君轻 B.人定胜天 C.克己复礼 D.仁者爱人
|
6. 难度:简单 | |
李白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以下各项与李白诗句相关的是 A.“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尚)农除末,黔首是富” B.“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 C.“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 D.“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
|
7. 难度:简单 | |
秦朝的文化政策,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 “废分封行郡县”,加强了中央集权 B. “一法度衡石丈尺”,促进经济发展 C. “禁毁诗书,以吏为师”,统一思想 D. “书同文字”,提升了民族的认同感
|
8. 难度:简单 | |
贾谊在《治安策》中指出:“高皇帝(汉高祖刘邦)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县,惠至渥(wò,优厚)也。然其后十年之间,反者九起。”由此,贾谊建议汉文帝 A.实行“推恩令” B.巩固汉初分封的格局 C.削弱地方封国势力 D.实行郡县制加强集权
|
9. 难度:简单 | |
北魏的统治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分配北方无主土地恢复小农经济 B.刊印《齐民要术》推广生产经验 C.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兴修水利工程 D.创制翻车以提高农业灌溉的效率
|
10. 难度:简单 | |
唐太宗曾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为此,唐太宗 A. 选用廉吏,“不避亲仇” B. 科举选官,“咸尽其才” C. 轻徭薄赋,“宽仁慎刑” D. 对北方民族,“爱之如一”
|
11. 难度:简单 | |
下表中,历史现象与原因的逻辑关系对应准确的是 A.A B.B C.C D.D
|
12. 难度:简单 | |
“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对此理解最为准确完整的是 A.北宋财政入不敷出,出现积贫局面 B.北宋政府机构重叠,形成冗官局面 C.北宋分散削弱相权,产生严重弊端 D.北宋结束藩镇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
13. 难度:简单 | |
关于如图说法正确的是 ①作者是唐朝的吴道子 ②画家提出“以形写神” ③是文人画的代表作品 ④表现了佛教的中国化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
14.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王安石变法时,国家通过市场的力量调节供需和物价,而不是着重于国家的直接经营活动。与之相应的变法措施是 A. 农田水利法 B. 市易法 C. 方田均税法 D. 免役法
|
15. 难度:中等 | |
宋人尹源说:“弱□者,诸侯也,既弱而久之不亡者,诸侯维之也。”依据所学知识,“□”所指的朝代是( )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宋朝
|
16. 难度:简单 | |
读“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表格能够说明 A.商税收入已经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B.北宋时期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宋代加强了对城市商业活动的监管 D.边境战争严重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
|
17. 难度:简单 | |
以下对于明朝内阁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在明太祖统治时内阁开始取代宰相 B.内阁大学士参与机要事务的决策 C.票拟制度使六部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明朝统治时内阁的地位逐渐下降
|
18. 难度:中等 | |
清朝雍正帝统治时,创立军机处。关于设立军机处的理解,正确的是 A. 从此使内阁成为法定最高行政机关 B. 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为中枢决策机构 C. 机构简单,有官无吏,行政效率低 D. 面聆皇帝旨意撰拟机要文书强化了皇权
|
19. 难度:中等 | |
清政府“申饬沿海一带文武各官,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将边海居人尽移内地”。其影响是 A. 杜绝倭寇对沿海的掠夺 B.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C. 加快了统一台湾的进程 D. 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
20. 难度:中等 | |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这段材料所体现的思想是 A.仁者爱人,缓和社会矛盾 B.分封诸侯,维护等级秩序 C.君权神授,维护君主专制 D.物皆有理,遵守三纲五常
|
21. 难度:中等 | |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的新课题是 A.抗击外来侵略,保护传统经济 B.加强集权统治,实现富国强兵 C.捍卫民族独立,发展近代文明 D.大力发展教育,维护传统文化
|
22. 难度:中等 | |
时文有曰:“中国与洋人通商……从此反客为主,洋人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毫厘不能主持。”对这种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广大农村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B.传统农业和手工业遭到严重破坏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D.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23. 难度:中等 | |
1876年建立的上海格致书院曾开展九年季课和五年特课,试题大都由洋务派官员来命制。以下题目可能出现在格致书院的这类考试中的是 ①《物体凝流二质论》②《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当以何者为先论》 ③《立宪法议,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④《电报、轮船二事如何剔弊方能持久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24. 难度:简单 | |
李鸿章说:“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据这一思想,李鸿章创办的近代企业是 A. 江南制造总局 B. 继昌隆缫丝厂 C. 福州船政局 D. 轮船招商局
|
25. 难度:简单 | |
下列不平等条约的相关条款,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②“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为通商之埠” ③“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④“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 A.②③④① B.④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③②①④
|
26. 难度:简单 | |
读19世纪到20世纪初“近代企业资本总额情况变化表”。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 A.洋务运动企业的刺激与诱导 B.列强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 C.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节制资本”,解决民生问题
