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1届河南省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卷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诗与散文的分别既不能单从形式(音律)上见出,也不能单从实质(情与理的差异)上见出。在理论上还有第三个可能性,就是诗与散文的分别要同时在实质与形式两方面见出。如果采取这个看法,我们可以下诗的定义说:“诗是具有音律的纯文学。”这个定义把具有音律而无文学价值的陈腐作品,以及有文学价值而不具音律的散文作品,都一律排开,只收在形式和实质两个方面都不愧为诗的作品,这一说与我们前面所主张的情感思想平行一致,实质与形式不可分之说恰相吻合。我们的问题是:何以在纯文学之中有一部分具有诗的形式呢?我们的答案是:诗的形式起于实质的自然需要。这个答案自然还假定诗有它的特殊的实质。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诗的实质的特殊性何在?何以它需要一种特殊形式(音律)?我们可以回到上文单从实质着眼所丢开的情与理的分别;我们可以说就大体而论,散文的功用偏于叙事说理,诗的功用偏于抒情遣兴。事理直截了当,一往无余,情趣则低徊往复,缠绵不尽。直截了当者宜偏重叙述语气,缠绵不尽者宜偏重于惊叹语气。在叙述语中事近于词,理近于意;在惊叹语中语言是情感的缩写字,情溢于词。所以读者可因声音想到弦外之响。换句话说,事理可以专从文字的意义上领会,情趣必从文字的声音上体验。诗的情趣是缠绵不尽,往而复返的,诗的音律也是如此。举一个实例来说,比如《诗经》中的四句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如果译成现代散文,则为:“我从前走的时候,杨柳还正在春风中摇曳;现在我回来了,天已经在下大雪了。”原诗的意义虽大致还在,它的情志就不知去向了。义存而情不存,就因为译文没有保留原文的音节。实质与形式本来平行一贯,译文不同原诗,不仅在形式,实质亦并不一致。比如用“在春风中摇曳”译“依依”就很勉强,费词虽多而含蓄却反较少。“摇曳”只是呆板的物理,“依依”却含有浓厚的人情。诗较散文难翻译,就因为诗偏重音而散文偏重义,义易译而音不易译,译即是另一回事。这个实例很可以证明诗与散文确有分别,诗的音律起于感情的自然需要。
“诗为有音律的纯文学”这一说,虽比其他各说都较稳妥,但仔细分析事实,它也并没有十分谨严的逻辑性。有两个事实值得注意。
第一,有和无是一个绝对的分别,就音律而论,诗和散文的分别也只是相对的也不是绝对的。先就诗说,诗必有固定的音律,是一个传统的信条。从前人对它向不怀疑,不过从自由诗、散文诗等等新花样起来以后,我们对于它就有斟酌修改的必要了。次就散文而论,它也并非绝对不能有音律的。诗早于散文,现在人用散文写的,古人多用诗写。散文是由诗解放出来的。秦汉以前的散文就常杂有音律在内。
其次,这定义假定某种形式为某种实质的自然需要,也很有商酌的余地。中国正统的诗的形式也不过四言、五古、七古、五律、七律、绝句几种。词调较多,据万氏《词律》、毛氏《填词明解》诸书所载也不过三百余种,常用者不及其半。诗人须用这有限的形式来范围千变万化的情趣和意象。如果形式与实质有绝对的必要关系,每首诗就必须自创一个格律,决不能因袭陈规了。
(选编自朱光潜《诗论》)
1.下列关于“诗为有音律的纯文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理论上来说,诗与散文的区别要同时在实质与形式两方面比较,“诗为有音律的纯文学”这一定义就是基于这一认识而下的。

B.具有音律而无文学价值的陈腐作品,以及有文学价值而不具音律的散文作品都不在“诗为有音律的纯文学”这一定义范围之内,这与作者所主张的实质与形式不可分的说法是一致的。

C.诗歌有其特殊的实质,并且这种实质有其自然需要,这是在纯文学中之所以有一部分具有诗的形式的根本原因,诗的情趣必须从文字的声音上体验。

D.“诗为有音律的纯文学”这一定义在逻辑上也不完全严谨,因为就音律而论,诗和散文的区别只是相对的;假定某种形式为某种实质的自然需要也不是绝对必要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就情与理的角度而言,散文偏于叙事说理,宜偏重于叙述语气;诗歌偏于抒情遣兴,宜偏重于惊叹语气。事理直截了当,一往无余,情趣则低徊往复,缠绵不尽。

