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三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其大小分别为6N、8N、12N,其合力大小不可能是( ) A.4N B.0 C.15N D.28N
|
2. 难度:简单 | |
如图所示,拉力器上装有三根相同的弹簧,弹簧的自然长度为80cm,某人用480N的拉力把它拉至1.6m(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则每根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 A.100N/m B.150N/m C.200N/m D.250N/m
|
3. 难度:简单 | |
重力为G的物体挂在轻质弹簧下面,平衡时弹簧长度为L1;若物体压在弹簧上面,平衡时弹簧长度为L2,则弹簧的原长为( ) A. B. C. D.
|
4. 难度:简单 | |
甲乙两汽车在一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在t=0到t=t1的时间内,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在这段时间内 A.汽车甲的平均速度比乙大 B.汽车乙的平均速度等于 C.甲乙两汽车的位移相同 D.汽车甲的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逐渐增大
|
5. 难度:简单 | |
一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时刻的速度为5m/s,而其加速度为-3m/s2,这表示此时( ) A.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一定与速度方向相反,而速度在减小 B.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可能与速度方向相同,而速度在增大 C.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一定与速度方向相反,而速度在增大 D.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一定与速度方向相同,而速度在减小
|
6. 难度:简单 | |
一列火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一人站在第一节车厢前端的旁边观测,第一车厢通过他历时2s,整列车厢通过他历时6s,则这列火车的车厢有( ) A.3节 B.6节 C.9节 D.12节
|
7. 难度:简单 | |
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物体运动x-t图象,下列关于甲、乙两物体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个物体同时出发 B.甲、乙两个物体在同一位置出发 C.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小 D.t2时刻两个物体速度相同
|
8. 难度:中等 | |
一物体从某一行星表面竖直向上抛出(不计空气阻力).设抛出时t=0,得到物体上升高度随时间变化的h-t图像如图所示,则该行星表面重力加速度大小与物体被抛出时的初速度大小分别为( ) A. B. C. D.
|
9. 难度:简单 | |
如图所示,物体A、B叠放在水平地面上,水平力F作用在A上,使二者一起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之间无摩擦力 B.A受到B的摩擦力水平向左 C.B受到A的摩擦力水平向左 D.地面对B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水平向右
|
10. 难度:中等 | |
A、B两质点的v-t图象如图所示,设它们在同一条直线上运动,在t=3 s时它们在中途相遇,由图可知( ) A.A比B先启程 B.A比B后启程 C.两质点启程前A在B前面3 m处 D.两质点启程前A在B后面2 m处
|
11. 难度:中等 | |
以从塔顶由静止释放小球 A的时刻为计时零点, 时刻又在与小球 A等高的位置处,由静止释放小球 B。若两小球都只受重力作用,设小球 B下落时间为 t,在两小球落地前,两小球间的高度差为 A. B. C. D.
|
12. 难度:中等 | |
已知a、b、c三个物体在0~10 s时间内的运动规律如图所示,则在0~10 s时间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c三个物体的平均速度相等 B.a、b、c三个物体的平均速率相等 C.a的平均速率最大,b的平均速率小于c的平均速率 D.a的平均速率最大,b、c的平均速率相等
|
13. 难度:中等 | |
水平横梁的一端A插在墙壁内,另一端装有滑轮B,轻绳的一端固定于墙壁上C点,另一端跨过滑轮后悬挂一质量为5kg的重物,∠CBA=30°,如图所示,则滑轮受到绳子的作用力大小为(g=10m/s2) A.50N B.50N C.100N D.100N
|
14.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光滑斜面AE被分成四个长度相等的部分,一个物体由A点静止释放,下面结论中正确的是 A.物体到达各点的速度vB∶vC∶vD∶vE=1∶∶∶2 B.物体到达各点所经历的时间tB∶tC∶tD∶tE=1∶∶∶2 C.物体从A到E的平均速度=vc D.通过每一部分时,其速度增量均相等
|
15. 难度:中等 | |
一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3s内的位移是2m,第4s内的位移是2.5m,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第3s末的瞬时速度是2.25m/s B.质点的加速度是0.125m/s2 C.质点的加速度是0.5m/s2 D.第13s内的位移是7m
|
16. 难度:中等 | |
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由甲地出发,沿平直公路开往乙地,汽车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接着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开到乙地刚好停止,其v-t图像如图所示,那么0~t和t~3t两段时间内( ) A.加速度大小之比为3∶1 B.位移大小之比为1∶2 C.平均速度大小之比为2∶1 D.平均速度大小之比为1∶1
