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季羡林老先生即使在病榻,仍然忆往述怀,思考人生,写下了富有思想性的佳作《病榻杂记》,可以说是季老“思想不老”的极好写照。 B.王老师是前天才调到我们学校的,许多同学还不认识。 C.世博园开园以来,无论是风和日丽还是刮风下雨,参观的人流一直络绎不绝。截至5月9日17时30分,累计检票入园已达19.59万人次。 D.2009年12月21日中午,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率团抵达台湾,他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的第四次“陈江会”开场。
|
2. 难度:中等 |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B.或取诸怀抱 C.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D.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
3. 难度:中等 | |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美丽《诗经》 鲍鹏山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被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物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做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析】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戳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1.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为了解说作者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美丽的诗篇必须符合“天堂的三个元素”。 B.是为了说明《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不是《诗经》中最美的,《诗经》最美的诗篇应该是《陈风•月出》。 C.是为了说明对《诗经》的学术研究无关紧要,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是为了说明《诗经》的美丽,《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诗经》是一个谜,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属于一种推断与猜测,缺乏历史根据。 B.“采诗说”、“献诗说”、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国风是民歌”等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因证据不足,受到质疑。 C.学术界对《诗经》的种种学术疑问之所以得过且过,不太热心,主要是这种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我们只有把《诗经》当“诗”来读,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 诗歌的清誉。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学术界对《诗经》很多问题的研究仍然莫衷一是,主要是年代久远,史料鲜有记载造成的。 B.《诗经》毕竟是“诗”,只有抛开充满疑问的学术研究,才能真正走进《诗经》美丽的境界。 C.人们总是殚精竭虑通过读“诗”来解《诗经》的“谜”,这种不把《诗经》当“诗”来读的现象现在依然十分严重。 D.不仅仅是《诗经》,很多古代诗歌由于史料很少,普遍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了。
|
4. 难度:中等 | |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是余有叹焉 叹:叹惜 B.夫夷以近 夷:铲平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弄错
2.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无物以相之 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②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④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A.①与②相同, 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 ③与④不相同 C.①与②不相同, 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 ③与④也不相同
3.对选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要达到有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志”,即使不能达到有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对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很惋惜。 D.平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
4.把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3分)
(2)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3分)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4 分)
|
5.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甚妙,请简述“寒”字妙在何处?(3分)
(2)本诗以何种表现手法抒发何种情感。(3分)
|
6. 难度:中等 |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0分) (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 。 (《诗经·卫风·氓》) (3)还顾望旧乡,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4)月明星稀,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曹操《短歌行》) (5)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6)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 (7)仰观宇宙之大,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 (8)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苏轼《赤壁赋》 (9)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苏轼《赤壁赋》 (10)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
