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鱼类养殖过程中,在种群数量接近K/2时进行捕捞,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增产 B.种群数量大于K/2后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减小 C.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保持不变 D.培养瓶中的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之前,种群密度就对其增长有了制约作用
|
2. 难度:中等 | |
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初生演替 B.该地能恢复为常绿阔叶林说明人类活动未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C.常绿阔叶林得以恢复与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等的保留有关 D.与草丛中动物分层现象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简单,丰富度低
|
3. 难度:中等 | |
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B.薇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量特征 C.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选随机取样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捕食,则会导致估算结果偏高
|
4. 难度:中等 | |
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B.静置一段时间后,用吸管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 C.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D.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每天在不同时间取样计数,连续 7 天
|
5. 难度:中等 | |
如图是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利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会影响②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春运期间,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
6. 难度:简单 | |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森林中所有的树是一个种群 B.湖泊近岸区到湖心区的生物分布,属于群落水平结构 C.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都会提高 D.“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中λ等于1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
7. 难度:简单 | |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无机环境 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雄鸟的“求偶炫耀”属于行为信息
|
8. 难度:简单 | |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B.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病毒是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蚯蚓是需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
9. 难度:中等 | |
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 B.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物质又是能量的载体 C.碳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流向B D.A是消费者,D是生产者,B属于分解者
|
10. 难度:中等 | |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组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细菌可能是硝化细菌 B.图中各种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图中所有生物可以构成两条食物链 D.蛇是该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成分
|
11. 难度:简单 | |
如果一个人食物有1/2来自绿色植物,1/2来自羊肉,假如传递效率为10 % ,那么该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约消耗植物( ) A.10千克 B.55千克 C.100千克 D.110千克
|
12. 难度:简单 | |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 A.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 B.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
|
13. 难度:中等 | |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B.生态农业可通过物质多级利用大大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一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便为食,则它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
|
14.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食物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含有3条食物链 B.在该食物网中,鹰处于5个不同的营养级 C.若兔大量减少,鹰也会大量减少 D.蛇和鹰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
