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1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国学”,是哪些“国”与“学”(节选)

    国学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从逻辑上说,甚至是先有西学,然后才有国学之说。晚清以前,中国士人生活于自己构想的“天下”中,不知有“西学”,也就不会说“国学”。文明尽在中国,只有中国有学,何以分中、西?

    待到19世纪末,因为甲午战败,士大夫产生了文化危机感,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与日本。作为保守主义者,张之洞敏锐地感受到西方学术的压力,作为一种反拨,他撰写《劝学篇》,告诫士人和政府,应以“旧学为体,西学为用”。梁启超后来将其改写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广为流传。

    不过,推测起来,“旧学”“中学”与“国学”,还是大为不同的。前者强调的是知识的地域性、时间性,西学是西方的、先进的,中学是中土固有的,不那么时髦。“国学”一词凸显了“国族”(nation)意识。应当说,“国学”概念的出现,。晚于中学、旧学,它是在国人,尤其是精英知识分子具有十分清醒的文化国族意识之后才出现的。

    这种意识的自觉当在现代学术体制建直之后。清末废科举,大学、研究所、学会之类的现代学术体制兴起。它们带来了现代学术,这种现代学术最初必然完全搬自西方。有识之士很快就意识到,自然科学因其客观性、物质性而与国族、传统无关,人文社会领域的学问却不可能与国族脱节,因为这些学问皆关乎生活于具体文化、传统、社会中的人。于是,在这个知识领域,“国”与“学”发生了特殊的关系。

    梁启超阐述学术独立之义,特别揭示一点:“凡一独立国家,其学问皆有独立之可能与必要。”陈寅恪曾说过一段很著名的话:“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

    仔细分析即可发现,此处所谓“国学”,是指中国作为现代国家所需之学。套用林肯的名言,此国学是发生于中国、由中国人所为、为中国富强繁荣之学。他们把国学视为现代国家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既然现代中国本来就具有现代性,“国学”自然不能是自我封闭之学。现代中国的学人置身开放的知识世界中,吸收外来之学,不忘中国原有知识传统,面对中国问题,构造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学问系统。

1.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学”与“西学”是相对的。从逻辑上讲,应该是先有“西学”才相应地有了“国学”之称的。

    B.晚清之前,中国是没有“西学”一词的,其原因在于,中国士大夫自以为天下之学尽在中国,别处怎么可能有“学”呢。

    C.“国学”概念的兴起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对“国族”文化意识的重视。

    D.梁启超、陈寅恪都曾对“国学”作过精辟的议论,他们不约而同地指出了“国学”应该兼容并包无所不含的重要性。

2.与“国”与“学”发生联系无关的一项是(    )(3分)

    A.清末废除了科举考试一些新兴的现代学术体制给中国带来了现代学术。

    B.国人——特别是精英知识分子——具有十分清醒的文化国族意识之后,国学才渐渐为人所知。

    C.自然科学因其客观性、物质性而与国族、传统无关,而人文领域的学问却不可能与国族脱节,因为这些学问皆关乎生活于具体文化、传统、社会中的人。

    D.人文社会领域的学问与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及社会成员密切相关,是最能体现其民族性的学问。

3.下面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国学”一词出现的背后,其实还隐藏着中华民族深深的屈辱感与刺痛感,以及当时人们意欲自强的使命感。

    B.现代中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国学搞自我封闭是没有出路的,那就真有被社会淘汰的危险。

    C.美国总统林肯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国学应该是对中国有意义有好处的学问。

    D.在当今的世界形势中,现代中国的学人应积极接纳外来的优秀成果,同时不忘原有知识传统,才能构造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学问系统。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程琳字天球,永宁军博野人。举服勤辞学科,补泰宁军节度推官。权三司使范雍使契丹,命琳发遣三司使。太仓赡军粟陈腐不可食,岁且饥,琳尽发以贷民,凡六十万斛,饥民赖以全活,而军得善粟。迁给事中、权知开封府。王蒙正子齐雄捶老卒死,贷妻子使以病告。琳察其色辞异,令有司验得捶死状。蒙正连姻章献太后家,太后谓琳曰:“齐雄非杀人者,乃其奴尝捶之。”琳曰:“奴无自专理,且使令与己犯同。”太后嘿然,遂论如法。

