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气体对器壁的压强是由大量气体分子对器壁不断碰撞而产生的 B.气体温度越高,压强一定越大 C.是因为分子间不可能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随分子间距离增大先增大后减小 D.布朗运动就是液体分子的热运动 |
2. 难度:中等 | |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在地震后,数秒内就将控制棒插入核反应堆芯,终止了铀的裂变链式反应.但海啸摧毁了机组的冷却系统,因裂变遗留的产物铯、钡等继续衰变不断释放能量,核燃料棒温度不断上升.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控制棒通过吸收中子来实现对核反应的控制 B.衰变释放的射线中,α射线的穿透力最强 C.铯、钡等衰变时释放能量,故会发生质量亏损 D.核裂变遗留物铯、钡等原子的质量可能比铀原子质量更大 |
3. 难度:中等 |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只要知道水的摩尔质量和水分子的质量,就可以计算出阿伏伽德罗常数 B.只要知道水蒸气的摩尔体积和阿伏伽德罗常数,就可以计算出水分子的直径 C.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压强增大时,其内能一定增大 D.对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加热,其内能一定增大 |
4. 难度:中等 | |
如图为某人在旅游途中对同一密封的小包装食品拍摄的两张照片,甲图摄于海拔500m、气温为18℃的环境下,乙图摄于海拔3200m、气温为10℃环境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图中小包内气体的压强小于乙图小包内气体的压强 B.甲图中小包内气体的压强大于乙图小包内气体的压强 C.海拔越高,小包内气体的压强越大 D.在温度差不多时若发现小包鼓起得更厉害,则可以判断所在位置的海拔更高 |
5. 难度:中等 | |
平面镜MN旁站着甲同学,甲与平面镜面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乙同学从离镜面较远处沿着镜面的中垂线走向镜面,要使甲和乙能在镜中互相看见,乙至少要走到离镜面的距离为( ) A.2m B.1.5m C.1m D.0.5m |
6.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是利用金属晶格(大小约10-10m)作为障碍物观察电子的衍射图样,方法是让电子通过电场加速,然后让电子束照射到金属晶格上,从而得到电子的衍射图样.已知电子质量为m=9.1×10-31kg,电量为e=1.6×10-19C,初速度为0,加速电压为U=1.0×106V,普朗克常量为h=6.63×10-34J⋅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波是一种概率波 B.物质波和电磁波一样,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光速c C.具有相同动能的质子和电子,质子的物质波波长较长 D.实验中电子束的德布罗意波的波长为λ=1.0×10-12m |
7. 难度:中等 | |
三束单色光a、b、c沿图示方向射向圆形玻璃砖,经两次折射后变成辐射光d,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真空中,a光传播速度比b、c大 B.若c光能使某金属发生光电效应,则b光也一定能使其发生光电效应 C.改变入射光的入射角,有可能在第二次折射时发生全反射 D.若以a、b、c三种单色光分别用相同的装置做“用双缝干涉测定单色光的波长”的实验,则a光观察到的条纹间距最大 |
8. 难度:中等 | |
氢原子能级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大量氢原子从n=4的能级向n=2的能级跃迁时辐射出可见光a,从n=3的能级向n=2的能级跃迁时辐射出可见光b,则( ) A.氢原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可能会辐射出γ射线 B.氢原子从n=4的能级向n=3的能级跃迁时会辐射出紫外线 C.在水中传播时,a光较b光的速度小 D.氢原子在n=2的能级时可吸收任意频率的光而发生电离 |
9. 难度:中等 | |||||||||||||||
某科学家提出年轻热星体中核聚变的一种理论,其中的两个核反应方程为11H+612C→713N+Q1 11H+715N→612C+X+Q2方程式中Q11、Q2表示释放的能量,相关的原子核质量见下表:( )
A.X是23H,Q2>Q1 B.X是24H,Q2>Q1 C.X是23H,Q2<Q1 D.X是24H,Q2<Q1 |
10. 难度:中等 | |
在光电效应实验中,飞飞同学用同一光电管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得到了三条光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曲线(甲光、乙光、丙光),如图所示.则可判断出( ) A.甲光的频率大于乙光的频率 B.乙光的波长大于丙光的波长 C.乙光对应的截止频率大于丙光的截止频率 D.甲光对应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大于丙光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 |
11. 难度:中等 | |
