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做了如下的实验:他让一个铜球从阻力很小(可忽略不计)的斜面上由静止开始滚下,并且做了上百次.假设某次实验在固定斜面上任取三个位置A、B、C,让小球分别由A、B、C滚下,使A、B、C与斜面底端的距离分别为s1、s2、s3,小球由A、B、C运动到斜面底端的时间分别为t1、t2、t3,小球由A、B、C运动到斜面底端时的速度分别为v1、v2、v3,则下列关系式中正确并且是伽利略用来证明小球沿光滑斜面向下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s3﹣s2=s2﹣s1
|
2.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某人静躺在椅子上,椅子的靠背与水平面之间有固定倾斜角θ.若此人所受重力为G,则椅子各部分对他的作用力的合力大小为( ) A. G B. G sin θ C. G cos θ D. G tan θ
|
3. 难度:简单 | |
2011年1月11日,我国隐形战斗机“歼20”震撼亮相,并胜利完成首飞.战斗机返航时,在跑道上滑行约240m后停了下来,用时约6s.战斗机着地时的速度约为( ) A. 80m/s B. 60m/s C. 40m/s D. 70m/s
|
4. 难度:中等 | |
中国女子冰壶队在2009年3月29日首次夺得世界冠军后,冰壶运动在神州大地生根发芽,如图所示,一冰壶以初速度v垂直进入三个矩形区域做匀减速运动,且刚要离开第三个矩形区域时速度恰好为零,则冰壶依次进入每个矩形区域时的速度之比和穿过每个矩形区域所用的时间之比正确的是( ) A. v1∶v2∶v3=3∶2∶1 B. v1∶v2∶v3=9∶4∶1 C. t1∶t2∶t3=1∶∶ D. t1∶t2∶t3=(-)∶(-1)∶1
|
5. 难度:中等 | |
直升机悬停在空中向地面投放装有救灾物资的箱子,如图所示。设投放初速度为零,箱子所受的空气阻力与箱子下落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且运动过程中箱子始终保持图示姿态。在箱子下落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箱内物体对箱子底部始终没有压力 B. 箱子刚从飞机上投下时,箱内物体受到的支持力最大 C. 箱子接近地面时,箱内物体受到的支持力比刚投下时大 D. 若下落距离足够长,箱内物体有可能不受底部支持力而“飘起来”
|
6.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绳OA、OB等长,A点固定不动,将B点沿圆弧向C点缓慢移动,在此过程中,绳OB的拉力将:( ) A. 由大变小 B. 由小变大 C. 先变小后变大 D. 先变大后变小
|
7. 难度:中等 | |
如图,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有一斜劈,斜劈上一物块正在沿斜面以速度v0匀速下滑,斜劈保持静止,则地面对斜劈的摩擦力( ) A. 等于零 B. 不为零,方向向右 C. 不为零,方向向左 D. 不为零,v0较大时方向向左,v0较小时方向向右
|
8.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一名消防队员在模拟演习训练中,沿着长为12 m的竖立在地面上的钢管向下滑。已知这名消防队员的质量为60 kg,他从钢管顶端由静止开始先匀加速再减速下滑,滑到地面时速度恰好为零。如果他加速时的加速度大小是减速时的2倍,下滑的总时间为3 s,g取10 m/s2,那么该消防队员( ) A. 加速与减速过程的位移之比为1∶4 B. 加速与减速过程的时间之比为1∶2 C. 下滑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4 m/s D. 加速与减速过程中所受摩擦力大小之比为2∶7
|
9. 难度:简单 | |
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x与时间t的关系为x=5t+t2(各物理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制单位),则该质点( ) A. 第1 s内的位移是5 m B. 前2 s内的平均速度是6 m/s C. 任意相邻的1 s内位移差都是1 m D. 任意1 s内的速度增量都是2 m/s
|
10.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在水平地面上叠放着 A. B. C. D. 地对
|
11. 难度:简单 | |
某人骑自行车在平直道路上行进,图中的实线记录了自行车开始一段时间内的v﹣t图象.某同学为了简化计算,用虚线作近似处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t1时刻,虚线反映的加速度比实际的大 B. 在0﹣t1时间内,由虚线计算出的平均速度比实的大 C. 在t1﹣t2时间内,由虚线计算出的位移比实际的大 D. 在t3﹣t4时间内,虚线反映的是匀变速运动
|
12. 难度:中等 | |
如图(a),一物块在t=0时刻滑上一固定斜面,其运动的v﹣t图线如图(b)所示,若重力加速度及图中的v0,v1,t1均为已知量,则可求出( ) A. 斜面的倾角 B. 0﹣t1时间里摩擦力做功的大小 C. 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D. 物块沿斜面向上滑行的最大高度
|
13. 难度:简单 | |
斜面长度为4 m,一个尺寸可以忽略不计的滑块以不同的初速度v0从斜面顶端沿斜面下滑时,其下滑距离x与初速度二次方的关系图象(即x-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滑块下滑的加速度大小为2 m/s2 B. 滑块下滑的加速度大小为4 m/s2 C. 若滑块下滑的初速度为5.0 m/s,则滑块沿斜面下滑的时间为1s D. 若滑块下滑的初速度为5.0 m/s,则滑块沿斜面下滑的时间为4s
|
14.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在一粗糙水平面上有两个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木块1和2,中间用一原长为l、劲度系数为k的弹簧连接起来,木块与地面间动摩擦因数为μ,现用一水平力向右拉木块2,当两木块一起匀速运动时,两木块之间的距离是_____.
