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蛋白质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下列作用中与蛋白质无直接关系的是 A.特异性抵抗外来病菌 B.催化蛋白质消化分解 C.作为主要的能量来源 D.参与人体氧的运输
|
2. 难度:中等 | |||||||||||||||||||||||||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试样甲、乙、丙的细胞结构,观察到细胞结构a~e具有下列特征:a、b、c均由双层膜构成,其中a的膜上具有小孔,而b、c没有小孔;细胞分裂时,从d的周围发出丝状物;e由几个囊状结构重叠而成。将试样甲、乙、丙的细胞结构的情况作表如下(+:存在;-:不存在)。由此判断,试样甲、乙、丙分别是
A.蓝藻、菠菜叶、鼠肝 B.蓝藻、鼠肝、菠菜叶 C.菠菜叶、蓝藻、鼠肝 D.鼠肝、蓝藻、菠菜叶
|
3. 难度:中等 | |
取某种植物生长状态一致的新鲜叶片,用打孔器打出若干圆片,圆片平均分成甲、乙、丙三组,每组各置于一个密闭装置内,并分别给予a、b、c三种不同强度的光照,其他条件一致。照光相同时间后,测得各装置内氧气的增加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光照强度为a时,光合作用停止 B.装置内增加的氧气来自于水 C.丙组装置内的CO2含量照光后比照光前低 D.该图反映了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
4. 难度:中等 | |
以下关于遗传和减数分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减数分裂的过程,等位基因的分离一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B.在减数分裂的过程,非同源染色体间的部分交换属于基因重组。 C.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可形成4种配子。 D.正常情况下,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是一致的。
|
5. 难度:中等 | ||||||||||||||||||||||||||||
按下表设计进行实验,分组后,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8~10小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组不产生CO2而乙组产生 B.甲组的酒精产量与丙组相同 C.丁组能量转换率与丙组相同 D.丁组的氧气消耗量大于乙组
|
6. 难度:中等 | |||||||||
玉米植株的性别决定受两对基因(B—b,T—t)的支配,这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玉米植株的性别和基因型的对应关系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型为BbTt的植株自交,后代的性别为雌雄同株异花、雄株和雌株,且分离比为9∶3∶3∶1 B.基因型为bbTt的雄株与BBtt的雌株杂交,后代中没有雄株 C.基因型为Bbtt的雄株与基因型bbtt的雌株杂交,后代全为雌株 D.基因型为Bbtt的雄株与基因型为bbtt的雌株杂交,后代的性别有雄株、雌株,且分离比为1∶1
|
7. 难度:中等 | |
下图的4个家系,带阴影的为遗传病患者,白色表现正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可能是色盲遗传的家系是甲、乙、丙、丁 B.肯定不是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的家系是甲、乙 C.家系甲中,这对夫妇再生一患病男孩子的几率为l/4 D.家系丙中,女儿一定是杂合子
|
8.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用农作物 ① 和 ② 两个品种分别培养出④⑤⑥⑦ 四个品种的过程。 A、a和B、b、D为基因,且A、a和B、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Ⅲ 过程使用了基因工程技术 B.培养品种④的途径中,Ⅰ→Ⅳ→Ⅴ比Ⅰ→Ⅱ途径所用的时间短 C.从目前的操作过程看,④培育成的⑤品种中新增加的基因不只是D D.Ⅴ过程与Ⅱ过程的原理相同
|
9. 难度:中等 | |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生物间存在生殖隔离的标志是不能产生后代 B.共同进化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观点 C.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 D.种群中个体的出生死亡、迁入迁出、基因重组、基因突变等因素都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表明该种群已经进化
|
10. 难度:中等 | |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若被破坏就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导致疾病。下列情况不属于内环境稳态遭受破坏的是 A.原发性高血压 B.钙盐不足引起肌肉抽搐 C.糖尿病 D.苯丙酮尿症
|
11. 难度:中等 | |
下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饭后血糖升高时,人体可以通过“内刺激→A→C→D”途径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B.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可能完成H过程 C.人在寒冷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刺激→A→C→D,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D.当人的手被针刺时,可以通过刺激→A→C→D,使手缩回
|
12. 难度:中等 | |