|
27. 难度:中等 | |
费正清指出:任何一种改革运动要想在中国得到广泛的支持,首先必须借助于外国(的影响)……并在哲学上找到根据。戊戌变法中所依据的“哲学根据”包括 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②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③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④圣人之纲常不可改也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
28. 难度:简单 | |
晚清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奏疏中说:“窃查此次战事,由于匪徒藉口仇教(基督教),肆行烧杀,致酿大患,各国……·调舰增兵,合而谋我。”这里所说的“匪徒”是 A.太平军 B.英法联军 C.义和团 D.八国联军
|
29. 难度:简单 | |
1894年和1895年,孙中山和康有为分别成立了兴中会和强学会。两会的相同之处有 ①基于民族危机 ②为中国寻求出路 ③变革社会的方式 ④所要建立的政体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
30. 难度:简单 | |
1901年1月29日,清政府颁布上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开始推行清末新政。清朝政府认为“可变”的包括 ①伦理纲常 ②君主制度 ③科举制度 ④经济制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
31.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研究指出,“民国初年的政党犹如春草怒生,群起建立。经过令人眼花缭乱的分化组合后,由300多个政党逐渐形成了30多个有一定力量的大党”。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贯彻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责任内阁制度得到切实贯彻 C.法律规定人民有集会、结社的权利 D.广大民众积极投身政治生活
|
32. 难度:简单 | |
陈旭麓指出,新文化运动“不仅仅是反传统主义运动,更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现代价值的重建”指的是 ①用科学理性取代传统权威 ②用个性解放取代礼制禁锢 ③用自我价值取代宗族本位 ④用民主自由取代专制独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33.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期国家的官制是建立在亲贵合一的基础上的,血缘亲族是任官的先决条件,世袭罔替,代代相承。在那种贵族参政、议政、辅政的情况下,官的权力界限也不分明。如西周主管政务的卿事寮可以辅政,也可以将兵作战,也可以主持重要的祭祀大典;而太史寮也可以辅政、将兵。官有一定的分工,但不够清晰严格,这是贵族政治的必然现象。 ——韦庆远《中国官制史》 材料二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皇明祖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敕问文学之士》)而黄宗羲则认为,明朝“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材料三19世纪60年代,地方督抚以平乱起家,较早接触到西方文明,对内外局势有更深刻的感悟,有更强烈的危机意识与变局思想。认识到自强求富及引进西器、设局制造的必要性,地方督抚开始实现思想行为观念上的现代化转变。当传统体制需要变通而中央体制不愿变通之际,改革先从地方做起。晚清督抚势力的兴起,打破了清政府的传统政局,政治权力由中央向地方转移,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 ——李绮《晚清督抚势力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秦朝的中央官制与西周相比发生的变化。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朱元璋和黄宗羲对丞相制度的看法,分别说明他们持这种看法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地方督抚势力崛起的影响。
|
34.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盐铁论》记载:西汉时期官营制铁业多用囚徒生产,生产积极性低,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低劣,而且价格高;官府专卖经营导致“器难得”,“善恶无所择”。而民间的制铁业,“家人相一,父子戮力,各务为善器,器不善者不集”;农忙季节,他们将铁制农具运到田间地头,“民相与市买”,农民“不弃作业,置田器各得所欲”。 (1)结合材料,以西汉铁制农具的生产销售为例,分析官营与民营手工业的不同影响。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兴起的原因。 材料三 晚清时期,近代铁路传入中国,对社会经济和思想观念产生重大影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近代国人对修筑铁路观点的变化,说明变化的原因。
|
35.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官守学业,皆出于一”,“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就造成了“学在官府”。春秋时期私学取代官学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贵族关心的是维护统治地位,扩大统治范围,无暇顾及教育,“乱世则学校不修焉”(《毛诗•郑风•子衿》序)。私学出现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与“士”阶层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士阶层中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养士之风形成。适应这种社会新需要,私家讲学,专门培养士。“学在官府”转变为“学在四夷”。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教育领域里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二 唐朝前期的中央官学,一为国子学,招收三品以上官员子孙;二为太学,招收四品、五品官员子孙;三为四门学,招收六品、七品官员子孙,及“庶人之为俊异者”;四为律学,录取八品、九品官员子孙及庶人中学习法律知识的人。中央官学等级森严,是依据学生家庭官阶和门荫地位的高低来决定的。 宋朝逐渐取消国子、太学、四门、律学之分别,太学成为宋代中央官学的主体和重点。学生扩大到八品以下的官员子弟和庶民子弟的优秀者。 ——摘编自刘海峰、李兵《学优则仕:教育与科举》 (2)从唐朝到宋朝,中央官学有何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戊戌变法时期,教育救国的思想已经屡屡见诸报章,严复、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都曾呼吁:“今日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有的还说:“兵战不如商战,商战不如学战。”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高官要员,如张之洞、刘坤一等也强调“西国之强,强以学校”,中国只有大规模“兴学育才”,方能“勉图补救”,否则“不但和与战均无可恃,即幸而战胜,亦无益于根本”。“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下诏兴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型人才,以为时用。但变法不久就遭遇失败,许多新式学堂未及开办即告夭折,教育救国思想也随之陷于低潮。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3)依据材料三,概括晚清时期“教育救国”思想并评价当时“教育救国”的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