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董仲舒曾说:“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董仲舒此言的主要目的是 A. 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 B. 说明等级礼仪的重要性 C. 宣传儒学的独尊地位 D. 阐述君主专制需要神学
|
2. 难度:中等 | |
秦朝时期,秦始皇明令将“贾人”与“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归为同类,并将他们充征(服徭役)或戍边。这反映了秦代 A. 劳动力极其缺乏 B. 社会等级森严 C. 徭役比较繁重 D. 厉行抑商政策
|
3. 难度:困难 | |
据载,唐初以分化事权方式推行三省六部制设置中央官职;明中叶以后,皇帝派遣巡抚总揽地方行政、民政、财政、司法、军事等职权取代地方三司管理,这两种制度推行的共同政治作用是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C. 提高了行政效率 D. 促进了小农经济的稳固
|
4. 难度:困难 | |
据统计,整个《新青年》中,有关“科学”一词出现了1913次,而“民主”一词只出现305次,加 上“德先生”之类的提法,也只有513次,由此体现新文化运动 A.崇拜西方文明的科学性 B.科学已成为文化斗争的武器 C.宣传社会科学普及的重要性 D.树立自然科学的权威性
|
5. 难度:中等 | |
1870年日本遣使来华议约,李鸿章致函总理衙门表示:“彼因泰西各国业与中国立约通商,该国亦与泰西各国立约通商,援例而来,似系情理所有之事。该国向非中土属国,不奉正朔,本与朝鲜、流球、越南臣服者不同。”这反映出李鸿章 A. 突破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B. 致力于维护主权的完整 C. 接受了西方的民主政治 D. 放松了对日本的军事防备
|
6. 难度:困难 | |
中国士人原本是以文野来区分华夷,自认居于世界文化的中心,而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夷狄”。鸦片战争后,开始降节学习“夷狄”之“长技”,后来发展到倾慕“泰西”的学问,蜂拥出洋游学。这一变化说明 A.全盘西化成为近代新思潮的主流 B.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竞争中受重挫 C.中国士人面临文化落差难以应对 D.中西文明从冲突对立转向平等对话
|
7. 难度:中等 | |
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对多党制议会政治从推崇走向失望,在护法运动失败之后,重新思考 中国的政治走向,由此孙中山 A. 支持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 B. 振兴实业,壮大民族资本 C. 以俄为师,筹划改组国民党 D. 创建广东革命根据地,武装北伐
|
8. 难度:中等 | |
罗马法规定,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这种决定为事实上的判例法。据此可知 A. 罗马法体系完备,程序严谨 B. 罗马法广泛借鉴了外邦人的法律 C. 罗马法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D. 罗马法违背了自然法的基本精神
|
9. 难度:中等 | |
在中国代表团的努力下,日内瓦会议通过《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实现印支半岛和平,确认了三国的民族权利,但是关于朝鲜问题,中国虽然也尽了努力由于受到美国代表的阻扰,以未通过任何协议而结束。这些做法 A.是大国协商解决争端问题的尝试 B.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标志 C.打破了美国遏制孤立中国的政策 D.表明中国实行和平的外交政策
|
10. 难度:困难 | |
《纽约时报》1989年10月23日指出:“苏联报纸从每天充斥着飞碟之类到对布尔什维克革命的亵渎批评之类的耸人听闻的新闻”,“神秘主义,甚至列宁主义实际是恐怖主义的分子的说法都出现了”。由此体现了 A. 苏联改革出现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的迹象 B. 美国《纽约时报》歪曲事实,别有用心 C. 苏联已经呈现解体倾向 D. 美苏争夺重点向新闻舆论转移
|
11. 难度:困难 | |
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奉行“美国优先”战略,与各国大打“贸易战”,并迫使美国各跨国公司从海外回流本土,实施了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一些发达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逆全球化举措,逆全球化趋势逾发明显。这表明全球化进程中 A. 发展中国家成为主要受益者 B. 逆全球化成为国际主流现象 C. 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已经形成 D. 发达国家主导地位受到冲击
|
12. 难度:简单 | |
由下图可知 A. 经济全球化向纵深方向发展 B. 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C. 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D. 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
13.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