|
17. 难度:简单 | |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大小由2 m/s变化到6 m/s所用的时间是2 s,则物体的加速度大小可能的是( ) A. 1 m/s2 B. 2 m/s2 C. 3 m/s2 D. 4 m/s2
|
18.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A是主动轮,B是从动轮,它们通过不打滑的皮带传动,轮的转动方向见图,在B轮上带有负载,P、Q分别是两轮边缘上的点,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P点所受的静摩擦力方向向上 B.P点所受的静摩擦力方向向下 C.Q点所受的静摩擦力方向向上 D.Q点所受的静摩擦力方向向下
|
19. 难度:中等 | |
甲、乙两物体同时开始做直线运动,它们的位移x与时间t的图象如图所示,则( ) A.甲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物体做曲线运动 B.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 C.出发时乙在甲前x0处 D.甲、乙两物体有两次相遇
|
20. 难度:简单 | |
跳伞运动员做低空跳伞表演,当飞机离地面某一高度静止于空中时,运动员离开飞机自由下落,运动一段时间后打开降落伞,展伞后运动员以5m/s2的加速度匀减速下降.则在运动员减速下降的任一秒内( ) A.这一秒末的速度比前一秒末的速度小5m/s B.这一秒末的速度是前一秒末的速度的0.2倍 C.这一秒末的速度比前一秒初的速度小5m/s D.这一秒末的速度比前一秒初的速度小10m/s
|
21. 难度:简单 | |
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的木块靠在竖直粗糙的墙壁上,且受到水平力F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木块静止,则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大小等于 B.若木块静止,当F增大时,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随之增大 C.若木块静止,当F增大时,最大静摩擦力随之增大 D.若开始时木块静止,当撤去F,木块沿墙壁下滑时,木块不受摩擦力作用
|
22. 难度:中等 | |
一质点以一定的初速度向东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为x=(10t-t2) m,则( ) A.质点初速度为10 m/s B.质点的加速度大小是1 m/s2 C.2 s末的速度为6 m/s D.在2 s末,质点在出发点西边,距出发点24 m
|
23. 难度:中等 | |
如图所示,小球从竖直砖墙某位置由静止释放,用频闪照相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得到了图中1、2、3、4、5所示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每次曝光的位置.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均为T,每块砖的厚度为d,根据图中的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位置1是小球释放的初始位置 B.小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C.小球下落的加速度为 D.小球在位置3的速度为
|
24. 难度:简单 | |
下列各图中所有接触面都是光滑的,P、Q两球之间不存在弹力的是( ) A. B. C. D.
|
25. 难度:中等 | |
有三个相同的物体叠放在一起,置于粗糙水平地面上,物体之间不光滑,如图所示,现用一水平力作用在乙物体上,物体仍保持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丙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为,方向水平向左 B.甲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作用 C.乙对丙的摩擦力大小为,方向水平向右 D.丙对乙的摩擦力大小为,方向水平向右
|
26. 难度:简单 | |
画出各图中物体P所受的弹力的方向。图丙中点1、2、3都可能是球的重心位置,点2是球心,1、2、3点在同一竖直线上。
|
27. 难度:中等 | |
某探究小组为了研究小车在桌面上的直线运动,用自制“滴水计时器”计量时间。实验前,将该计时器固定在小车旁,如图甲所示。实验时,保持桌面水平,用手轻推一下小车。在小车运动过程中,滴水计时器等时间间隔地滴下小水滴,图乙记录了桌面上连续的6个水滴的位置。(已知滴水计时器每30s内共滴下46个小水滴) (1)滴水周期等于________s; (2)由图乙可知,小车在桌面上是________(选填“从右向左”或“从左向右”)运动的; (3)该小组同学根据图乙的数据判断出小车做匀变速运动。他们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车运动到图乙中A点位置时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
28. 难度:简单 | |
一质点做变速直线运动,质点前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为3m/s,后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为6m/s,则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_m/s
|
29. 难度:中等 | |||||||||||||