右图为突触的结构示意图,在a、d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示结构包括3个神经元,1个突触 B.如果B受刺激后C会兴奋,则兴奋处外表面呈负电位 C.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的化学本质是脂质 D.若ab=bd,电刺激C点,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偏转两次
|
13. 难度:中等 | |
(14分)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图中的A、B、C、D是4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其中D细胞含有光合色素。请分析回答: (1)上图中,图 是幽门螺杆菌结构模式图,其区别于酵母菌的最主要的结构特点是 。幽门螺杆菌可产生尿素酶、蛋白酶、磷脂酶,其中的 (酶)可直接破坏胃黏膜的完整性,进而破坏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2)上图所示细胞中一定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是 (填代号)。 (3)B细胞的某种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中合成之后,按照 (用箭头和结构名称表示)的方向运到细胞外。 (4)与B细胞相比,A细胞中特有的能产生ATP的结构是 。 (5)A、B、C细胞中的哪些基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
|
14. 难度:中等 | ||||||||||||||||
(14分)家鼠毛色的黄与灰由B、b基因控制,尾形的弯曲与正常由T、t基因控制。在毛色遗传中,具有某种基因型的合子不能完成胚胎发育。让一对黄毛、弯曲的雌雄家鼠多次交配,所得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⑴上述两对相对性状中,属于显性性状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不能完成胚胎发育的合子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⑶亲代雌鼠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⑷有一只雄鼠表现出与双亲及群体中其他个体都不同的新性状,让这只雄鼠与正常雌鼠杂交,得到了足够多的F1个体。 ① 如果F1代所有雌性个体表现该性状,所有雄性个体表现正常性状,则该鼠的突变是__________(显性/隐性)突变zxxk ② 如果F1代中没有出现该新性状,原因可能是该突变发生在_________细胞中。 ⑸假设两种纯合突变体甲和乙都是由控制毛的形状的M基因突变产生的,检测突变基因转录的mRNA,发现甲的第二个密码子中第二个碱基由C变成U,乙在第二个密码子的第二个碱基前多了一个U。与正常鼠相比,_________突变体的毛的形状变化可能性更大。
|
15. 难度:中等 | |
(12分)下图所示的调节过程是人体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甲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下丘脑、垂体及甲状腺进行的生理活动过程,a、b、c分别代表图中所示的三种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乙图表示垂体所分泌的TSH作用于甲状腺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受到寒冷刺激时,正常人体会立刻感觉到冷,请根据反射弧有关知识写出冷的感觉是如何产生的?
(2)当人突然进入寒冷环境中,过程 产生的激素增加,可作用于肝细胞和骨胳肌细胞等,使其代谢产热量增加。 (3)图中正常人体血液中a的含量变化对①②过程起调节作用,此种调节机制属于 调节。 (4)如果用激素a饲喂小白鼠,再放入密闭容器中,小白鼠对缺氧的敏感性将 。 (5)某疾病的病因是体内产生了大量TSH受体的抗体,该抗体可以结合TSH受体而充当TSH的作用,从而引起甲状腺功能 。 (6)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这是因为 。
|
16. 难度:中等 | |
(14分)乙酰胆碱酯酶能催化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水解,使神经递质在完成神经兴奋的传递任务之后,尽快消失。有机磷杀虫剂能专门抑制动物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使乙酰胆碱不能很快消失,肌肉细胞就会处于持续兴奋之中,表现为震颤不已,直到死亡。 (1)图乙①_______中的物质释放到③中的方式是_______,它将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使突触后膜产生_______。 (2)生物膜包括_______,它们在化学组成上部很相似,都以_______为基本支架。由图乙看出,突触后膜的面积相对较大,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图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图体现的是突触联系,突触由②③④构成 B.①中的物质释放到③中需要消耗能量并依赖于②的选择透过性 C.③内的液体为组织液,构成了神经细胞和肌细胞的内环境 D.①中的物质释放并使④兴奋时,兴奋处的膜外为负电位 (4)请将下列实验步骤及结果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验证有机磷杀虫剂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材料用具:两个相同的甲图装置、适宜的放电装置、有机磷杀虫剂、任氏液(青蛙专用生理盐水)、培养皿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两个装置编号l、2,并分别将装置中青蛙的“神经-腓肠肌”标本放入盛有等量任氏液的两个培养皿中。 第二步:同时用电极分别刺激两个“神经-腓肠肌”标本的神经,指针都向左偏,然后恢复。 第三步:在装置l的培养皿中滴加_______,在装置2的培养皿中滴加_______。 第四步:一段时间后,同时_______,观察指针偏转情况。 实验结果:装置l_____________________ ; 装置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