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如图为人体局部组织示意图,据图分析不合理的是( ) A.⑥内产生的CO2,从生成场所到达④至少穿过10层磷脂分子 B.如果该组织为肝脏组织,进食半小时后,则A端比B端胰岛素浓度高 C.①中的葡萄糖分子到达④,至少穿过4层生物膜 D.抗体可以存在于①④⑤中
|
2. 难度:中等 | |
关于内环境稳态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缺氧引起神经细胞兴奋性降低,是因为影响动作电位产生时钠离子的内流 B.抑制性递质开启了突触后膜的阴离子通道,则动作电位变小 C.肾上腺素作为神经递质发挥作用时,该生命活动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D.注射血浆白蛋白可促进血浆吸收组织液以减轻病人水肿症状
|
3. 难度:中等 | |
当机体所摄入水总量大大超过了排出水量,以致水分在体内滞留,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称之为水中毒,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 A.测定血浆渗透压低于770kPa的病人即为水中毒患者 B.水中毒患者的红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平均红细胞体积减少 C.运动员运动出汗后,不能通过大量饮用纯净水来补水,否则容易引起水中毒 D.水中毒患者可以通过注射抗利尿激素来治疗
|
4. 难度:中等 | |
《自然神经科学》刊登文章指出,当人们在挠痒时,会刺激同一皮肤部位的各种疼痛和触觉感受器,痛觉和触觉感受器会产生一种“周围抑制”效应瘙痒感就被短暂地“关闭”掉了。据此推理抗组胺药、类阿片拮抗药等可暂时减缓瘙痒感的原理最可能是( ) A.阻止瘙痒感受器发出瘙痒信号 B.激活瘙痒部位的痛觉和触觉感受器 C.使传递瘙痒的神经细胞兴奋性降低 D.抑制大脑皮层产生感觉
|
5. 难度:中等 | ||||||||||||||||||||||
某兴趣小组通过记录传人神经上的电信号及产生的感觉,研究了不同刺激与机体感觉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内外电位的表现是外正内负 B.不同类型的刺激引起不同类型的感觉,原因是感受器不同 C.不同强度的刺激通过改变传入神经上电信号的强度大小,导致感觉强度的差异 D.当给某部位受损的人热刺激时,大脑皮层产生热感不能称之为反射
|
6. 难度:中等 | |
2019年中国女排获得女排世界杯冠军,在运动场上比赛时,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产热过程大于散热过程,体温高于正常值 B.比赛中出汗较多,只有一种激素参与水盐平衡调节过程 C.听到裁判员哨声后起跳发球,该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D.剧烈运动产生大量的乳酸,但血浆pH处于7.35~7.45
|
7. 难度:中等 | |
研究发现由于毒品会导致下丘脑调节垂体功能障碍,吸毒者大多伴有怕冷、多饮、免疫力降低等症状。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怕冷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下丘脑中体温调节中枢受损 B.多饮可能是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障碍所导致 C.免疫力降低容易发生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疾病 D.毒品可能会导致甲状腺功能障碍
|
8. 难度:简单 | |
当人体注射了H7N9禽流感病毒蛋白制备的疫苗,正常体内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 A.吞噬细胞呈递抗原 B.浆细胞产生针对该禽流感病毒蛋白的抗体 C.效应T细胞消灭被疫苗感染的细胞 D.B细胞受刺激分化成记忆细胞
|
9. 难度:中等 | |
用同位素14C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甲图中A端,乙图中B端,适宜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检测放射性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不能在甲图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B.不能在乙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C.甲乙对照可说明吲哚乙酸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 D.甲乙两图枝条中的侧芽基本都能检测到放射性
|
10.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与生长素有关的几个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三个实验的自变量依次是有无重力、IAA的浓度和材料托的倾斜程度 B.实验1可说明重力使根尖处的生长素向远地侧运输,而茎尖处的生长素向近地侧运输 C.实验2的目的是探究适于插条生根的最适IAA浓度 D.实验3中几个琼脂块所含生长素的量的关系是A3>A2>A1=a1>a2>a3
|
11. 难度:中等 | |
下图①是对燕麦胚芽鞘所做的处理,一段时间后,接着进行②、③、④所示的实验,则②、③、④中燕麦的生长情况依次是( ) A.向B侧弯曲 向A侧弯曲 向A侧弯曲 B.向B侧弯曲 向B侧弯曲 向B侧弯曲 C.向A侧弯曲 直立生长 向A侧弯曲 D.向B侧弯曲 直立生长 向B侧弯曲
|
12. 难度:中等 | |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植物体内的不同腺体能够分泌不同的激素,脱落酸能促进叶片和果实的脱落 B.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C.乙烯可以促进苹果等果实的生长发育和成熟 D.植物激素能够直接参与细胞代谢并传达调节代谢的信息
|
13. 难度:中等 | |
为了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这两种激素的相互作用,科学家用某种植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测( ) A.浓度高于10-6mol/L的生长素会抑制该植物茎段的生长 B.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含量达到M值时,植物开始合成乙烯 C.该植物茎中乙烯含量的增加会促进生长素的合成 D.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和乙烯的含量达到峰值是同步的
|
14. 难度:中等 |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某地蒲公英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应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B.在探究某种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取样后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使用诱虫器采集 C.海水中绿藻、黑藻等出现垂直分层现象的生态因素是光质 D.研究中主要依据种群的年龄组成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
15. 难度:中等 | |
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是Nt=N0λt B. 器械捕杀和药物捕杀是控制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根本措施 C. 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和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D.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可改变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使种群密度下降
|
16. 难度:中等 | |
群落是更高层次的系统,下列研究的问题不属于群落水平的是( ) A.青藏高原上藏羚羊每年死亡的个体数 B.我国沿海红树林的范围和边界大小 C.福建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 D.我国东北到海南的木本植物的丰富度
|
17. 难度:中等 | |
为了更好地对果园生态系统进行管理,农林技术人员研究了果树的不15种植方法对各类昆虫(寄生性昆虫寄生在植食性昆虫中)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三叶草和苹果树搭配种植,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苹果树、三叶草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各类昆虫都属于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 C.纯苹果种植园的营养结构比复合种植园的简单,两者均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D.肉食性和寄生性昆虫的比例增加,可导致复合种植园中植食性害虫数量明显减少
