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在物理学理论建立的过程中,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做出了贡献,下列关于科学家和他们贡献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A.牛顿根据理想斜面实验,提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C.伽利略发现了行星的运动规律 D.伽利略巧妙地利用“月—地”推演,证明了天、地引力的统一
|
2.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A在竖直向上的力F(F<mg)作用下静止于斜面上。若减小力F,则 A.物体所受合力变小 B.斜面对物体A的支持力不变 C.斜面对物体A的摩擦力变大 D.斜面对物体A的摩擦力可能为零
|
3.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物体沿斜面由静止滑下。在水平面上滑行一段距离后停止,物体与斜面和水 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斜面与水平面平滑连接.下列图中v、a、f和x分别表示物体速度大小、加速度大小、摩擦力大小和位移.其中正确的是
|
4. 难度:中等 | |
等量异种点电荷+Q和-Q固定,在它们的连线和其中垂线上有c、b、a三点,如图所示,现将一个带负电的检验电荷先从图中a点沿直线移到b点,再从b点沿直线移到c点,则检验电荷在整个过程中 A.所受电场力一直增大 B.所受电场力先增大后减小 C.电势能一直减小 D.电势能先增大后减小
|
5. 难度:中等 | |
青藏铁路刷新了一系列世界铁路的历史纪录,青藏铁路火车上多种传感器运用了电磁感应原理,有一种电磁装置可以向控制中心传输信号以确定火车位置和运动状态,原理是将能产生匀强磁场的磁铁,安装在火车首节车厢下面,俯视如图甲所示,当它经过安放在两铁轨间的线圈时,便产生一个电信号,被控制中心接收到,当火车通过线圈时,若控制中心接收到的线圈两端的电压信号为图乙所示,则说明火车在做 A.匀速直线运动 B.匀加速直线运动 C.匀减速直线运动 D.加速度逐渐加大的变加速直线
|
6.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一个内壁光滑的圆锥筒的轴线垂直于水平面,圆锥筒固定不动,有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A和小球B紧贴圆锥筒内壁分别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球的线速度必定小于B球的线速度 B.A球的角速度必定大于B球的角速度 C.A球运动的周期必定大于B球的周期 D.A球对筒壁的压力必定大于B球对筒壁的压力
|
7. 难度:中等 | |
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沿同一方向作直线运动,t=0时刻同时经过公路旁的同一个路标。在描述两车运动的v-t图中(如图),直线a、b分别描述了甲乙两车在0-20 s的运动情况。关于两车之问的位置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0-10s内两车逐渐靠近 B.在10-20s内两车逐渐远离 C.在5-15s内两车的位移相等 D.在t=10s时两车在公路上相遇
|
8. 难度:中等 | |
两个分别带有电荷量-Q和+5Q的相同金属小球(均可视为点电荷),固定在相距为r的两处,它们间库仑力的大小为F,两小球相互接触后将其固定距离变为r/2,则两球间库仑力的大小为 A. B. C. D.
|
9. 难度:中等 | |
传送带以v1的速度匀速运动,物体以v2的速度滑上传送带,物体速度方向与传送带运行方向相反,如图所示,已知传送带长度为L,物体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素为μ,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当v2、μ、L满足一定条件时,物体可以从A端离开传送带,且物体在传送带上运动的时间与v1无关 B.当v2、μ、L满足一定条件时,物体可以从B端离开传送带,且物体离开传送带时的速度可能大于v1 C.当v2、μ、L满足一定条件时,物体可以从B端离开传送带,且物体离开传送带时的速度可能等于v1 D.当v2、μ、L满足一定条件时,物体可以从B端离开传送带,且物体离开传送带时的速度可能小于v2
|
10.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在“嫦娥”探月工程中,设月球半径为R,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0。飞船在半径为4R的圆型轨道Ⅰ上运动,到达轨道的A点时点火变轨进入椭圆轨道Ⅱ,到达轨道的近月点B时,再次点火进入近月轨道Ⅲ绕月做圆周运动,则 A.飞船在轨道Ⅲ的运行速率大于 B.飞船在轨道Ⅰ上运行速率小于在轨道Ⅱ上B处的速率 C.飞船在轨道Ⅰ上的重力加速度小于在轨道Ⅱ上B处重力加速度 D.飞船在轨道Ⅰ、轨道Ⅲ上运行的周期之比有TⅠ :TⅢ=4 :1
|
11.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动势为E,内电阻为r,平行板电容器C的两金属板水平放置,R1和R2为定值电阻,P为滑动变阻器R的滑动触头,G为灵敏电流计,A为理想电流表.开关S闭合后,C的两板间恰好有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油滴处于静止状态,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在P向上移动的过程中,A表的示数变大,油滴仍然静止,G中电流由a至b B.在P向上移动的过程中,A表的示数变小,油滴向上加速运动,G中电流由b至a C.在P向下移动的过程中,A表的示数变大,油滴向下加速运动,G中电流由a至b D.在P向下移动的过程中,A表的示数变小,油滴向上加速运动,G中电流由b至a
