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1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卷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画是一种建筑的形线美、音乐的节奏关、舞蹈的姿态美,其要素不在机械的写实,而在创造意象。虽然它的出发点也极重写实,如花鸟画写生的精妙,为世界第一。中国画真象一种舞蹈,画家任意挥洒,它的精神与着重点在全幅的节奏生命而不沾滞于个体形相的刻画,以丰富的暗示力与象征力代形相的实写,超脱而浑厚。画家用笔墨的浓淡、点线的交错、明暗虚实的互映、形体气势的开合,谱成一幅如音乐如舞蹈的图案,画幅中飞动的物象和“空白”处处交融,结成全幅流动的虚灵的节奏,真如我们目睹的山川真景。

    中国画法笔笔灵虚,不滞于物,而又笔笔写实,为物传神。笔不滞于物,乃留有余地,抒写画家胸中浩荡之思、奇逸之趣。中国画法不重具体物象的刻画,而倾向抽象的笔墨表达人格心情与意境。而引书法入画乃成中国画第一特点,书法实为中国画的骨干,各种点线皴法溶解万象超入灵虚妙境,而融诗心、诗境于画景,亦成为中国画第二特色。在画幅上题诗写字,借书法以点醒画中的笔法,借诗句以衬出画中意境,而并不觉其破坏画景,这又是中国画可注意的特色,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以诗境为灵魂,诗、书、画同属于一境层。中国绘画中的“骨法用笔”就是运用笔法把捉物的骨气以表现生命动向,透入物象的核心,其精神简淡幽微,遗形似而尚骨气,薄彩色以重笔法。唐代大批评家张彦远说:“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彩色,则失其笔法。”中国画作者远超画境,俯瞰自然,在画境里不易寻得画家的立场,但画家的人格个性完全融化潜隐在全画的意境里,尤表现在笔墨点线的姿态意趣里面。

    中国画趋向抽象的笔墨,轻烟淡彩,虚灵如梦,洗净铅华,超脱暄丽耀彩的色相,违背了“画是眼睛的艺术”之原始意义。“色彩的音乐”在中国画中久已衰落。宋、元山水画、花鸟画发达,画风显著,宋、元大画家皆时时不忘以“自然”为师,于造化氤氲的气韵中求笔墨的真实基础。近代画家如石涛,亦游遍山川奇境,运奇姿纵横的笔墨,写神会目睹的妙景,真气远出,妙造自然。画家任伯年则更能于花卉翎毛表现精深华妙的色彩新境,为近代稀有的色彩画家,令人反省绘画原来的使命。然而此外则颇多一味模仿传统的形式,外失自然真感,内乏性灵生气,目无真景,手无笔法,既缺绚丽灿烂的光色以与西画争胜,又遗失了古人雄浑流丽的笔墨能力。艺术本当与文化生命同向前进;中国画此后的道路,不但须恢复我国传统运笔线纹之美及其伟大的表现力,尤当倾心注目于彩色流韵的真景,创造浓丽清新的色相世界,更须在现实生活的体验中表达出时代的精神节奏。

(摘编自宗白华《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

1.下列关于“中国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中国画将建筑的形线美、音乐的节奏美、舞蹈的姿态美融为一体,不重机械的写实,而花鸟画写生的精妙,是世界第一。

    B.中国画超脱个体形象的刻画和艳丽的色彩,关注全幅画的节奏生命,抒发画家胸中的浩荡之思、奇逸之趣。

    C.中国画用浓淡的笔墨、交错的点线溶解万象,飞动的物象和“空白”处处交融,流动虚灵,真如我们目睹的山川真景。

    D.书法是中国画的骨干,诗歌是中国画的灵魂,以书法来点醒画中的笔法,借诗句以衬出画中意境,诗、书、画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中国画法笔笔灵虚,不停留在具体物象的描摹上,具有丰富的暗示力与象征力,而又笔笔写实,为物传神。

    B.唐代大批评家张彦远指出形似与气韵、彩色与笔法的关系,也点明了中国画中骨气、笔法的重要性。

    C.近代稀有的色彩画家任伯年能于花卉翎毛表现精深华妙的色彩新境,不忘绘画原来的使命,画作让人耳目一新。

    D.宋、元大画家能以“自然”为师,在造化氤氲的气韵中求笔墨的真实基础,宋元山水画、花鸟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    )

