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生物试卷 > 试卷信息
2010-2011学年高考复习章节小练习:必修一4-2、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和物质跨膜运输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关于以下概念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①和②所示的过程都需要消耗细胞内ATP水解释放的能量

B.只有①所示的过程能逆浓度梯度运输物质

C.大分子只有通过①所示的过程才能进入细胞

D.果脯腌制时蔗糖进入细胞与过程①和②有关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2009年南通联考)下列物质能通过人工合成的脂双层膜(不含蛋白质)的是(  )

A.H             B.核苷酸

C.K                       D.乙醇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O2的数量,主要决定于(  )

A.组织液中的O2的浓度  B.细胞膜上O2载体的数量

C.细胞液中CO2的浓度        D.细胞中产生ATP的数量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如右图表示某物质通过细胞膜的一种方式,该物质及其运输方式分别是(  )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水,自由扩散

B.葡萄糖,协助扩散

C.氨基酸,主动运输

D.甘油,主动运输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2010届德州质检)如下图为细胞膜的液态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有关其叙述不正确的是(  )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具有①的一侧为细胞膜的外侧

B.①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关

C.②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D.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①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磷脂是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这与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尾部疏水的性质有关。某研究小组发现植物种子细胞以小油滴的方式存油,每个小油滴都由磷脂膜包被着,该膜最可能的结构是(  )

A.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尾部向着油滴内

B.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头部向着油滴内

C.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结构与细胞膜完全相同

D.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两层磷脂的头部相对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2010届南昌期末)细胞吸收物质的方式之一是胞吞,具体过程是:当物质吸附在细胞膜上时,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泡,囊泡在移动的过程中在细胞内溶解消失,把物质留在细胞质内,或囊泡一直移动将物质交给液泡,以下对胞吞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B.这个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C.该过程用于吸收小分子物质

D.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下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其中a和b为物质的两种运输方式,下列对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如图示为肝细胞膜,则尿素的运输方向是Ⅱ→Ⅰ

B.细胞间的识别、免疫、细胞的癌变与①有密切的关系

C.适当提高温度将加快②和③的流动速度

D.b过程不需要ATP,a过程未体现膜的选择透过性这一生理特性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用含有各种必需元素的溶液培养大麦。实验分两组,一组在光下,一组在黑暗中,48小时后测定几种离子的浓度。下表各离子的数据为实验结束时,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占实验开始时浓度的百分比。分析上述实验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实验条件

水分消耗(mL)

Ca2(%)

K(%)

Mg2(%)

光下

1090

135

27

179

黑暗中

435

105

35

113

A.光下蒸腾作用比黑暗中强

B.黑暗中植物吸收Mg2更多

C.吸收水分和吸收矿质离子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D.植物对矿质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2009年海口调研)右图表示在一定范围内细胞膜外某物质浓度变化与该物质进入细胞膜内速度的关系,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该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B.该物质通过膜时必须与载体蛋白结合

C.该物质可能是水或甘油

D.该物质只能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移动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存在于细胞膜上,在细胞与细胞之间起“联络作用”的文字或语言的是(  )

A.磷脂分子                 B.蛋白质分子

C.糖蛋白                   D.载体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将一植物细胞放入KNO3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发生了质壁分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此细胞是活细胞

B.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

C.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一段时间后可自动质壁分离复原

D.原生质层两侧溶液存在浓度差,KNO3溶液浓度低于细胞液浓度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如右图表示土壤中甲、乙两种矿质元素浓度变化与植物生长速率的关系,据图分析回答: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植物生长所需要甲元素的量比乙元素的量__________。

(2)在土壤中乙元素的浓度分别为A、B、C时,其中在__________浓度下施含有乙种元素的肥料最有利于植物生长。

(3)已知乙元素是DNA和各种蛋白质的组成成分,其化学符号是__________。

(4)通常在水淹条件下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量减少。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脂质体是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中形成稳定的脂质双层膜的原理而制备的人工膜。单层脂分子铺展在水面上时,极性端(亲水)与非极性端(疏水)排列是不同的,搅拌后形成双层脂分子的球形脂质体。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将脂质体置于清水中,一段时间后发现脂质体的形态、体积没有变化,这一事实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能正确表示细胞膜结构的是

(  )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3)根据细胞膜的基本支架__________,可以推测水分子的跨膜运输不是真正的自由扩散,它最可能与膜上__________成分有关。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试图从人血红细胞、肾小管壁细胞膜上寻找这种蛋白质——CHIP28,他以这两种细胞为实验材料的最可能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脂质体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2)C (3)磷脂双分子层 蛋白质 成熟的红细胞除细胞膜外无其他的膜结构,便于获得纯净的细胞膜;而肾小管壁细胞对水分子的重吸收能力强

15.物质通过细胞膜与膜的流动性有密切关系,为了探究温度对膜的流动性的影响,有人做了下述实验:分别用红色和绿色荧光剂标记人和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然后让两个细胞在37℃条件下融合并培养。40 min后,融合的细胞膜上红色和绿色均匀相间分布。

(1)该探究实验的设计严密吗?请分析。如你认为不严密,应如何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实验可以通过在相同时间后,观察红色和绿色荧光物质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情况来判断温度对膜流动性的影响,还可以通过哪种方式来比较说明这种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预测及相应结论(在你纠正的基础上进行)

①实验预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应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预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应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预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应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以上各种预测中最可能的结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