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汉水流域襄阳境内周台遗址和郭家庙墓地的周代文化遗存表现出明显的姬周文化风格,出土器物的组合、形制、纹饰与中原姬周文化遗存基本相同,且一脉相承。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有利于凝聚亲族 B.频繁战争促进了文化交流 C.分封制推动了族群融合 D.礼乐制度维系了等级秩序
|
2. 难度:中等 | |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得知他派出去寻访长生不死药的术士(韩众、徐巿、侯生、卢生等人)逃跑,命令抓捕这些术士,术士们互相揭发,又牵引出460多人。秦始皇盛怒之下将他们处死,史称“坑儒”。上述材料旨在说明 A.“焚书”直接导致了“坑儒”事件的发生 B.“坑儒”可能与历史史实之间存在差异 C.秦朝中央政府内部斗争激烈 D.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
3. 难度:中等 | |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唐代诗人分布》和《宋代词人分布》图,二者的差异可以说明
A.民族融合利于社会文化繁荣 B.地域的差异逐渐影响文化特点形成 C.宋代经济文化发展优于唐代 D.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
|
4.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重农抑商政策基本上贯穿中国古代封建帝制王朝时期,其中秦朝、汉朝、唐朝、明朝、清朝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具有典型性。这一观点突出反映了 A.封建政权加强对社会经济的干预 B.重农抑商政策多出现在统一王朝 C.重农抑商的程度与王朝兴衰相关 D.商业过度发展往往影响社会稳定
|
5. 难度:中等 | |
有专家认为:中国的洋务运动虽以“求强求富”为口号,但始终侧于以“求强”为核心的军事工业进行近代化建设和经营;而日本明治维新在“殖产兴业”口号指导下,在兴办军事工业的同时也大力兴办民用工业,这一观点认为两国早期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原因是 A. 是否统筹好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关系 B. 是否处理好国企和民企关系 C. 是否统筹好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D. 是否对社会进行了广泛动员
|
6. 难度:中等 | |
武昌起义后,立宪派掌握了多数省的政权,促使湖北军政府参加南北和谈,推进了国内统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立宪派向革命派进攻,迫使革命党人接受和谈条件,推选袁世凯建立北京政府,中国实现暂时的稳定与统一。由此可知立宪派 A. 由资产阶级维新派转化而来 B. 意在建立民主以实现君主立宪 C. 推动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D. 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
|
7. 难度:简单 | |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接收敌伪产业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中国纺织机械公司”、“中国蚕丝公司”、“中国石油公司”、“中央造船公司”等一系列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各种垄断性组织。这反映出 A. 政府践行了“节制资本”思想 B. 经济中“国进民退”现象突出 C.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 D. 政府大力扶持民族工业的发展
|
8. 难度:中等 | |
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重点建设城市非农业人口的变动情况表,根据表格可知,新中国初期 A. 建立国营经济促进了城市发展 B. 合理调整工商业推动人口迁移 C. 一五计划有利于平衡工业布局 D. 优先发展重工业改变工业结构
|
9. 难度:中等 | |
在奥古斯都时代(公元前31-公元前14年),罗马统治者给予若干法学家公开解答法律的特权,他们的意见一致时,便发生法律效力;纵使互有分歧,皇帝也责令裁判官尊重他们的意见参酌判案。这表明 A. 法学家是为统治者效劳的工具 B. 法学家的意见能影响司法判决 C. 法学家的法律地位高于统治者 D. 法治是罗马统治者的治国传统
|
10. 难度:简单 | |
美国制宪会议每解决一个重大问题,每向前迈出一步,几乎都是冲突各方互谅互让的结果……制宪会议的领袖们则被戏称为“和事佬”。这是因为美国宪法的制定过程体现了 A.分权制衡原则 B.妥协让步原则 C.维护统一原则 D.联邦共和原则
|
11. 难度:中等 | |
1923年秋苏联发生了“销售危机”:工业品积压、农产品收购困难。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认为危机的产生是由于“经济中的无计划性”,指出出路是加强经济中的计划原则来同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作斗争。这一主张 A.适应国内外时局的需要 B.倡导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C.怀疑与否定新经济政策 D.有利于促进工业化进程
|
12. 难度:简单 | |
近年来,菲律宾、日本、韩国等希望不断减少美国在该国的驻军数量;2019年1月2日,美国石油勘探船冲进委内瑞拉海域作业后,委总统马杜罗强硬要求24小时内驱逐所有美国船舰,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美国与盟友的矛盾加剧 B. 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C. 欧、日崛起对美国冲击 D. 美国对世界控制力减弱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转型期,英国的家庭结构以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为主,子女的“立身期”在亲子关系中占有相当大的时间比例。据本阿莫斯研究,中下层家庭子女在外当仆佣学徒的“立身期”年龄大约在15〜24岁之间;又据斯通估计,他们离家时的年龄一般在10〜17岁之间。