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物理试卷 > 试卷信息
山西省忻州市2019年高一物理相互作用试卷
一、单选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B.受力物体不一定是施力物体

C.只要有一个物体就能产生力的作用

D.一个力必定与两个物体相联系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应是(  )

A.物体升高或降低时,重心在物体中的位置也随之升高或降低

B.物体的形状改变时,它的重心位置必定改变

C.物体的重心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在物体的外部空间

D.随物体放置方法的不同,重心在物体内的位置也会发生改变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如图所示,有四块相同的坚固石块垒成弧形的石拱,其中第3、4块固定在地面上,每块石块的两个面间所夹的圆心角为37°.假定石块间的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则第1、2块石块间的作用力和第1、3块石块间的作用力的大小之比为(           )

A. B. C. D.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如图所示为一轻质弹簧的长度l与弹力F大小的关系图象,弹簧始终处于弹性限度内.则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

A.1×102N/m B.2×102N/m C.66.7N/m D.50N/m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如图所示,质量为4kg的物体在动摩擦因数为0.5的水平面上向右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受到水平向左、大小为10N的拉力作用,则物体所受摩擦力为(g=10N/kg

A.10N,向右 B.10N,向左

C.20N,向右 D.20N,向左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平面上,在大小相等、互相垂直的水平力F1F2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沿水平面运动,如图所示,若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物体

A. F1的反方向上受到Ff1=μmg的摩擦力

B. F2的反方向上受到Ff2=μmg的摩擦力

C. F1F2合力的反方向上受到的摩擦力为Ff=μmg

D. F1F2合力的反方向上受到的摩擦力为Ff=μmg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如图,一物块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桌面做匀速直线运动.若保持F的大小不变,而方向与水平面成60°角,物块也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

A.2- B. C. D.

 

二、多选题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的小球AB用两根不可伸长的轻绳连接后悬挂于O点,在外力F的作用下,小球AB处于静止状态,若外力F在竖直面内旋转仍然使两小球处于静止状态,且悬线OA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保持30°不变,则外力F的大小可能为(  )

A. mg    B. mg    C. mg    D. mg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如图所示,物体G用两根绳子悬挂,开始时绳OA水平,现将两绳同时沿顺时针方向转过90°,且保持两绳之间的夹角α不变(),物体保持静止状态.在旋转过程中,设绳OA的拉力为T1,绳OB的拉力为T2,则.

A. T1先减小后增大 B. T1先增大后减小

C. T2逐渐减小 D. T2最终变为零

 

三、实验题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弹簧测力计A挂于固定点P,下端用细线挂一重物M.弹簧测力计B的一端用细线系于 O点,手持另一端向左拉,使结点O静止在某位置.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AB的示数,并在贴于竖直木板的白纸上记录O点的位置和拉线的方向.

(1)本实验用的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单位为N,图中A的示数为_______N

(2)下列不必要的实验要求是_________(请填写选项前对应的字母)

A.应测量重物M所受的重力

B.弹簧测力计应在使用前校零

C.拉线方向应与木板平面平行

D.改变拉力,进行多次实验,每次都要使O点静止在同一位置

 

3)某次实验中,该同学发现弹簧测力计A的指针示数稍稍超出量程,请你提出一个解决办法.

 

四、解答题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如图所示,质量为m=4kg的物体在水平恒力F=26N的作用下静止于斜面上,斜面的倾角θ=37°,(sin37°=0.6,cos37°=0.8,g=10m/s2)求:

(1)物体受到斜面的支持力大小;

(2)物体受到的摩擦力.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OC 与竖直方向成 30°角,O为质量不计的光滑滑轮,已知物体B1000N,物体A400N,物块AB均静止.求:

(1)物体B所受地面的摩擦力和支持力分别为多大?

(2)OC绳的拉力为多大?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