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物理试卷 > 试卷信息
山西省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物理试卷
一、null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下列关于物理学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牛顿首先建立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等概念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B. 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推论出,如果没有摩擦,在水平面上的物体,一旦具有某一个速度,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C. 牛顿认为力的真正效应总是维持物体的运动

D.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在物体的加速度a=0条件下的特例,可以用实验直接验证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列几个关于力学问题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米、千克、牛顿等都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

B. 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其重力沿垂直斜面的分力就是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C. 车速越大,刹车后滑行的路程越长,所以惯性越大

D. 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二、单选题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在玉树地震的救援行动中,千斤顶发挥了很大作用,如题图所示是剪式千斤顶,当摇动把手时,螺纹轴就能迫使千斤顶的两臂靠拢,从而将汽车顶起.当千斤顶两臂间的夹角为120°时汽车对千斤顶的压力为1.0×105N,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此时两臂受到的压力大小均为1.0×104N

B. 此时千斤顶对汽车的支持力为2.0×105N

C. 若继续摇动把手,将汽车顶起,两臂受到的压力将减小

D. 若继续摇动把手,将汽车顶起,两臂受到的压力将增大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如图所示,弹簧左端固定,右端自由伸长到O点并与物体m相连,现将弹簧压缩到A点,然后释放,物体向右最远运动到B点,如果物体受到的阻力恒定,则(  )

A. 物体从AO先加速后减速

B. 物体从AO加速运动,从OB减速运动

C. 物体运动到O点时所受合力为0

D. 物体从AO的过程加速度逐渐变小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如图所示,轻弹簧两端拴接两个质量均为m的小球ab,拴接小球的细线固定在天花板上,两球静止,两细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均为α=30°,弹簧水平,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细线拉力大小为mg

B. 剪断左侧细线瞬间,b球加速度大小为

C. 弹簧的弹力大小为

D. 剪断左侧细线瞬间,a球加速度大小为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在汽车内的悬线上挂着一个小球m,实验表明当汽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悬线将与竖直方向成某一固定角度θ,如图所示.若在汽车底板上还有一个跟它相对静止的物体M,则关于汽车的运动情况和物体M的受力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

A. 汽车一定向右做加速运动

B. 汽车一定向左做加速运动

C. M除受到重力、底板的支持力作用外,还一定受到向左的摩擦力的作用

D. M除受到重力、底板的支持力作用外,还一定受到向右的摩擦力的作用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雨滴从空中由静止落下,若雨滴受到的空气阻力随雨滴下落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图中能大致反映雨滴运动情况的是(  )

A.     B.

C.     D.

 

三、null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质量一定的某物体放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处于静止状态,若用一个方向始终沿水平方向,大小从零开始缓慢增大的变力F作用在物体上,如图所示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变力F与物体的加速度a关系图象,取g=10m/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与水平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14N

B. 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5

C. 物体的质量为2kg

D. 由图可知力F和物体的加速度a成正比

 

四、单选题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如图所示,质量为4kg的物体A静止在竖直的轻弹簧上面。质量为1kg的物体B用细线悬挂起来,AB紧挨在一起但AB之间无压力。某时刻将细线剪断,则细线剪断瞬间,BA的压力大小为(取g=10m/s2)( )

A. 0 N    B. 8 N    C. 10 N    D. 50 N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如图所示,两根粗糙的直木棍ABCD相互平行,固定在同一个水平面上。一个圆柱形工件P架在两木棍之间,在水平向右的推力F的作用下,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若保持两木棍在同一水平面内,但将它们间的距离稍微减小一些后固定,仍将圆柱形工件P架在两木棍之间,用同样大小的水平推力F向右推该工件,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可能静止不动

B. 向右做匀速运动

C. 一定向右减速运动

D. 一定向右加速运动

 

五、多选题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已知两个共点力的合力F=50N,分力F1的方向与合力F的方向成30°角,分力F2的大小为60N,则(  )

A. F1的大小是唯一的

B. F2的方向是唯一的

C. F2有两个可能的方向

D. F1的大小可能有两个值

 