|
18. 难度:中等 | |
黄猄蚁是聚果榕上常见的蚂蚁种类,黄猄蚁能通过捕食在榕果表面产卵的寄生榕小蜂,减少其在榕果上的产卵;但是对进入榕果的传粉榕小蜂捕食较少;那些有黄蚁栖息的榕树上榕果种子产量较大。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黄猄蚁与聚果榕之间存在能量流动关系 B.寄生榕小蜂与传粉榕小蜂之间存在寄生关系 C.传粉榕小蜂与聚果榕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D.种间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
|
19. 难度:简单 | |
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 A.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B.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C.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D.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
20. 难度:中等 | |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相关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 B.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由自养型生物构成,一定位于第一营养级 C.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消费者不一定是动物,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 D. 在一条由捕食关系构成的食物链中,分解者一定不占营养级,无机成分也一定不占营养级
|
21. 难度:简单 | |
某种甲虫以土壤中的落叶为主要食物假如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堆积,最终导致落叶林生长不良。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这种甲虫属于次级消费者 B.这种甲虫与落叶树之间为捕食关系 C.这种甲虫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 D.这种甲虫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
|
22. 难度:中等 | |
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群落的丰富度比较低 B.该群落中的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有垂直结构 C.该群落形成过程中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地衣 D.若有人类活动,则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改变
|
23. 难度:中等 | |
根据题图人体器官模型,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饭后血糖浓度A处低于B处 B.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饥饿时血糖浓度A处高于B处 C.如果器官为肾脏,则尿素的浓度A处低于B处 D.如果器官为胰腺,则饭后胰岛素浓度A处低于B处
|
24. 难度:中等 | |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在这一天有“插茱萸”的习俗,因为“插茱萸,可驱秋蚊灭虫害”。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可以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秋蚊的种群密度 B.茱萸可适当改变秋蚊、虫害的种群密度 C.茱萸秋蚊和虫害共同构成了一条食物链 D.茱萸、秋蚊和虫害共同构成了一个群落
|
25. 难度:中等 | |
某科研小组于2009年在一座小山上调查发现该处有700株杨树,但到今年再去调查时发现杨树种群数量因死亡而减少了200株。这不能说明( ) A.2009年时杨树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是衰退型 B.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 C.此处杨树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500株 D.杨树种群数量的变化可能与气候、天敌、病虫害等因素有关
|
26. 难度:中等 | |
植物激素甲、乙、丙以及植物激素类似物NAA的作用模式如图所示,图中“+”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用NAA处理后形成的无子西瓜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B.甲、乙、丙最可能分别代表脱落酸、赤霉素和生长素 C.甲、乙之间具有拮抗作用,乙、丙之间具有协同作用 D.丙的极性运输受重力、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
27. 难度:中等 | |
如图为突触结构,并在a、d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结构涉及到3个神经元,含有2个突触 B.如果B受刺激,C会兴奋;如果A、B同时受刺激,C不会兴奋,由此判断A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C.已知ab=bd,则刺激c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发生2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D.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
28. 难度:简单 | |
低血糖常表现为乏力、昏迷等症状,为验证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长沙市一中生物竞赛组的同学设计了四组实验,若以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的症状变化为观测指标,下列方案中合理的是( ) A.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B.先注射葡萄糖溶液,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C.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D.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
29. 难度:中等 | |
胰液分泌的调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图为胰液分泌调节的示意图(部分),据图判断说法正确的是( ) A.咀嚼食物引起胰腺分泌胰液的调节方式属于条件反射 B.食物进入胃内后,引起胰液分泌的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 C.激素A能作用于胰腺与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有关 D.激素B是促胰液素,由小肠分泌,能促进胰腺分泌胰岛素
|
30. 难度:中等 | |
长沙市一中体育代表队从气候温暖的25℃的广州比赛回到10℃的长沙,体温维持正常,其散热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b段的散热量等于产热量 B.b-c段散热加快是由于汗液分泌增加 C.c-d段皮肤血管逐渐收缩 D.d-e段的产热速率大于a-b段
|
31. 难度:中等 | |
免疫性不孕(存在抗精子抗体、抗子宫内膜抗体等)是临床上常见的不孕类型。医学研究表明,人的角膜、大脑、软骨、妊娠的子宫等都能容忍外来的抗原蛋白而不产生排斥反应,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免疫赦免”,这些部位称为“免疫赦免区”。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免疫赦免”现象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 B.妊娠子宫的这种“免疫赦免”特性不利于胚胎的正常发育 C.可以使用药物提高人体免疫系统的敏感性而获得“免疫赦免” D.免疫性不孕说明了某些抗体可能存在于外分泌物中
|
32. 难度:中等 | |
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本实验调查方法为取样器取样法,计算方法常用血细胞计数法 B.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先滴加培养液再盖盖玻片 C.显微计数前,若未对酵母菌进行台盼蓝染色,会导致统计值比实际值偏大 D.为保证酵母菌正常生长,每隔一段时间需换一次培养液
