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
|
2. 难度:中等 | |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大大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
3. 难度:中等 | |
图表示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①②③④代表生理过程。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B、C、D B.若火山爆发将上述生态系统毁灭,在火山岩上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 C.此图示可以表示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 D.若C的食物中D占1/4,假设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为10%,要使C体重增加l0kg,至少需要A为325kg
|
4. 难度:中等 | |
图表示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其中①—④表示细胞结构或物质,I、II表示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进行I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作用 B.④上的一种氨基酸可以对应②上不同的密码子 C.一种③可以识别并携带多种氨基酸 D.①上的遗传信息经I、II过程转变为④的氨基酸序列
|
5. 难度:中等 | |
下图为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图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为8,DNA数为8,染色单体数为0 B.如果P为X染色体,则Q-定是Y染色体,两者同源区段可携带等位基因 C.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甲、乙、丙细胞,乙细胞中的①和②可同属一个染色体组. D.染色体P和Q上的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时可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
6. 难度:中等 | |
图甲、乙分别代表某种植物两不同个体细胞的部分染色体与基因组成,其中高茎(A)对矮茎(a)显性,卷叶(B)对直叶(b)显性,红花(C)对白花(c)显性,已知失去图示三种基因中的任意一种,都会使配子致死,且甲、乙植物减数分裂不发生交叉互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植株均可以产生四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B.若要区分甲、乙植株,可选择矮茎直叶白花植株进行测交实验 C.由图判断乙植株可能发生了染色体的易位,因此两植株基因型不同 D.甲、乙植株自交后代中,高茎卷叶植株所占比例分别为9/16和1/4
|
7. 难度:中等 | |
某小组获得一雌雄异株植株的突变体,其突变性状是由此植株一条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突变产生的(假设突变性状和野生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欲确定突变基因的显隐性及其位置,设计实验如下:用该突变雄株与多株野生纯合雌株杂交;观察记录子代中表现突变性状的雄株在全部子代雄株中所占的比率Q,子代中表现突变性状的雌株在全部子代雌株中所占的比率P。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Q和P值分别为1、O B.若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和P值分别为0、1 C.若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和P值分别为1/2,1/2 D.若突变基因位于X和Y的同源区段且为显性,则Q和P值分别为1、1
|
8. 难度:中等 | |
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重组导致杂合体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B.姐妹染色单体间相同片段的交换属于基因重组 C.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质是发生了基因重组 D.同卵双生兄弟间的性状表现差异是基因重组导致的
|
9. 难度:中等 | |
一个较大的动物种群中有一个基因R,另一个较小的同种动物种群中有等位基因R和r,经抽样测定。小种群中R的频率为0.6。由于某种原因,大种群中的部分个体迁入小种群,结果新种群有12%的个体来自大种群。迁移后新种群中R的基因频率为 A.0.648 B.0.72 C.0.768 D.0.88
|
10. 难度:困难 | |
在西葫芦的皮色遗传中,黄皮基因B对绿皮基因b为显性,但在另一白色显性基因E存在时,基因B和b都不能表达。现有基因型为BbEe的个体自交,其后代表现型种类及比例是 A.四种9:3:3:1 B.两种13:3 C.三种10:3:3 D.三种12:3:1
|
11. 难度:困难 | |
下列关于动植物选种的操作,错误的是 A.植物杂交育种获得F1后,可以采用不断自交选育新品种 B.哺乳动物杂交育种获得F2后,可采用测交鉴别选出纯合个体 C.植物杂交育种获得F2后,可通过测交检验选出新品种 D.如果用植物的营养器官进行繁殖,则只要后代出现所需性状即可留种
|
12. 难度:中等 | |
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不相符的描述是 A.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 B.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生物能够以新的方式利用环境条件 C.种群间由于地理上的障碍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叫生殖隔离 D.表现型与环境相适应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而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
13. 难度:中等 | |
关于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发挥作用后会失活 B.下丘脑产生的某种兴奋传递至大脑皮层可使人产生渴觉 C.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和呼吸中枢 D.下丘脑通过垂体调节某些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属于分级调节
|
14. 难度:中等 | |
图是下丘脑与其直接或间接支配的有关腺体之间的关系示意图(“+”表示促进,“一”表示抑制),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a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B.a与c两者的分泌物可对某一生理活动起促进作用 C.a、b、c中,c对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影响最小 D.c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但不具有分泌功能
|
15. 难度:中等 | |