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实验中,有下列实验步骤: ①往边长约为40cm的浅盘里倒入约2cm深的水.待水面稳定后将适量的痱子粉 均匀地撒在水面上. ②用注射器将事先配好的油酸酒精溶液滴一滴在水面上,待薄膜形状稳定. ③将画有油膜形状的玻璃板平放在坐标纸上,计算出油膜的面积,根据油酸的体 积和面积计算出油酸分子直径的大小. ④用注射器将事先配好的油酸酒精溶液一滴一滴地滴入量筒中,记下量筒内每增 加一定体积时的滴数,由此计算出一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 ⑤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然后将油膜的形状用彩笔描绘在玻璃板上. 完成下列填空: (1)上述步骤中,正确的顺序是______.(填写步骤前面的数字) (2)将1cm3的油酸溶于酒精,制成300cm3的油酸酒精溶液;测得l cm3的油酸酒精溶液有50滴.现取一滴该油酸酒精溶液滴在水面上,测得所形成的油膜的面积是0.13m2.由此估算出油酸分子的直径为______m.(结果保留l位有效数字) |
12. 难度:中等 | |
请完成下列实验: (1)如图1中,①是光源,⑤是光屏,它们之间的②、③、④依次是 、 、和 .(选填单缝、双缝、滤光片) (2)利用如图1中的装置研究双缝干涉现象时,有下面几种说法 A.将屏移近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变窄 B.将滤光片由蓝色的换成红色的,干涉条纹间距变宽 C.将单缝向双缝移动一小段距离后,干涉条纹间距变窄 D.换一个两缝之间距离稍大的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变窄 E、去掉滤光片后,干涉现象消失 其中正确的是: . (3)用三棱镜做“测定玻璃折射率”实验,先在白纸上放好三棱镜,在棱镜的一侧插上两枚大头针P1和P2,然后在棱镜的另一侧观察,调整视线使P1的像被P2的像挡住,接着在眼睛所在的一侧插两枚大头针P3和P4,使P3挡住P1、P2的像,P4挡住P3和P1、P2的像,在纸上标出大头针位置和三棱镜轮廓,如图2所示. (1)在本题的图上画出所需的光路; (2)为了测出棱镜玻璃的折射率,需要测量的量是 、 ,在图上标出它们; (3)计算折射率的公式是n= . |
13. 难度:中等 | |
物理--物理3-3 某压力锅的结构如图所示.盖好密封锅盖,将压力阀套在出气孔上,给压力锅加热,当锅内气体压强达到一定值时,气体就把压力阀顶起.假定在压力阀被顶起时,停止加热. (1)若此时锅内气体的体积为V,摩尔体积为V,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写出锅内气体分子数的估算表达式. (2)假定在一次放气过程中,锅内气体对压力阀及外界做功1J,并向外界释放了2J的热量.锅内原有气体的内能如何变化?变化了多少? (3)已知大气压强P随海拔高度H的变化满足P=P(1-αH),其中常数α>0.结合气体定律定性分析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使用压力锅,当压力阀被顶起时锅内气体的温度有何不同. |
14. 难度:中等 | |
在β衰变中常伴有一种称为“中微子”的粒子放出.中微子的性质十分特别,因此在实验中很难探测.1953年,莱尼斯和柯文建造了一个由大水槽和探测器组成的实验系统,利用中微子与水中的核反应,间接地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 (1)中微子与水中的发生核反应,产生中子()和正电子(),即 中微子+→+可以判定,中微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分别是______.(填写选项前的字母) A、0和0 B、0和1 C、1和 0 D、1和1 (2)上述核反应产生的正电子与水中的电子相遇,与电子形成几乎静止的整体后,可以转变为两个光子(γ),即+→2γ 已知正电子和电子的质量都为9.1×10-31㎏,反应中产生的每个光子的能量约为______ J.正电子与电子相遇不可能只转变为一个光子,原因是______. (3)试通过分析比较,具有相同动能的中子和电子的物质波波长的大小. 解析:(1)发生核反应前后,粒子的质量数和核电荷数均不变,据此可知中微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分都是0,A项正确. (2)产生的能量是由于质量亏损.两个电子转变为两个光子之后,质量变为零,由E=△mc2,故一个光子的能量为,带入数据得=8.2×10-14J. 正电子与水中的电子相遇,与电子形成几乎静止的整体,故系统总动量为零,故如果只产生一个光子是不可能的,因为此过程遵循动量守恒. (3)物质波的波长为λ=,要比较波长需要将中子和电子的动量用动能表示出来即p=,因为mn<mc,所以pn<pc,故λn<λc. |
15.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玻璃棱镜ABCD可以看成是由ADE、ABE、BCD三个直角三棱镜组成.一束频率为5.3×1014Hz的单色细光束从AD面入射,在棱镜中的折射光线如图中ab所示,ab与AD面的夹角α=60°.己知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3×108m/s,玻璃的折射率n=1.5,求: (1)这束入射光线的入射角多大? (2)光在棱镜中的波长是多大?(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该束光线第一次从CD面出射时的折射角.(结果可用反三角函数表示) |
16. 难度:中等 | |
两个氘核发生了如下核反应+→+,其中氘核的质量为2.0136u,氦核的质量为3.0150u,中子的质量为1.0087u. (1)若反应前两个氘核的动能都为0.35MeV,进行对心碰撞,并且结合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求反应中产生的中子和氦核的动能. (2)假设反应中产生的氦核沿直线向静止的碳核()接近,受库仑力的影响,当它们距离最近时,两个原子核的动能各是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