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下列说法不符合物理学史实的是( ) A.库仑通过扭秤实验发现了库仑定律 B.奥斯特最早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C.在研究电磁现象时,安培引入了“场”的概念 D.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说明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
2.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足够长的传送带与水平面夹角为θ,以速度v逆时针匀速转动.在传送带的上端轻轻放置一个质量为m的小木块,小木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tanθ,则图中能客观地反映小木块的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 ) A. B. C. D. |
3. 难度:中等 | |
三个点电荷电场的电场线分布如图所示,图中a、b两点处的场强大小分别为Ea、Eb,电势分别为ϕa、ϕb,则( ) A.Ea>Eb,ϕa>ϕb B.Ea<Eb,ϕa<ϕb C.Ea>Eb,ϕa<ϕb D.Ea<Eb,ϕa>ϕb |
4. 难度:中等 | |
在图示的电路中,由于电源变化,灯l变暗、灯2变亮、灯3亮度不变,则可能的情况是( ) A.保持电压不变,使频率增大 B.保持频率不变,使电压增大 C.保持频率不变,使电压减小 D.保持电压不变,使频率减小 |
5.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斜面体M放置在水平地面上,位于斜面上的物块m受到沿斜面向上的推力F作用.设物块与斜面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F1,斜面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F2.增大推力F,斜面体始终保持静止,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如果物块沿斜面向上滑动,则F1、F2一定增大 B.如果物块沿斜面向上滑动,则F1、F2一定不变 C.如果物块与斜面相对静止,则F1、F2一定增大 D.如果物块沿斜面相对静止,则F1、F2一定不变 |
6.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11:2,原线圈两端的输入电压u=220sin100πt(V),电表均为理想电表,滑动变阻器R接入电路部分的阻值为10Ω.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 B.电压表的读数为40V C.电流表的读数为4A D.若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P向a端移动,电流表的读数变大 |
7.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在倾角θ=30°的光滑固定斜面上,放有两个质量分别为1kg和2kg的可视为质点的小球A和B,两球之间用一根长L=0.2m的轻杆相连,小球B距水平面的高度h=0.1m.两球从静止开始下滑到光滑地面上,不计球与地面碰撞时的机械能损失,g取10m/s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下滑的整个过程中A球机械能守恒 B.下滑的整个过程中两球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C.两球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时的速度大小为2m/s D.系统下滑的整个过程中B球机械能的增加量为J |
8.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相距为d的两平行金属板的电容为C,带电量为Q.有一长为L的绝缘轻杆,两端各固定电荷量分别为-q和+q的小球,不计两球的重力和两球间的库仑力.现先将杆从平行于极板的位置I缓慢移动到垂直于极板的位置Ⅱ,再从位置Ⅱ缓慢移动到无穷远处.则( ) A.从位置I移到位置Ⅱ的过程中,两球电势能之和减小 B.从位置I移到位置Ⅱ的过程中,电场力做功为零 C.从位置Ⅱ移到无穷远处的过程中,两球的电势能之和不变 D.从位置Ⅱ移到无穷远处的过程中,克服电场力做功 |
9.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质量不计的弹簧竖直固定在水平面上,t=0时刻,将一金属小球从弹簧正上方某一高度处由静止释放,小球接触弹簧并将弹簧压缩至最低点(形变在弹性限度内),然后又被弹起离开弹簧,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又下落,如此反复.通过安装在弹簧下端的压力传感器,测出该过程中弹簧弹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则( ) A.运动过程中小球的机械能守恒 B.t2~t3这段时间内,小球的动能先增加后减少 C.t2时刻小球的加速度为零 D.t2~t3这段时间内,小球的动能与重力势能之和在增加 |
10. 难度:中等 | |
(1)如图1中甲图的游标卡尺的读数是______cm.乙图的螺旋测微器的读数是______mm. (2)某同学用如图2中甲图所示装置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乙图为实验中得到的一条 纸带,在纸带上用0、1、2、3、4、5、6…标出计数点. ①已知打点1时重力势能为0,要验证打点4时重物的机械能守恒,在纸带上必须测出______. ②该同学根据测出的数据准确地计算出各计数点时重物的机械能,发现打后一个点时机械能都比打前一个点时机械能小,其原因可能是______ (只要求说出一种). ③若在数据处理时所用的重力加速度比本地的重力加速度偏大,不考虑其它因素产生的误差,将使打后一个点时机械能都比打前一个点时机械能______. |
