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劲敌 痉挛 不胫而走 曲径通幽 B.和面 霍乱 豁然开朗 祸起萧墙 C.甲壳 撬动 翘首以待 七窍生烟 D.筵席 嫌隙 垂涎三尺 弦外之音
|
2. 难度:简单 | |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我国目前有1600万教育工作者,他们长期以来兢兢业业,默默耕耘,甘为人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耳濡目染,塑造出德才兼备的一代代新人,使漫漫教育征途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A.兢兢业业 B.不可磨灭 C.耳濡目染 D.薪火相传
|
3. 难度:简单 |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藉天灾见亲情,书写人性的真诚及坚韧成为《唐山大地震》打动观众的主要元素,截至8月6日,票房已达4.96亿元。 B.专家组对圣元“早熟门”3女婴进行集体会诊,诊断认为“雌激素水平正常”,属于假性性早熟。女婴家属不满结果,怀疑会诊被人操纵。 C.设置交通技术电子监控设备测速却不公开位置,容易形成设置执法陷阱行为出现,助长执罚经济现象的盛行。 D.红学专家们对谁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说法,但现在一般采用是高鹗续写这一说法为准。
|
4. 难度:中等 | |
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塔里木河是一条河岸散乱的河流,夏季过去,汹涌的河水已变得平静和细瘦。 。 。车子向前,茂密的树林,渐次变得稀疏。 。 。虽然,他们也许已经死去,年复一年的风沙,折断了树枝,剥开了树皮。 。我喜欢这些树,视他们为上天昭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 ①这些树,多数已经飘落了黄色的叶子,呈现出一种刚劲和苍凉。 ②树的脚下,已经薄薄厚厚地铺上一片黄沙。 ③河的两岸,是密密麻麻的胡杨树林。 ④可是树的残干依然挺立,像一群强悍的舞者,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 ⑤独立的树林,有的如石雕,有的如铜雕。 A.③②①④⑤ B.③①②⑤④ C.②③⑤④① D.③①④②⑤
|
5.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5题 梁孝王武者,孝文皇帝子也,而与孝景帝同母。初,武为淮阳王十年,而梁王胜卒。其明年,徙淮阳王武为梁王。 梁王二十五年复入朝,是时上未置太子也,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后传于王。”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 其春,吴楚齐赵七国反。吴楚先击梁棘壁,杀数万人。梁孝王城守睢阳,而使韩安国、张羽等为大将军,以距吴楚。吴楚以梁为限,不敢过而西,与太尉亚夫等相距三月。吴楚破,而梁所破杀虏略与汉中分。 明年汉立太子其后梁最亲有功又为大国居天下膏腴地地北界泰山西至高阳四十馀城皆多大县。孝王筑东苑,方三百馀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馀里。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于天子。 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景帝使使持节乘舆驷马,迎梁王于关下。既朝,上疏因留,以太后亲故。王入则侍景帝同辇,出则同车游猎,射禽兽上林中。梁之侍中、郎、谒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门,与汉宦官无异。 十一月,上废栗太子,窦太后心欲以孝王为后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关说于景帝,窦太后义格,亦遂不复言以梁王为嗣事由此。以事秘,世莫知。乃辞归国。 上立胶东王为太子。梁王怨袁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之属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十馀人。逐其贼,未得也。于是天子意梁王,逐贼,果梁使之。乃遣使冠盖相望于道,覆按梁,捕公孙诡、羊胜。公孙诡、羊胜匿王后宫。使者责二千石急,梁相轩丘豹及内史韩安国进谏王,王乃令胜、诡皆自杀,出之。上由此怨望于梁王。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 三十五年冬,复朝。上疏欲留,上弗许。归国,意忽忽不乐。北猎良山,有献牛,足出背上,孝王恶之。六月中,病热,六日卒,谥曰孝王。 (节选自《史记·梁孝王世家》)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尝从容言曰 平静的样子 B.以距吴楚 抵御 C.大治宫室 管理 D.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 暗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以太后亲故 以事秘,世莫知 B.迎梁王于关下 拟于天子 C.上疏因留 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 D.梁之侍中 公孙诡之属 3.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孝景帝猜忌梁王的是 ( ) ①千秋万岁后传于王 ②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 ③王入则侍景帝同辇,出则同车游猎 ④窦太后义格 ⑤天子意梁王,逐贼 ⑥上疏欲留,上弗许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一年,皇上同梁王刘武一起宴饮,说去世后要把皇位传给梁王,梁王连忙说不敢当。