    改三司使,出纳尤谨,禁中有所取,辄奏罢之。内侍言琳专,琳曰:“三司财赋,皆朝廷有也。臣为陛下惜,于臣何有?”帝然之。或请并天下农田税物名者,琳曰:“合而为一,易于勾校,可也。后有兴利之臣,复用旧名增之,是重困民,无已时也。”再迁吏部侍郎,遂参知政事,迁尚书左丞。时元吴反,犹遣使来朝,众请按诛之。琳日:“遣使,常事也,杀之不祥。”后使者益骄横,犬臣患之。琳日:“始不杀,无罪也;今既骄横,可暴其恶诛之,国法也,又何患耶?”元吴死,谅祚立,方幼,三大将分治其国。议者谓可因此时,以节度使啖三将,使各有所部分,以弱其势,可不战而屈矣。琳曰:“幸人之丧,非所以柔远人,不如因而抚之。”议者惜其失几。既而遣使册命,夏人方围庆阳。琳曰:“彼若贪此,可缓庆州之难矣。”具礼币赐予之数移报之,果喜,即日迎册使,庆

阳之围亦解。

    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琳持重不扰,前后守魏十年,度要害,缮壁垒,增守御备。植杂木数万,日:“异时楼橹之具,可不出于民矣。”人爱之,为立生祠。改武胜军,又换镇安军节度使。上书日:“臣虽老,尚能为国守边。”未报,得疾卒。赠中书令,谥文简。

1.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程琳为官机智的一组是(    )(3分)

    ①饥民赖以全活,而军得善粟②臣为陛下惜,于臣何有③今既骄横,可暴其恶诛之

    ④具礼币赐予之数移报之⑤异时楼橹之具,可不出于民矣⑥臣虽老,尚能为国守边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⑨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程琳执法如山,不允许任何人凌驾于法律之上,王蒙正虽然与章献太后家联姻,但他的儿子王齐雄杀人,程琳同样对他进行依泫严惩。

    B.程琳善于处理政事,元吴造反仍派使朝见,程琳力排众议,主张不杀;元吴死,幼子立,程琳主张不应趁人之丧,而应采取怀柔政策。

    C.程琳能从危机中捕捉时机,他受命赴庆阳册封,偏偏遇到夏人包围庆阳,他便把册封用的礼品财物转赐给夏人,从而解除了庆阳之围。

    D.程琳非常体恤民生疾苦,他不但从不扰民,还主张合并天下农田税物名称以减轻百姓负担,百姓对他十分敬爱,为健在的他建立了祠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使各有所部分,以弱其势,可不战而屈矣。(5分)

(2)幸人之丧,非所以柔远人,不如因而抚之。(5分)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  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  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  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  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九华山:为宣州去往舒州的必经之处。清弋江:在宣州城西。的的:鲜明的样子。旆:旗子。

    此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到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

1.这首诗的颔联展示了两幅形象而鲜明的画面,请赏析。(5分)

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四、名句默写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沙鸥翔集,____;        ,郁郁青青。(《岳阳楼记》)

(2)沉舟侧畔千帆过,___     _。今日听君歌一曲,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赠》)

(3)固时俗之工巧兮,                ,竞周容以为度。《离骚》)

 

五、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一直在等待

张维超

父亲去世了,给崔晓柯留下一个不完整的“等”字。这个字,写在一张白纸上,而且最后一笔没有写上,但这并不妨碍推断,它只能是“等”字,而不会是其他的字。

    此后的几天里,崔晓柯不止一次地揣摩父亲的意图:显然,父亲原本是想给她留言的,只不过,突发的心肌梗塞没有给父亲这个机会,甚至连这个“等”字都没让他写完——等,等什么?等人还是其他什么事情?如果是人,那又会是谁呢?