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包括血液、组织液、淋巴等 B.内环境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C.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释放到内环境中,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 D.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
16. 难度:中等 | |
如图为人体局部组织示意图,据图分析不合理的是 A.如果图示为胰岛组织,则饥饿时A端比B端胰高血糖素高 B.如果图示为肝脏组织,则饱食后A端比B端葡萄糖浓度高 C.⑤中的小部分物质能被②吸收成为① D.④中的某些物质可经A端进入⑤
|
17. 难度:中等 | |
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物质 B.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C.人在剧烈运动时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的pH值仍能维持稳定 D.内环境中的血浆、淋巴、组织液等的成分稳定时机体就达到稳态
|
18. 难度:中等 | |
下图表示一个神经元在一次兴奋后,将信号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并使之产生相应反应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元Ⅰ兴奋时膜内为负电位 B.Ⅱ处比血浆含较少的蛋白质 C.Ⅱ处神经递质的作用效应是使III抑制 D.Ⅱ处神经递质的作用效应是使Ⅰ兴奋
|
19. 难度:中等 | |
图示A、B两细胞间突触的亚显微结构。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上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一致 B.⑥作用于⑦必然导致细胞B膜电位出现反转 C.释放入内环境中的⑥不应持续作用于细胞B D.信号仅能从A向B方向传递而不会逆向传递
|
20. 难度:中等 | |
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下图是其发病机理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B.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不能被吞噬细胞清除 C.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疾病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征 D.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概率增加
|
21. 难度:中等 | |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有计划地接种“甲流感疫苗”,接种该疫苗后在体内可引起的免疫反应是 A.B细胞、T细胞和浆细胞遇到刺激后都不断进行分裂 B.T细胞受刺激后释放淋巴因子和形成相应的效应T细胞 C.吞噬细胞受刺激后能特异性识别甲型H1N1流感病毒 D.“甲流感疫苗”与病毒结合使其失去侵染宿主细胞的能力
|
22. 难度:中等 | |
某人饥饿时遇到寒冷刺激,会表现出面色苍白,全身颤抖。则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个体血糖浓度降低,细胞产热不足以维持正常体温 B.该个体感觉饥寒交迫的中枢在胃黏膜的感受器 C.调节过程中促甲状腺激素、胰高血糖素等多种激素分泌会增加 D.调节过程中几乎所有的细胞都被调动起来抵御寒冷
|
23. 难度:中等 | |
光照、赤霉素和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对某种植物茎伸长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茎伸长受抑制均由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引起 B.赤霉素是影响茎伸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C.植物茎伸长与光照时间无关 D.该植物是赤霉素缺失突变体
|
24. 难度:中等 | |
下列有关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植物生命活动调节从根本上说是植物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B.在形成无子番茄的过程中生长素改变了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 C.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多种组织中,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发育 D.赤霉素引起植株增高的主要原因是促进细胞的分裂
|
25. 难度:中等 | |
下列对右图中“种群生长”坐标曲线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阴影部分是造成曲线Ⅰ与曲线Ⅱ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B.若曲线Ⅱ表示青霉菌种群生长的曲线,那么提取青霉素最佳时间是在bc段 C.外来物种入侵某个地区后,一般在短时间内的种群数量变化特点都会与曲线Ⅰ一致 D.我国人口的基数比较大,所以我国目前人口发展的基本情况处于bc段
|
26. 难度:中等 | |
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病毒,感染兔后使兔的种群数量下降。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而兔被中度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度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C.中度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 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共同进化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
27.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对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分析调查后的结果,甲~戊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戊是分解者)。GP表示总同化量,NP表示净积累量,R表示呼吸消耗量。箭头表示能量流动方向。据图分析下列正确的是(数值单位:105J·m-2·a-1)( ) A.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可表示为甲→戊→乙→丙→丁 B.能量从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6% C.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中约为7.3×107(J·m-2·a-1)未被消费者同化 D.流经该图中所有之和
|
28. 难度:中等 | |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基本相同 B.枯枝败叶中储存的能量,不能被植物直接利用 C.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循环 D.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不都是沿食物链进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