15. 难度:简单 | |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温带针阔混交林比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B.大量引进外来物种,有利于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正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快
|
16. 难度:中等 | |
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及雾霾等都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B.外来物种入侵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引人其天敌是最有效的控制措施 C.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大量开垦森林、草地等 D.我国实行的二孩政策可提高出生率,主要目的是调整年龄组成
|
17. 难度:简单 | |
以下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目前已搞清楚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B.保护生物多样性,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C.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也是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措施
|
18. 难度:简单 | |
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B.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人类应以维持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对生态系统的消耗标准 D.大自然中生物多姿多彩,具有观赏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
19. 难度:中等 | |
下列关于果酒、果醋的制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酵母菌细胞中既有有氧呼吸酶也有无氧呼吸酶 B.果酒发酵时温度应控制在18~25℃,果醋发酵时温度应控制在30~35℃ C.果酒发酵装置中,排气口要和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连接来防止杂菌污染 D.醋酸菌能在有氧条件下将果酒变成果醋,也可以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变成果醋
|
20. 难度:中等 | |
勤劳的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总结了制作泡菜、果醋、果酒、腐乳等发酵食品的实用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泡菜制作的发酵过程需要保证有氧的环境 B.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糖分解成醋酸 C.参与果酒发酵和果醋发酵的微生物都可以进行无氧呼吸 D.将长满毛的豆腐装瓶腌制时,底层和近瓶口处需加大用盐量
|
21. 难度:中等 | |
下列有关制作果酒、果醋、腐乳和泡菜所利用的主要微生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到的主要微生物的异化作用类型依次是兼性厌氧型、需氧型、需氧型、厌氧型 B.从微生物的细胞结构来看,用到的主要微生物包括两种真核生物、两种原核生物 C.用到的主要微生物分别是酵母菌、醋酸菌、毛霉和乳酸菌 D.用到的主要微生物的生殖方式都为分裂生殖
|
22. 难度:中等 | |
利用不同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制作食品,历史悠久,遍布民间,一般称作传统发酵技术。下列关于发酵技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腐乳最外部有一层致密的“皮”,这层“皮”是由青霉的菌丝构成的 B.当缺少氧气和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C.长期放置的酒表面会出现一层膜,该膜是醋酸菌在液体表面繁殖形成的 D.泡菜坛内有时会长出一层白膜,这层白膜是乳酸菌大量增殖形成的
|
23. 难度:简单 | |
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需在硫酸酸化条件下 B.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C.对显色反应样品进行目测,可精确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D.配制溶液所用的提取剂为氯化钠与氯化钡
|
24. 难度:简单 | |
燕窝是中国人的传统保健品,近年来被传为珍稀滋补品的“血燕”更是价格高昂。但武汉曾在某次抽查时发现,主要产自马来西亚的 3 万余盏血燕亚硝酸盐最高超标 350 多倍。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血燕”中的亚硝酸盐在人体内主要以“过客”的形式随尿排出 B.检测“血燕”中亚硝酸盐的含量需将“血燕”制成样品处理液 C.“血燕”中的亚硝酸盐在人体内积累有致癌作用 D.一次误食亚硝酸盐 0.3~0.5g 就会引起中毒,但不会导致死亡
|
25. 难度:中等 | |
豆豉是大豆经过发酵制成的一种食品。为了研究影响豆豉发酵效果的因素,某小组将等量的甲、乙两菌种分别接入等量的A、B两桶煮熟大豆中并混匀,再将两者置于适宜条件下进行发酵,并定期取样观测发酵效果。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 A.煮熟大豆使蛋白质变性,肽键被破坏 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菌种,温度属于因变量 C.若容器内上层大豆发酵效果优于底层,则发酵菌为厌氧菌 D.大豆发酵过程中部分蛋白质转变为多肽,形成豆豉的独特风味
|
26. 难度:简单 | |
下列关于腐乳制作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加盐和加酒都能够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B.必须要有能产生蛋白酶、脂肪酶的微生物参与 C.含水量大于85%的豆腐最适合用来制作腐乳 D.密封瓶口前最好将瓶口通过火焰灼烧以防杂菌污染
|
27. 难度:中等 | |
下列关于微生物培养和利用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C1酶和Cx酶可以将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 B.通过连续划线可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直接获得单菌落 C.可利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选择尿素分解菌 D.用大白菜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将一直增加
