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这一模型建立的基础是( ) A.对阴极射线的研究 B.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 C.α粒子散射实验 D.氢原子光谱的发现 |
2. 难度:中等 | |
用一束紫光照射某金属时不能发生光电效应,若要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增大该紫光的强度 B.延长该紫光的照射时间 C.改用频率更高的电磁波照射 D.改用波长更长的光照射 |
3. 难度:中等 | |
能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发展核能是解决能源问题的途径之一.目前各国核电站应用的可能核反应方程是( ) A.H+H→+n B.U+n→Ba++3n C.Th→Pa+e D.→Th+ |
4.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为波尔理论中氢原子能级图.当氢原子从n=4的激发态向较低能级跃迁时,放出光子的能量可能是( ) A.13.6eV B.10.2 eV C.3.4 eV D.1.51eV |
5. 难度:中等 | |
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揭开了人类研究原子核结构的序幕.人们发现原子序数大于83的所有天然存在的元素都具有放射性,它们同时放出α、β、γ射线.如图所示,若将放射源分别放在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中,并使电场和磁场与射线射出的方向垂直.由于场的作用带电的射线将发生偏转.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和甲为α射线,③和丙是β射线 B.①和丙为α射线,③和甲是β射线 C.①和甲为γ射线,②和乙是β射线 D.②和乙是γ射线,③和丙是α射线 |
6. 难度:中等 | |
2012年10月14日,奥地利著名极限运动员费利克斯・鲍姆加特纳在美国新墨西哥州上空,从距地面高度约3.9万米的氦气球携带的太空舱上跳下,在最后几千英尺打开降落伞,并成功着陆.假设降落伞在最后的匀速竖直下降过程中遇到水平方向吹来的风,若风速越大,则降落伞( ) A.下落的时间越短 B.下落的时间越长 C.落地时速度越小 D.落地时速度越大 |
7.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一倾角为θ的斜面体固定在水平面上,将一个三角形木块放在斜面上,木块静止不动.现给木块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力F,并且该力逐渐增大,则木块将( ) A.仍静止在斜面上不动 B.沿斜面匀速下滑 C.沿斜面加速下滑 D.沿斜面匀加速下滑 |
8. 难度:中等 | |
如图甲所示,小物块从斜面底端以初速度v沿光滑斜面上滑,所能到达的最大高度距底端为h.下图为四个固定在竖直平面内的光滑圆轨道,O1、O2、O3和O4分别是它们的圆心.小物块仍以初速度v从轨道最低点上滑,则小物块能上升到距水平地面高h处的是( ) A. B. C. D. |
9. 难度:中等 | |
一滑块以初速度v从固定斜面底端上滑(斜面足够长),则该滑块的速度-时间图象不可能是( ) A. B. C. D. |
10. 难度:中等 | |
一上下均光滑的凹形斜面体置于光滑水平面上.现将一物块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释放,物块到达斜面底端时,物块和斜面体的动能分别是Ek1和Ek2.物块从斜面的顶端滑到底端的过程中,重力对物块所做功的大小为WG,斜面对物块所做功的大小为WN,物块对斜面体所做功的大小为WN′,以下表达式正确的是( ) A.WN=WN′=0 B.WG=Ek1 C.WG-WN=Ek1 D.WG-WN+WN′=Ek1 |
11. 难度:中等 | |
潮汐现象是指海水在天体 (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某同学查阅资料,得知太阳的质量约为月球质量的2.7×107倍,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半径约为月球绕地球运行轨道半径的400倍.则太阳和月球对地球上相同质量海水引力的大小之比约为( ) A.102 B.104 C.10-2 D.10-4 |
12.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表面光滑的固定斜面顶端安装一定滑轮,物块A、B用轻绳连接并跨过滑轮(不计滑轮的质量和摩擦).初始时刻,A、B处于同一高度并恰好静止.剪断轻绳后A下落、B沿斜面下滑,则从剪断轻绳到物块分别落地的过程中,两物块( ) A.速度的变化量相同 B.动能的变化量相同 C.重力势能的变化量相同 D.重力的平均功率相同 |
13. 难度:中等 | |
某机器内有两个围绕各自固定轴匀速转动的铝盘A、B,A盘上固定一个信号发射装置P,能持续沿半径向外发射红外线,P到圆心的距离为28cm.B盘上固定一个带窗口的红外线信号接收装置Q,Q到圆心的距离为16cm.P、Q转动的线速度均为4π m/s.当P、Q正对时,P发出的红外线恰好进入Q的接收窗口,如图所示,则Q每隔一定时间就能接收到红外线信号,这个时间的最小值为( ) A.0.42s B.0.56s C.0.70s D.0.84s |
14. 难度:中等 | |
物理课上,老师利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了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得到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力成正比的结论.某同学在实验室也找来了器材再次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他将质量为M的小车、总质量为m的小桶及钩码按如图甲所示组装好,他根据实验数据,作出a-F图线如图乙所示.经检查他的数据记录及作图均无误.请你分析: (1)图线没有坐标原点的原因是______; (2)图线上部弯曲的原因是______. |