孝景帝虽然知道这不是真心话,但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B.吴楚齐赵等七国起兵反叛朝廷。梁孝王亲自在雎阳守城,派韩国安、张羽等为大将与吴楚对抗。最终吴楚等叛军被击灭。梁王被赏赐可以使用天子的旌旗。 C.梁王入朝,表达了想留在长安的愿望,得到皇上的允许。梁王在宫中侍奉景帝同乘一辇,外出同乘一车游猎。 D.梁王在暗杀事发后,让公孙诡、羊胜自杀,并交出他们的尸体,皇上由此怨恨梁王,但是又对他有所期望。 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明年汉立太子其后梁最亲有功又为大国居天下膏腴地地北界泰山西至高阳四十馀城皆多大县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吴楚破,而梁所破杀虏略与汉中分。
②北猎良山,有献牛,足出背上,孝王恶之
|
6.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榆关,即今山海关 (1)分析“山一程,水一程”中叠用两个“一程”的作用。
(2)这首词风格婉约,请从思想感情与语言特点两个方面对此作简要分析。
|
7. 难度:简单 |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2)庄生晓梦迷蝴蝶, 。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 (3)春花秋月何时了? 。小楼昨夜又东风, 。(李煜《虞美人》) (4)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
8.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4题。 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 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统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至今,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轰轰烈烈故事的《水浒》,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传统道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入仕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所以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于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厚的影响。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这些审美意识的积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用语、用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意义非凡,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重“品”情结。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其次是重“情”的追求。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包涵了对人伦之情与对自然之情的理解与追求。这种尺度就是历史文化的水平线,它自动履行起评定经典裁判的职责。这种尺度动态的平衡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那些在这种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最终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作品。 以下2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下列对“中国文学经典之‘道’”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中国经典文学之道就是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B.文学经典之道是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外化在文学作品的表现,通常是作者内在精神的体现与追求。 C.文学经典之“道”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与感染读者,成为读者评判文学经典的一个重要的尺度。 D.文学经典之道,就是经典生成和变化过程中由潜在的内核变化成的一种准则和范式。 E.文学经典是经得起时间的洗礼与历史的考验的,所以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具有历史的、文化的、民族审美的特质。
2.下列选项不符合文中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描写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成为文学经典体现了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 B.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批判无不受沉淀在人们内心的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追求的影响。 C.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是评定经典的重要条件。 D.中国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主要深受儒家好学、行仁和人群和谐思想的影响。 3.按顺序分点列出源于儒道家的审美意识成为评判文学经典的重要准则要经历哪几个步骤?(4分)