|
28. 难度:简单 | |
在缺乏氮源的培养基上大部分微生物无法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菌和放线菌;在培养基中加入10%酚可以抑制细菌和霉菌。利用上述选择培养基依次能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 ) A.乳酸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放线菌 B.固氮细菌、大肠杆菌、放线菌 C.固氮细菌、霉菌、放线菌 D.固氮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放线菌
|
29. 难度:中等 | ||||||||||||||||||||||
取9个洁净培养皿,均分为三组(Ⅰ、Ⅱ、Ⅲ),各组分别加入等量的不同培养基,每个平板均接种0.1mL大肠杆菌菌液,37℃培养36小时后,统计菌落数(见表),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Ⅰ组和Ⅱ组说明维生素可以促进大肠杆菌生长繁殖 B.Ⅱ组和Ⅲ组说明大肠杆菌正常生长需要葡萄糖 C.三组实验均采用了平板划线法,以便菌落计数 D.三组实验所使用的培养基均需121℃、30min灭菌
|
30. 难度:中等 | |
下列有关微生物培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平板划线法接种时,每次划线操作前后均需对接种环进行灭菌 B.溶化牛肉膏时,称好的牛肉膏连同称量纸一同放入烧杯 C.纯化培养时,培养皿应倒置放在恒温培养箱内静止培养 D.观察菌落时,应将培养皿盖拿掉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计数
|
31. 难度:简单 | |
人们常用菌类含量来检测水质污染的程度,这种菌类是 A.乳酸菌 B.大肠杆菌 C.根瘤菌 D.结核菌
|
32. 难度:简单 | |
若大肠杆菌和圆褐固氮菌混合在一起,采用下列哪组培养基可将它们分离( ) A.加食盐的培养基和蛋白胨培养基 B.伊红美蓝培养基和无氮培养基 C.斜面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 D.加青霉素的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
|
33. 难度:简单 | |
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配制培养基时应先调pH后灭菌 B.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抑制细菌生长 C.培养基中加入伊红—美蓝试剂,长出的菌落为大肠杆菌菌落 D.向液体培养基中通入氧气能抑制破伤风杆菌的生长
|
34. 难度:简单 | |
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同一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在对应稀释倍数为106培养基中得到以下几种统计结果,正确的是( ) A.涂布1个平板,统计菌落数是230 B.涂布2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是303和287,取平均值295 C.涂布3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21、212、256,取平均值163 D.涂布3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为210、240、250,取平均值233
|
35. 难度:简单 | |
下列关于菌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菌落特征是鉴定细菌种类的重要依据 B.球菌菌落比杆菌菌落大,边缘不整齐 C.每个菌落由多种细菌组成,相当于生物群落 D.菌落在一定液体培养基才能形成,相当于种群
|
36. 难度:中等 | |
以下有关生物技术实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浓度越高越好 B.可以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来测定某土壤溶液活菌数目 C.任何培养基都必须添加碳源、氮源、水、无机盐 D.制备葡萄酒的过程中,每隔12小时左右将瓶盖拧松一次,其目的是向瓶中通气
|
37. 难度:简单 | |
下列有关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可以直接统计待测菌液中的活菌数目 B.培养不同微生物的培养基时都要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 C.分离纤维素分解菌时最好以纤维素作为培养基中的唯一碳源 D.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操作顺序为计算、称量、溶化、消毒、倒平板
|
38. 难度:简单 | |
下列关于刚果红染色法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指示剂可以鉴定尿素分解菌 B.倒平板时加入刚果红,可在培养皿中先加入lml CR溶液后加入100ml培养基 C.菌落的大小、颜色、有无荚膜、隆起程度等特征都可作为菌种肉眼鉴定的依据 D.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不会立即出现有透明圈的菌落
|
39. 难度:中等 | ||||||||||||||||||||||||||
下表是关于对四种生物能源、碳源、氮源、新陈代谢类型的描述,其中正确的一组是( )
A.硝化细菌与乳酸菌 B.乳酸菌与根瘤菌 C.根瘤菌与衣藻 D.硝化细菌与衣藻
|
40. 难度:简单 | |
下列有关微生物培养和菌种鉴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增加微生物的浓度常用的是固体培养基 B.在无氮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鉴定尿素分解菌 C.在对微生物进行培养前,需要对微生物和培养基进行灭菌 D.酵母菌发酵过程产生的酒精,对其他微生物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41. 难度:简单 | |
树线是指直立树木分布的海拔上限,如图1所示。生态学者研究了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对树线上升幅度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 (1)生态学者可以采用___________法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从而确定树线的上升幅度。树线之上的植被主要为灌丛或草甸,树线之下为森林,这种空间结构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_结构。 (2)树线上升过程中,群落发生了___________演替,演替过程中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___________。 (3)图2说明,___________。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大时,形成一道又宽又厚的“封锁墙',树木的种子落地于此便遭到“封杀”,导致树线___________。 (4)该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使树线位置上升,但树线上升幅度受到种间___________关系的调控。