    A.中国画一贯注重运用笔法把捉物的骨气以表现生命动向,因此“色彩的音乐”在轻烟淡彩、虚灵如梦、洗净铅华的中国画中久已衰落。

    B.虽然在中国画中很难找到画家的立场,但笔墨点线的姿态意趣里面隐藏着画家的人格个性,由此可见,中国画与画家是物我融合的。

    C.近代以来,除了极少数画家外,诸多画家一味模仿传统的形式,致使中国画外失自然真感,内乏性灵生气,无法与西画抗衡。

    D.中国画不但要恢复传统笔法,更应致力于创造浓丽清新的色相世界,表达时代精神,所以说中国画任重而道远。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超迁兵部右侍邓,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俱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旱,辄上闻。河南近河处,时看冲决。谦令厚筑堤障,种树凿井,榆柳夹路,道无渴者。大同孤悬塞外,按山西者不及至,奏别设御史治之。尽夺镇将私垦田为官屯,以资边用。

    正统丰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鄙王监国,侍讲徐埕言星转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独不见宋南渡事乎!,,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诸地军亟赴京师,谦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   

    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景帝立。十月敕谦提督各营军马。而也先挟上皇破紫荆关直入,窥京师。谦亟分遣诸将,率师列阵九门外,身自督战。战起,也先弟孛罗、平章卯那孩中炮死,知终弗可得志,遂拥上皇由良乡西去。

    于是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请归上皇,帝不悦。卒奉上皇以归,谦力也。景泰八年正月,石亨与吉祥、有贞等既迎上皇复位,宣谕朝臣毕,即执谦与大学士王文下狱。诬谦等构邪议,更立东宫,坐以谋逆,处以极刑。未一年,有贞为亨所中,戍金齿。又数年,亨亦下狱死,吉祥谋反族诛,谦事白。万历中,改谥忠肃。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延访父老     延:邀请。

    B.按山西者不及至       按:考察。

    C.王惊谢至再       谢:推辞。

    D.也先见中国无衅       衅:灾祸。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于谦“可大任”的一组是(3分)     (    )

    ①诏遗御史捕之      ②察时事所宜兴革

    ③尽夺镇将私垦田为官屯  ④率师列阵九门外

    ⑤遂拥上皇由良乡西去    ⑥卒奉上皇以归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丈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于谦为官有办法有魄力。担任河南、山西巡抚期间,在靠近黄河的地方,令百姓筑堤植树,还奏请皇帝另外设置御史管理大同。

    B.正统十四年土木之陷后,于谦坚决反对迁都。他部署军队,保卫京师保卫皇帝,在北京城外击退也先的进攻。

    C.景帝即位的第二年,也先请求送还上皇,景帝不欢迎上皇归来,于谦做了很大的努力,才将被俘的上皇迎回。

    D.上皇在石亨、有贞、吉祥支持下夺回帝位,立即逮捕于谦等人,于谦被处死。奸人先后受到惩处,于谦的冤案大白于天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谦请王搬取诸地军亟赴京师,谦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

 

 

 

(2)诬谦等构邪议,更立东宫,坐以谋逆,处极刑。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列各题。

【双调】折桂令 九日

张可久

    刘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胡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九月九日重阳节。②张可久:元代散曲家。③翠袖:指女子。

1.“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两句中各有一字表现力很强,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6分)

2.分析“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三句曲词营造的意境及抒发的感情。(5分)

 

四、名句默写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贺《雁门太守行》)

(2)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范仲淹《岳阳楼记》)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庄子《逍遥游》)

 

五、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围  墙

陆文夫

    昨夜一场风雨,建筑设计所的围墙倒塌了。

    这围墙要倒,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它至少百年了,几经倒塌,几经修补。历次的修补都不彻底,三十多米长的围墙高低不平,弯腰凸肚,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何况一场风雨!

    早晨,开碰头会。“现在我们研究一下围墙的问题。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吴所长用圆珠笔敲敲桌面:“原来的围墙和我们单位的性质不协调,新围墙一定要新颖别致,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古典派”黄达泉接茬儿了:“围墙不仅有实用价值,而且富有装饰意味,它对形成建筑群落的风格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现代派”朱舟把茶杯一放,“我们考虑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要造得高大牢固。”两派之外的何如锦开口了:“最合理的办法就是把塌下来的再垒上去,这在围墙的历史上是有例可循的。”……

    “我想问一下,这围墙到底怎么修啊!”这是行政科的马而立。

    这个三十七岁、非常干练的办事员,却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某些人见到他就疑虑:整天衣冠楚楚,活儿没有少干,身上却不见泥污,这就形迹可疑。如果整天穿工作服、劳动鞋在人前走来走去,那就另有一种效果:“这人老成持重,艰苦朴素。”稳妥往往是缓慢的同义语,这马而立却灵活得像自行车的轮盘,一拨便能飞转。

    “到底怎么修嘛,我提出了原则,同志们也提供了许多很好的意见,这就看你的了。”吴所长拍拍马而立的肩膀,“好好干!”

