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
2. 难度:简单 | |||||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3. 难度:简单 | |||||
下列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4. 难度:简单 | |||||
下列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5. 难度:中等 | |||||
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注意发扬民主,决不允许有阻碍 限制群众批评、提意见的现象发生。 ②对于安全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绝不能麻痹大意,更不能在发生事故后摆出种种理由 责任。 ③这次“全运会”,北京运动员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 教练指导有方。 ④日前,一种新型环保电脑在一片热捧声中 ,消费者却对此反应冷淡,问津者寥寥无几。
|
6.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项中,加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7.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8. 难度:中等 | |||||
下列句中加线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9. 难度:中等 | |||||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10. 难度:中等 | |||||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11. 难度:简单 | |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20分,每小题1分) 1.总角之宴, 。 2.身既死兮神以灵, 。 3.盈盈一水间, 。 4. ,池鱼思故渊。 5. ,俯身散马蹄。 6. ,复照青苔上。 7.但使卢城飞将在, 8. ,不尽长江滚滚来。 9. ,使我不得开心颜。 10.11.前军夜战洮河北, 。 12. ,此时无声胜有声。 13. ,山深闻鹧鸪。 14.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15.人生如梦, 。 16.春如旧,人空瘦, 。 17. ,胡取禾三百廛兮? 18.晓看红湿处, 。 19. ,到黄昏,点点滴滴。 20.木末芙蓉花, 。 21.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 。
|
12. 难度:中等 | |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11分)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①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②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①估客:指乘船商人。②三湘:指湘江的三条支流,此泛指洞庭湖和湘江一带。 1.这首诗在体裁上属于近体诗中的 。它在语言形式方面要求必须对仗的是诗中的 联和 联。(3分) 2.这首诗写了作者在舟行途中的所见所闻,情绪较为低沉。具体而言,流露出诗人□□□□、□□□□、□□□□、□□□□等复杂的心情。(每条不超过4个字)(4分) 3.“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一联在写景抒情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意作简要赏析。(4分)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燕攻齐,齐破。闵王奔莒,淖齿杀闵王。田单守即墨之城,破燕兵,复齐墟。襄王为太子征①。齐以破燕,田单之立疑,齐国之众,皆以田单为自立也。襄王立,田单相之。 过菑水,有老人涉菑而寒,出不能行,坐于沙中。田单见其寒,欲使后车分之衣,无可分者,单解裘而衣之。襄王恶之,曰:“田单之施,将欲以取我国乎?不早图,恐后之。”左右顾无人,岩下有贯珠者②,襄王呼而问之曰:“汝闻吾言乎?”对曰:“闻之。”王曰:“汝以为何若?”对曰:“王不如因以为己善。”曰:“奈何?”曰:“王嘉单之善,下令曰:‘寡人忧民之饥也,单收而食之;寡人忧民之寒也,单解裘而衣之;寡人忧劳百姓,而单亦忧之,称寡人之意。’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单之善,亦王之善已。”王曰:“善。”乃赐单牛酒,嘉其行。 后数日,贯珠者复见王曰:“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乃使人听于闾里,闻丈夫之相与语,举曰:“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泽也!” 《战国策·齐策六》 注:① 征:证明。②贯珠者,采集珍珠的人。 1.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线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能直接表现贯珠者的智慧的一组是 ①岩下有贯珠者,襄王呼而问之。 ②王不如因以为己善。 ③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单之善,亦王之善已。 ④乃赐单牛酒,嘉其行。 ⑤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 ⑥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泽也!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14.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小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 音色里的中国人文 中国音乐里音色表现的一个内涵即是“音即一切”的音色观。音色的表达是在音色里就完成的,不需要假借任何外在的旋律、曲式、结构的发展。音色里的实音、虚音、合音,就有层次。如《思春》,由一个音的五种音色变化就可以带出心有戚戚,但欲言又止,最后终于倾吐出来的心情变化。一个“音”在这里事实上就具足了一切。 就中国音乐“音即一切”的音色特质,我们做几点介绍。任何音乐系统都有它喜欢的音色。中国音色虽然比较多元,但还是有它基础音色的存在。这基础音色跟桐木音色有关。中国人在音乐上比较不讲究共鸣,它要的是材质本身的音色。而梧桐软硬适中,较能传达出很淳厚中和的感觉,而在这点基础上再做变化。 中国音乐重视音的本质,以《阳春》为例,它所以有那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就因琵琶“多骨少肉”的音色,这首曲子不能拿到吉他上弹。也许当吉他弹出第二十个音时,它第一个音的共鸣恐怕还在那里。所以吉他很适合伴奏,而琵琶只能做主体的、独奏的表现。中国的乐器都有这个特色,它的音色虽然站在梧桐木的基础上面,但个性很清楚、颗粒很清楚地直接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常说中国乐曲的音色是非常个性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再有,音色还常体现一个较音色更基底的角色出来。过去琴人讲,散音不动,像地;泛音空灵,像天;按音是人来变化它的,代表人。一个好的乐曲一定要在天地人中间得到协调。所有的古琴曲,一开始不是散音,就是泛音。最后的结束一定是泛音,为什么,因为散音代表地,泛音代表天,代表音乐来自天地。最后好的音乐,要回归于天。这里体现出了中国人特殊的创作观。 “音即一切”还涉及中国音乐对下指落弦的功力讲究。中国音乐,讲软弦对软弓。最好的民间胡琴家用的乐器,弓拿起来,弓毛是垂在下面的,弓毛可以缠三匝。其好处是可以在瞬间达到最大的张力位差。 我们听20岁的人唱的《塞上曲》,中年人唱的《塞上曲》,老年人唱的《塞上曲》,这样一种因音色的变化而产生的情怀对应,必须在具体实践中才能感受到。乐谱是没有办法表现音色的。所以从谱子认知一个中国作品,可能那个原点就缺了。而这样一个原点的缺失,就会导致中国音乐里可能最重要的一块就从根柢流失了。 (节选自《文汇报》林谷芳《音色里的中国人文》)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2.文段中作者列举了三首中国乐曲,谈谈作者借这三首乐曲分别说明了中国音乐音色的哪个特点:(对每一首乐曲的说明不超过25个字)(6分)