15. 难度:中等 | |
在DIS中,光电门测量的是运动物体挡光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因为挡光片较窄,所以可看做测量的是瞬时速度.为了测量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小车的加速度,将宽度均为b的挡光片A、B固定在小车上,如图所示. (1)当小车匀变速经过光电门时,测得A、B先后挡光的时间分别为△t1和△t2,A、B开始挡光时刻的间隔为t,则小车的加速度a= . (2)(单选题)实验中,若挡光片的宽度b较大,用上述方法测得的加速度与真实值间会有较大的差距,下列关于实验的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若小车加速,则测量值大于真实值;若小车减速,则测量值小于真实值 (B)若小车加速,则测量值小于真实值;若小车减速,则测量值大于真实值 (C)无论小车加速还是减速,测量值均大于真实值 (D)无论小车加速还是减速,测量值均小于真实值. |
16. 难度:中等 | ||||||||||||||||||||||
甲、乙两个物理实验小组分别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1)甲组同学利用图(a)所示的装置,将弹簧的上端与刻度尺的零刻度对齐,读出不挂钩码时弹簧下端指针所指刻度尺的刻度值,然后在弹簧下端钩上钩码,并逐个增加钩码,依次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尺的刻度值,所读数据列表如下:(弹簧始终未超过弹性限度,重力加速度g取9.8m/s2)
②该小组根据所测数据,在图(b)中的坐标纸建立x-m坐标系,并描出5组测量数据,请你将第2组数据描在坐标纸上,并画出x-m的关系图线. ③作出的图线与坐标系纵轴有一截距,其的物理意义是______;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______N/m(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2)乙组同学利用图(c)所示的装置,用与甲组同样规格的弹簧做实验,他们将弹簧左端与刻度尺的零刻度对齐,读出不挂钩码时弹簧下端指针所指刻度尺的刻度值,然后通过定滑轮在弹簧另一端的细绳上钩上钩码,并逐个增加钩码,依次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尺的刻度值.之后他们经历了与甲组同样的实验步骤.最后甲、乙两组将测出的劲度系数进行比对,发现乙组的测量结果总比甲组的测量结果稍大一些,其原因是______,这种误差叫______(填“系统误差”或“偶然误差”). |
17.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网球运动员在网前做截击练习时,若练习者在球网正上方距地面高H处,将网球以一定的速度沿垂直球网的方向击出,已知底线到球网的水平距离为L,重力加速度为g,不计空气阻力,将球的运动视为平抛运动. (1)求网球落地所用的时间; (2)要使网球不出界,求运动员将球击出的最大速度. |
18.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质量m=2.0kg的木块静止在水平面上,用大小F=20N、方向与水平方向成θ=37°角的力拉动木块,当木块运动到x=10m时撤去力F.不计空气阻力.已知木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µ=0.2,sin37°=0.6,cos37°=0.8.g取10m/s2.求: (1)撤去力F时木块速度的大小; (2)撤去力F后木块运动的时间. |
19.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MPQ为竖直面内一固定轨道,MP是半径为R的1/4光滑圆弧轨道,它与水平轨道PQ相切于P,Q端固定一竖直挡板,PQ长为s.一小物块在M端由静止开始沿轨道下滑,与挡板发生一次弹性碰撞后停在距Q点为l的地方,重力加速度为g.求: (1)物块滑至圆弧轨道P点时对轨道压力的大小; (2)物块与PQ段动摩擦因数μ的可能值. |
20. 难度:中等 | |
质量m=1.0kg的物块静置于粗糙水平面上,水平面与物块的动摩擦因数μ=0.4.现给物块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推力F,推力作用于物块的时间为10s,物块在推力作用下运动,其加速度a随时间的变化如图(a)所示.g取10m/s2. (1)类比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对于直线运动,教科书中讲解了由v─t图象求位移的方法.请你借鉴此方法,对比加速度和速度的定义,根据图所示a─t图象,求物块10s末的速度大小; (2)在图(b)中画出10s内推力随时间变化的F-t图线,并标出纵坐标的值; (3)求推力F在10s内作用于物块的冲量. |
21.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长L=12m、质量M=1.0kg的木板静置在水平地面上,其右端有一个固定立柱,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质量m=1.0kg的小猫静止站在木板左端.某时小猫开始向右加速奔跑,经过一段时间到达木板右端并立即抓住立柱.g取10m/s2.设小猫的运动为匀加速运动,若加速度a=4.0m/s2.试求: (1)小猫从开始奔跑至到达木板右端所经历的时间; (2)从小猫开始运动到最终木板静止,这一过程中木板的总位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