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若下图中甲、乙均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则以下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细胞2、细胞4依靠细胞表面的糖蛋白识别信息 B.信息从细胞3传递到细胞4的速度比从细胞1传递到细胞2的速度快 C.若细胞1为下丘脑中的分泌细胞,则细胞2是甲状腺细胞 D.人体对寒冷的反应与乙图所示调节有关,也与甲图所示的调节有关
|
2. 难度:简单 | |
下列有关激素和氨基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促进葡萄糖合成为糖元 ②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③人体内没有酪氨酸就无法合成黑色素,所以酪氨酸是必需氨基酸 ④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降低时,引起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3. 难度:简单 | |
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
4. 难度:简单 | |
当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反应时,效应T细胞发挥的作用是 A.产生抗体使靶细胞裂解 B.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 C.产生组织胺增强B细胞的功能 D.促进B细胞产生淋巴因子
|
5. 难度:简单 | |
右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主动运输 C.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D.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膜外为负电位
|
6. 难度:简单 | |
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过敏反应一般会损伤组织 B.反应特点是发病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C.T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 D.过敏反应只发生在皮肤及呼吸道
|
7. 难度:简单 | |
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
8. 难度:简单 | |
下列不能解除植物顶端优势的措施是 A.去掉顶芽 B.在去掉顶芽的断口处放一块含有生长素的羊毛脂 C.在去掉顶芽的断口处放一块含有细胞分裂素的羊毛脂 D.在去掉顶芽的断口处放上琼脂小块
|
9. 难度:简单 | |
果蝇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BB、Bb为灰身,bb为黑身。若人为地组成一个群体,其中80%为BB的个体,20%为bb的个体,群体随机交配,其子代中Bb所占的比例是 A.25% B.32% C.50% D.64%
|
10. 难度:简单 | |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森林生态系统 B.研究海洋鱼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有利于确定合理的捕捞量 C.生物群落的结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 D.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
11. 难度:简单 | |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
12. 难度:简单 | |
下列生态学概念包括的范畴,从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 A.种群→个体→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B.个体→群落→生物圈→生态系统→种群 C.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D.群落→种群→个体→生物圈→生态系统
|
13. 难度:简单 | |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 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 D.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
|
14. 难度:简单 | |
科学家曾用人工合成的甲基丁香酚涂在纸片上,挂在柑桔园里诱得大量雄性柑桔果蝇并加以消灭,这是下列哪种信息在生产上的应用 A.物理信息 B.行为信息 C.化学信息 D.营养信息
|
15. 难度:简单 | |
图示为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净化污水的一种大面积、敞开式污水处理池塘(即氧化 塘)。请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氧化塘实现净化污水的原理是主要利用细菌和藻类的寄生关系来分解有机污染物 B.图中A、B分别表示的物质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矿质元素等 C.随着距水面深度的不断增加,不同水层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也在发生着变化,其中它们的异化作用类型的变化是需氧型、兼性厌氧型、厌氧型 D.由图示看,氧化塘净化污水的途径有物理沉降和生物分解
|
16. 难度:简单 | |
下图能表示寄生关系的能量流动模型的是
|
17. 难度:简单 | |
下图1表示某水池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图2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3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的量占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的比例关系;图4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食草虫个体存活数与发育期的关系。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某种专食浮游动物的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则图1中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后剩下的为丙种群 B.若在第10年时调查图2中种群数量为200只,则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200只 C.在图3中,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的是甲→乙→丙→丁 D.在图4中,食草虫死亡率最大的时期是一龄幼虫
