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遒劲(jìn) 遏止(è) 似的(sì) 载歌载舞(zài) B.长篙(gāo) 漫溯(shuò) 浮藻(zǎo) 百舸争流(gě) C.斑斓(lán) 颓圮(pǐ) 青荇(xìng) 悄无声息(qiǎo) D.团箕(qí) 冰屑(xiè) 妄自菲薄(fěi ) 忸怩不安(liǔ)
|
2. 难度:中等 |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笙箫 万户侯 漫江碧透 书生义气 B.携手 竟自由 萧瑟秋风 张灯结彩 C.遏制 岁月稠 沧海桑田 英雄气概 D.寥阔 一幅画 百浪滔天 典押田产
|
3. 难度:中等 | |
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②波光里的艳影,是夕阳中的新娘。 ③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A.①拟人 ②暗喻 ③反问 B.①拟人 ②借代 ③夸张 C.①比喻 ②借代 ③夸张 D.①比喻 ②借喻 ③反问
|
4.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汇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望远处的落日归鸟,指点江山,心情澎湃。 B.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和生活故事。 C.韩美联合军演堪称家常便饭,但以前都是在朝鲜半岛的东部海域,即日本海进行,而美国航母在其作战半径能够达到中国本土的黄海上展示武力,在历史上部相当罕见。 D.对今年南方的洪灾地区,大家又是损钱又是捐物,真是无所不至。
|
5. 难度:中等 | |
下列语句, 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建设“和谐社区”活动中,小区居民们围绕以提升社区文化品位为中心,注重规划立意的整体性,尤其注重突出视觉艺术效果。 B.我国应加快铁路投资体制改革,修改铁路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制定详细的优惠政策,扫除民间资本参与铁路建设的诸多法律空白。 C.针对当前医疗卫生市场混乱、药价偏高,卫生部和财政部联合发文,要求清理整顿药品市场,降低药品价格。 D.“梁山伯和祝英台”这个优美而凄婉的传奇爱情故事,流传年代久远,流传地域很广,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
6. 难度:中等 | |||||
下列两句话的横线上依次填入的两句应当是( ) ①鉴赏诗歌,正是要通过 语言媒介,去 。 ②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诗人都是大自然的朋友,我国唐代有山水、边塞诗派,英国有“湖畔派”,山川风物给他们灵感, 。
A.aa B.ab C.ba D.bb
|
7. 难度:中等 | |
下列句子加点的词与“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中“粪土”一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浡海之尾 B.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C.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D.将军身披坚执锐
|
8.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9.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C.夫晋,何厌之有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10. 难度:中等 |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行李之往来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11. 难度:中等 | |
对下面一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光 明 朱自清 风雨沉沉的夜里,/前面一片荒郊。/走尽荒郊,/便是人们的道。/呀,黑暗里歧路万千,/叫我怎样走好!/“上帝!快给我些光明吧,/让我好向前跑!”/上帝慌着说:“光明?/我没处给你找!/你要光明,/你自己去造!” A.诗以开头“风”“雨”“夜”“荒郊”等词语极力渲染环境的恶劣,旨在为下文写对光明的渴求作铺垫。 B.“上帝!快给我些光明吧,让我好向前跑!”这句诗中连用两个感叹号,语气非常强烈,这是一个对光明执着追求的强者对主宰万物的上帝的埋怨和责问。 C.最后四句,诗人借上帝之口,告诉我们光明只能靠自己去创造。这同《国际歌》中的歌词“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的思想意蕴是相通的。 D.通观全诗,有些句子似乎不那么顺口,寓意也比较单纯、直接,因此,在艺术构成上显然没有作者的散文《荷塘月色》那样圆熟,由此也可以看出此诗写于白话新诗草创之时。
|
12. 难度:中等 | |