    崔晓柯首先想到的是母亲。十岁那年,母亲离开了这个家,再也没有回来。长大后,崔晓柯曾问过父亲这事,父亲却一句话也不说。难道说,这十多年来,父亲一直在等母亲回来?崔晓柯仔细地整理着父亲的遗物,希望能从中找到答案。

    整理书房时,崔晓柯发现了一部还在充电的旧手机,显然是父亲去世之前充上的。手机是待机状态,说明一直在使用。可这部手机是父亲买的第一部手机,已经有十多年了,父亲曾换过好几部手机,去世前用的是一部新款摩托罗拉。崔晓柯查了一下旧手机的号码,居然是父亲十多年前使用的。父亲用这个号码的时候,崔晓柯还在外地读书,每个月都会往这个号码打电话,所以她记得特别清晰。现在看来,父亲写的那个“等”字,应该和这部手机有关,他一直不让这个老号码作废停机,很可能是在等一个人,等那个人给他打电话。

    崔晓柯去了趟电信公司,打了一下该号码的通话清单,她发现,父亲去世前的几年中,这部手机一个通话记录也没有。

    父亲去世后的第五天,母亲来了,崔晓柯不知道母亲是怎么知道消息的,不过她也不想问。这些年,崔晓柯对母亲还是有淡淡的怨恨。崔晓柯给母亲说了那个“等”字,

还有那部旧手机,以及那个一直在使用的号码。

    母亲听后,很肯定地说:“他不是在等我。不过,我可以告诉你,你父亲写这个‘等’字,就是想告诉你,希望你能帮他等下去,等那个给他打电话的人。”

    母亲说的没错。半年后,父亲的那部旧手机突然响了,打电话的是个女的,听声音也就是十七八岁的样子,她的第一句话就是:“喂,请问您是崔咏大伯吗?”

    凭这一句话,崔晓柯当即断定:这正是父亲一直等待的人。于是忙解释说:“哦,我是他女儿,请问你是哪位?”

    女孩显得有些慌乱,说:“我、我……这样吧,我现在在市人民医院,你要是方便的话,能不能过来一趟?”

    崔晓柯要了女孩病房的房间号,迅速打车赶到了市人民医院。在病房里,崔晓柯见到了那个女孩,比她想象中要年轻一些,大概也就是十五六岁。女孩得知崔晓柯父亲的情况后,便把崔晓柯拉到了病房外,拿出了一张名片。

    崔晓柯接过来看了一下,是父亲十年前的名片,当时父亲还在报社当记者,名片上有着父亲的名字、职务,还有联系电话。这个联系电话,正是父亲那个老手机号。

    女孩说:“大姐,病床上躺着的是我爸爸,他需要做心脏手术,费用大概要十五万元,我们没有这么多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爸爸受尽折磨。最后没办法,爸爸这才给了我这张名片。”

    崔晓柯和女孩回到病房里时,女孩的爸爸已经醒了,崔晓柯简单地说明情况。

    男人听后,说:“我原本不想麻烦你爸爸的。可、可是我实在——”男人显得很无奈,还有一些愧疚,接下来,他讲了十年前发生的一件事。

    十年前一个冬天的晚上,男人下夜班回家,当定到胭脂湖时,看到一辆吉普车扎进了湖里,他犹豫了片刻,还是跳进了冰冷的湖里把吉普车里的人救了出来。他救的人正是崔晓柯的父亲崔咏。当时,崔咏很感激,从兜里掏出一张湿透了的名片递给男人,说大恩不言谢,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就给他打电话。这十年间,男人遇到了很多难处,但是都硬撑过去了,因为他不想索恩,直到这次病重,他还在犹豫……

崔晓柯被男人的话震撼了,她从父亲的遗产里支取了十万元,帮男人做了心脏手术。随后的日子里,崔晓柯一次次地想起父亲,为了等那个可能一辈子都无法接到的电话,他居然一直保留着那个手机号并且在他去世的那一刻,他最先想到的,也是让他的女儿接过这个任务一继续等下去。

