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百家讲坛”是个奇怪的坛 刘洪波 “百家讲坛”其实是一个很奇怪的坛。十年以前,丁肇中在那里讲过物理学,把物理学讲到我都能听得津津有味,很不容易。但现在这个讲坛上,讲红楼、讲清史、讲论语,大概今后还要讲与“国学”有关的一切。至于还讲不讲自然科学、现代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我不知道。在我印象中,“百家讲坛”之“百家”就是赏玩传统的百家,当然中国这方面的人才很多,号为“百家讲坛”, 数量是可以保证的。 国学,据说已经“返本开新”,只差大家都来践行。不过,践行什么呢?是修习个人的心性,还是以国学来格致万物?若是前者,没有什么不好。若是后者,事情就比较难办。阎崇年先生讲清史,如数家珍,史料熟,秘闻多,吸引力强,但主要是对清宫如同对待自家一般热爱的态度,这个祖宗英明,那场屠杀合理。易中天先生讲三国,权谋机变,说得津津有味,就是搞不清对权谋之术到底是赞赏还是批判。相比之下,反倒是于丹讲《论语》,固然毛病多多,总归是修身养性,更加合乎人性,但只强调指向内省而对人之外在处境无所置辞的讲法,大概不过是训育顺民。 这次钱文忠先生为商纣王翻案,称其“文武双全,功勋卓著”,以期主导舆论。前人多有怀疑商纣王并非恶到极点者,从真实认识而言,哪怕是希特勒,你也不难找出几个“功勋”来,商纣王当然也应该有一些好的地方。但到底有多好,难说,尤其在学术上“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就更困难。商纣王处在中国信史时代之前,怎样获得充分的证据来总括他的一生?对他的恶评有新朝代的虚报,有后时代的累加,但要翻案,还是且缓吧,重建一个对商纣王的历史结论,学术上几无可能。 对商纣王的评价,与其说是“历史评价”或者“历史学结论”,不如说是一种“舆论评价”或者“社会学结论”。想到商纣王就想到荒淫、暴虐,他已经成为一种暴虐的符号,不可置疑的事实是,商朝在纣王手中灭于周朝,一个“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帝王,怎样被一个新朝代取代,把这一点解释清楚,何其困难。 “百家讲坛”其实是娱乐业的一个景象,但貌似在布道。在这种虚妄的布道与实在的娱乐之间,人们听到一些离奇古怪的想法,并且把自己酱在莫名其妙的逻辑里。这些逻辑归总而言,就是“大丈夫只求建功立业,不必论其余;小百姓但求修好忍术,以接受治理”。寓教于乐,就这样实现了。 (选自《杂文选刊》,有删改) 1.下列 各项中,不是“‘百家讲坛’ 是个奇怪的坛”的理由的一项是(3分) A.“百家讲坛”之“百家”并不是真正的“百家”,“讲坛”成了“国学”的讲坛。 B.“百家讲坛”号称“百家”,从数量上可以保证。 C.“百家讲坛”的讲者观点偏颇,导向不正确。 D.“百家讲坛”貌似在布道,实则在娱乐。 2.作者对钱文忠为商纣王翻案持批评态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商纣王处在中国信史时代之前,难获得充分的证据来总括他的一生,重建一个对商纣王的历史结论,学术上几无可能。 B.商纣王并非恶到极点者,所以不难找出几个“功勋”来证明其“文武双全,功勋卓著”。但作为学术而言过于简单,缺乏学术性。 C.想到商纣王就想到荒淫、暴虐,他已经成为一种暴虐的符号,这种“社会学结论”没有必要颠覆,也很难颠覆。 D.不可置疑的事实是,商朝在纣王手中灭于周朝,一个“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帝王,怎样被一个新朝代取代,把这一点解释清楚,的确困难。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举丁肇中讲物理学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百家”应是包括自然科学、哲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真正“百家”。 B.在第二段中,作者对阎崇年和易中天持批评态度,对于丹持肯定态度,因为于丹的解读指向修身养性,更加呵护人性。 C.现在的“百家讲坛”都在做翻案文章,比如阎崇年说祖宗英明,易中天津津乐道权谋,钱文忠称商纣王“文武双全,功勋卓著”。 D.对“百家讲坛”,作者虽然多有批评,但在结尾还是肯定了它具有寓教于乐的作用,观点辩证,评价比较公允。
|
3.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11分) 天津桥春望 [晚唐] 雍 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天津桥,是当时东都洛阳著名的景点。上阳:宫名,上元年间,唐高宗下令修建,位于天津桥北。 1.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6分) 答: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答:
|
4. 难度:中等 |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总此十思,宏兹九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