|
42. 难度:中等 | ||||||||||||||||||||||||
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对西黄松老龄(未砍伐50~250年)和幼龄(砍伐后22年)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库及年碳收支进行测试,结果见下表,据表回答:
※净初级生产力: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总碳的速率减去自身呼吸总用消耗碳的速率 ※※异养呼吸: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1)西黄松群落被砍伐后,可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稳定性。 (2)大气中的碳主要在叶绿体_________部位被固定,进入生物群落。幼龄西黄松群落每平方米有____________克碳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繁殖,储存在生产者活生物量中;其中,部分通过生态系统中___________的呼吸作用,部分转变为死有机质和土壤有机碳后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分解作用,返回大气中的CO2库。 (3)西黄松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___________(大于/等于/小于)老龄群落。根据年碳收支分析,幼龄西黄松群落_________(能/不能)降低大气碳总量。
|
43. 难度:简单 | |
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栏目介绍了我国各地的美食,其中利用发酵技术制作的各类特色食品,如果醋、腐乳、泡菜等,很好的展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天地一号”苹果醋是我国著名的果醋。工业上酿制苹果醋通常有两条途径,一条途径是向捣碎的苹果汁中直接接种___________(填微生物名称)。经过一次发酵制成,在发酵过程中需要经常向发酵液中通入___________;另一条途径需经过先后两次发酵获得,即___________。 (2)“王致和”腐乳是我国的著名品牌,通过发酵,豆腐中营养物质的种类___________(填“增多”或“减少”)。制作腐乳时加盐腌制后需要加入卤汤,若卤汤中的酒精含量过高,则会导致腐乳________。 (3)泡菜具有独特的风味,在我国的泡菜品种中,东北酸菜和四川泡菜都非常有名,它们的制作过程基本类似,都是利用_________(微生物名称)发酵。向坛中注入盐水前,煮沸所用盐水的目的是________。在泡菜制作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4. 难度:中等 | |
将马铃薯去皮切块,加水煮沸一定时间,过滤得到马铃薯浸出液。在马铃薯浸出液中加入一定量蔗糖和琼脂,用水定容后灭菌,得到M培养基。回答下列问题: (1)M培养基若用于真菌的筛选,则培养基中应加入链霉素以抑制___________的生长,加入了链霉素的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_培养基。 (2)M培养基中的马铃薯浸出液为微生物生长提供了多种营养物质,营养物质类型除氮源外还有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氮源进入细菌后,可参与合成的生物大分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3)若在M培养基中用淀粉取代蔗糖,接种土壤滤液并培养,平板上长出菌落后可通过加入显色剂筛选出能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加入的显色剂是______________。挑选出能产生_______________的菌落即为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该方法可以筛选出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位同学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某一土壤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在同一稀释倍数下得到以下结果: 甲同学涂布了3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110、140和149,取平均值133。 乙同学涂布了3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27、169和176,取平均值124。 有人认为这两位同学的结果中,乙同学的结果可信度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
45. 难度:中等 | |
端午节家家都会挂艾草。艾草中含有特殊的艾草精油,艾草精油是从艾草的叶子、茎中提取的挥发性芳香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表示传统的提取方法:______________法 艾叶研细+水→水蒸气蒸馏→油水混合物→分离油层→除水→艾草精油 ①请指出图甲装置中的2个错误,并改正:①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向油水混合物中加入___________,可使油水分层更明显。分离出油层后,一般加入_________________,以吸收油层中的水分。 ③除水后要进行___________的实验步骤,以除去固体状的_________________。 (2)新技术新工艺——超临界CO2萃取法 超临界CO2萃取法是利用超临界CO2对某些特殊天然产物具有特殊溶解作用,通过变超临界状态下的CO2流体对有机物溶解度的特殊影响进行的,具有产量高、成本低等特点。过程如下: 艾草粉碎干燥→通入超临界CO2,萃取→精油粗产品→无水乙醇→真空抽滤→艾叶精油 ①一般的萃取剂应具有___________沸点,以充分溶解提取物。萃取过程中通常采用水浴加热,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般的溶剂萃取法不可避免地会引起组成成分的改变,而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可克服上述不足,同时,用超临界CO2替代有机溶剂,还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能避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