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09年浙江省高三联考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下列词语中,各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心扉 芳菲绯闻 蜚声中外

B.雪茄佳宾 枷锁 汗流浃背

C.赢利 嬴政 瀛洲 疲夫羸老

D.枢纽 名姝梳洗 毁家纾难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分析师说,这一结果与万科全年计划基本相符,12月的销售情况甚至要好于预期,回拢一部分资金后,万科的现金流也比以前更稳健。

B.1959年,上海音乐学院的何占豪、陈钢以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吸取越剧中的曲调,创作了小提琴谐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C.顾文彬以严谨大器之风范,为人师表。家学渊源,他的三个儿子皆精绘事,通赏鉴,善音律,擅金石,其中尤以三子顾承为其依重。

D.要恢复健康、有序的文化生态环境,需要创作者们淡化评奖意识,要让“艺术搏奖”变成“艺术博览”,让文艺工作者在宽松的环境中观摩、创作。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十年来的经验还证明,美国在加沙问题上聪明过头地上下其手,并不能让巴基斯坦人按照美国和以色列的愿意行事。

B.鉴于各国对进口农产品的检测标准不一,我国出口企业除花大力气提高农产品质量外,还应努力开拓新的市场,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C.在著名指挥家陈燮如丝丝入扣、激情四射的指挥下,上海交响乐团的演奏充满了内在张力和细腻感,让听众如痴如醉。

D.《红楼梦》不是横空出世、绝无依傍的作品,它在文学传统上继承了《金瓶梅》,在精神上是时代文化潮流的体现。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距今1500多年的北魏陶俑,不仅真实传递了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社会生活的丰富信息,同时也为研究古代先民审美情趣和习俗的变迁提供了第一手直观资料。

B.在今年的颁奖礼上,“黑马”麦家和他的《暗算》犹如一块突然坠下的高空落石,搅乱了那潭茅盾文学奖在人们心目中一以贯之的写实主义的湖水。

C.20世纪中叶以来的中美俄关系史,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由权力政力为基本内容的三角关系转向合作共赢为基本内容的三边关系的特征。

D.生物学家说,这种巨大淡水魟鱼数目过去10年间减少大约20%以上,现在确切数目尚不清楚,可能濒临灭绝。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3分)
①会徽图案形似汉字“世”,并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相得益彰,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
②在广义上又可代表包含了“你、我、他”的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
③上海世博会会徽是通过全球征集、专家评审而产生的。
④会徽图案从形象上看犹如一个三口之家相拥而乐,表现了家庭的和睦。
⑤会徽以绿色为主色调,富有生命活力,增添了向上、升腾、明快的动感和意蕴,抒发了中国人民面向未来,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创造激情。

 

二、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刚刚过去的2008年(农历鼠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已经来到的2009年(农历牛年)让我产们充满希望。请你根据上联拟写出下联。(4分)
上联:鼠年谱就惊天曲
下联: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12日,欧洲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一天。11日晚间,俄罗斯突然表示由于乌克兰在事先谈好的供气议定书中附带了补充内容,强烈不满的俄罗斯拒绝向欧洲供气。这让严寒中望眼欲穿的欧洲对俄罗斯恢复供气的希望再次破灭。12日,在俄罗斯和欧盟的施压下,乌克兰又“毫无保留地签署了过境供气议定书”,迫切需要天然气的欧盟随后表示,已经无法再忍受供气“任何的推迟”了。俄方则表示将在星期二早上恢复供气。而由于对俄乌“斗气”并不乐观,斯洛伐克宣布将重启境内核电站,保加利亚紧随其后表示考虑重启核电站,这引发了欧洲国家的极大恐慌。
1月13日,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今日关注”栏目播出一期节目,标题为:
俄乌“斗气”致欧“断气”  三方何时“和气”
请从语文的角度鉴赏该标题的妙处。(5分)
                                                                       
                                                                       

 