4.根据文意,说说《水浒传》为什么会成为中国文学经典。
|
9. 难度:中等 | |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3题 翻浆 毕淑敏 那年,我从西藏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10天,到了一处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 突然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你找死吗?”司机破口大骂。 我这才看清是一个人。浑身是土的人。他穿着一件尿碱黄色的旧大衣,拎着一个姜黄色的破袋子,袋口绑着一缕骆驼黄色的绳子。 “我不是找死。我要搭车。我得回家。” “不搭!你没长眼睛吗?司机楼子已经坐满,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我没想坐司机楼子。我蹲大厢板就行……我爱人生孩子了……没有奶……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赶不回去,孩子就饿死了……。” 为了那个女婴,我一咬牙说:“你上车吧。”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司机说:“我有一个同事,一天突然消失了。原来是个知青,化装成可怜的人,拦了师傅的车。上车后把师傅杀死,甩在沙漠,自己把车开回了上海。从此我们车队绝不搭任何不认识的人。” 我立刻心里一沉。我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 朦胧的月晕中,那个土色的男子如一团肮脏的雾,抱着头,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每一次颠簸,他都像遗弃的篮球,被橡胶击得嘭嘭作响。 “他好像有点冷。别的就看不出什么了。”我说。 “再仔细瞅瞅。” 这一次,我看到搭车人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哎呀,他偷我东西呢!” 司机狠踩一脚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车速接近极限。我从小洞窥探,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 我把所见同司机讲了,他笑了,说:“这就对了,他偷了东西,原本要跳车的,现在车速这么快,他若是跳下去就是找死。他不敢动了” 路面变得汹涌澎湃,车速减慢了。大厢上的人也很灵敏地觉察了速度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 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在他的右脚残忍地踩下去的前一秒,我双腿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板…… 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大厢板上的男人,在这突如其来的急刹车面前,几乎被卸成零件。“最低也是个脑震荡。看他还有没有劲头偷东西。”司机踌躇满志地说。 那男人艰难地在轮胎缝里爬,不时地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那边,他扎在小米口袋上的骆驼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的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到了。”司机干巴巴地说。到兵站。这是我们今晚的宿营地,那个贼娃子住的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 那个人挽着他的黄口袋,像个木偶似地往下爬,狼狈地踩着轱辘跌下来,跪坐在地上。不过个把时辰,他苍老得分辨不出年龄了。除了原有的赭黄之外,脸上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学”。 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怕我的小女儿喝不上米汤,现在到天亮前,我赶得到家了……学学……”他抹一把下颌,擦掉的不知是眼泪、鼻涕还是血。 看着他准备赶路的蹒跚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 “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我很严正地对他说。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 那个土黄色的人孤独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负重荷的样子。我爬上大厢板,我看到了我的提包,它像一个胖胖的婴儿,安适地躺在黝黑的轮胎中。不放心地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 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 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选自《毕淑敏文集》,有删改) 【注】翻浆,指春暖解冻的时候,地面或者道路出现裂纹并渗出水分和泥浆。 1.文中描写搭车人“孤独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负重荷的样子”,为什么会“不负重荷”呢?(4分)