|
18. 难度:简单 | |
右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关于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突变和基因重组 B.②是自然选择 C.③是自然选择学说 D.④是物种多样性
|
19. 难度:简单 | |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乙烯的作用主要是促进植物果实的发育 B.用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可能相同 C.赤霉素能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果实的成熟 D.脱落酸主要是由未成熟的种子合成,以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
20. 难度:简单 | |
下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等式中不可能成立的是 A.B2=A(10%~20%) B.A=F+B1+C1+D1+E1 C.A-(B1+B3)=C1+C2+C3 D.C3=B2(80%~90%)
|
21. 难度:简单 | |
下列有关物种形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B.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 C.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D.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从而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
22. 难度:简单 | |
长期使用青霉素治病,会出现一些抗药性强的细菌,使青霉素的药效降低。其原因是 A.细菌适应了青霉素 B.青霉素对细菌的不定向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C.细菌为了适应青霉素而产生了定向变异 D.青霉素使细菌产生了突变
|
23. 难度:简单 |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个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 B.人类基因组测序是测定人的46条染色体中的一半,即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 C.基因工程育种的优点之一是目的性强 D.重组DNA技术所用的工具酶包括限制酶、DNA连接酶和运载体
|
24. 难度:简单 | |
下列关于人口过度增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造成资源危机 B.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C.造成生态平衡失调 D.与地球的环境容量无关
|
25. 难度:简单 | |
下图中能正确表示病毒或病菌侵入机体后,引起血液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①表示第一次感染,②表示第二次感染)
|
26. 难度:简单 | |
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刺激点膜电位由兴奋状态恢复为静息状态的过程是 A.①→④ B.②→③ C.③→② D.④→①
|
27. 难度:简单 | |
若利用细菌大量生产人胰岛素,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需有适当运载体将人胰岛素基因导入细菌 B.需有适当的酶对运载体与人胰岛素基因进行切割与黏合 C.重组后的DNA,须在细菌体内转录、翻译成人胰岛素 D.人胰岛素基因与运载体DNA混合后,只得到一种DNA分子(重组DNA)
|
28. 难度:简单 | |
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A.抗体与单细胞病菌结合后抑制该病菌的繁殖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B.淋巴细胞只有受到抗原刺激后,才能形成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 C.当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时,可引起过敏反应、免疫缺陷病等 D.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不发挥作用
|
29. 难度:简单 | |
如图所示,图甲表示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的照射;图乙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如果图甲中b处的生长素浓度为m,设a处的生长素浓度为X,则 A.m<X<n B.0<X<m C.n<X<i D.X>i
|
30. 难度:简单 | |
下列与激素作用无关的实例是 A.草莓果实自然发育成熟 B.人舌尖触到蔗糖时感觉甜 C.自然生长的雪松树冠呈塔形 D.饥饿时人体血糖仍维持正常水平
|
31. 难度:简单 | |
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面积为50平方千米的草场中仓鼠数量时,第一次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仓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五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次捕获52只,其中有标记的13只。由于仓鼠被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仓鼠种群数量最可能 A.小于40只 B.大于40只 C.小于200只 D.大于200只
|
32. 难度:简单 | |
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营养条件并非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D.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
33. 难度:简单 | |
下图示某种农作物品种①和②培育出⑥的几种方法,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经过Ⅲ培育形成④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 B.过程Ⅵ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④的幼苗 C.由品种①直接形成⑤的过程必须经过基因突变 D.由品种①和②培育品种⑥的最快途径是Ⅰ→Ⅴ
|
34. 难度:简单 | |
