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0年浙江温州二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衢(qú)缙绅(jìng)肇事 (zhào)茕茕孑立(qióng)

B.缱绻(juǎn)攻讦(xié)孱头(càn)残羹冷炙(zhì)

C.谥号(shì) 钳制(qián)启碇(dìng ) 昙花一现(tán)

D.逡巡(qūn)蹩进(biě)阴翳(yì)树影婆娑(shā)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璀璨祸起箫墙温馨肤浅

B.编纂分崩离析赎罪安之若素

C.齑粉语焉不祥祈祷缔造

D.枷锁大放厥词蜕变遥遥欲坠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田锋回头看了一眼被自己甩在后面的其他选手,微微一笑,并依靠这种五十步笑百步的自豪,向终点线奋力冲刺。

B.刚刚参观了城市远景规划展览的政协委员们在座谈会上高谈阔论,畅所欲言,表现出参政议政的极大热情。

C.时下,明星整容已成潮流,大众也能理解明星的面子至关重要,但是,当有媒体问到此事,许多明星的态度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让观众猜疑纷纷。

D.宴会过程中,面对造访的宾客,她真诚表示:无论他们在此地开展哪方面的工作,她都会鼎力相助。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浙江省作为教育部批准的高校招生考试自主命题的11个省市,2004年语文、英语、数学三门学科自主命题。

B.我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为58岁,低于全国平均寿命近10岁左右。

C.随着人类认识水平和科技手段的改进,传统智商测试的科学性受到了人们的质疑。

D.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成才的核心就是让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下列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按诛五人 按:按照(法律)虽董之以严刑董:督责

B.简能而任之简:选拔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C.大礼不辞小让让:责备宏兹九德兹:更加

D.悲予志焉悲:同情恐年岁之不吾与与:给予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而相如廷叱之草行露宿

B.范增数目项王去今之墓而葬焉

C.晋军函陵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D.择善而从之宾主尽东南之美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从海湾那边乘船返回。____________不由想起那唱着催眠曲的母亲和她手里的摇篮。

A.船在月光与水波织成的羽纱中飘荡。皓月当空,风平浪静。我躺在铺位上,倾听那微风细浪的絮语,身子轻轻地摇晃着,

B.皓月当空,风平浪静。船在月光与水波织成的羽纱中飘荡。我躺在铺位上,倾听那微风细浪的絮语,身子轻轻地摇晃着,

C.我躺在铺位上,身子轻轻地摇晃着。船在月光与水波织成的羽纱中飘荡。皓月当空,风平浪静。倾听那微风细浪的絮语,

D.皓月当空,风平浪静。我躺在铺位上,身子轻轻地摇晃着。船在月光与水波织成的羽纱中飘荡。倾听那微风细浪的絮语,

 

二、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  了自:已经明了。  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其他题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默写填空(从下面7句中任选6句来完成,每小题1分,共6分)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不患贫而患不安。
(2)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                。
(3)大阉之乱,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4)               ,哀民生之多艰。
(5)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                      。
(6)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7)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四、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28题。(共18分)
“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1)苏东坡在落难的时候,才在岸边写下了“大江东去,浪淘尽”这样完美的诗句。受到皇帝赏识时,他的书法漂亮、工整、华丽,而且得意。因为他是一个才子,才子总是很得意的。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他让很多人受过伤。他得意的时候,很多人恨得要死,别人没有他的才气,当然要恨他。但是他落难时写的书法,这么笨,这么拙,歪歪倒倒无所谓,却变成中国书法的极品。
(2)此时苦味出来了,他开始知道生命的苦味,并不是你年轻时得意忘形的样子,而是在这么卑屈、所有的朋友都不敢见你的时候,在江边写出最美的诗句。他原本是朝廷大员,但因为政治,朋友都避得远远的。当时他的朋友马梦得,不怕政治上受连累,帮苏轼夫妇申请了一块荒芜的旧营地使用,苏轼始号为东坡。苏东坡开始在那里种田、写诗,他忽然觉得:我何必一定要在政治里争这些东西?为什么不在历史上建立一段光明磊落的生命情感?所以他那时候写出了最好的诗。他有米可吃了,还跟他太太说,让我酿酒喝好不好?他还是要喝酒!“夜饮东坡醉复醒”是说,晚上就在这个坡地喝酒,醒了又醉,醒了又醉。“归来仿佛三更”则是,回来已经很晚。“家童鼻息已雷鸣”是说,当地还有一个小孩帮他管管家务,但是他睡着了,鼻子打呼。“敲门都不应”是指,苏东坡敲门都不应。我们看到他之前的诗,敲门都不应,就要发脾气了,可是现在就算了,他就走去听江水的声音,“倚杖听江声”。[注]
(3)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后,他觉得丑都可以是美。他开始欣赏不同的东西,他那时候跑到黄州的夜市喝点酒,碰到一身刺青的壮汉,那个人就把他打倒在地上说:“什么东西,你敢碰我!你不知道我在这里混得怎样?”他不知道这个人是苏东坡,然而倒在地上的苏东坡忽然就笑起来,回家写了封信给马梦得说:“自喜渐不为人知。”这是了不起的生命过程。他过去为什么这么容易得意忘形?他是才子,全天下都要认识他,然后他常常不给人好脸色,可是落难之后,他的生命开始有另外一种包容,有另外一种力量。
(4)所以我觉得,酸、甜、苦、辣、咸百味杂陈之后,最后出来的一个味觉是“淡”,所有的味道都尝过了,你才知道淡的精彩,你才知道一碗白稀饭、一块豆腐好像没有味道,可是这个味道是生命中最深的味道。你会发现苏东坡在得意的时候,从来没有感觉到清风徐来,但是从他的诗中看到,因为他不得志,才感觉到清风。
(5)我觉得苏东坡应该感谢的是:他不断被下放,每一次的下放就更好一点。 因为整个生命被现实的目的性绑住了,所以被下放的时候,才可以回到自我,才能写出这么美的句子。他可以感受到:历史上那些争名争利,最后变成一场虚空。可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因为他回到了自我。
(6)我相信,美是一个自我的循环。笑到最后不管你是富贵,或是贫穷,有自我,才有美可言。如果这个自我是为别人而活着,其实感觉都不会美。所以这个“淡”是你经历酸、甜、苦、辣、咸以后,才知道它的可贵。苏东坡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说:“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我回头看我走来的这一生,心很静,也就无所谓了。
[注]段内引语均出自苏轼词《临江仙》。
1.文章前两段中,苏轼的“得意”和“落难”分别表现在哪里?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后,他觉得丑都可以是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不断被下放,每一次的下放就更好一点。
                                                                                 
3.结合全文,概括出“淡”的含义和特点。(2分)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四段主要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苏轼的变化?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