——1838年鸿胪寺卿黄爵滋奏表《严塞漏厄以培国本折》 材料二: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以上——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1958年8月,国家计委提出了“二五”计划意见书。意见书中规定“二五”所要达到的主要指标是:“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53%左右;农业总产值30%左右。” 问题: (1)黄爵滋所说的“病国之忧”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解决这一问题的做法及其产生的后果。 (2)据材料二,清政府面临什么样的时局?请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政府挽救危局的做法。 (3)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二五”计划意见书出台的历史背景并评价。
|
14. 难度:困难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于中国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史学界有如下几种阶段划分: (1)1840年—1895年 (2)1895年—1927年 (3)1927年—1949年 (4)1949年—今 根据以上时间段,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个阶段进行阐释说明
|
15.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外侵内战,中国农村经济萧条、民生凋敝的状况日益严重。一批有识之士纷纷为救活中国农村而加紧奔波,代表人物包括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等。史称“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的邹平乡村建设实验最初从兴办乡农学校(不久改称民众学校)成立农业合作社、改良农业这三个方面展开,体现的正是上述培育现代合格村民的思路。他创立的乡村建设研究院采取了兴办乡农学校的方式来实施村民教育。1932年1月,训练部派师生300余人分赴各区乡,兴办乡农学校。这年冬天,全县共办起乡农学校91处,参加学习的村民3996人。乡农学校起初设在条件校好的大村,每区5——8处,后来发展列几个小村合办。乡农学校接受研究院指导,学校辅导员全部由训练部学生担任。村民学习以3个月为期,课程为三民主义、精种陶炼、识字、史地、乡村自卫、农业科技等。除正规乡农学校外,一些村立小学还附设了乡农夜校,教育对象为全村男女老幼,学习内容为识宇、时字、农业知识等。截至1933年冬,全县共开办了156处夜校,参加夜校的农民共5241人。另外,一些村还设立了女子部或女校,向农村妇女传授家事、卫生及育儿知识。 ——宋乐颜《邹平的成年教育》第15期,1937年4月16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漱溟乡村建设活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漱溟乡村建设活动的历史作用。
|
16. 难度:困难 | |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到1940年12月中旬,英国政府实际上已经没有资金购买武器。这一情况使罗斯福政府采取了一种既可以帮助英国继续战斗,又不违背美国形式中立的方法,并提交给国会讨论。美国国会经过长时间辩论,于1941年3月10日通过了租借法案。租借法的正式名称为《加强美国防务法》,该法案规定:授权总统可以售卖、转移、交换、租赁、借出或交付任何军事物资,给美国总统认为与美国国防有重要关系的国家政府。 对于租借法案,美国总统杜鲁门曾有高度的评价:“毫无疑问,《租借法》所花费的钱拯救了许多美国人的生命。通过《租借法》而装备起来的每个俄园、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士兵,当他们投入战斗的时候,就会大大减少我国青年在争取战争胜利中所面临的危险。” ——摘编自郝健《二战期间美国对华和对苏租借援助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制定租借法案的背景及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实施租借法案的历史作用。
|
17.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汤显祖出生于明朝中后期,年仅二十一岁中举人,因得罪朝中权贵,汤显祖在科场上颇受困顿。而立之年才进入仕途。南京官场上政治腐败,使得汤显祖对仕途感到失望。“金阊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养活小民,不下数万人”,汤显祖早期作品《紫箫记》便创作于此时。在《牡丹亭》中,他将自己的思想寄托在主人公杜丽娘和柳梦梅身上。杜丽娘和柳梦梅以自己的爱情冲破生死界限,而且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自己做主结为夫妻。正是这种敢于反礼教的爱情故事,才打动了观众,使汤显祖的《牡丹亭》成为"上薄《风》、《骚》,下夺屈、宋,可与《西厢》交胜"的划时代之作,成为家传户诵深受欢迎的舞台主流。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汤显祖从事文学创作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汤显祖文学艺术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