因此,尽管个人情况互有差异,但从整体上看,当时英国青少年中的大多数在核心家庭结构中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较短。一旦成婚,子女多另择新居,与父母的关系已超出核心家庭范围。 ——摘编自陈勇《近代早期英国家庭关系研究的新取向》 材料二 ……随之而来的,是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的法律支持也崩溃了。旧的司法制度设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以血缘为主的社会结构,它承认家长的特殊地位;男女不平等……它认同儒家教诲,认为父子应互相庇护,逃脱司法审判。这些反映封建社会关系的准则,显然与快速变化的时代是不协调的。在晚清和早期民国时代的新法典中,已承认个人不可剥夺的权利、男女平等、妇女的财产继承权等,家族社会的古老的司法基础瓦解了。 ——摘编自(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家庭关系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英两国家庭关系的不同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英两国家庭关系存在差异的原因。
|
14. 难度:简单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诸岛地理位置的紧凑既促进了民族团结,又促进了新价值观和新知识在全国的传播。它也使这个国家容易遭受和认识到外国的压迫。佩里的舰队在能看得见首都江户的地方航行;几星期内,全日本便都知道了这一重大事件。相反,面积辽阔、人口稠密的中国内地诸省长期以来很难受到或不受西方的影响,反而充当传统观念和传统势力的贮藏地。此外,由于日本有向伟大的中国文化世界借用某些东西的悠久传统,因而,19世纪在同样地借用西方世界的东西时,发生的冲突较少、痛苦较小。过去,日本以“日本精神、中国知识”为口号,适应了经过挑选的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现在,日本又以“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为口号,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东西。因此,同中国帝国的铁板一块的特点相比,日本的政体和社会结构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多元化的体制诸因素,都使日本比中国更易遭受西方的入侵,且能更快地对这一入侵做出反应。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至少从两个层面予以论证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15.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朝立后,为了巩固自己统治的经济基础,明太祖朱元璋着力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早在1358年朱元璋就派水军元帅康茂才为督水营田使,专管农田水利。截至1394年为止,成塘堰40987处,河162处,陂梁堤岸5048处。1365年朱元璋诏令栽种桑麻和木棉,同时把种植桑麻木棉的多少作为考核地方官吏政绩的重要标准。由于元末田地多为豪强所霸,1370年迁徙速、松、嘉、湖等地的富民5300户到临濠(凤阳府)。大量富户远离乡土,减轻了当地农民的剥削。1372年诏令陕西、河南、山东等州县田地,允许农民尽力开垦,缺少耕牛,派官到广东购买,然后分给农户。明初对于新抚地区的夏秋粮税,多次进行减免。江南地区也以支持战争有功,多次优免税粮。对受灾地区乜以免税为救济——朱元璋推行发展农业经济的措施,使全国交纳田赋的土地总額増加到五、六百万顷之多。荒地大部分开垦了,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农民流下的血和泪,却养肥了新皇朝的封建地主。正是在此基础上,明初封建经济得到了一定恢复和发展。 ——摘编自夏曾佑《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明初发展农业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太祖进行农业改革的影响。
|
16.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大陆由于连续3年遭受自然灾害以及“大跃进”和反右倾斗争的失误,加上苏联“老大哥”的背信弃义和中印边境冲突,使国民经济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蒋介石仿佛看到了“光复大陆”的星星之火。美国总统约翰逊执政后,蒋介石借助越南战争,向美国施压,要求约翰逊政府对“中华民国的未来”表示支持。但美国极力想避免与中国在越南战场上公开交战。尽管如此,蒋介石仍继续向白宫施压,1965年,他派蒋经国前往美国,提出了美蒋协同反攻大陆的计划——GT-5号计划。1966年1月,美国国务院向美国“驻台大使馆”发出电报,以书面形式拒绝了蒋介石反攻西南五省的GT-5号计划。 ——摘编自张治宇《蒋介石反攻大陆的GT-5号计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蒋介石制定GT-5号计划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GT-5号计划的结局及其影响。
|
17. 难度:中等 |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已,农田荒芜,粮食匮乏,过去发达的农业区域往往变成荒凉之地。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正是在这样的时代下应运而生。“齐民要术”之意,即平民治生之法。贾思勰鄙视“不事农桑,专尚空谈,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的寄生生活,强调“人生在勤,勤则不匮”。“财货之生,既艰难矣”,因此要节约用度,珍惜劳动成果。他认为“舍本逐末,贤哲所非”,但他并不反对经商,而是在安排好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兼营商业。贾思勰高度评价了秦汉以来的农业技术创新,以及推广先进生产经验对促进农业生产、改变农业面貌所谓道的作用。还特别强调在农业生产中要“顺天时,量地力,则原因用力少而成功多”。 ——摘编自王志《图说中国文化》 (1)根据材料,概括贾思勰的平民治生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贾思勰的平民治生思想形成的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