    崔晓柯终于忍不住给母亲打了电话,质问母亲,说父亲这样一个知恩图报的好人,为何还要离开他。

    母亲沉默了片刻,说:“晓柯,不是每个报恩的故事都有圆满的结果,你知道吗,我和你父亲的婚姻也是因为报恩。当年,你父亲救过我的母亲,也就是你姥姥。你姥姥为了报恩,就让我嫁给你父亲。可是,我不爱你父亲,我试着去爱他,试了好多年,可我总也做不到……所以你姥姥去世后,我就离开了你父亲。晓柯,妈妈对不起你啊!”说完,母亲就哭了。

崔晓柯没有说话,直到遮时,她好像才真正地了解了自己的父母,了解了百味的人生。   

(选自2009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崔晓柯的父亲崔咏给她留下的“等”字,具有多重含义,可以理解为等女儿崔晓柯,也可以理解为让女儿等妈妈,还可以理解为等救过自己命的人。

    B.崔晓柯从父亲一部还在充电的旧手机上发现“等”的线索,因为她的父亲曾换过好几部手机,但一直没有让这部手机的号码作废,且一直开机等待。

    C.小说围绕“等”展开,故事情节波澜起伏,首尾照应,结尾耐人寻味。

    D.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知恩图报的故事:一个是崔咏被救,始终等待那个救他的人的故事;一个是崔咏曾经救人,被救的人让女人嫁给崔咏的故事。

    E.小说主要采用常见的“误会法”来构思情节,崔晓柯的母亲对她的父亲有许多误会,而晓柯对母亲又有许多误会,同时她对父亲也存在着一些误会。

2.小说中父亲崔咏是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母亲”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结尾说:“她好像才真正地了解了自己的父母,了解了百味的人生。”你是怎样理解这里的“百昧人生”的?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回想铁生

陈村

    2010年的最后一天,早上八点半,我被手机短信闹醒,去看,才知道史铁生去世的消息。接着的几天有几十家媒体要求采访,我一一谢绝。我自己写文章比记者写,真实。

    他在送我的华夏社出版的《礼拜日》一书上写道:

    陈村:这家出版社,这本书的装帧,这本书的作者和这本书的存有者,都与残疾有关。看来,残疾育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铁生八九年十月。

    他跟我投缘,也许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加工组“午餐半小时”,都属残疾人,都写作。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难看地短程行走,我曾跟他说,我在走向他。他的困厄比我多十倍,他的思想也深入十倍。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他们夫妇邀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了。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除了他的体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谈得很快乐。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只是不能实现罢了。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是小说家,我喜欢读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作状,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

    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如道在生的命题下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他更多被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读时候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读越狭隘。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我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他不是,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乐。经过那道窄缝之后,快乐肯定不再张扬,应该称为喜悦了。他是用喜悦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灭。许多游戏和他无缘,他不再迷失,可以观赏自己,观赏上帝的手艺。史铁生坦然写他自己,他的一生透明坦荡,读过他作品的人知道他许多往事,也看见他的许多思索。那些困苦,经受血的洗礼后成了他的资源,以此走向内心,走通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

    这几天重新翻看《病隙碎笔》和他送我的其他书。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神的命题。关于上帝和神,关于心魂,关于爱情,关于有无,关于自卑,关于生死。他给世界找到的本质是残疾和爱情:残疾是事物的障碍,爱情是心魂的追求。他将上帝视为同行,窥探上帝作为编剧的手艺。1998年1月,我带女儿去看铁生。铁生打开电脑教她玩著名的吃豆子游戏。他说自己有时也玩两盘。这也是他的生存状态,在死神的追逐下,他飞快行走,一路跳跳蹦蹦地吃下许多豆子。这个轮椅上的人是最勇敢的人,面向真实的人生,不退缩到无知和曲解,不麻痹麻醉自己。他对许多事情兴致盎然,关心新旧科学和新旧哲学,关心今天。他的叙述强调逻辑,推理严密,用论据论证那些看似荒谬的人生命题。他一宜在思索: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的神不是星相或星座,而在自己心中。他是无法站立的人,也是最挺拔正直的人。

    2011年1月6日,复旦大学的“史铁生追思会”,屏幕上打出他的肖像。照片上的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