B.如果用散文的语言翻译《诗经》中的诗歌,原诗中的意义也许还在,但情志却会丢失,因为译文没有保留原来的形式,实质和形式都已不同于原诗。

C.“摇曳”只是呆板的物理运动,“依依”却含有浓厚的人情,所以将“依依”翻译成“在春风中摇曳”就很牵强,语言不够简练且缺少含蓄的韵味。

D.自从有了自由诗、散文诗等新的文学形式以后,诗歌必须有固定的音律这一传统信条,就被完全否定了。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诗歌之所以需要有音律,是因为诗歌有其特殊性,诗歌主要用来抒发绵绵不尽的情感,表达含蓄隽永的兴致,语言就是情感的缩写,而诗歌的韵律正可以传达这种缠绵不尽,往而复返的情感。

B.诗歌和散文相比,诗歌更难翻译,这是因为诗歌偏重于音律,而散文偏重于语言的意义,诗歌的音律不容易翻译,它和感情有必然的联系,只要翻译出来就已经变成了另外一回事。

C.中国正统诗歌的形式只有四言、五古、七古、五律、七律、绝句几种,词调虽然较多,古代专著中记载有三百余种,但常用的还是不过以上几种。

D.诗歌的情趣和意象是千变万化的,诗人都需要用有限的诗词形式加以规范,所以诗歌的形式和实质未必都有绝对的必要关系,否则每首诗都必须自创一个格律了。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庭筠,字飞卿,旧名岐,并州人,宰相彦博之孙也。少敏悟,天才雄赡,能走笔成万言。善鼓琴吹笛,云:“有弦即弹,有孔即吹,何必爨桐与柯亭也。”侧词艳曲,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才情绮丽,尤工律赋。每试,押官韵,烛下未尝起草,但笼袖凭几,每一韵一吟而已,场中曰“温八吟”。又谓八叉手成八韵,名“温八叉”。多为邻铺假手。大中末,山北沈侍郎主文,特召庭筠试于帘下,恐其潜救。是日不乐,逼暮先请出,仍献启千余言。询之,已占授八人矣。执政鄙其为,留长安中待除。出入令狐相国书馆中,待遇甚优。时宣宗喜歌《菩萨蛮》,假其新撰进之,戒令勿泄,而遽言于人。又尝问“玉条脱”事,对以出《南华经》,且曰:“非僻书,相公燮理之暇,亦宜览古。”又有言曰:“中书省内坐将军。”讥其无学,由是渐疏之。自伤云:“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徐商镇襄阳,辟巡官,不得志,游江东。宣宗微行,遇于传舍,庭筠不识,傲然诘之曰:“公非司马、长史流乎?”又曰:“得非六参、簿、尉之类?”帝曰:“非也。”后谪方城尉,中书舍人裴坦当制,忸怩含毫久之,词曰:“孔门以德行居先,文章为末。尔既早随计吏,宿负雄名,徒夸不羁之才,罕有适时之用。放骚人于湘浦,移贾谊于长沙,尚有前席之期,未爽抽毫之思。”庭筠之官,文士诗人争赋诗祖饯,惟纪唐夫擅场,曰:“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庭筠仕终国子助教,竟流落而死。
(《唐才子传·温庭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才情绮丽,尤工律赋工:擅长

B.但笼袖凭几,每一韵一吟而已凭:倚靠

C.是日不乐,逼暮先请出逼:逼迫

D.徐商镇襄阳,辟巡官,不得志辟:征召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温庭筠恃才傲物、蔑视权贵的一项是(3分)
①何必爨桐与柯亭也                    ②烛下未尝起草
③非僻书,相公燮理之暇,亦宜览古      ④中书省内坐将军
⑤公非司马、长史流乎                  ⑥放骚人于湘浦,移贾谊于长沙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温庭筠年少时天资聪颖有悟性,不仅下笔成章,还擅长弹琴吹笛,并且自言,只要有弦就可以弹奏出旋律,有孔就可以吹奏出音乐。