    一支烟还没有抽完,马而立已登起自行车直奔房屋修建站……

    星期六晚上,设计所门前拉起了临时电线,四只两百支光的灯泡把马路照得灼亮。砖瓦、石灰、琉璃砖装过来;垃圾、碎砖运出去。星期天清早开始砌墙。马而立忙得飞飞,还拉住看门的洪老头做帮手。泡茶,敬烟,寻找各色小物件,有时还飞车直奔杂货店。电灯直亮到夜间十一点。

    夜色中看这堵修好的围墙,颇有诗意。白墙,黑瓦,宝蓝色的漏窗泛出晶莹的光辉。树枝摇曳,灯光闪烁,好像童话般的世界深藏在围墙的里面。抬起头来,可以看到主建筑的黑色屋顶翘在夜空里,围墙带着和主建筑相似的风格进入了整体结构。附近的马路也变样了,好像是到了什么风景区的入口。

    马而立觉得这是他有生以来办得最完美的一件大事!他在会议室的长沙发上睡了下去。这一觉睡得很沉,很甜……

    星期一早晨,上班的人们被突兀而起的围墙惊呆了,虽然人人都希望围墙赶快修好,如今却快得叫人毫无思想准备。如果工程是在人们的眼皮子底下进行,今天加一尺,明天高五寸,人来人往,满地乱砖泥水,工程结束时人们会跟着舒口气。如今是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不习惯,太扎眼。谁都看得出,这围墙比原来的好,可有些人左看右看,总觉得有点“那个”,吴所长始终不发表意见,他觉得这围墙似乎在自己的想象之中,又像在想象之外。他轻轻地说了一声:“哎,没想到马而立的手脚这么快!”

    被征求过意见的人很不满,觉得这围墙吸收正确的意见太少!他们指指点点:“这围墙不中不西,穿西装戴瓜皮帽,缠绿围巾,这打扮是哪个朝代的?…‘是呀,围墙是墙,造个大屋顶干什么呢?”“太单调啦,应当在中间造两个方如意!”“两头应该造尖角,翘翘的。”所有感到有点“那个”的人都把围墙的缺点找了出来,他们批判能力总是大于创造能力。

    “马而立”,吴所长叫人了。“洪老头,你看见马而立上班没?”有人帮着寻找了,要对这个罪魁祸首当场质疑。

    看门的洪老头火气很大:“别鬼叫鬼喊的啦,人家两天两夜没有休息,像你!”洪老头对那些轻巧话很反感:人家马不停蹄,衣衫湿透,那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来来往往的路人都评说这围墙很美很美。

    马而立揉着眼睛爬起来了,蒙蒙胧胧挨了一顿批……

    冬天,设计所召开建筑学年会,几位专家一进门便被这堵围墙吸引住了,左看右看,赞不绝口。会议便以围墙为话题:这围墙回答了城市建筑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既有民族风格,又不盲目复古;经济实用,和原有建筑物的风格统一。设计所的到会者喜出望外,想不到金凤凰出在鸡窝里!吴所长说:“这主要是指导思想明确,同时发动群众进行充分的讨论。”各派代表人物也沾沾自喜地夸耀自己的贡献。   

    马而立没权参会,只是在会场进进出出,忙得飞飞,不知道又从什么地方弄来四只熊熊的炭火盆,使得房间里温暖如春,人人舒展……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叙述了一个一波三折的故事,折射出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畸形心理,揭示了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社会弊端。

    B.吴所长把确定围墙设计方案和修建围墙的重任交给马而立,表现他对这个年轻人能力的信赖和才干的赏识。

    C.倒塌的围墙两天建成了,受到设计所内一些人的批评指责,说明这些人在建筑设计方面有较高的审美水平。

    D.围墙获得了建筑专家众口一词的赞誉,各派代表人物马上转为夸耀自己的贡献,这生动地刻画出“变色龙”的形象。

    E.一张不让人放心的娃娃脸,衣冠楚楚,活儿没少干,身上不见泥污,马而立的相貌衣着使人们产生了错觉。

2.马而立有哪些性格特点?写吴所长等人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以“围墙”为标题有什么作用?(6分)

 

 