    (文章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陈村得知史铁生去世的消息之后,谢绝了几十家媒体的采访要求,决定自己写文章来纪念史铁生,是因为他觉得只接受媒体采访,让记者写文章不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史铁生的伟大。

    B.史铁生的身体状况很差,除了截瘫不能行走外他还患上了肾脏萎缩,但是史铁生的喜悦和乐趣却正来自于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和探寻,他追问,但不控诉命运的不公。

    C.作者在文中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写自己对史铁生作品的理解和思索,是为了突出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D.陈村在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时,经常能够感受到史铁生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的豁然开朗的喜悦。他也对比了自己和史铁生的差距,感到自己的写作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但并不快乐也并不坦然。

    E.史铁生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照片上的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若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史铁生超越了生命的苦难,是最挺拔正直的人。

2.根据作者陈村的回想,史铁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分)

3.文中特别写到了史铁生打开电脑教作者的女儿玩吃豆子的游戏,史铁生自己有时也玩两盘的细节。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6分)

4.史铁生说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神的命题。请你就对“残疾”、“生命”、“有无”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六、选择题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曾国藩的日记与家书,写这些个鸡栏、菜圃小事,与其说是给家人子弟看,不如说是给慈禧太后看的,以期在无形中消除她的疑心,表示自己不过是一个求田问舍的乡巴佬,以保全脑袋而已。

    B.王教授开设考古专题课,普及考古学的知识,引起考古爱好者的广泛关注,他那坐而论道的风度也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C.大量转发的拜年短信,常常毫无个性和感情色彩,却沾染了现代人某种功利性、庸俗化的人际文化特色,因此很多人对节日期间的一些所谓短信不厌其烦。

    D.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再次暴露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管理不严格等问题,人们对这场本不该发生的事件痛不欲生。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3分)

    A.因租借期满,4岁的熊猫“泰山”将于2010年初离开美国国家动物园回到中国。现在,一种离愁别绪弥漫在动物园的饲养员、管理员和工作人员之间。

    B.对于谷歌未经合法授权擅自扫描收录使用中国作家作品的行为,引起了中国作家们的强烈不满,为此,谷歌首次公开道歉。

    C.国家安监总局早前的一份通报显示,一些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劳动组级管理混乱、施工安全措施不落实等问题。

    D.得罪了老张的业务主管,事后懊悔不已,他总想找机会向对方道个歉、解释清楚,以便消除误会。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将下列句子依次填入文中的划线处,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它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

    ①人总有一个信念,宇宙是有秩序的②可是,离开了这种探索精神,数学是无法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③因此人应该去探索这种深层的内在的秩序,以此来满足人物质需要④数学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⑤数学家更近一步相信,这个秩序是可以用数学来表达的

    A.  ①②③⑤④     B.④②①⑤③  C.④②③①⑤  D.①③⑤④②

 

七、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5分)

        此处所日的独者,  ①  指脱离现实、远离公众、性情孤僻者,  ②  指在思想上、学术上和心理上、行动上具有自己独立意识、独立见解、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不去随便或简单地附和他人者。在今天,  ③  过是文道还是武道或者其他什么的行当,浮躁者似乎居多,  ④  有人不情愿主动地做这样的人,  ⑤  种种诱惑下有时只得有意无意地堕落下去。这是一个很现实的客观。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 6ec8aac122bd4f6e

 

八、作文题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马嘉鱼是生活在深海中的一种鱼。渔人捕捉马嘉鱼的方法挺简单:用一个孔眼粗疏的网子,下端系上铁块,放入水中,由两只小艇拖着,拦截鱼群。这种捕鱼方式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三面都敞开,孔眼又那么大……然而渔民却将一船一船的马嘉鱼拖回港口,这是为什么?原来,这种鱼的脾气特别大,当遇到阻拦的时候,不会转弯,越受阻越往前冲,所以一条条“前赴后继”地陷入网孔中,网孔随之紧缩。孔愈紧,马嘉鱼愈是愤怒,更加拼命地往前冲,结果一条条坚强的马嘉鱼被网孔牢牢地卡死,为渔人所获。

要求:①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