三、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12分)
当下有不少作品,在多年来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商业操作日益强固的情势下,丧失了文学所当有的目标,诸如“欲望叙事”、“身体写作”等等,作者很少发掘这些世俗生活后面的人性意义,不加针砭甚至不无欣赏地大量描写金钱欲望、权力欲望和生理性情欲,且在技巧上只为吸引众人眼球,而花样翻新,让人目迷五色。这引起许多真诚的文学者的不满和忧虑。作家张炜曾指出:文学“也许不在于技巧,而在于作品的灵魂——有的作品是有灵魂的,而有的作品里没有”。他所说的作品的“灵魂”,也就是文学的精神。现在对于“文学精神”,确实是应该特别强调的。
文学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机智灵动或犀利明快或繁复华丽的语言与此相关,生动曲折、波澜起伏的情节结构安排与此相关,敏锐、细微的点滴生活感受与此相关,正确的立意与思想观点也与此相关,但这些都加在一起,也不等于文学精神。托尔斯泰在他的《艺术论》里说:“艺术是一种人类活动,其中一个人有意识地用某种外在标志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人被这种情感所感染,同时也体验到这种情感。艺术既不是形而上者所说的某种神秘的思想、美或上帝的体现,也不是生理美学者所言的人们借以消耗过剩精力的游戏,也不是美好事物的产品,总之,并不是享乐,而是为生命和追求个人及全人类幸福的道路中必需的一种交际手法,它把人类联结在同样的情感中。”我们可以不同意托尔斯泰关于文学主要是情感的传达的说法,但是我们似乎不能不同意他说的真正的文学艺术不在于“外在的标志”,不只是一般的情绪的表达,不是游戏和享乐,而是作家生命的投入和为了个人和全人类的幸福,从而把人类联结在“同样的情感中”的活动,这同样的情感当然是指一种美好的情感。我们的鲁迅,立足于他所处的中国近现代社会和文化的种种不良环境中,在早年就提出“能宣彼妙音,传其灵觉,以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理者”,为诗人之极致,提出文艺要表现和探索“理想的人性”。他在五四时期,又指出文艺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灯火”,就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的火焰,并且实际上还不限于对“国民”而言,而与他当年高扬的欧洲诗人拜伦、雪莱的精神之火相接,是照见全人类走向自由解放之途的灯火。
为了使文学具有这种内在的精神,巨大的魅力,作家应当怀抱人道理想,投入自己的生命,以真诚的态度,真切地感受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的心灵,表现和探测其复杂状态,深入到他的精神世界尤其是情感世界中去,直抵人性的深处。这样,即使一部作品在语言和描写上有点芜杂的地方,小有瑕疵,也不足深怪,也可以称为优秀之作。那样的文学作品,必然会闪现人性的光辉,体现出人所固有的对自由解放的追求。只不过在表现方式上有的是正面表现的;有的是通过对丑恶、灰暗的人和现实的否定而折射出来的,因而作家对丑恶、灰暗的东西不能认同甚至欣赏,也不能止于惟妙惟肖的描写和反映,或只是无可奈何的叹息。
1.对“文学精神”这一概念的阐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文学精神是作家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情感和理想,它不仅与语言相关,更与情节结构安排相关。

B.文学精神不是作家天生具有的,它是建立在作家的生活感受和写作技巧基础之上的。

C.文学精神是作家为生命和追求个人及全人类的幸福、把人们联结在美好情感中的内在精神。

D.文学精神是建立在作家深入观察生活、细致描写社会人生基础之上的深度思考,是在作品中要表现和探索的“理想的人性”。

2.“他在五四时期,又指出文艺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一句中,“灯火”具体含义是

A.理想和信念

B.理想的人性

C.国民精神

D.自由解放之途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使作品具有文学精神,作家应深入到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之中,直抵人性的深处。

B.作品具有了文学精神,即使在语言文字或者结构形式上略有缺陷,也可以成为优秀作品。

C.具有文学精神的作品,一定会闪现人性的光辉,体现出人所固有的对自由解放的追求。

D.作品因为具有了文学精神,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惟妙惟肖地描写和反映丑恶的东西。