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思 念 舒婷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 A.诗的第一节迎面而来的是“挂图”“代数”“琴”“桨橹”四个意象,它们打破了界限把几种“思念”紧紧联系在一起,使诗产生朦胧、深远的意境。 B.“思念”虽是抽象的思维,无法具体把握的感觉,但是我们通过这四个意象,分明看到了人物因思念而产生的焦灼、烦躁、惆怅、失意等情思。 C.二节通过两个比喻说出了时间的缓快和距离的遥远,含蓄曲折地写出了“思念”的那种焦灼感受和迫切感受。 D.全诗写“思念”,却不著一字,言约意丰,将诗人的那种直率、坦诚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清楚明了。
|
13. 难度:中等 |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 , ,谁主沉浮? (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 (3)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走尽这两巷。 (4)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5)寻梦?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6)《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 体(体例)的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 国史官 所作。 (7)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
14. 难度:中等 | |
梳理探究(5分) (1)汉字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 阶段和 阶段两个阶段的分野是从 到 转变。 (2)形体扁方而规整,较长的横画略呈微波起伏之势,向右下的斜笔带有捺脚的文字是 。
|
15. 难度:中等 | |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网络社交对人们现实社交结构的影响。(不超过15字) 网络社交对人们现实社交结构产生了很大影响。网络社交加强了现实社交中以共同兴趣、专业或工作学习关系为基础的部分。特别是在Web2.0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打破了地理阻隔,将各种以“趣缘”为基础的人群在虚拟世界中联系在一起的能力变得空前强大,各类SNS网站以及其他具有同类性质的网络应用(如BBS、贴吧等)进一步加剧了互联网上网民社交结构的细分化、碎片化。一些相对小众的共同兴趣人群借助网络也得以聚集在一起。其次,网络相对减少了网民以“地缘”为基础的社会交往时间。借助网络跨时空的传播能力,此前很多因受到时间或地理限制而被动用于与周围人进行现实交往的时间,转而用于与有共同爱好者的网络社交。 答:
|
16. 难度:中等 | |
笑话中往往蕴藏着耐人寻味的哲理,试用一句话概括下列笑话中的哲理。(4分) (1)乔治半夜打电话给医生:“请你快点儿来,我太太病得很严重。”医生问:“她怎么啦?”乔治说:“肚子疼,我想是得了盲肠炎。”“乔治,你疯了。”医生回答,“半年前我亲自为你的太太割掉了盲肠,难道你听说过一个人有两根盲肠吗?”乔治说:“医生,难道你没有听说我又结婚了吗?” 答: (2)新兵准备跳伞,教官打开舱门,最后叮嘱:“一定要数到10以后再打开降落伞。”大家严格执行命令,一个接一个跳下,突然有个士兵惊呼道:“杰克一定会摔死的!”教官怒斥道:“为什么?”“因为他有严重的口吃。”士兵回答。 答:
|
17. 难度:中等 | |
下面是杨军同学给博物馆金馆长写的一张便条,其中有三处用词不得体,请你帮他修改。(3分) 金馆长: 您约我今天下午去贵处谈我班同学光临贵馆参观一事,因我有急事,现决定改期。具体改在何时,另行磋商。 杨军 5月18日 (1)不得体的词 改为 (2)不得体的词 改为 (3)不得体的词 改为
|
18.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1.(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亟请于武公。 亟:多次 B.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都:大概 C.蔓难图也。 图:对付 D.国不堪贰。 贰:从属二主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焉辟害。 将焉取之。 B.国之害也。 君之所知也。 C.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以乱易整。 D.公闻其期曰。 其真无马邪? 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武姜生庄公时,因为难产,所以不喜欢庄公。 B.祭仲跟庄公说国家不能忍受两面听命的情况,并劝说庄公早点除掉太叔。 C.当公子吕劝说庄公时,庄公说没有正义就不能号召人,势力虽大,反会崩溃。 D.太叔做好准备要袭击郑国都城,武姜作为内应为太叔打开了城门。 4.请将下面的三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2分) 译文: (2)厚将得众。(1分) 译文: (3)公伐诸鄢。(1分) 译文:
|