|
12.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从倾角为θ的足够长的斜面顶端P处以水平速度v0抛出一个小球,小球落在斜面上某处Q点,落在斜面上的速度方向与斜面间的夹角为α,若把小球初动能变为2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在空中运动时间变为原来的倍 B.α角将变大 C.PQ间距一定等于原来间距的4倍 D.α角与初动能大小无关
|
13.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一理想变压器原线圈匝数n1=110匝,副线圈匝数n2=11匝,交流电源的电压μ=311Sin100πt(V),电阻R=44Ω,电压表、电流表均为理想电表,则 A.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 B.电流表A2的示数为0.5A. C.电流表A1的示数为A D.电压表的示数为44V
|
14. 难度:简单 | |
在一次测量中: (1)螺旋测微器如图甲所示,其示数为___________mm; (2)游标卡尺如图乙所示,其示数为___________mm。
|
15. 难度:中等 | |
某兴趣小组在一次实验中需测量一只量程已知的电压表的内阻,现提供如下器材: ①待测电压表一只(量程3V,内阻约3kΩ待测); ②电流表一只(量程3A,内阻0.01Ω); ③电池组(电动势约为3V,内阻不计); ④滑动变阻器一个; ⑤变阻箱一个(可以读出电阻值,0-9999Ω); ⑥开关和导线若干。 某同学利用上面所给器材,进行如下实验操作: (1)该同学设计了如图甲、乙两个实验电路。为了更准确地测出该电压表内阻的大小,你认为其中相对比较合理的是__________(填“甲”或“乙”)电路。 (2)用你选择的电路进行实验时,闭合电键S,改变阻值,记录需要直接测量的物理量: 电压表的读数和___________(填上文字和符号); (3)为方便计算电压表的内阻,需作出相应的直线图线,请从下面选项中选择适当的坐标______________。 (A)U—I (B)U—() (C)()—R (D)U—R (4)设该直线图像的斜率为k、截距为b,则用k、b表示出的电压表内阻的表达式RV=_______________。
|
16. 难度:中等 | |
(8分)如图所示,质量m=6kg的物块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受到与水平方向成θ=37°角的作用力F。(sin37°=0.6 cos37°=0.8 g=10m/s2) (1)F=20N时,物块恰好沿水平面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求物块与水平桌面的动摩擦因数μ?(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若保持以上动摩擦因数不变,当力F=40N时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求3s内物体的位移大小?
|
17. 难度:中等 | |
(11分)F1是英文Formula One 的缩写,即一级方程式赛车,是仅次于奥运会和世界杯的世界第三大赛事。F1赛车的变速系统非常强劲,从时速0加速到100 km/h仅需2.3秒,速度到100km/h时的加速度为10m/s2,时速为200km/h时的加速度为3m/s2,从0加速到200 km/h再急停到速度为零只需12秒。假定F1赛车刚开始时加速度最大。以后的加速度随时间的增大而均匀减小,而急停时的加速度大小恒为9.2 m/s2,上海F1赛道全长5.451km,比赛要求选手跑完56圈决出胜负。求: (1)若某车手平均时速为210km/h,则跑完全程用时为多少时间? (2)该车手的F1赛车的最大加速度。
|
18. 难度:中等 | |
(12分)如图甲所示,一足够长阻值不计的光滑平行金属导轨MN、PQ之间的距离L=1.0m,NQ两端连接阻值R=1.0Ω的电阻,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垂直于导轨所在平面向上,导轨平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θ=30°。一质量m=0.20kg,阻值r=0.50Ω的金属棒垂直于导轨放置并用绝缘细线通过光滑的定滑轮与质量M=0.60kg的重物P相连。细线与金属导轨平行。金属棒沿导轨向上滑行的速度v与时间t之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已知金属棒在0~0.3s内通过的电量是0.3~0.6s内通过电量的2/3,g=10m/s2,求: (1)0~0.3s内棒通过的位移; (2)金属棒在0~0.6s内产生的热量。
|
19. 难度:困难 | |
(14分)在xOy平面第Ⅰ、Ⅱ象限中,存在沿y轴正方向的匀强电场,场强为E=,在第Ⅲ、Ⅳ象限中,存在垂直于xOy平面方向的匀强磁场,如图所示,磁感应强度B1=B,B2=2B.带电粒子a、b分别从第Ⅰ、Ⅱ象限的P、Q两点(图中没有标出)由静止释放,结果两粒子同时分别进入匀强磁场B1、B2中,再经过时间t第一次经过y轴时恰在点M(0,-l)处发生碰撞,碰撞时两粒子的速度在同一直线上,碰撞前带电粒子b的速度方向与y轴正方向成60°角,不计粒子重力和两粒子间相互作用.求: (1)两带电粒子的比荷及在磁场中运动的轨道半径; (2)带电粒子释放的位置P、Q两点坐标及释放的时间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