B.温庭筠文思敏捷,在考场上常常不需要灯下构思起草,时人相传,他八叉手就可以写成八韵,于是时人又称之为“温八叉”。

C.温庭筠在考场上之上常常假借邻铺的答案,大中末年,温庭筠应试,主考官为了防止他暗中求助其他考生,特地让他在帘下考试,但仍然没有防止得了。

D.温庭筠深得当时相国令狐绹赏识,常常出入国书馆,待遇很优厚,令狐绹还曾向温庭筠询问“玉条脱”的典故,但后来却慢慢疏远了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时宣宗喜歌《菩萨蛮》,假其新撰进之,戒令勿泄,而遽言于人。
⑵庭筠之官,文士诗人争赋诗祖饯,惟纪唐夫擅场。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注】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注]碛,沙漠。
1.请对第二句中的“遍”字进行赏析。(5分)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诗作一赏析。(6分)

 

四、其他题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头搔更短,                。(杜甫《春望》)
(2)                ,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                ,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                ,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5)小楼昨夜又东风,                。(李煜《虞美人》)
(6)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钱伟长:科学巨子 传奇人生
  1931年9月,清华大学招入了一批新学生。其中有一个瘦小的戴眼镜的无锡人。这位新生作文和历史拿了满分,理科却几乎是零分。他就是钱伟长。
清华的招生作文题目是《梦游清华园》。“我写了一篇四百五十字的赋。”钱伟长回忆说:“出题目的老师想改改不了。后来他给了一百分。”历史考题更奇怪:二十四史都有哪些;作者是谁;各有多少卷;注释者是谁。钱伟长答得分毫不差,又是一个满分。可是,19岁的钱伟长对理科却十分陌生,数学、物理、化学和英文,总共考了25分。所幸靠着文科成绩,通过了清华的考试。他听从四叔钱穆的建议,选择就读清华中文系。但是第二天钱伟长就改变了自己的志向,也改变了一生的走向。这一天,爆发了震惊全国的“九一八”事变,而南京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说中国战则必败,因为日本人有飞机大炮。“我听了以后就火了,”钱伟长回忆说:“没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嘛。所以我下决心,要学飞机大炮。”起初,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根本不收他,经他软磨硬泡才勉强同意,但只能试学一段时间。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他早起晚归,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间。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学期结束,钱伟长的物理及格了。毕业时,他成为了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
   1939年,钱伟长考取了庚子赔款的留英公费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突发,船运中断,改派至加拿大。去加拿大留学,是英国人安排的行程,先让公费生们在上海等着。当得知所乘船只要经过日本,让他们在横滨逗留3天后再起程时,钱伟长和其他公费生一致认为,在抗日战争期间,经留日本有损国格,于是他们全体愤然离船,大家一齐把加有日本签证的护照扔到了黄浦江里。后来,英国人道歉说“不知道你们会有如此强烈的爱国心”。1940年9月,钱伟长第三次出发,终于抵达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开始了艰辛的留学生涯。三年后,钱伟长来到了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后来成为冯·卡门的得力助手,成长为引人瞩目的一颗科学新星。
  1946年5月,正当在美国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钱伟长只带了简单的行李和几本必要的书籍,从洛杉矶返回清华。当时中国处在内战时期,清华的教授生活都非常苦。这时,一个老朋友从美国回到北京看望他。老朋友觉得钱伟长的生活太困难了,告诉他美国仍然欢迎他回去工作,还可以把全家一起带去。但在办理签证手续的时候,当中有一栏:“如果中美交战你能不能站在美国一边?”他的答案是“NO”,毅然放弃了去美国的机会。
  1957年6月,钱伟长被划为“右派”,并被撤销一切职务。从被打成“右派”到1966年的9年间,他先后为各方提供咨询、解决技术难题100多个。1968年,这位56岁的科学家又被下放到北京首都特钢厂做了一名炉前工。炉前工很苦,用的铁棒足有52公斤重,一般人是拿不起来的,钱伟长同样也拿不起来,但他发挥了自己懂力学的优势,把铁棒的一头放在一个和炉子一样高度的铁架子上,再去另一头把铁棒按下去,这样就拿起来了。工人们试了后都说好,于是就在10个炉子前都做了铁架子,钱伟长一时成了发明家。“我回国以后,干过十几桩事情,”钱伟长说,“奇奇怪怪的专业,所以有人骂钱伟长是万能科学家。我不理。”他的研究项目五花八门。“我觉得国家需要的,我都干。”他总结道,“我的目的是解决问题。”
  1983年,钱伟长来到上海工业大学(后来的上海大学),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他提出要拆除四堵墙: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破师生之间的墙,破科系之间的墙,破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1992年,钱伟长在全国率先推行学分制,几年内竟风行全国。二十多年来,凭借独特的教育理念,上海大学,从原来只有八百名学生,发展为目前的在校学生三万人。在近年全国三十多所高校的本科教学评优中,上海大学名列第一。
(摘编自《科技日报》2010年07月31日高博)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钱伟长弃文从理不仅仅是因为要用理科成绩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在国难当头之际,有投笔从戎、实业救国的志向和抱负。