4.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主要观点。(3分)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分)
暗香如故
①一年前看到《暗恋桃花源》这几个字,如同闻到了桃花的暗香,眼前闪过了芳草鲜美、落荚缤纷的桃花源,心想应该会相遇(甲)的吧。现实的结果还是错失,错过了冬季,又错过了夏季,最后还是应验了剧中那句台词:即使我们没有在上海相遇,我们也会在十年后的香港相遇,即使我们没有在十年后的香港相遇,我们也会在四十年后的台湾相遇,总之,我们会相遇(乙)的。那是开幕第一场戏中江滨柳对心爱的云之凡的台词。
②在上海深秋的夜晚看一场在上海的夜晚离别的戏,几乎是在相同的地点,不同的是时间:在60年前的夜上海,在梧桐和灯光下的秋千架旁,是一对正在告别的恋人。因为青春,因为对爱的坚信,离别仿佛是构思一场诗意的戏剧,思念、等候、围巾、情书,每一个元素都是为了更好地体验爱的纯荧,那是他们拥有的爱,即使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即使分离就在此刻的夜,在一个大时代里,两个小人物心里的爱还是完整的。然而命运并不是他们曾经预演的戏剧,命运让他们分离了40年,从青春年少到了 甲  乙 的晚年,他们最终是在台北相见了,不再是秋千架旁,而是江滨柳的病床边,真的是隔了八千里路云和月,千金纵买相如赋,默默此情谁诉,只能不甘地问一声:这些年来,你想过我吗?
③然而《暗恋桃花源》并不是这样单一线索的剧情,这只是戏中的“暗恋”部分,与之对应的另一部分是“桃花源”。“桃花源”讲述的是武陵人老陶和妻子过着贫乏的日手,妻手移情别恋,希望他远走高飞,他无奈离家,按妻子的要求到上游去捕鱼。无意中进入了桃花源。桃花源中怡然的生活,温暖的人性让他重新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期待,他决定回去寻妻,但他看见真实的一幕是:想象的美好早已在现实中千疮百孔。她的家并不是如愿以偿的桃花源,而是弥散着琐碎而凌乱的矛盾。她的确是和曾经所爱的人在一起,却连对爱的想象和信念也失去了。也许他们从来就和爱无缘,只是一种相互的需要。
④剧情的结构方式如同可以拆卸的积木:“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互不相干的剧组,他们都与剧场签订了当晚彩排的合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相让。先是你一场,我一场,彼此打断,后来是分割舞台,“暗恋”和“桃花源”同时在剧场中彩排,对接的台词,反讽的效果,成就了一出古今交错悲喜交加的舞台魅影。“暗恋”的时间背景是现代的,人物的情感是理想的,古典的;唯美中透着爱的诗意,忧伤中蕴涵着温暖和隽永,“桃花源”的时间背景是古代的,人物的情感却是现实的,现代的,杂乱中显示着爱的碎裂,喧闹中渗透着悲凉和无奈。
⑤一个神思恍惚的红衣女子,她既不属于“暗恋”,也不属于“桃花源”,她穿越在这两个剧中,也穿越在不同的时代,寻找着她的生命中依依不舍的人,刘子骥。这样的两个剧,三个层面的情节,相互交错,相互间离相互消解,产生强大的张力,……
⑥《暗恋桃花源》的策划水晶女士说:”诗意的人生,抑或失意的人生,常常不过是同一段人生透过不同角度的解读而已。”而我想,“暗恋”的情结,“桃花源”的故事可以是一个人一生中不同阶段的故事,也可以是不同人的人生中经历的故事。驳杂的剧情就是斑驳的人世间芸芸众生的写实。
⑦在年复一年的春风里,桃花盛开着,沉醉着,然后飘落……爱如飘落枝头的花瓣,‘零落在现实的泥泞里,粉色的,娇美的花瓣慢慢地憔悴、枯萎,被碾作尘土,唯有暗香如故,丝丝缕缕随风飘散着,在虚无和现实之间,在澄明的月光下,在恋花者的心里。
1.分析第①自然段中两处加点的“相遇”的不同含义。(4分)
相遇(甲):                                                                 
相遇(乙):                                                                 
2.在第②段甲、乙处填入最恰当的文字,描绘人到暮年的外表形象。要求甲、乙处所填文字各不超过5个,且结构大致对称。(3分)
3.阅读第②段文字,说说作者为什么说“离别仿佛是构思一场诗意的戏剧”。(4分)
4.根据你的理解,说说:(1)与传统戏剧相比,《暗恋桃花源》体现出哪些特色?(2)具有怎样的艺术表现效果?(4分)
(1)特色:                                                                     
(2)效果:                                                                     
5.文章说“诗意的人生,抑或失意的人生,常常不过是同一段人生透过不同角度的解读而已”,结合你读过的有关文学作品或其中的人物,谈谈你对此的看法或体会。(不少于100字)(5分)

 