六、null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四个恒定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现同时撤去大小分别为15N20N的两个力,此后关于该物体的运动正确的是(  )

A. 一定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大小可能是5m/s2

B. 可能做加速度大小为3m/s2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C. 一定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大小可能是15m/s2

D. 一定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大小可能是18m/s2

 

七、单选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如图甲所示,某人正通过定滑轮将质量为m的货物提升到高处.滑轮的质量和摩擦均不计,货物获得的加速度a与绳子对货物竖直向上的拉力T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乙所示.由图可以判断(  )

A. 图线与纵轴的交点M的值aM=-g

B. 图线与横轴的交点N的值TNmg

C. 图线的斜率等于物体的质量m

D. 图线的斜率等于物体质量的倒数

 

八、null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如图所示,用一根细线系住重力为G的小球,其与倾角为α的光滑斜面劈接触,处于静止状态,球与斜面的接触面非常小,细线悬点O固定不动,在斜面劈从图示位置缓慢水平向左移动直至绳子与斜面平行的过程中,下述正确的是(  )

A. 细绳对球的拉力一直减小

B. 细绳对球的拉力先减小后增大

C. 斜面对球的支持力一直增大

D. 细绳对球的拉力最小值等于

 

九、实验题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OC为细绳.图乙显示的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1)图乙中的______是力F1F2的合力的理论数值;______是力F1F2的合力的实际测量值.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A.两个分力的值稍大一些较好,便于减小作图误差

B.两个分力的夹角越大越好,同时在实验中应注意弹簧测力计与细线应始终平行纸板但不与纸面接触

C.两分力的夹角应取90o较好,便于之后运算中采用勾股定理以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D.在同一实验中,两次实验操作O点的位置不能变动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的实验中,采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及车中砝码的质量用M表示,所挂钩码的质量用m表示,小车的加速度可由小车后拖动的纸带打上的点计算出.

1)当Mm的大小关系满足__________时,才可以认为绳对小车的拉力大小等于所挂钩码的重力.

2)一组同学在做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实验时,保持所挂钩码的质量一定,改变小车及车中砝码的质量,测出相应的加速度,采用图象法处理数据.为了比较容易地检测出加速度a与质量M的关系,应该做a_________的图象.

3)如图乙,该同学根据测量数据做出的a-F图线,图象没过坐标原点的原因_______

4)如图乙,该同学根据测量数据做出的a-F图线,图象变弯曲的原因_________

 

十、解答题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质量为m的木块以一定的初速度沿倾角为θ的斜面向上滑动斜面静止不动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如图所示.

(1)求向上滑动时木块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2)若此木块滑到最大高度后能沿斜面下滑求下滑时木块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水平地面上的木箱质量为20 kg,用大小为100 N的水平力推木箱,恰好能使木箱匀速前进;若用同样大小的力与水平方向成37°角向上拉木箱,如图所示,木箱的加速度为多大?(g=10 m/s2,sin 37=0.6,cos 37°=0.8)

 

详细信息
19. 难度:困难

如图所示,质量m=1kg的物体沿倾角θ=37°的固定粗糙斜面由静止开始向下运动,风对物体的作用力沿水平方向向右,其大小与风速v成正比,比例系数用k表示,物体加速度a与风速v的关系如图所示,求:

(1)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比例系数k(sin37°=0.6cos37°=0.8g=10m/s2)

 

十一、作图题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如图甲所示,质量均匀分布的AB两球完全相同,质量均为m,用两根等长的细线悬挂在O点,两球之间固连着一根劲度系数为k的轻弹簧,静止不动时,弹簧位于水平方向,两根细线之间的夹角为,已知下列各情况中,弹簧与AB两球新连线始终共线,求:

1AB两球均静止时,弹簧的长度被压缩了多少

2)现对B施加一水平向右大小为F的恒力,使得OA线竖直绷紧,如图乙,求AB两球均静止时弹簧的形变量

3)求上述(2)中OB线中张力的大小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