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下列词语中,字形与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 城阕 深闺(guī) 春宵苦短 B 绸缪 玉簟(dàn) 渌水荡漾 C 皓腕 栖身(qī) 豆蔻词工 D 金尊 虞美人(yù) 水面清圆
|
2. 难度:简单 |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演习双方调动了各自的精锐,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运用最先进的技术设施,直杀得天昏地暗,风声鹤唳。 B 靠经验做决策,拍脑袋定项目,这在一些企业和单位曾经相当普遍。听到一个“好点子”,头脑一热,就把千百万资金抛入自己根本不清楚或知之甚少的“陷阱”之中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C 法国新闻台在报道中说,神七发射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整个过程完美无瑕,表明中国在航天领域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D 灌南县农民汪奇魔因表演《魔术师的旅程》脱颖而出,将代表中国魔术界参加7月26日至31日在京举行的“2009年世界魔术大会舞台魔术比赛”。
|
3. 难度:简单 |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 2009年11月30日,新华网报道,随着武汉火车站等一批节点性工程进入最后冲刺建设,武(汉)广(州)高铁客运专线可望在年内全面建成。 B 3月17日上午,河北省最高法院对中国最高法院原副院长黄松有贪污、受贿案作出终审宣判,黄松有被判无期徒刑。 C我们要把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精神贯彻好、学习好、领悟好,明确工作任务,卓有成效地推动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D 地震可以震坏各种财产,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但它震不垮我们的意志和决心。
|
4. 难度:简单 |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 《楚辞》收集战国时代屈原、宋玉和汉代贾谊等人的诗赋,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作章句。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B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人。生当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之间,后半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 C 温庭筠,字飞卿,才思敏捷。能词,词风秾艳,词藻华丽,为花间词人之鼻祖,对晚唐五代词和宋词影响很大。诗与李商隐其名,时称“温李”。 D 白居易的诗歌通俗易懂、流畅自然,著名的《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等形象鲜明,情节连贯,语言优美,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露了社会黑暗,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
5. 难度:简单 | |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日卒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调节功能”是指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该特性成为中国诗歌能够历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逐渐取代了自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九言音节太多,读起来呼吸显得急促,而一句七言已经基本上达到了呼吸不至急促的最大限度。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摹象到重写意,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
6. 难度:简单 | |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5分) (2) 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5分)
|
7.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虞美人 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4.词中 “楼儿忒小不藏愁”历来为人称道。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本句表达效果。(4分) 1.以乐写哀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比较常用的手法之一。请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这种手法在本词中运用的好处。(4分)
|
8. 难度:简单 |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出师未捷身先死, 。(2)未老莫还乡, 。 (3) ,使我不得开心颜! (4)古来圣贤皆寂寞, 。 (5) ,三峡星河影动摇。
|
9.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 古 藤 王剑冰 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 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 “白花鱼藤”,属稀有的物种。 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 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说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仙佛奇踪》说:何仙姑为广州增城何泰的女儿,生时头顶有六条头发,经常在山谷之中健行如飞。传说武则天曾遣使召见她去宫中,入京的途中何仙姑突然失踪。之后白日生仙。这之后还有人为吕洞宾与何仙姑罩上了感情色彩。说何仙姑成仙返回家乡,在家庙的树林里乘凉,师傅吕洞宾欣然而往,匆忙间用神仙拐杖叉住了何仙姑的绿丝带,何仙姑掩面飞往天庭,吕洞宾丢掉拐杖去追何仙姑。于是,仙姑的绿丝带化作了盘龙古藤,吕洞宾的神仙拐杖也变成了支撑古藤的大树。当然这只是传说,但我仍然会恍惚间把这藤想成是何仙姑长长的六条头发。 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 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遭历过它,它依附的大树,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措。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 藤,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 藤,要么死亡,要么活着。 无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1300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 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有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因也就想到,一位90高龄书家出席一个集会,有人上前搀扶说,您老气色不错啊。老人说,色没有了,气还有。而看这藤,乃真气色。据悉,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 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得不知有多艰难。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 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就更像一棵藤。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如果不是住进了产房,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是个大胖小子呢。这个枯藤一般瘦弱的女人,总是弯曲着身子,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那是她身上滋长出的嫩芽,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续。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她诠释了一个生命。 我们试图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很多的人绕来绕去,终不得结论。它没有根吗?没有头吗?也许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它不再靠根活着,不再靠头伸展,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 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会突然颓毁。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 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当然也守着倔强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 (选自《人民日报》2008-01-07第16版) 1.作者说“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我”“吃惊”的原因是什么?联系全文简要说明。(5分) 2.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从“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品读”出了哪些内容?(6分) 3.作者为什么要写到何仙姑与吕洞宾的传说和年老女人生子的故事?(5分) 4.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
10. 难度:简单 | |
在下列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5分) 山水诗中的音乐,有很大一部分是民间渔夫樵夫采莲女子的歌唱。这种音乐情调,比之于文人化的箫鼓琴瑟, ① 具一份天籁之美。 ② 中国诗歌的根,大半在民歌。《诗经》中那些采蘩采薇、采采卷耳的歌唱,便是远古农妇劳动场面的真实录音,具有简单而浓郁的韵味。中国诗歌的开端,便具有这样一种温润明朗素朴的农业人生的根源之美。 ③ ,后代写山水的诗人, ④ 从山水中听到了渔歌樵歌, ⑤ 犹如重新发现了那远古最可珍贵的生命之好音,最令人无限低回的农业人生的诗情。 ① ② ③ ④ ⑤
|
11. 难度:简单 | |
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于2009年10月31日8时6分在北京逝世,各界人士纷纷撰写挽联悼念。下面是一副挽联的上联,要求写出下联。(4分) 上联:冬雨无声先生辞世天流泪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面新闻材料,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6分) 中新社旧金山4月9日电(记者 刘丹)两位美国大学校长认为,中国诺贝尔奖得主将会在近期回国的年轻学者中产生。正在旧金山出席百人会第19届年会的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诗和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校长杨祖佑,分别就中美学生教育和诺贝尔奖接受中新社记者的访问。两位校长不约而同称赞各自学校的中国学生“非常勤奋认真,成绩优异”。汉尼诗说,他相信中国将会出现诺贝尔奖得主,只是时间早晚而已。诺贝尔奖通常授予那些出了研究成果20年左右的项目。“我认为,中国的诺贝尔奖得主很有可能出现在那些最近被北大清华等学校聘请回去的年轻助理教授之中,只是时间问题,我们需要等待。” 中国何时出现诺贝尔奖?杨祖佑对中新社记者一连用了几个“很快了,很快了”。他说,中国科学教育比美国起步晚,但有很多在国外接受教育的优秀人才回国,这些人很有可能就是诺贝尔奖的潜在力量。 答:(不超过30个字)
|
13.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英国最古老的建筑物威斯敏斯特教堂旁边,立着一块墓碑,上面刻着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之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稍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