|
15.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一质量为1kg的长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木板与桌面F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3.2N,动摩擦因数为0.3.如果分别用2.8N的水平力和3.5N的水平力推木板,木板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分别为_____N和_____N.(g取l0m/s2)
|
16. 难度:中等 | |
(1)如图所示,在“验证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图形,图中P为橡皮条的固定点,用两只弹簧秤或用一只弹簧秤时,都将橡皮条与细线的结点拉到O点,其中力_____(选填F3或F4)是实验直接测得的合力. (2)某同学认为在此实验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项:其中正确的是_____. A.两根细绳必须等长 B.使用两个弹簧测力计示数一定要相等 C.在使用弹簧秤时要注意尽量使弹簧秤与木板平面平行 D.实验中要记录力的大小和方向.
|
17. 难度:中等 | |
某同学用如图甲装置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通过改变钩码个数可以使小车以不同的加速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1)某次实验中打下的如图乙的纸带(图中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但不小心把其中一段撕断,图丙中的哪一段可能是从图乙纸带中撕下的_____; (2)打图乙纸带时,小车经过计数点1的瞬时速度是_____ m/s,小车的加速度大小是_____m/s2;(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
18. 难度:简单 | |||||||||||||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在实验过程中,某小组同学打出了一条纸带如图乙所示.从比较清晰的点起,量出相邻计数点之间的距离分别为x1、x2、x3、x4、x5、x6,两计数点时间间隔为T.则该小车的加速度a=_____. (2)在探究a﹣F关系中,该小组同学在完成相关实验操作步骤后,得到如下五组数据
请根据表格实验数据作出a﹣F的关系图象__________. (3)根据以上提供的实验数据作出的a﹣F图线不通过原点,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___(填入相应的字母). A.实验中没有对小车平衡摩擦力 B.在对小车平衡摩擦力时,长木板倾角太大 C.计算重力时漏加砝码盘的重力 D.实验没有满足砝码及砝码盘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
|
19. 难度:简单 | |
如图所示,一个重10N的光滑小球被一根细绳挂在竖直墙壁上的A点,绳子和墙壁的夹角θ为37°,取cos37°=0.8,sin37°=0.6.求: (1)画出小球的受力示意图; (2)绳子对重球的拉力T的大小; (3)墙壁对重球的支持力N的大小.
|
20. 难度:困难 | |
质量为2kg的物体在水平推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做直线运动,一段时间后撤去F,其运动的v-t图像如右图所示。g取10m/s2,求: (1)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水平推力F的大小; (3)0-10s内物体运动位移的大小。
|
21.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有一固定斜面,倾角α=37°,一小物块质量为m,从斜面顶端A处由静止下滑,到B处后,受一与物块重力大小相等的水平向右恒力作用,开始减速,到斜面底端C速度刚好减为0,若AB长s1=2.25 m,物块与斜面间动摩擦因数μ=0.5, (sin 37°=0.6, cos 37°=0.8,g=10 m/s2)
求:(1)物块到达B点的速度v; (2)斜面长度L.
|
22. 难度:中等 | |
一辆值勤的警车停在公路边,当警员发现从他旁边以10 m/s的速度匀速行驶的货车严重超载时,决定前去追赶,经过5.5 s后警车发动起来,并以2.5 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但警车的行驶速度必须控制在90 km/h以内.问: (1)警车在追赶货车的过程中,两车间的最大距离是多少? (2)警车发动后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货车?
|
23. 难度:中等 | |
如图甲所示,物体A、B (均可视为质点)用绕过光滑定滑轮的轻绳连接,A、B离水平地面的高度H=1m.A的质量m0=0.4kg.如果B的质量m可以连续变化,得到A的加速度随m的变化图线如图乙所示,图中虚线为渐近线,设竖直向上为加速度的正方向,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取10m/s2.求: (1)图乙中a0值; (2)若m=1.2kg,由静止同时释放A、B后,A距离水平地面的最大高度(设B着地后不反弹,A不与天花板碰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