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了解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学会像科学家那样去观察和思考,往往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以下说法中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牛顿建立了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C.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使人们突破了对电与磁认识的局限性 D.楞次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使人们对电与磁内在联系的认识更加完善
|
2. 难度:中等 | |
将地面上静止的货物用吊车竖直向上吊起,货物由地面运动到最高点的过程中,货物运动的v一t图象如图 所示,重力加速度g=10m/s2.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前3s内货物处于超重状态 B.货物加速阶段钢索拉力的平均功率与匀速阶段钢索拉力功率之比为11:20 C.前3s内与最后2s内吊车钢索的拉力之比为22:23 D.在第6s末至第8s末的运动过程中,货物的机械能守恒
|
3.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质量为的木块A放在质量为M的三角形斜面体B上,现用大小不相等、方向相反的水平力分别推A和B,它们均静止不动,且,重力加速度为, 则 A.A受到四个力的作用 B.B对A的摩擦力方向一定沿斜面向下 C.地面对B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大小为 D.地面对B的支持力大小一定等于
|
4.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离水平地面一定高处水平固定一内壁光滑的圆筒,筒内固定一轻质弹簧,弹簧 处于自然长度.现将一小球从地面上某一点P处,以某一初速度斜向上抛出,小球恰好能水平进入圆筒中,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球抛出点P离圆筒的水平距离越远,抛出的初速度越大 B.小球从抛出点P运动到圆筒口的时间与小球抛出时的初速度方向有关 C.弹簧获得的最大弹性势能与小球抛出点位置无关 D.小球从抛出到将弹簧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小球的机械能守恒
|
5. 难度:中等 | |
北京时间9月19日凌晨3时10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将第14和第15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转移轨道.预计到2020年左右,将建成由30余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覆盖全球的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北斗”系统中两颗工作卫星在同一轨道上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轨道半径为;某时刻两颗工作卫星分别位于轨道上的A、B两位置,如图所示.若卫星均顺时针运行,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为g,地球半径为R.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这两颗卫星的速度大小相等,均为 B.卫星Ⅰ由位置A运动至位置B所需的时间为 C.只要卫星Ⅰ点火加速就会沿轨道追上卫星Ⅱ D.卫星Ⅰ与卫星Ⅱ的动能之比为分别为卫星Ⅰ与卫星Ⅱ的质量
|
6. 难度:中等 | |
某节能运输系统的简化示意图如图所示.小车在倾斜直轨道顶端时,自动将货物装入车中,然后小车载着货物沿不光滑轨道无初速度下滑,到达轨道底端并压缩轻质弹簧.当弹簧被压缩到最短时,立即锁定小车,自动将货物卸下;卸完货物后随即解锁,小车被弹回,恰好能到达轨道顶端,此后周而复始的重复上述过程.己知小车与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小车自身质量为,轨道倾角为,重力加速度为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车下滑过程中克服摩擦阻力做的功与小车上滑过程中克服摩擦阻力做的功相等 B.在每一个运输周期中,货物减少的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摩擦热 C.小车每次运载货物的质量可以不同 D.小车每次运载货物的质量是确定的,货物质量
|
7. 难度:中等 | |
带电粒子仅在电场力作用下,从电场中点以初速度进入电场,沿虚线所示的轨迹运动到点,点为轨迹的最左端,如图所示,则粒子在从点运动到点过程中,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粒子的加速度在点时最大 B.粒子在点时的速度方向与该点的场强方向垂直 C.粒子在点时的电势能最大,在点时电势能最小 D.粒子一定带正电,动能先变小后变大
|
8. 难度:中等 | |
电吉他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一种乐器.如图所示为电吉他的拾音器的原理图,在金属弦的下方放置有一个连接到放大器的螺线管.一条形磁铁固定在管内,当拨动金属弦后,螺线管内就会产生感应电流,经一系列转化后可将电信号转为声音信号.若由于金属弦的振动,螺线管内的磁通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则 螺线管内感应电流随时间变化图象为
|
