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下列各项中,可视为物质进入内环境的实例的是( ) A.精子进入输卵管腔与卵细胞受精 B.牛奶被饮入胃中 C.氧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里 D.胰岛素被注射到皮下组织中
|
2. 难度:简单 | |
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 A.血浆、体液、体液 B.血液、体液、淋巴 C.血浆、组织液、淋巴 D.血液、细胞外液、体液
|
3. 难度:简单 | |
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CO2、血红蛋白、H+、尿素 B.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H2O C.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 D.Ca2+、载体、氨基酸
|
4. 难度:简单 | |
右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质降低,会引起图中哪一部分的液体增多?( ) A.① B.② C.③ D.④
|
5. 难度:简单 | |
人体血液的pH7.35~7.45,能维持pH范围而变化不大,主要是因为血液中含有下列哪对物质( ) A、NaCl/HCl B、NaHCO3/H2CO3 C、NaOH/HCl D、NaHCO3/NaCl
|
6. 难度:简单 | |
血浆中的水来自( ) A.组织液 B.血浆、消化液 C.淋巴、组织液 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
7. 难度:简单 | |
下列不能在人体内环境中进行的生理过程是( ) A.乳酸+碳酸氢钠→乳酸钠+碳酸 B.碳酸钠+碳酸→碳酸氢钠 C.抗毒素中和外毒素 D.丙酮酸+水→二氧化碳+氢+能量
|
8. 难度:简单 | |
.大气中的氧气要与人的血红蛋白结合,需要穿过几层磷脂分子 ( ) A.3 B. 5 C.6 D.10
|
9. 难度:简单 | |
内坏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
10. 难度:简单 | |
下列有关突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 B.一个神经元只有一个突触 C.突触由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构成 D.神经递质能透过突触后膜
|
11. 难度:简单 | |
右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在a、d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电流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示结构包括3个神经元,1个突触 B.如果刺激A,C会兴奋,则兴奋处外表面呈负电位 C.突触后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是脂质 D.若ab=bd,电刺激C点,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偏转两次
|
12. 难度:简单 | |
右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I、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
13. 难度:简单 | |
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机体对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的正确顺序是 ( ) ①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②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渴觉 ③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④摄水量增加 ⑤减少尿的排出
|
14. 难度:简单 | |
下列激素中,由同一种腺体分泌的一组是( ) A.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 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 C.雄激素、雌激素 D.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
|
15. 难度:简单 | |
当动物缺乏某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对激素进行人工补充,下列必须通过“注射法”补充的是( ) ①生长激素 ②甲状腺激素 ③胰岛素 ④性激素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
16. 难度:简单 | |
下图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甲与乙结构分别表示下丘脑和垂体 B.a与b物质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C.乙结构的活动只受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调节 D.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
|
17. 难度:简单 | |
下列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肌肉、肝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 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胰岛素促进④、⑤、⑥等过程
|
18. 难度:简单 | |
关于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内分泌腺可作为反射弧的一部分,神经元也可成为某些激素作用的对象 B.神经调节信息的传导途径是反射弧,激素传送的方式主要靠血液循环 C.每个反射弧都有特定的效应器,每种激素却不存在专门的作用部位 D.神经调节在整体上起主导作用,激素调节也会显著地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
19. 难度:简单 | |
下列与激素作用无关的实例是( ) A.草莓果实自然发育成熟 B.人舌尖触到蔗糖时感觉甜 C.自然生长的雪松树冠呈塔形 D.饥饿时人体血糖仍维持正常水平
|
20. 难度:简单 | |
体温调节中枢和体温感觉中枢分别在( ) A.大脑皮层,下丘脑 B.下丘脑,大脑皮层 C.下丘脑,下丘脑 D.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
21. 难度:简单 | |
下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细胞2为B细胞,细胞4为靶细胞 C.②、③过程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 D.细胞5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后,细胞分裂的周期缩短
|
22. 难度:简单 | |
关于抗体的产生、特性和作用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细胞都能产生抗体 B.抗体都能被蛋白酶分解 C.抗毒素是抗体 D.抗体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对自身成分起免疫反应
|
23. 难度:简单 | |
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 ) 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
24. 难度:简单 | |||||||||
现有大小和生长状况相同的同一品系小鼠甲、乙、丙及另一品系小鼠丁,并对甲、乙、丙分别做如下表所示的处理。二周后,再将丁的皮肤片分别移植到甲、乙、丙体表上,则移植的皮肤片最易脱落和最易成活的分别是( )
A.乙、甲 B.乙、丙 C.甲、丙 D.丙、甲
|
25. 难度:简单 | |
用燕麦胚芽鞘及幼苗⑦⑧进行如下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表示单侧光)( ) A.②⑤⑦ B.①②③⑤⑧ C.①③④⑥⑦ D.②⑤⑧
|
26. 难度:简单 | |
生长素和生长激素的相似之处是( ) A.分子结构基本相同 B.都由分生组织产生 C.都能促进细胞分裂 D.都含有C、H、O三种元素
|
27. 难度:简单 | |
成年大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时,可能出现( ) A.体温升高、耗氧量减少 B.体温下降、耗氧量增加 C.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耗氧量增加 D.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体温下降
|
28. 难度:简单 | ||||||||||
为考证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这一结论,选择了发育正常的黄瓜雌花,并设计了如下的实验。对这一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应如何修改( )