B.为了能够尽快赶上课程,成为清华物理系的正式学生,钱伟长早起晚归,废寝忘食,成了全校最勤奋刻苦的学生,结果仅用一个学期物理就及格了。

C.抗日战争期间,负责庚子赔款留学的英国人公然无视中国人的抗日热情,包括钱伟长在内的一批留英公费生对此表示愤慨,毅然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机会。

D.处在人生的低谷时,钱伟长仍然为各方提供咨询、解决技术难题100多个,还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E.在钱伟长的求学和成长的历程中,钱穆、吴有训、冯·卡门等师长起了关键作用,这说明了名师对于人才成长的重要性。
2.从钱伟长的学习经历看,解放前中国的学校教育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3.文中称钱伟长是“万能科学家”,对于这种说法,你是怎么理解和评价的?(6分)
4.钱伟长一生中面临升学、出国、下放、治校等重大考验和抉择时有着相似的看法或信念。请你从中归纳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六、选择题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那年有个大饥荒,在长沙有好多万人没有东西吃。嗷嗷待哺的老百姓举荐了一个代表团去见巡抚,请求救济。

B.现在一些地方官发表的新年贺词,从头到尾都是鸿篇大论,侃侃而谈,言之无物,不关乎民生。

C.他讲起课来,总是那么通俗易懂,推理简洁明快,解释单刀直入,击中要害。这主要因为他的风格是直觉明快的,不是形式化的。

D.80年前,在风雨如磐、血雨腥风的岁月中,在中国革命万分危急的关头,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祁爱群看见组织部新来的援藏干部很高兴,于是两人亲切地交谈起来。

B.这篇课文虽仅是《庄子》中的一个片段,但是已经可以窥见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了。

C.大部分人认为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更能为人接受。

D.实践证明,通过老师的范读,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启发。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反面诱导就是通常所说的“激将法”。有时,由于个性等原因,                                                            
①直接否定对方
②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诱导
③就可以有意识地运用刺激性语言
④一般的诱导方法难以奏效
⑤使其自尊心从自我压抑中解脱出来
⑥以激起对方心里冲动

A.①⑤④③⑥②

B.④③⑤②①⑥

C.①②④③⑤⑥

D.④③①⑥⑤②

 

七、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下面一段文字中画横线的词语有一些重复啰嗦的地方,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可以删除的是哪几处?(只写序号)(5分)
“义无反顾”的意思是按照道义勇往直前,决不退缩回头。“义无反顾”的意思①和“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意思②相近,但它更强调一个“义”字,③只能用于某个人④某些人为正义事业而勇往直前、百折不回。但是有些人偏偏丢掉了“义无反顾”⑥条成语中最关键的“义”字,只看到剩下的⑦“无反顾”⑧三个字,只要一个人干一件事,不管好事坏事,只要下定决心、绝不回头地干下去,就说“义无反顾”,甚至不是人的行为也用它表述。这就改变了这条成语的感情色彩,扩大了它的使用范围。

 

八、作文题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位置,教室里的座位、竞赛中的名次、工作上的职位、社会中的地位……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位置,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还会有不同的角色位置。
请以“位置”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经历,编写故事,发表见解,抒发情感等等。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