4.有人认为小说结尾绝妙深刻,请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托尔斯泰传

罗曼·罗兰

    一个世纪以前,在大地上火光闪亮的俄罗斯的伟大灵魂,曾经是照耀我们青年时代的最纯洁的光芒。在19世纪末那阴霾浓重的日暮黄昏,它是那抚慰人的星辰,它的目光吸引着、安抚着我们青少年的心灵。很多人认为托尔斯泰远远不止是一位受人爱戴的艺术家,而且还是一位最好的朋友,是欧洲全部艺术中的唯一的真正的朋友。

    艺术和生命是统一的。就作品与生命的密切联系而言,没有胜过托尔斯泰的了。他的作品几乎常常具有一种自传的特点,从他二十五岁起,他的作品就让我们一步一步地紧跟着他那冒险生涯的矛盾经历,补充我们对他的认识,使我们一天一天的明了他的意识的演化,能把他的天才所胚胎,他的心灵所借以滋养的世界再现出来。

    他经历了“青少年荒漠时期”。荒凉的沙漠,一阵阵狂风猛烈地刮着。他很孤单,他的头脑处于持续不断的狂热状态。在一年的时间里,他又为自己找到了并实验着种种学说。在这当中,他丧失了所有的信念。十六岁时,他便不再祈祷,不再去教堂。他满脑子的仁慈梦幻,他想卖掉自己的马车,把卖的钱分给穷人,还想把自己财产的十分之一拿出来散发给他们,他想不雇佣仆人…… “因为他们是同我们一样的人。”病中,他写了一本《人生规则》,书中天真的为自己定下了责任,“研究一切,深化一切:法律、医学、语言、农业、历史、地理、数学,在音乐和绘画中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他坚信“人类的命运在于;再断的完善”。

    托尔斯泰冷静地观察世界,他发出非难战争的呼声:“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在这片繁星点缀的广袤天空下,人们难道不能安适地生活吗?他们在这里怎么会保存着凶狠、仇恨和毁灭同类的情感?人类心中所有恶的东西都应该在与大自然接触时消失掉,这是美与善的最直接的表现。”

    《战争与和平》是时代最浩瀚的史诗。众多的人物和激情涌动其中。在波涛汹涌的人类的汪洋大海中,一颗灵魂巍然雄踞着,镇定自若地鼓动着和遏制着暴风雨。在凝视默思这部著作时,我不止一次地想到了荷马和歌德,尽管精神和时代都大不相同。然而,我看出,在托尔斯泰创作的那个时期,他的思想确实是从荷马和歌德:那儿汲取了营养。为了很好地感受这部作品的威力,必须体会它潜在的统一性。大多数的读者有点近视,只看见其中的无数细枝末节,他们迷失在这片人生的森林之中。必须登高远眺,用目光去环抱那自由的天际以及那一片树林和田野;那我们就会窥见这一部著作的荷马式的精神、永恒法则的静寂、命运气息的有力节奏、所有细节与之相连的整体情感,以及如同《创世纪》中的威临海上的上帝似的驾驭着其作品的艺术家的才华。

    开始时,大海平平静静。和平,战争前夕的俄罗斯社会。前一百页以一种沉着镇静的精确性和卓绝的嘲讽,反映出灵魂之虚幻。可是,波涛开始涌动,俄罗斯军队挺进奥地利,宿命在主宰着。在这发泄着一切兽性的场合——战争中,宿命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加有力地主宰着一切。听凭命运的摆布就是好!纯粹行动的幸福,正常而健康的状态。被扰乱了的精神重新找到了平衡。然而,生活恢复了,波涛止息了。心灰意冷、焦躁不安的芸芸众生又在沮丧绝望,在城市的混浊气氛中,在黑夜中,四处徘徊,游荡。对于这些贫血的心灵,是到了用战争的风暴来重新刺激一下的时候了。祖国遭受侵略。一切心灵通过热情的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对神明的律令的屈从而结合在一起了。“严肃地、认真地接受战争那可怕的在所难免……最艰难的考验就是让人的自由屈从于神明的律令。心灵的纯朴在于对神明的意志的屈服。”总之,俄罗斯民族那显而不露的悲壮的宿命观,终于获得了精神的解脱和神秘的欢乐。

    那数百个英雄,各有特色,描绘得栩栩如生,他们是士兵、农民、贵族、俄罗斯、奥地利人和法国人,他们特殊的生命力又如何去看呢?这里面没有任何的临时编造。对于这一系列欧洲文学中毫无雷同的肖像,托尔斯泰事先作过无数的草图,他说“那是由数百万个构思组织起来的”,他在各个图书馆里查询,动用了家庭档案、自己从前的笔记以及他个人的记忆。