右图是研究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示意图,实验结果不能说明 A.根具有向重力性,茎具有负向重力性 B.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C.根和茎的向性运动都是一种适应环境的表现 D.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根尖和茎尖
|
35. 难度:简单 | |
下列有关“一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光合作用一定发生在叶绿体中 ②有氧呼吸一定发生在线粒体中 ③DNA中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一定会引起基因结构改变 ④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一定会引起生物进化 ⑤生长素对植物生长一定起促进作用 ⑥基因结构发生改变,一定会引起氨基酸序列改变 ⑦生殖隔离一旦形成,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A.全部正确 B.有一个正确 C.有两个正确 D.全都不对
|
36. 难度:简单 | |
(每空1分,共11分)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草原是绿色生态环境的组分。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 (1)图中食物网很简单,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较差,其______________稳定性也相应较低。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________________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2)如果图中草能提供10000KJ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那么鹰占据的营养级能得到的最低和最高能量值分别是___________KJ和___________KJ。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__________。若外来生物入侵该区,则会导致草原的__________锐减或丧失。 (3)影响图中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__________和竞争。 (4)草原干旱时,兔摄取水分减少,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__,引起__________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增加抗利尿激素的释放,进而引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减少排尿量,以保持体内水平衡。
|
37. 难度:简单 | |
(每空1分,共12分)下图表示人和高等动物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请据图回答: (1)兴奋在①⑦上以 形式向前传导,在突触的传递过程是:突触前神经元兴奋传至 ,引起其中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递质到 ,然后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神经元 。 (2)当图中的感受器感受到寒冷刺激时,图中作为效应器的内分泌腺是 。垂体受到来自下丘脑分泌的 刺激,合成并分泌某种激素,这种激素刺激某内分泌腺合成并分泌 ,促进新陈代谢,以使机体抵御寒冷。 (3)神经细胞与肌细胞接触点的递质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肌细胞收缩,乙酰胆碱很快被胆碱脂酶分解,肌细胞恢复舒张状态。美洲箭毒有与乙酰胆碱争夺受体的作用,若美洲箭毒进人人体,其效应是 。 (4)当图中的感受器感受到血糖含量降低时,图中的“内分泌腺”为 和 ,它们分别分泌 和 。
|
38. 难度:简单 | |
(每空2分.共14分)如图表示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棉过程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科学家在进行图中[①]操作时,要用 分别切割运载体和目的基因,运载体的黏性末端与目的基因 DNA 片段的黏性末端的碱基之间通过 原则而结合。 (2)要筛选出含重组DNA的细胞应将细胞放入含 的培养基中。 (3)Ⅲ是导入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经培养、筛选获得一株有抗虫特性的转基因植株。经分析,该植株细胞中含有一个携带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因此可以把它看作是杂合子。理论上,在该转基因植株自交产生的F1中,仍具有抗虫特性的植株占总数的 。将上述抗虫棉植株的后代种子种植下去后,后代往往有很多植株不再具有抗虫特性,原因是 。要想获得纯合子,常采用的方法是 。 (4)下列是几种搭配的密码子,据此推断图中合成的多肽,其前三个搭配的种类(按前后顺序排列)是 。〔甲硫氨酸(AUG)、甘氨酸(GGA)、丝氨酸(UCU)、酪氨酸(UAC)、精氨酸(AGA)、丙氨酸(GCU)〕
|
39. 难度:简单 | |
(每空1分,共4分)为探究血糖调节的影响因素,设计如下实验流程。实验中5只家兔的注射剂量和生理指标均按单位体重计算。 据图回答: (1)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号家兔。 (2)首次注射后,②号—⑤号家兔均出现了低血糖症状,说明胰岛素具有_________作用。 (3)二次注射后,低血糖症状最先得到缓解的是____________。
|
40. 难度:简单 | |
(共9分,除第1空1分,其余每空2分)探究土壤微生物对农药的分解作用 (一)方法步骤 (1)选取几种有代表性的土壤,将土壤混合均匀,并等量地分装在一些相同的容器中。 (2)容器均分成两组,编号A、B。将A组进行高压蒸汽灭菌;B组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别向A、B两组各容器内的土壤喷施等量(M)的无菌农药“氧乐果”,然后把两组容器放入恒温箱中培养。 (4)六周以后,检测A、B两组中“氧乐果”的剩余量,并计算各组农药剩余量的平均值(Na、Nb)。 (二)结果分析:请预测实验可能的结果,并得出相应结论: (1)当M= Na,M>Nb时,说明农药的分解仅是微生物分解的结果。 (2)当_____________时,说明农药的分解仅是物理因素的结果。 (3)当_____________时,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三)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为了探究该弃耕农田土壤小动物的类群丰富度,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从选取的样土中收集小动物,但他们设计的这一装置不够完善,请写出完善该装置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