四、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8分)
苏氏族谱亭记 (宋)苏 洵
匹夫而化乡人者,吾闻其语矣。国有君,邑有大夫,而争讼者诉于其门;乡有庠,里有学,而学道者赴于其家。乡人有为不善于室者,父兄辄相与恐日:“吾夫子无乃闻之!”呜呼!彼独何修而得此哉?意者其积之有本末而施之有次第邪?今吾族人,犹有服者不过百人,而岁时蜡社,不能相与尽其欢欣爱洽,稍远者至不相往来,是无以示吾乡党邻里也。乃作苏氏族谱,立亭于高祖墓茔之西南,而刻石焉。
既而告之曰:凡在此者,死必赴,冠娶妻必告。少而孤,则老者字之。贫而无归,则富者收之。而不然者,族人之所共诮让也。
岁正月,相与拜奠于墓下。既奠,列坐于亭。其老者顾少者而叹日:“是不及见吾乡邻风俗之关矣。自吾少时,见有为不义者,则众相与疾之,如见怪物焉,栗焉而不宁。其后少衰也,犹相与笑之。今也则相与安之耳。是起于某人也夫。某人者,是乡之望人也,而大乱吾俗焉。是故其诱人也速,其为害也深。自斯人之逐其兄之遗孤子而不恤也,而骨肉之恩薄。自斯人之多取其先人之赀田而欺其诸孤子也,而孝弟之行缺。自斯人之为其诸孤子之所讼也,而礼义之节废。自斯人之以妾加其妻也,而嫡庶之别混。自斯人之笃于声色而父子杂处、欢哗不严也,而闺门之政乱。自斯人之渎财无厌、惟富者之为贤也,而廉耻之路塞。此六行者,吾往时所谓大惭而不容者也。今无知之人皆曰:某人,何人也,犹且为之。其舆马赫奕、婢妾靓丽足以荡惑里巷之小人,其官爵货力足以摇动府县,其矫诈修饰言语足以欺罔君子,是州里之大盗也。吾不敢以告乡人,而私以戒族人焉。仿佛于斯人之一节者,愿无过吾门也。”予闻之惧,而请书焉。老人日:“书其事而阙其姓名,使他人观之,则不知其为谁,而夫人之观之,则面热内惭,汗出而食不下也。且无彰之,庶其有悔乎!”予日:“然。”乃记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匹夫而化乡人者化:教化,感化

B.则老者字之字:抚养,养育

C.其后少衰也少:减少

D.其官爵货力足以摇动府县货:财物,钱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而争讼者诉于其门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其老者顾少者而叹日   其皆出于此乎
C.自斯人之逐其兄之遗孤子而不恤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而私以戒族人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国有君,邑有大夫

B.婢妾靓丽足以荡惑里巷之小人

C.是州里之大盗也

D.而夫人之观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中的乡里“匹夫”既有学识,更有美德,深刻影响了乡里的人心风俗,实为乡里君子。
B.文章从乡里君子写起,表明苏氏作谱立亭并且刻石为纪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苏氏的繁衍生息。
C 与首段“匹夫”照应,“某人”名为“乡之望人”,实乃乡里风俗变坏的罪魁祸首,对比鲜明,结构严谨。
D.本文虽是一篇行文生动的记叙文,但抒情议论突出,内涵丰富,主题深刻。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凡在此者,死必赴,冠娶妻必告。(3分)
                                                                       
(2)仿佛于斯人之一节者,愿无过吾门也。(3分)
______                                                                

 

五、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题(6分)
寻南溪常道士(唐)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第二联同为写景,两句之间有何不同?(2分)
______                                                                
(2)第三联脍炙人口,分条说说好在哪里。(4分)
______                                                                

 

六、文学作品阅读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及一段课外材料,然后回答问题。(4分)
哀公问于有若日:“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日:“盍彻乎?”日:“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008年7月22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数据,上半年全国税收迭32 553亿元,同比增长30.5%;同时,上半年个人所得税完成2 135亿元,增长27.3%。相对于上半年GDP的同比增长数字(10%左右),这两个30%左右的增长,不能不令人忧心。(“纳税人俱乐部”)
(1)用尽可能简洁的字眼概括“有若”的观点。(1分)
______                                                                
(2)第二段材料“忧心”什么?这份“忧心”和“有若”的观点有联系吗?(3分)
______                                                                
______                                                                

 

七、其他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______ __    ,________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2)沧浪之水清兮,              ;沧浪之水浊兮,              。(《楚辞·渔父》) 
(3)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李白《蜀遭难>)
(4)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5)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苏轼《赤壁赋》)

 

八、作文题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高中要不要取消文理分科的讨论正热火朝天。其实许多事情本就不能作简单的、截然的划分,比如快与慢,比如长与短,比如得与失,比如乐与哀…“,请以“____之间”为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