7.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这个世界很美(节选) 张全民 (1) 在浮华的尘世中,我常常是怀着乡愁的冲动从马思聪的《思乡曲》出发去寻找自己的故乡的。 (2) 于是,穿过漠漠的云烟,我似乎又看到了故乡秀丽的山水和深深的巷弄,看到了田野上自唐诗宋词里翩翩飞来的白鹭,看到了波光滟滟的江面上的渔舟唱晚,看到了梧桐下夕阳影里父母期盼的身影。 (3) 我喜欢这种灵魂还乡的感觉,即使是跋涉千山万水,历尽艰难险阻;即使是幻梦一场,那叶归舟最终并不能真正在故乡靠岸,我也喜欢。譬如秋天的一个黄昏,夕阳沉沉地坠了下去,南飞的雁群从洒满余辉的天边缓缓飞过,长河边的芦苇在秋风中瑟瑟作响;譬如春天的一个夜晚,卧睡在老房子里,潇潇的春雨轻轻的敲打着鱼鳞般的瓦屋顶,夜航的船马达嗵嗵作响地从镇边的河流里经过。 (4) 还有,在有月亮的晚上,天地澄净,清辉四溢,仰望着夜空中皎洁的明月,而《思乡曲》的旋律正好渡着月光悠悠飘来,心中更是生起无限的美丽乡愁。才真正明白故乡之于人的意义还并不仅仅是一种地域上的眷恋和怀旧,更在于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上的血脉维系和灵魂回归。 (5) 也许是一种宿命,艺术华美的背后隐藏着的往往是一种常人无法想象的凄楚和辛酸,文化史上不少艺术家都无不经受了人生的种种苦难,而后才在生命的砥砺中真正臻至艺术的巅峰。马思聪二十来岁就早已成功地写出优美的代表作《思乡曲》,但没想到,命运还是让他在晚年尝尽了流亡他乡的颠沛和思乡之苦,真是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6) 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一个晚上,马思聪听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哭了,他还请求他的夫人不要理会他,让他哭个够,他流着泪说:“这个世界很美!” (7) 每每在听《思乡曲》的时候,倘若纷飞的思绪不经意间忽地触及到马思聪生命中的这个感人细节,我的泪水就会止不住地流下来。是的,这个世界很美。只有在内心里深深爱着故国和亲人,深深爱着生活和艺术的人才会真正感知到这个貌似无情的世界的魅力,才会在历尽劫难之后坚守当初的那份热爱并且由衷的生发出对于世界的感恩之情。 1.、第一段中“我常常是怀着乡愁的冲动从马思聪的《思乡曲》出发去寻找自己的故乡的”的含义和作用。(4分)
2.用原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前四段内容。(2分)
3.第五段说“文化史上不少艺术家都无不经受了人生的种种苦难,而后才在生命的砥砺中真正臻至艺术的巅峰”,请另外举例说明。(4分)
4.第六段写马思聪听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哭了,却又说“这个世界很美!”此语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马思聪因听见《命运交响曲》而流泪,你也曾为某种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深深感动吧?请写下来,并说明理由。(4分)
|
8.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近日,汽油价格再次上调,93号、97号分别上涨了7%,低油耗的车型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于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把目光从三厢车转向了省油的两厢车,如菲亚特·派力奥等。 近些年,国人汽车消费观念已逐渐成熟,大多数人不再拘泥“三厢为轿”的习惯。两厢车以其前卫时尚的设计和低油耗日益得到人们的推崇。 目前,国内的两厢轿车诸如派力奥、两厢飞度、两厢POLO等燃油经济型车型,日益受到欢迎。在油价日益攀升的今天,消费者无疑认准了这个理:省油就等于省钱。于是乎,在油价不断上涨的今天,两厢车的热销也就不足为奇了。 要求:①用两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 ②所写的两句话是因果关系(不写关联词语)。 ③所写的两句话总共不超过9个字(不写标点符号)。
|
9. 难度:中等 | |
为下列对联拟写上联。(3分) 上联: 下联:梅花朵朵欢呼万象更新
|
10. 难度:中等 | |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6分) 墓志铭可以是对墓主人一生业绩的概括,也可以表达墓主人对生活的追求、对生命的思考,可以用第一人称口吻,也可以是第三人称语气,但都言简意赅,富有特色。如: 他总是以他自己的一颗人类的善心对待所有的人。 (音乐家贝多芬)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作家沈从文) 备选人物:陶渊明 苏轼 鲁迅 徐志摩 马丁·路德金 (1)人物: 墓志铭: (3分) (2)人物: 墓志铭: (3分)
|
11.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人生,其实是一种储蓄,需要储蓄学识、储蓄亲情、储蓄友情、储蓄经验……储蓄人生,就是要储蓄人生中那些最宝贵、最精致的部分。 请以“储蓄”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60分) 要求:(1)立意自定。(2)题目自拟。(3)不少于800字。
|
12. 难度:中等 |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匏(páo)樽 青荇(xìng) 契(qì)阔谈 流觞(shāng)曲水 B.会稽(jī) 修禊(xì) 山川相缪 (liáo) 妖童媛(yuán)女 C.庐冢(zhǒng) 訾(zì)詈 蓊蓊郁郁(wěng) 酾(shī)酒临江 D. 公姥(lǎo) 敛裾(jū) 周公吐哺(pǔ) 夙(sù )兴夜寐
|
13. 难度:中等 | |
下列词语的书写,有错误的一组是 ( ) A.稀疏 姿态袅娜 渺茫 没精打彩 B.面庞 繁芜丛杂 涸辙 心急如焚 C.斑驳 沧海桑田 焦灼 义愤填膺 D.凄惨 越陌度阡 猗郁 体无咎言
|
14. 难度:中等 | |
下列句子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在奥运圣火传递期间,四川省发生了骇人听闻的特大地震灾害。 B.《我有一个梦想》一文道出了作者及所有黑人对平等、民主、自由的强烈渴望,读来楚楚动人。 C.一批又一批大学生到基层当村官,是去接受锻炼和发挥聪明才智的,是要靠自己的才能创造业绩的,这与古人的终南捷径大相径庭。 D.如果国家安之若素,毫无反应,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