    的确,《战争与和平》的荣光在于整个一个历史时代的复活,在于民族的那些变迁与民族战斗的复活。它真正的英雄,是各民族人民。

(摘编自罗曼·罗兰《托尔斯泰传》,陈筱青译)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这篇传记采用评传结合的手法,从生活经历、思想发展、作品价值、艺术才华等众多角度全景式再现了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的全貌。

    B.托尔斯泰曾经满脑子的仁慈梦幻,为自己定下众多责任,他相信命运在于不断的完善,可见他当时处在探索、找寻、尝试的“青少年荒漠时期”。   

    C.托尔斯泰冷静地观察世界后,提出了这样的疑惑:大自然如此美妙,人们为什么不能安适地生活,为什么保存凶狠、仇恨的感情。

    D.托尔斯泰认为在战争中宿命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加有力地主宰一切,《战争与和平》是他非难战争的典型作品。

    E.《战争与和平》被称为“时代最浩瀚的史诗”,主要是因为场面浩大,人物繁多,人物形象既复杂又丰满,在俄国文学史上是一种创新。

2.为什么很多人认为托尔斯泰不止是一个受人爱戴的艺术家,而且是一个最好的朋友,请简要分析。(6分)

 

 

3.托尔斯泰的作品“能把他的天才所胚胎,他的心灵所借以滋养的世界再现出来”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4.文章。概括式的结尾高度评价了《战争与和平》的价值和意义,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8分)

 

六、选择题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在省农科院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下,北山乡的农业生产因地制宜,趋利避害,今年全乡亩产量平均增加160斤,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收成。

    B.王师傅是个地道的京剧迷,听戏时常常微闭双眼,用手拍板,摇头晃脑,出神入化,陶醉其中,甚至忘了吃饭和休息。

    C.当小们在某些方面遇到困惑时,总希望听听专家的指导和建议,而专家也确实起到了解惑答疑的作用,长此以往,专家和公众就形成了较为牢固的的信赖关系。

    D.近午来,大众的阅读生活越来越呈现出流行化、市场化的特征,青少年读者更是过犹不及,因此,亟需引导人们戒浮躁、去功利,拥有宁静的文化心态。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李教授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不苟言笑,但只要一到课堂上和学生讲起他挚爱的专业,就变得分外健谈而活跃多了,好像变了一个人。

    B.随着改革的深入,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成绩在高招中扮演的角色将会继续加重,这就对各学校提供的评价和成绩的可信度提出更高要求。

    C.为可制定出一个体现民意、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十二五”规划,国家发改委决定即日起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建言献策活动。

    D.龙串景区三面环水,风景秀丽,既有北方宫殿之浑厚,又兼南国园林之娇美,尤其是菊花花会期间更是菊香四溢,异彩纷呈。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京杭大运河,                                                     

    ①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其文物价值与意义非同寻常

    ②涉及黄河与长江这两个古代文化、文明的核心地区

    ③也是文化遗址密集的地区

    ④连接着燕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等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区域

    ⑤各个时代,大运河贯穿之地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古迹

    ⑥其沿岸是古代中国人口集中的地区

    A.①⑥③②④⑤    B.②④⑥③⑤①

    C.④②⑥③①⑤    D.⑥⑤④②③①

 

七、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为漫画拟定一个标题,并用简明的文字说明漫画反映的社会问题。(5分)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标题:

 

 

(2)社会问题: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个表现大自然“和谐之美”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示例:清溪不恼游鱼的嬉闹,因为它理解游鱼拥抱大海的梦想。

 

 

八、作文题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0年7月4日,台湾有桩大新闻,马英九专程拜会陈树菊,盛赞陈树菊是台湾的爱心大使”,从她手上一口气买了价值两万台币的青菜,成为陈树菊最大的客户,在陈树菊的小菜摊前,马英九老老实实地跟着普通市民一道排队买菜,和陈树菊对话。

    陈树菊是台东的一个菜贩,不到1米5的个子,样貌普通。“钱,要给需要的人才有用”,是她毕生的信念。她省吃俭用,把结余下来的一千多万台币(约合人民币214万)全部捐给了孤儿院、学校、儿童基金会。2010年5月陈树菊入选《时代》周刊“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榜”,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同台领奖。回到台湾,她第一件事就是赶回小菜摊卖菜。

    陈树菊就此成为传奇。举世皆惊,她却依然淡定从容,她最牵挂的依然是那个小菜摊。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做,不得抄袭。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