2.文中三次写到“骆驼黄的绳头”,这样写分别有何作用?(5分)
3.“我”与司机这两个形象有什么共同点?作者这样写的创作意图是什么?(6分)
|
10.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3题 杨绛和他的父亲 孙莲莲 杨绛,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除了作为钱钟书夫人为人所熟知外,她本人更是一个颇有影响的作家、翻译家和著名学者。她的父亲杨荫杭,是江苏最早从事反清革命运动的人物,曾经留学日本和美国。他表面看起来凝重有威,因而孩子们都怕他。但他却从不打骂孩子,如果有人不乖,他只会叫急,喊妻子过来把淘气的孩子提溜出去训斥。所以孩子们怕虽怕,却都喜欢和父亲亲近。钱钟书初见他时未免有点害怕,但接触久了,即摸出其“望之俨然,接之也温”的性子。 杨绛的父亲有时也很严肃。那年杨绛16岁,正在振华女中的高中部读书。那时北伐战争已经胜利,学生运动很多,常要游行开群众大会等。一次学生会要各校学生上街宣传——就是拿一条板凳,站上去向街上的行人演讲。杨绛也被推选去参加。但她却担心自己的个头小,一着急就涨红了脸。而且当时苏州风气闭塞,街上的轻薄男子又专爱欺负女孩子。她怕自己一站上板凳,就会被人看猴儿似的拢上来看,不会有什么人正儿八经地听演讲。不过,女学生只要说“家里不赞成”,就可以豁免。许多旧家庭里的大小姐就这样推掉了。她于是周末回家向父亲求救,问能不能也说“家里不赞成”。父亲却一口拒绝,说:“你不肯,就别去,不用借爸爸来挡。”杨绛说:“不行啊.少数得服从多数呀。”父亲说:“该服从的就服从;你有理,也可以说。去不去在你。”并告诉她,自己从前做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长时,有一次张勋不知打败了哪个军阀胜利入京.江苏省的士绅联名登报拥护欢迎。他的下属擅自把他的名字也列入了欢迎者的名单,以为名字见了报,他即使不愿意也只好罢了,但他坚持“名与器不可以假人”,立即在报上登了一条大字的“启事”,声明自己没有欢迎。他对女儿说:“你知道林肯说的一句话吗?Dare to save No!敢吗?”杨绛第二天到了学校,坚持说:“我不赞成,我不去!”为此还挨了老师狠狠的批评。虽然这并不是为了什么伟大的目标,只是一个脸皮薄、爱面子的女孩子不肯上街去出丑,但父亲的做法在杨绛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于杨绛的学业,父亲并不多加干涉,而是放手让她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习。父亲钻研音韵学,常常把某字的平仄拿出来考她。杨绛在高中还不会辨平仄声,父亲却也不急着教,只让女儿涵咏体味.还安慰她:“不要紧,到时候自然会懂。”有一天她果然四声都能分辨了。父亲晚上常踱过廊前,敲窗考她某字读什么声。女儿考对了,父亲高兴而笑。父亲的教育理论是孔子的“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杨绛只要对什么书表示兴趣,父亲就把那部书放在她的书桌上,即使有时他得爬梯到书橱高处去拿;但假如她长期放着不读,那部书就不见了——父亲把书收走了,这就等于是父亲的谴责,无言的批评。杨绛喜欢读诗词小说,对父亲枯燥的音韵学“合口呼”“撮扣呼”之类不感兴趣。父亲也不强迫女儿学他的一套,还为她买来最喜欢的书籍。杨绛上大学分文理科的时候,因为各门功课都平均发展,所以为选专业一事颇费了一番踌躇。老师们推荐她报理科,她回家去问父亲拿主张:“我该学什么呢?”父亲说:“没有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于是,杨绛终于不顾老师们的惋惜和劝导,选择了她喜欢的文科。父亲有一次问杨绛:“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她说:“一星期都白活了。”父亲笑了,说:“我也这样。”杨绛因此感觉到自己似乎已升做父亲的朋友了。 杨绛是个贴心的女儿,每天早饭后,她总要给父亲泡一碗酽酽的盖碗茶。父亲饭后,她也要给父亲削个水果,或是给父亲剥风干栗子、山核桃等干果。中午饭后,她非常懂事地带弟弟妹妹一哄而散,让父亲歇午。一次父亲叫住她说:“其实我喜欢有人陪陪,只是别出声。”她就陪在父亲旁边看书。父女俩的感情就是这样平淡而深厚。 1.钱钟书觉得杨绛父亲“望之俨然,接之也温”,请问文中哪些内容具体体现了杨老先生“温”的性格特点。
2.第二段用了很多文字引述杨绛与父亲的对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3.传记往往给人以人生启迪,这篇传记在教育子女、子女与父母相处等方面给人怎样启迪?请结合文本任选其中一个方面谈谈。
|
11. 难度:中等 | |
仿照画横线的句子,以月亮和海燕作开头仿写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鲜花说,我开放的年龄千枝秀;月亮说, ;海燕说, ;太阳说,我燃烧的青春一片光芒……
|
12. 难度:中等 | |
以下是香港大学在内地招生的部分面试题目,阅读后请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老年人越来越多,会对这个社会产生什么影响?你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北京2008年举办奥运会的利与弊。香港电影为什么短期内发展得如此繁荣?甲型流感爆发,不少香港孩子停课回家,但他们的家长却因为要上班不能照顾他们,是否应出台相应法律政策保障孩子利益?如何评价达尔文的贡献?你怎样看待器官捐赠?如何引导国人接受器官捐赠?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试题特点。(写出两点即可)
(2)你对这样的试题有何看法?请简要地分点作答,不超过60字。
|
13. 难度:中等 | |
请以“总有柳暗花明时”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②文体自定,诗歌除外。③不得套作和抄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