11. 难度:中等 | |
在“描绘标有‘9V,5W’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中,要求测量从0V到9.0V的电压下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实验室提供了下列器材 A.电流表A1(量程100mA,内阻1Ω) B.电流表A2(量程0.6A,内阻0.3Ω) C.电压表V1(量程3.0V,内阻3kΩ) D.电压表V2(量程15.0V,内阻10kΩ) E.滑动变阻器R1(最大阻值为50Ω) F.滑动变阻器R2(最大阻值为500Ω) G.电源E(电动势15V,内阻忽略) H.电键、导线若干 (1)为了提高测量准确度和有效性,应选择的器材为(只需填写器材前面的字母即可)电流表______;电压表______;滑动变阻器______. (2)下列给出的测量电路中,最合理的是______. (3)某同学已连接好的部分电路如图2,其中两个不当之处是①______②______ (4)某同学用正确的方法分别测得两只灯泡L1和L2 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4中Ⅰ和Ⅱ所示.然后又将灯泡L1、L2分别与电池组连成如图3所示电路.测得通过L1和L2的电流分别为0.30A和0.60A,则电池组的电动势为______V,内阻为______Ω(数值取到小数点下一位). |
12. 难度:中等 | |
选做题 B.(选修模块3-4)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A.机械波的传播依赖于介质,而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只要有电场和磁场,就能产生电磁波 C.当物体运动的速度接近光速时,时间和空间都要发生变化 D.当观测者靠近或远离波源时,感受到的频率会发生变化 (2)一简谐横波以4m/s的波速沿x轴正方向传播.已知t=0时的波形如图一所示.则a 点完成一次全振动的时间为______s;a点再过0.25s时的振动方向为______(y轴正方向/y轴负方向). (3)为测量一块等腰直角三棱镜△ABC的折射率,用一束激光沿平行于BC边的方向射向AB边,如图二所示.激光束进入棱镜后射到AC边时,刚好能发生全反射.该棱镜的折射率为多少? C.(选修模块3-5)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A.β衰变现象说明电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B.目前已建成的核电站的能量来自于重核裂变 C.一群氢原子从n=3的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能辐射3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D.卢瑟福依据极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散射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2)光照射到金属上时,一个光子只能将其全部能量传递给一个电子,一个电子一次只能获取一个光子的能量,成为光电子,因此极限频率是由______(金属/照射光)决定的.如图一所示,当用光照射光电管时,毫安表的指针发生偏转,若再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毫安表的读数不可能______(变大/变小/不变). (3)总质量为M的火箭被飞机释放时的速度为υ,方向水平.刚释放时火箭向后以相对于地面的速率u喷出质量为m的燃气,火箭相对于地面的速度变为多大? |
13. 难度:中等 | |
为了减少战斗机起飞时在甲板上加速的时间和距离,现代航母大多采用了蒸汽弹射技术.一架总质量M=5.0x103kg的战机如果采用滑行加速(只依靠自身动力系统加速),要达到vo=60m/s的起飞速度,甲板水平跑道的长度至少为120m.采用蒸汽弹射技术,战机在自身动力和持续的蒸汽动力共同作用下只要水平加速60m就能达到起飞速度.假设战机起飞过程是匀加速直线运动,航母保持静止,空气阻力大小不变,取g=l0m/s2. (1)采用蒸汽弹射技术,求战机加速过程中加速度大小以及质量m=60kg的飞行员受到座椅作用力的大小. (2)采用蒸汽弹射技术,弹射系统的弹力为多大?弹力在加速60m的过程中对战机做的功是多少? |
14. 难度:中等 | |
如图1所示,边长L=2.5m、质量m=0.50kg的正方形金属线框,放在磁感应强度B=0.80T的匀强磁场中,它的一边与磁场的边界MN重合.在力F作用下由静止开始向左匀加速运动,在5.0s内从磁场中拉出.测得金属线框中的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2所示.已知金属线框的总电阻R=4.0Ω. (1)试判断金属线框从磁场中向左拉出的过程中,线框中的感应电流方向,并在图中标出. (2)t=2.0s时金属线框的速度和力F的大小. (3)已知在5.0s内力F做功1.92J,那么金属线框从磁场拉出的过程中,线框中产生的焦耳热是多少? |
15. 难度:中等 | |
如图甲所示,建立Oxy坐标系,两平行极板P、Q垂直于y轴且关于x轴对称,极板长度和板间距均为l,第一四象限有磁场,方向垂直于Oxy平面向里.位于极板左侧的粒子源沿x轴间右连接发射质量为m、电量为+q、速度相同、重力不计的带电粒子在0~3t时间内两板间加上如图乙所示的电压(不考虑极边缘的影响). 已知t=0时刻进入两板间的带电粒子恰好在t时,刻经极板边缘射入磁场.上述m、q、l、l、B为已知量.(不考虑粒子间相互影响及返回板间的情况) (1)求电压U的大小. (2)求时进入两板间的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半径. (3)何时刻进入两极板的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时间最短?求此最短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