5.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不倒树 司玉笙 那是双小手。 那双小手捧着一本打开的教材…… 蛮七叔看见那本书晃到跟前,一个稚嫩的声音从冰冷的空气中浮起: “老师,这个拼音印错了,‘花果’注成了huagou。” “这孩子——课本上咋会错呢?!” “是错了……”课本再举,几乎碰到了他的鼻尖。 蛮七叔将眼瞪大,视线拐向被教材挡住的那张秀气的透着天真的脸。干裂粗糙的手与冻得萝卜似的手指相撞,一股凉意迅即转成了颤儿闪遍了全身——他在这儿教了近三十年的小学,还是头一次遇上学生“挑刺”,且是个女孩子。这令他很难堪:一张张简陋的“课桌”后,二十几双眼睛都亮了。 “教材上还会出错么?”蛮七叔自言自语地道。接了那教材,拿到门口处细看。看了一会儿,又查查翻得烂糊糊的字典,说:“是错了……”说罢,他便咳个不停,好像寒气噎住了喉咙。咳着,他的身子弯成了一棵树。 女孩儿叫玲子 ,是邻庄的。玲子每天背着个打补丁的书包早早就到了,扫地擦桌子。鞋上老沾着泥巴。 蛮七叔带了三个班的语文课,还兼班主任。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自然偏爱,尤其是玲子。见了玲子,心里还生成一种莫名的感觉,带出三分不安,好似欠了她什么。借口奖励,常给玲子两支铅笔、一个作文本什么的——钱都是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抠出来的——他还是民办教师。 玲子上到五年级 ,家里人不让她上了。开学几天不见玲子的影儿,蛮七叔倒坐不住了,便买了一个书包、一杆钢笔去玲子家。 进了院,蛮七叔四下里瞅瞅,问:“玲子呢?” “下河放羊去了……”玲子娘见蛮七叔还夹着书包,脸上就起了一片红:“女孩子家,不当睁眼瞎就中,再上还不是这?” “不让她上,不怕毁了她?” “有啥法儿?光学费 一个孩子一年下来就抵一只羊……” 蛮七叔说:“让她上吧,俺想想办法……” 听得一阵儿羊叫唤,大大小小七八只山羊串着对儿涌 进院子。玲子进来了,手里还握着一本书! “玲子……” “老师!” 玲子娘抹了抹眼,说“快给老师磕个头……” 于是,玲子背上了新书包。 次年,玲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初中。初中得去镇里上,蛮七叔很难再见到玲子。 又过三年,玲子考上县重点高中,蛮七叔高兴得自饮了三杯酒。 到了这把年纪,蛮七叔身上的老病就显山露水了,不住地兴风作浪。又赶上“民转公”,集中在县里考试,就趁着去瞧看瞧看病。 从医院出来,蛮七叔折进了一个小饭棚要碗素面。刚坐定,就听到一声“老师”在耳畔炸响。眯细了眼看,身子又那么颤了一颤。“玲子,你咋在这儿?” 玲子硬挤出个笑,说:“家里急,上完半学期就退了,在这儿帮厨……” 蛮七叔听着,张大嘴直咬,脸色都变了,半晌才说:“你是个好学生,还给俺纠正过一个错……” “老师,那不是你的错!”玲子喊,突然下跪,怀里不知道什么时候抱着蛮七叔送她的那个书包。书包很旧了,也打上了补丁。蛮七叔不知道,书包里还有一个小本子,上面记着蛮七叔送她的学习用品,一笔不落。“老师,我欠你很多账……”“不欠,不欠,你啥都不欠……”蛮七叔慌着拉玲子,可拉不起来,自己也在剧烈的咳嗽声中矮了下去…… 从县城回去后的不久,蛮七叔在一天夜里悄然离世。他走后的第三天,他站过的讲台上又站起了一个人,那人就是玲子。 玲子就像一棵树…… (1)下列对小说情节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蛮七叔翻了字典,发现课本上的注音是错了,这时候他“咳个不停,好像寒气噎住了喉咙”,此处的“咳嗽”既说明他身体不好,也表现蛮七叔读错了字音有些内疚。 B.蛮七叔常给玲子两支铅笔、一个作文本什么的,除了偏爱品学兼优的学生,还因为心中总有些不安,为没有给玲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而不安。 C.玲子考上县重点高中,蛮七叔高兴得自饮了三杯酒,乡村小学很难有考上县重点高中的学生,蛮七叔为乡村小学取得的成绩高兴。 D.玲子放羊时手里还拿着一本书,表明她是一个好学的孩子。而她打工时,包里的本子上还记着蛮七叔送她的学习用品账目,表明她记着蛮七叔对她的好,对她的希望。 E.玲子辍学,最终只做了一个乡村教师,这似乎并非是蛮七叔的希望。玲子曾是那样的聪明,却没有继续深造,小说这样的结局令人惋惜。 (2)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很重要。这篇小说传达出一个乡村学校怎样的困境?请分条列举。(6分) 答:
(3)小说中的蛮七叔具有怎样的品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
(4)小说为什么要把老师比喻为树?题目为“不倒树”有什么深刻含义?(8分) 答:
|
6.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25 分)
叶圣陶在四川 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简直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 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衷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 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在一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偶》和《略读指导举偶》,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 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叶圣陶1945年9月离开成都到重庆,住在螃蟹井开明书店那个局促的小楼上。看稿编辑,和作者、读者书信联系,甚至校对都由他自己动手。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来稿只要有可用之处,他就诚恳地提出修改意见。赵景深在《文心剪影》里说:“他的复信措词谦抑,字迹圆润丰满,正显出他那谦和而又诚实的心.”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他那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当时《中学生》杂志一位年轻编辑后来回忆说:“他是实际的教育家,但不是取教训态度的老师,而是取辅导态度的顾问……他是热忱的事业家,在编辑部不是做官当老爷,而是脚踏实地、以身作则,放手让青年编辑在实践中锻炼,有合理的建议欣然采纳,对可用的稿件热诚支持,有忽略的地方及时提醒,有弄错的地方予以纠正。”这就是真正的教育者的榜样。在他身上似乎更多的是儒家思想,从他为自己的儿女取名至善、至美、至诚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但是,他又能把握时代的潮流而有所取舍,不断前进。 (选自《叶圣陶和他的世界》第九章,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并写出了散文集《欧游杂记》。 B.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的《精读指导举偶》和《略读指导举偶》,是叶圣陶和朱自清合编的中学生课外读本。 C.正如当年的《小说月报》那样,《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 D.从叶圣陶为他的儿女取名为至善、至美、至诚,我们可以看出他追求真善美、憎恶假恶丑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E.本文通过描写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编《中学生》杂志等事迹,勾勒了一位可亲可敬、踏实认真的教育家形象。 (2)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6分)
(3)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请简要分析。(6分)
(4)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8分)
|
7. 难度:中等 |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众人的啧啧称赞,他谦逊地表示:“除了舞文弄墨,别无长物了。” B.针对在台湾高调行善引发的争议,陈光标坦然表示:之所以高调,只是希望能抛砖引玉,激发更多的企业家投身慈善事业。 C.近日有评论指出,特权阶层上下其手,已经严重危害到高考招生的公信度,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D.对教育问题的长期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不同观点的广泛涉猎和兼收并蓄,使得他能够高屋建瓴,见仁见智,写出极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
8. 难度:中等 |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只有把政府增加的教育投入更多地向基础薄弱地区倾斜,保障绝大多数学生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权利,就能杜绝和减少盲目择校的现象。 B.春节期间,虽然相关部门强化了监管力度,但还是有多家商场被曝光缺斤短两、鱼目混珠、借机涨价等不法行为。 C.从根本上说,科技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主要原因是劳动者的高素质和大量优秀人才的培养决定的。 D.当代大众文化以其消遣娱乐作用满足了人的感性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理性的压抑,因此具有某种历史的合理性。
|
9. 难度:中等 | |
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站在政治的立场,我们曾批评过孟子的义利之辨, 。 ①他把一个属于道德的原则,予以扩广越位地运用了 ②义利之辨不仅是保住人格的一道防线 ③那是因为 ④站在道德的立场 ⑤且是知识分子和非知识分子之间辨识的一个标准 A.④①③②⑤ B.③②⑤④① C.③①④②⑤ D.④②⑤③①
|
10. 难度:中等 | |
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7分)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曹雪芹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被《红楼梦》揭露了。 ①以《红楼梦》为主语:
②以曹雪芹为主语:
|
11. 难度:中等 | |
下面一段文字中有4处用词不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4分)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感触听不懂自己孩子常用的词语,交谈时如同听外星人讲话;越来越多的孩子埋怨父母跟不上时代,无法和他们勾通。当大家都在抱怨对方的时候,英国13岁少女露西出版了一部包括了300多个新词、怪词的新新人类专用词典,使家长破译青少年“语言密码”提供了便利。这种创意和实际行动实在叹为观止。 (1)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2)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3)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4)________ 改为_________。
|
12.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小男孩在他父亲的葡萄酒厂看守橡木桶。每天,他将一个个空木桶擦拭干净,摆放得很整齐。但往往一夜之间,风就把他排列整齐的木桶吹得东倒西歪。父亲摸着孩子的头说:“孩子,别伤心,我知道你会想办法征服风的。”小男孩擦干眼泪,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把每一只空桶都装满清水。从此,那些木桶再也没有被风吹倒过。他高兴地对父亲说:“我懂了,木桶想要不被风吹倒,就要加重自己的重量。”父亲赞许地笑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⑴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⑵不少于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