|
15.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小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冬日香山 梁衡 ①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 ②开三天会,就住在公园内的别墅里。偌大个公园为我们独享,也是一种满足。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山。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阴的世界;秋天时来过,是红叶的世界。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形形色色的服装,南腔北调的话音,这一切将山路林间都塞满了。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多少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净的世界。 ③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头挑着些已弹去种籽的空壳。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融在一起,很难觅到它的音容。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厚厚的绿草,绒绒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连路边的巨石也都像是突然奔来眼前,过去从未相见似的。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世界。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④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虬劲的枝,枝上挂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澄静安闲如在涅槃,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此时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伟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了。苍松之外,还有一些新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绿的针叶,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节。与松作伴的还有柏树与翠竹。柏树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翠竹则在房檐下山脚旁,挺着秀气的枝,伸出绿绿的叶,远远地做一些铺垫。你看它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它们头上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树的骄傲。它不因风寒而筒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我奇怪人们的好奇心那么强,可怎么没有想到在秋敛冬凝之后再来香山看看松柏的形象。 ⑤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你看这山,它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场。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作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阒然无人。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春天来时我看她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她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她的绰约,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她的骨气。她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靠着这骨这气,她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永远的香气。 ⑥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 (取材于散文集《觅渡》)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E.为突出冬日香山的特点,作者在文中多次把它同春夏秋三季的香山景象进行对比,写出了“香山性格的那一面”。 2.联系全文,体会文章第一段谈谈“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一句表达的意思和作用。(4分) 3.回答问题:文章第五段作者讲“冬天来时有幸窥见香山的骨气”,请依据文章说明“骨气”的内涵。(3分) 4.统观全文,简析文章结束句“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的作用。(4分)
|
16. 难度:中等 | |
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吴庆恒,昆明市一名普通的退休工人,无儿无女,独居城郊,生活清贫。 1985年11月的一天,老人在翠湖边遇到了一群从未见过的“客人”——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来觅食越冬的红嘴鸥。此后连续11个冬季,老人风雨无阻,每天往返30多公里,步行去翠湖公园喂鸟。退休工资微薄,为了省钱给海鸥买食,老人节衣缩食,常常是灌一瓶茶水,带两个馒头,从不肯花5角钱乘公共汽车。红嘴鸥胸脯雪白,成群飞起来时就像无数的雪片在空中飞舞,“翠湖观鸥”成了冬日昆明一道迷人的风景。1995年12月20日,患病的老人,在他简陋的小屋里静静地离开了人世。一位拍摄过老人喂鸟照片的摄影家,把老人的照片放大后放在湖边的草地上。霎时间,海鸥翔集在老人的遗像周围,引颈长鸣,声震翠湖,观者无不动容。 一些昆明市民自发地接了老人的“班”,坚持自费买食喂鸟儿,美丽的红嘴鸥也年年如期而至。在老人去世10周年时,人们自发提议、捐资,在湖边为老人修建了一座青铜雕像。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