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下面关于加速度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加速度描述了物体速度变化的多少 B.加速度描述了物体速率变化的快慢程度 C.加速度与运动方向相同时,物体一定做加速运动 D.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时,物体一定在做减速运动
|
2. 难度:中等 | |
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则( ) A.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的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 B.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桌面对它的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这两个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 D.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
3. 难度:中等 | |
17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根据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这里的实验是指“伽利略斜面实验”,关于该实验,你认为下列陈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是一理想实验,是在思维中进行的,无真实的实验基础,故其结果是不可信的 B.该实验是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更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 C.该实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概念 D.该实验为牛顿第一定律的提出提供了有力的实验依据
|
4. 难度:中等 | |
使用一动滑轮将一物体匀速提起的过程中,不计滑轮与绳的质量及其间的摩擦力,则( ) A.绳中的拉力一定等于被提物体的重量 B.绳中的拉力一定等于被提物体重量的一半 C.绳中的拉力可能大于被提物体的重量 D.绳中的拉力可能小于被提物体的重量
|
5.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重为G的质点P与三根劲度系数相同的轻弹簧A、B、C相连,C处于竖直方向,静止时相邻弹簧间的夹角均为1200。已知弹簧A、B对质点P的弹力大小各为G/2,弹簧C对质点P的弹力大小可能为( ) A.3G/2 B.G/2 C.0 D. 3G
|
6.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足够长的传送带与水平面夹角为θ,以速度v0逆时针匀速转动.在传送带的上端轻轻放置一个质量为m的小木块,小木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 tanθ,则图中能客观地反映小木块的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 ( )
|
7. 难度:中等 | |
小球由空中某点自由下落,与地面相碰后,弹至某一高度,小球自由下落和弹起过程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不计空气阻力,g=10 m/s2,则( ) A.小球下落的最大速度为5 m/s B.小球向上弹起的最大速度为3 m/s C.小球能弹起0.8 m D.小球在运动的全过程中路程为0.8 m
|
8. 难度:中等 | |
某人拍得一张照片,上面有一个倾角为α的斜面,斜面上有一辆小车,小车上悬挂一个小球,如图所示小车自由放在斜面上,小球悬线与垂直斜面的方向夹角为β,下面判断正确的是( ) A、如果β=α,小车一定处于静上状态 B、如果β=0,斜面一定是光滑的 C、如果β>α,小车一定是加速向下运动 D、无论小车做什么运动,悬线都不可能停留图中虚线的右侧
|
9. 难度:中等 | |
“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右图所示是一次记录小车运动情况的纸带,图中A、B、C、D、E为相邻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 (1)根据 可以判定小车做 运动. (2)根据运动学有关公式可求得=_____m/s,____m/s,=______m/s (3)利用求得的数值做出小车的v-t图线(以打A点开始记时),并根据图线求出a=__ __m/s2.
|
10. 难度:中等 | |
一个底面粗糙、质量为M=3kg的劈放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劈的斜面光滑且与水平面成30°角;现用一端固定的轻绳系一质量为m =0.5 kg的小球,小球放在斜面上,小球静止时轻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也为30°,如图所示,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g = 10 m/s2) 求:(1)悬线对小球拉力的大小。 (2)地面对斜面的摩擦力的大小与方向。
|
11.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物体从光滑斜面上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经过B点后进入水平面(设经过B点前后速度大小不变),最后停在C点.每隔0.2秒钟通过速度传感器测量物体的瞬时速度,下表给出了部分测量数据.(重力加速度g =10 m/s2)求:
(1)斜面的倾角α (2)物体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3) t =0.6 s 时的瞬时速度 v
|
12. 难度:中等 | |
一个弹簧秤放在水平地面上,Q为与轻弹簧上端连在一起的秤盘,P为重物,已知P的质量M =10.5 kg,Q的质量 m =1.5 kg,弹簧的质量不计,劲度系数 k =800 N/m,系统处于静止.如图所示,现给P施加一个方向竖直向上的力F,使它从静止开始向上做匀加速运动,已知在前0.2 s内,F为变力,0.2 s 以后,F为恒力.求力F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取g =10 m/s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