|
33. 难度:中等 | |
某生物种群数量增长倍数的变化()如图,结合曲线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bc段呈J型增长 B.ab段种群增长速率一直在增加 C.e点种群数量比d点少 D.图中c点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
34. 难度:中等 | |||||||||||||||||||||||||||||||||||||||||||||||
研究人员对某草原上啮齿动物多样性进行了连续8年的定点监测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2011~2019年啮齿动物群落中各物种的捕获量比例(%)
禁牧区:禁牧8年以上;轮牧区;草地采取围栏轮牧;过牧区;常年不断过度放牧。 A.自然和人类干扰活动是影响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B.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草原上啮齿动物的种群数量 C.放牧强度对草原上啮齿动物的优势种有影响 D.食物缺乏条件下,长爪沙鼠最有可能从该草原消失
|
35. 难度:中等 | |
下面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若第二营养级摄入的能量为100J/(cm2·a),据图分析,下列说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第一营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J/(cm2·a) B.第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30J/(cm2·a) C.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不能确定 D.第二营养级流向分解者(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为35J/(cm2·a)
|
36. 难度:简单 | |
教材原文填空: (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够引起机体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叫抗原。 (3)植物激素是指由植物产生,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________________。 (4)种群密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 (5)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是区别不同落的重要特征。 (6)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常有两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7. 难度:困难 | |
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请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在进食较咸的食物后,一方面下丘脑中部分细胞接收到刺激分泌产生抗利尿激素,该过程属于____调节;另一方面____产生渴感,人就会主动饮水。 (2)激素在体液中含量一般是很低的,研究发现一个分子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使腺垂体释放十万个分了的促甲状腺激素,这说明了激素的作用具有____________的特点。 (3)胰岛B细胞分泌岛素的调节方式既有体液调节又有神经调节,这与胰岛B细胞细胞膜表面具有____________有关,胰岛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4)研究发现,胰高血糖素浓度下降的原因之一是胰岛素抑制胰岛A细胞的分泌,如要证明该推断正确,可设计实验验证。生物兴趣小组在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的大致思路如下:选取经过饥饿处理的一只健康大鼠,注射适量的胰岛素后,测试大鼠体内胰高血糖素的浓度含量。通过分析,发现该实验设计有几处错误,请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8. 难度:中等 | |
回答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问题: (1)废弃的衣田演替至草本和灌木混生阶段时,与初始阶段相比,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数量大幅度减少,原因是一年生草本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态交错区又称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生态地带之间(或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生态交错区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物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称为“边缘效应”。生态交错区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__。在森林草原交错区,随着气候越来越干燥,草原或落叶林占优势,直到最后,只遗留一些岛屿状森林在大片草原上,该过程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__演替。研究者认为边缘效应的出现是因为生态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能使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定居,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____________。 (3)人们设计的农业生态系统的沼气池中有大量的大肠杆菌,通过大肠杆菌等微生物的发酵,既为人们提供燃料,又为生产提供肥料,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沼气池设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9. 难度:困难 | |
下图表示某池塘生态系统中饲养草鱼时的能量流动过程示意图,a—i表示能量值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用文字表述)。 (2)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除了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外,储存在植物体内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___________,另一部分___________。 (3)图中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草鱼的粪便能被细菌和真菌分解,这种情况下,细菌和真菌的能量直接来源于第___________营养级。 (4)如图为该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如将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4:1,则C的能量是原来的_______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5)池塘中还生活着其他食性的动物,从能量的角度分析,肉食性动物数量较植食性动物数量少,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0. 难度:困难 | |
独脚金内酯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类植物激素。为了研究独脚金内酯类似物GR24对侧枝生长发育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1)据图分析,GR24对侧枝___________,推测GR24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 (2)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中提出了一个假设:在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沿主茎极性运输时,GR24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素向外运输。为验证该假设,用与上图相同的装置及茎切段进行实验。请写出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现象。(提供具有放射性的NAA和无放射性的NAA) 第一步:制备图1所示的装置甲,对甲装置的主茎___________端施加___________,侧芽施加_________,固体培养基中加入GR24。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