9.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理想变压器原线圈的匝数匝,副线圈的匝数匝,均为定值电阻,原线圈接如图所示的交变电压.开始开关S处于断开状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压表示数为22V B.当开关S闭合后,电压表示数变大 C.当开关S闭合后,电流表示数变大 D.当开关S闭合后,变压器的输入功率减小
|
10.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足够长的U型光滑金属导轨平面与水平面成角,其中MN与PQ平行导轨间距为L, 导轨平面与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垂直,导轨电阻不计.金属捧a b由静止开始沿导轨下滑,并与两导轨始终保持垂直且良好接触,ab棒接入电路的电阻为R,当流过棒ab某一横截面的电量为q时。此时金属棒的速度大小为v,则金属棒ab在这一过程中 A.ab棒运动的平均速度大小为 B.此时金属棒的加速度为 C.此过程中产生的焦耳热为 D. 金属棒ab沿轨道下滑的最大速度为
|
11. 难度:中等 | |
(8分)为了验证动能定理,某学习小组在实验室组装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备有下列器材: 打点计时器所用的学生电源、导线、复写纸、天平、细沙.他们称量滑块的质量为M、 沙和小桶的总质量为m.当滑块连接上纸带,让细线跨过滑轮并悬挂空的小桶时,滑块处于静止状态.要完成该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要完成本实验,还缺少的实验器材是 . (2)实验时为保证滑块受到的合力与沙、小桶的总重力大小基本相等,沙和小桶的总质量应满足的实验条件是 ,实验时为保证细线拉力等于滑块所受的合外力,首先要做的步骤是 . (3)在满足 (2)问的条件下,让小桶带动滑块加速运动,如图所示为打点计时器所打的纸带的一部分,图中A、B、C、D、E是按时间先后顺序确定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标注在图上,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则在B、D两点间对滑块用实验验证动能定理表达式为 .(用题中所给的表示数据的字母表示)
|
12. 难度:中等 | |
(10分)某实验小组为了测量电流表A的内阻的精确值,准备了如下器材: A.待测电流表A: 量程100mA,内阻约5 B.电压表: 量程15V,内阻约l0k C.电压表V2: 量程3V,内阻约5k D.定值电阻,阻值为20 E.滑动变阻器:阻值范围0~10,额定电流为1A F. 滑动变阻器:阻值范围0~1000,额定电流为0.2A G.电源E:电动势为6V,内阻很小 H.电键、导线若干 要求电流表A的示数从零开始变化,能多测几组数据,且尽可能使电压表的表针偏转范围大. (1)实验中电压表应选用 ,滑动变阻器应选用 ;(填器材前面的字母序号) (2)请在虚线方框中画出实验电路图,并标明所选用的器材; (3)若选测量数据中的一组来计算电流表A的内阻,其中电压表的示数用U表示,电流表的示数用I表示,则所测电流表A的内阻的表达式为 。
|
13. 难度:中等 |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悬浮在液体中的微粒越大,在某一瞬间撞击它的液体分子数越多,布朗运动越明显 B.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分子势能必增大 C.水的体积很难被压缩,这是分子间存在斥力的宏观表现 D.在液体表面任意一条线的两侧,相互之间的作用力是引力,它的作用效果是使液体表面绷紧 E.晶体一定是各向异性的,非晶体一定是各向同性的 F.饱和汽压就是液体液面上方气体的压强,且温度越高,饱和汽压越大 G.遵循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物理过程,也必定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
|
14.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为测量大气压强的实验装置.将一定质量的气体密封在烧瓶内,烧瓶通过细玻璃管与注射器和装有水银的U形管连接,最初竖直放置的U形管两臂中的水银柱等高,烧瓶中气体体积为800ml;现用注射器缓慢向烧瓶中注入200ml的水,稳定后两臂中水银面的高度差为25cm,不计玻璃管中气体的体积,环境温度不变.求 ①大气压强(用“cmHg”做压强单位) ②此过程中外界对烧瓶内的气体 (填“做正功”、“做负功”、“不做功”),气体将 (填“吸热”或“放热”).
|
15. 难度:困难 | |
(14分)如图所示,是利用电力传送带装运麻袋包的示意图.传送带长=20m,倾角,麻袋包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传送带的主动轮和从动轮半径R相等,主动轮顶端与货车底板间的高度差为m,传送带匀速运动的速度为v=2m/s.现在传送带底端 (传送带与从动轮相切位置)由静止释放一只麻袋包(可视为质点),其质量为100kg,麻袋包最终与传送带一起做匀速运动,到达主动轮时随轮一起匀速转动.如果麻袋包到达主动轮的最高点时,恰好水平抛出并落在车箱中心,重力加速度g=10m/s2,,求 (1)主动轮轴与货车车箱中心的水平距离及主动轮的半径; (2)麻袋包在平直传送带上运动的时间 (3)该装运系统每传送一只麻袋包需额外消耗的电能.
|
16. 难度:困难 | |
(18分)如图所示,位于A板附近的放射源P连续释放出质量分别为m和2m、电荷量均为+q的a、b两种粒子,它们从静止开始经极板A、B间电场加速后,沿中心轴线方向进入平行极板M、N间的偏转电场,飞出偏转电场后进入右侧的有界匀强磁场,最后打在位于磁场边界上的荧光屏上并产生光斑(荧光屏的下端位于中心轴线上).已知A、B问电压为;极板M、N长为L,间距为,也板间电压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磁场的左边界与中心轴线垂直.不计粒子的重力及其相互间的作用.求 (1)两种粒子射入偏转电场时的初速度; (2)两种粒子离开偏转电场时的偏转距离和偏转角度的正切值; (3)实验发现,荧光屏上出现了两个光斑,求这两个光斑间的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