A.两朵雌花都应该套袋 B.两朵雌花都应该涂上不同浓度的生长素 C.2号雌花不应该人工授粉,应自然传粉 D.应增加一朵雌花,只作套袋处理
|
29. 难度:简单 | |
向日葵主要收获种子,番茄主要收获果实。上述两种植物在开花期间,遇到连续的阴雨天,影响了植物的传粉,管理人员及时喷洒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下列关于采取这一措施产生的结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两种植物都能形成无子果实,产量未受影响 B.两种植物都能形成无子果实,向日葵的产量下降 C.两种植物都能形成无子果实,产量都下降 D.番茄形成有子果实,产量上升,向日葵不能形成无子果实
|
30. 难度:简单 | |
在农业生产上,棉花通过移栽能促进植物侧根的生长,这是因为移栽过程中能( ) A.促进侧根生长素的产生 B.抑制侧根生长素的产生 C.破坏根的顶端优势 D.促进侧根细胞的分裂
|
31. 难度:简单 | |
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高于顶芽,但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大量集存于侧芽部位,这 是因为生长素的运输方式属于( )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渗透作用
|
32. 难度:简单 | |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 B.细胞分裂素主要在根尖合成 C.乙烯能促进果实的发育 D.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
|
33. 难度:简单 | |
如图为研究生长素(IAA)产生部位及运输方向的实验,初始时琼脂块①~⑥不含IAA,对实验结果表述正确的是( ) A.①含生长素比②多,③含生长素比④多 B.①含生长素比②少,⑤含生长素比⑥多 C.③④⑤⑥小块中,⑤含生长素最多 D.③④中生长素含量之和比⑤⑥中生长素含量之和多
|
34. 难度:简单 | |
当某植物顶芽比侧芽生长快时会产生顶端优势,其主要原因是( ) A.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过高,其生长受抑制 B.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较低,其生长受抑制 C.顶芽附近的脱落酸浓度较高,其生长被促进 D.侧芽附近的细胞分裂素浓度较高,其生长受抑制
|
35. 难度:简单 | |
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
36. 难度:简单 | |
下列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的是( ) A.年龄组成 B.性别 C.出生率和死亡率 D.种群密度
|
37. 难度:简单 | |
某一生物种群中,年轻的个体非常少,成年和老年个体较多,此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及其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可能是( ) A.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 B.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 C.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 D.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
|
38. 难度:简单 | |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 D.调查某种老鼠种群密度期间有大量个体迁出
|
39. 难度:简单 | |
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B.种群在理想状态下呈“J”型增长 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种群增长率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的各阶段是不同的
|
40. 难度:简单 | |
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第10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开始下降 B.经调查该种群在第10年时为n,估算该种群在此 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2n C.该种群在20年内呈“S”型增长 D.经调查该种群在第20年时的出生率为m,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死亡率约为m
|
41. 难度:简单 | |
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调节有甲、乙、丙三种方式,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回答: (1)若甲模式中,靶腺体为甲状腺,则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分泌 激素到达垂体,调节垂体某激素的分泌,进而再影响和调节甲状腺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称为 。 (2)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通过图中 模式,其分泌量增加的适宜刺激是 。 (3)血糖升高,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 ,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丙模式调节分泌量,兴奋在A处传递的主要特点是 。 (4)在寒冷的环境中,能通过丙方式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其反射弧是 。
|
42. 难度:简单 | |
下图为人体免疫部分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括号中填图中编号,横线上填文字) (1)图中①②③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2)A、B的名称分别是 、 。 (3)当细菌外毒素再次进入人体后,人体主要是通过[ ]过程发挥免疫作用。 (4)结核杆菌属于胞内寄生菌,当它侵入人体后,人体主要是通过[ ]过程发挥免疫作用,人体内直接接触该靶细胞并导致其裂解的免疫细胞是 。 (5)属于二次免疫反应的过程是[ ],其特点是 。
|
43. 难度:简单 | |
取一正常生长的植株水平放置,由于重力影响了生长素的重新分配,根将向地生长,茎将背地生长。 (1)上图是根、茎对生长素浓度的曲线,图示字母中表示根近地侧的是 、根的远地侧是 、茎的近地侧的是 、茎的远地侧的是 。 (2)有人认为根的向地生长不仅与生长素有关,还与乙烯的作用有关。为了研究二者的关系,做了这样的实验:将某种开花植物的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IAA的培养液中,并加入少量蔗糖作为能源。发现在这些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培养液中乙烯的浓度也越高,根尖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 ①此人所做实验的自变量是 ,因变量是 。 需要严格控制的无关变量有 (至少举出两种)。 ②为使实验更严谨,还需将另一些等量的根尖放在 ,作为对照组。 ③据此实验结果,可推知水平放置的植物根向重力生长的原因是 。
|
44. 难度:简单 | ||||||||||||||||||||||||||||||||||
“标志(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n)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2(1hm2=10000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的计算公式 。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 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编 。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 。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一种鼠),平均每100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量与田鼠的比例关系为 。 (5)该研究机构还对这一地段中的蒲公英进行了取样调查,得到下表所示数据: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种群密度为6.5株/m2 B.用此方法求得的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应完全相同 C.再重新选一次样方,所得的结果与这次应相同 D.此方法为标志重捕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