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下列关于细胞内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淀粉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它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 B.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它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C.DNA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它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D.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
2. 难度:中等 | |
盐碱地中生活的某种植物,其细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将细胞质中的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减轻Na+对细胞质中酶的伤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Na+进入液泡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B.Na+进入液泡的过程体现液泡膜的选择透过性 C.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不利于增强细胞吸水能力 D.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有助于提高植物的耐盐性
|
3. 难度:中等 | |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观察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和观察DNA、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均用到盐酸 B.甜菜汁中含有丰富的糖类,可用作还原糖鉴定的代替材料 C.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实验中,叶绿体和线粒体都不需要染色 D.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所用蔗糖浓液浓度越大效果越好
|
4. 难度:中等 | |||||||||||||||||||
将一些苹果储藏在密闭容器中,较长时间后会闻到酒香。当通入不同浓度的O2时,其O2的消耗速率和CO2的产生速率如下表所示(假设细胞呼吸的底物都是葡萄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氧浓度为a时,细胞呼吸只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B.氧浓度为b时,较适宜于苹果的储藏 C.氧浓度为c时,有氧呼吸产生CO2的速率为0.7 mol·min-1 D.氧浓度为d时,消耗的葡萄糖中有1/4用于无氧呼吸
|
5. 难度:中等 | |||||||||||||||||||||||||||
乳糖酶催化乳糖水解。有两项与此相关的实验,其他实验条件均设置为最适条件,实验结果如下表。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实验一增加乳糖浓度,相对反应速率将降低 B.实验二若继续增大乳糖浓度,相对反应速率不再加大 C.实验一如果继续增加酶浓度,相对反应速率不再加大 D.实验二若温度升高10℃,相对反应速率将增大
|
6. 难度:中等 | |||||||||||||
A.Benson与M.Calvin于1949年采用放射性同位素自显影技术对光合作用进行研究。以下是他们研究过程的简述:往小球藻培养液中通入14CO2后,分别给予小球藻不同的光照时间。
请根据上述实验资料分析,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本实验原料只有CO2,暗反应的产物是有机物 B.CO2进入叶绿体后,最初形成的主要物质是三碳化合物 C.实验结果还说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还包括氨基酸、有机酸等 D.从CO2进入叶绿体到产生有机物的整个过程看,产生的有机物主要是磷酸化糖类
|
7. 难度:中等 | |
下图A、B、C分别表示三种不同类型的生物细胞,D图表示发生在某生物细胞中的生理活动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A、B中,A具有而B不具有的细胞结构是 ;B具有而A不具有的细胞器是 。 (2)图A、B、C中,能够发生图D所示生理活动的细胞是图 ;图D中,箭头①表示 气体在两种细胞器中的出入情况。 (3)图A、B、C中,经有丝分裂产生的细胞是图 ,参与该过程的细胞器主要有 。 (4)图B所示细胞处于 状态,该状态恢复的条件:液泡内细胞液浓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
8. 难度:中等 | |
为研究淹水时KNO3对甜石榴根呼吸的影响,设四组盆栽甜石榴,其中一组淹入清水,其余三组分别淹入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保持液面高出盆土表面,每天定时测定甜石榴根的有氧呼吸速率,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有氧呼吸生成CO2的场所是 ,分析图中A、B、C三点可知, 点在单位时间内与氧结合的[H]最多。 (2)图中结果显示,淹水时KNO3对甜石榴根有氧呼吸速率降低有 作用,其中 mmol·L-1的KNO3溶液作用效果最好。 (3)淹水缺氧使地上部分和根系的生长均受到阻碍,地上部分叶色变黄,叶绿素含量减少,使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H]和 减少;根系缺氧会导致根细胞无氧呼吸增强,实验过程中 (填“能”或“不能”)改用CO2作为检测有氧呼吸速率的指标,原因是 。
|
9. 难度:中等 | |
图一表示某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代谢活动的相互关系,其中a、b、c代表不同的细胞器,①~⑤代表不同的物质。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一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存在于 处,可用 提取,其中溶解度最大的是 。 (2)图二表示棉田内棉叶在一天内吸收CO2变化的情况,如果C、F时间所合成的葡萄糖速率相等,均为36 mg·dm-2·h-1,则A、C、F三点的呼吸强度的比较结果是 ;与夏季相比,冬天时B点应向 移动,多云转晴时,短时间内细胞内C5的含量会 ;如果土壤中长期缺乏Mg2+,则图二中G点向 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