19.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史记》的书生私见 ①我一生读书、教书、译书、著书,识字以来,除不得已外,70多年来,和书须臾不离。自称书生,当不为过。说来也难以自信,尽管我的小小书斋满架、满橱、满桌、满壁、满地都是图书报刊,但我常挂记在心头的书并没有几本。细细思来,关于太史公的《史记》实有不少久藏在心里的话,不吐不快。 ②我和《史记》相识是出于父命。年未及冠,父亲带我去拜见老师。礼毕,老师说:“那么,就让他从《史记》圈起吧。”这是他定下的入门规矩,先得圈几部书。圈书就是现在所说的标点,但符号单纯,只用圈断句。接着又指点一句:“可以先从‘列传’圈起。”父亲和老师作出这个安排,目的在学文,而不在学史。 ③在我这一代,父命师训固然还起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大热天能坚持埋头圈书,其实还是出于《史记》本身的吸引力。要分别了,我去向老师告辞。他抽了一筒水烟,抬眼看了我一下:“你觉得这部书怎么样?”对这突然袭击,我毫无准备,只能率直地说: “我很喜欢读。”为什么?”“为什么?”“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古人写活了。”这位老师露出一丝微笑,并不像是满意的微笑。他接着说:“既然喜欢读,还不妨多读读。” ④事隔30年,我列名老九,置身册外。当其时,亲友侧目,门庭罗雀,才又想起这部“不妨多读读”的书来。读到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我惘然如跌入了时间的空洞。历史应当是个逝者不能复返的过程,怎会在2000年前他已写出了我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自己当时活生生的心态? ⑤过了半个花甲再读《史记》,眼前不能不浮起那位老师不像是满意的微笑,似乎明白了他“不妨多读读”的意思,好像是说:“年轻人,慢慢体会吧。”这么多年的世道,把我的思路导入了对《史记》新的反应——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后人写活了。 ⑥这种体会却又引出了一个难解的困惑。2000年的时间丢到哪里去了呢?我似乎见到了一个时间的空洞。我在“喜读”这部书的感情里,插入了一种“惶悚”的心理。如果真的是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乃见清士——这不是一个令人心寒的世界么?我生来是个软心人,盼望着在时间的推移中世界是会越来越好的。如果时间真是有空洞,人不能在时间过程中不断进步,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⑦又过了30年。我已入耄耋之龄。在写这篇“说史记”的短文时,突然发现我连太史公的生卒年代都不知道。查了一些工具书,对太史公哪年去世都用“?”号,存疑不写。后来我在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332l页注16下找到《集解》①说:“案:卫宏《汉书旧仪注》曰:‘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古代施宫刑的牢狱)。有怨言,下狱死。”关于太史公保李陵、下蚕室的事,在《报任安书》中言之甚详,也是后世所熟知的。裴驷引卫宏的注,我是第一次读到。似乎是隐约地说,司马迁下蚕室的真实原因是笔下无忌,得罪了皇上,保李陵何至于下蚕室?结果是死在狱中,年月不详。这个下场,历代史书一般是隐讳不提的。 ⑧太史公不是个贪生怕死的人,更不会不知道自己的落场。他忍辱偷生写完这部《史记》,最后在自序中还明白写出:“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在京师的那本是公开的,自然难免被削改。他似已防止这一手而把正本安放在下落不明之处。《索隐》②作者司马贞还故作谜语,引《穆天子传》说名山在“群玉之山,河平无险,四彻中绳”之处;又在《述赞》中告诉读者副本是受到篡改的,所以说“惜哉残缺,非才妄续”。但是正本究竟何在呢? ⑨半夜不寐,似有所悟。我真是个太史公所说的浅见寡闻的俗人。怎么不领会有生无卒的妙笔?太史公的生命早已化入历史。历史本身谁知道它卒于何时?《史记》所述正是这生生不息、难言止境、永不落幕的人世。正是这台上的悲喜啼笑构成了不朽的人类心态。这就是它的正本,也是它的名山。让这台戏演下去吧,留个问号给它的结束不是更恰当、更好些么? ⑩“既然喜欢读,不妨多读读。”这是60多年前老师临别时的话,不寐之夜又在耳边叮咛。时乎,时乎,怎样分辨今昔呢?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作者费孝通。) 注释:①《集解》:南朝裴骃注释《史记》的著作。②《索隐》:唐代司马贞注释《史记》的著作,《述赞》是其中的一篇。 1.文章第1段既写满地的书,又写心头的书,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3段和第10段前后两次出现“既然喜欢读,不妨多读读”这句话,含义有何不同请简要回答。 3.文章第3段说“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古人写活了”,第5段说“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后人写活了”;这前后两次出现的相似性的话语,所指与含义有何不同?请作阐述。 4.综观全文,概括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流露在字里行间的历史观。
|
20. 难度:中等 | |
请以“留在心底的风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