某同学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记录了被小车拖动的纸带的运动情况,在纸带上确定出0、1、2、3、4、5、6共7个测量点。其中相邻点间的距离如图甲所示,每两个相邻的测量点之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交流电的频率为50赫兹。则:(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1)根据纸带上各个测量点间的距离,某同学已将1、2、3、5点对应的瞬时速度进行计算并填入表中,请你将4点对应的瞬时速度填入表中____________;
(2)在图乙所示的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小车的瞬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线_______; (3)由图象求出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__m/s2. (4)写出图线与纵轴的交点的物理意义: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处理纸带数据时的几条易错提醒___________________。
|
30. 难度:中等 | |
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的实验中,打点计时器接在50Hz的低压交变电源上,某同学在打出的纸带上每5点取一个计数点,共取了A、B、C、D、E、F六个计数点。从每一个计数点处将纸带剪开分成五段(分别为a、b、c、d、e段),将这五段纸带由短到长紧靠但不重叠地粘在坐标系中,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得到一条表示关系的图线,从而求出加速度的大小。 (1)请你在xOy坐标系中用最简洁的方法作出能表示关系的图线_______________ (作答在图上),其________(选填“x”或“y”)轴相当于v轴; (2)从第一个计数点开始计时,为求出0.15s时刻的瞬时速度,需要测出________段纸带的长度; (3)若测得a段纸带的长度为2.0cm,e段纸带的长度为10.0cm,则可求出加速度的大小为________m/s2。
|
31. 难度:中等 | |
做“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时: (1)除已有的器材(方木板、白纸、弹簧测力计、细绳套、刻度尺、图钉和铅笔)外,还必须有________和________. (2)在做上述实验时,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垫上一张白纸,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另一端结两个细绳套,通过细绳用两个互成角度的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使结点移到某一位置O,此时需记下: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然后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把橡皮条拉长,使结点到达________,再记下________. (3)在某次实验中,某同学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O为橡皮条与细绳结点的位置.图中________是力F1与F2的合力的理论值;________是力F1与F2的合力的实验值.通过把________和________进行比较,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
32. 难度:中等 | |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将一木板(图中未画出)竖直放置与铁架台和轻弹簧所在平面平行.其部分实验操作如下,请完成下列相关内容: (1)如图甲,在木板上记下悬挂两个钩码时弹簧末端的位置O; (2)卸下钩码然后将两细绳套系在弹簧下端,用两弹簧测力计将弹簧末端拉到同一位置O,记录细绳套AO、BO的________及两弹簧测力计相应的读数.图乙中B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________N; (3)该同学在坐标纸上画出两弹簧测力计拉力FA、FB的大小和方向如图丙所示,请在图丙中作出FA、FB的合力F′ _____________; (4)已知钩码的重力,可得弹簧所受的拉力F如图丙所示,观察比较F和F′,得出结论:__________.
|
33. 难度:简单 | |
如图所示,小球以6m/s的速度由足够长的斜面中部沿着斜面向上滑。已知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2m/s2,则小球的速度大小何时达到3m/s?(小球在光滑斜面上运动时,加速度的大小、方向都不改变)
|
34. 难度:中等 | |
在高速公路上,有时会发生“追尾”事故——后面的汽车撞上前面的汽车.某段高速公路的最高车速限制为108 km/h.设某人驾车正以最高车速沿该高速公路行驶,该车刹车时产生的加速度大小为5 m/s2,该人的反应时间(从意识到应该停车到操作刹车的时间)为0.5 s.计算行驶时的安全车距至少为多少?
|
35. 难度:中等 | |
一辆货车以8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由于调度失误,在后面600m处有一辆客车以20m/s的速度向它靠近.客车司机发觉后立即合上制动器,客车滑行的加速度大小a=0.1m/s2,通过计算分析两车是否会相撞。
|
36. 难度:中等 | |
小汽车在嘉峪关至山丹高速公路上行驶限速为120km/h,冬天大雾天气的时候高速公路经常封路,以免发生严重的交通事故.如果某人大雾天开车在此段高速公路上行驶时,能见度(观察者与能看见的最远目标间的距离)为50m,该人的反应时间为0.5s,汽车刹车时能产生的最大加速度的大小为5m/s2,为安全行驶,汽车行驶的最大速度是多大?
|
37. 难度:中等 | |
2010年冰岛火山喷发,火山灰尘给欧洲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假设一灰尘颗粒开始以4m/s2的加速度从地面竖直上升,10s末,忽然失去所有向上的推动力,灰尘颗粒只在重力作用下运动,g取10m/s2.则: (1)该颗粒最高可上升到距地面多高处? (2)该颗粒失去推动力后经多长时间落回地面?(根号保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