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下面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
|
2. 难度:中等 | |||||
下面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组是(3分)( )
|
3.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组是(3分)( )
|
4. 难度:中等 | |
下面是一篇论文的摘要,根据其信息内容提取四个关键词。 (4分) 贾谊是汉初文坛最杰出的代表作家,后代评论家在评论贾谊的散文时多论及其悲剧人生,很多人都强调人格在他的文风形成中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方面剖析贾谊散文的风格,论述贾谊散文风格对后世的影响,展示贾谊高峻的人格。
|
5. 难度:中等 | |
广电总局要求电视台屏蔽“NBA”、“CBA”和“F1”等外文缩略词,引起社会热烈议论,赞同、批评之声此起彼伏。请表明自己观点,并谈出自己支持或反对的见解。要求有理论的表达,有现象或事例的列举。(5分)
|
6. 难度:简单 | |
下面是《做人》这首小诗的前两节,请顺着文意续写两节。(6分) 做花一样的人,不一定艳丽娇媚,但必须芬芳四溢。 做树一样的人,不一定枝繁叶茂,但务必挺拔秀颀。 , , 。 , , 。
|
7.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典园林的动态美,首先表现在景物的动态上。一座面积有限、四面围墙的园林,难免给人一种凝固、闭锁的感觉,但造园家却能运用具有动势的造型艺术,使一座小园平添活力,俯仰成趣。比如一条弯弯的园林小路,因曲折而给人以蜿蜒向前的动势;那高高的尖塔,高耸着指向苍穹,仿佛在向上升腾。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如亭、廊、楼、阁,是庄重的、静止的,但为什么不让人感到沉闷、压抑呢?这就妙在中国古人创造了“飞檐”这种形式。它使房顶四角像飞鸟一样展翅欲飞。在屋脊和飞檐上又有龙、风、麒麟、人物、飞禽走兽等饰物,以及瑞云、卷草这类纹饰,具有腾跃之美和天马行空之感。 中国古典园林叠山、理水以及建筑、花木的设置,都是力求营造山高水低、错落有致的空间变化,使得游人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得到美的享受。在园中漫步,随着地形的起伏和建筑的高低错落,既可仰砚亭台楼阁,也可俯视绿水红鱼,美不胜收。 造园强调有山有水,园以山奇,山因水活;山是静的,水是动的,二者结合,死山也就变活了。至于那流水的声响,更会使静静的园林充满生机。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常常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山静泉流,水静鱼游,花静蝶飞,石静影移,都是静态形象中的动态美;而各种动势相互影响,又会产生某种张力,;更加强了园林生机勃勃的动态美。这正是任何艺术门类都无法体现的综合艺术,.它寄托着造园家潜在而热烈的动态追求。人们游赏一座封闭的园林,不会感到静止与凝滞,其原因就在这里。 中国古代构造园家们早就掌握了园林景观的时间性,使“良辰”和“美景”互相融合,使时间和空间互相交感,构成一个个动态的风景系列。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推移,园林的景色也变化无穷,所以园林审美讲究季节的的j态变化。事实上,季节变化之美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是被有意识地突出和强化的,如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借助石料的色泽、叠砌的形体、配置的花木以及光影效果,使四季假山各有鲜明的季节特征,游园一周,如度一年;再如杭州西湖的造景,春有“柳浪闻莺”,夏有“曲院风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断桥残雪”。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是借山水、花木、建筑等物质实体来表现造园家的审美理想,因此它是一种空间艺术。游人对园林的审美活动,总是通过静观与动观这两种不同的赏景方式进行的。适合静观的位置多在厅堂、轩榭、楼阁、亭台、古迹等处,这些地方往往视野开阔,景色迷人,文化底蕴深厚,宜坐宜留。当然,即使是相对静止的景物也因观赏角度的不同而面貌各异,正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下列说法不属于“人们游赏一座封闭的园林,不会感到静止与凝滞”的原因的一项是( ) (3分)
2.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3.中国古典园林的动态美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加以概括。(3分)
|
8.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草色遥看近却无 迎着早晨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可凭借什么去寻觅春天的第一双足迹?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旷野走去。 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已来:虽说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渐渐的,云雾中的燕山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头一望,怎么?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儿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杯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动无” ! 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眼,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衍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这一霎间,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其实,探寻春天的讯息,又何必凭借什么绿色的影子呢;只需登上那足以远望的高处,透过千里平川的轻烟淡蔼,透过蒸腾着的青阳之气,就会感到,大地在急促地呼吸着——春天,正在大地的母腹里躁动。无边春色,已经从广阔的地平线上奔涌而来。不过,绝不该停下步子,我知道,更引人的春景,还待继续探寻;它,正在前方等待着我。 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6分)
E.文中大量引用了古诗句,这些诗句都为揭示作品的哲理含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第1段中说:“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散步,沉思。”[1]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境、追求?(3分)[2]这句话与后文有什么联系?(3分) 3.“春天在哪里?”对这一问题,文章记叙了作者三次逐渐深入的认识,请概括如下:(6分) 4.“草色遥看近却无”,[1]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分)[2]作者由此引出了一个什么哲理?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此哲理的理解和感悟。(5分)
|
9.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19分)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孺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公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①、芳洲杜若②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注:①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②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4.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3分) (2)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己。(4分) (3)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3分)
|
10.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小题。(7分) 浣溪沙① 苏 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②渐漫漫。 雪沫乳花③浮年盏,蓼茸蒿笋试春盘④,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①这首词。是苏轼贬谪苏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时写的。②清洛,冷安徽洛河。③雪沫乳花,-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古时烹茶,以乳白鲜白、泡沫细腻为上乘。④蓼茸:蓼菜的嫩芽。蒿笋,莴苣笋。春盘,唐代以来风俗,立春日用春饼、生菜等装盘,馈赠亲友,称春盘。 1.下列对本文词的赏析不正确一项是( ) (3分)
2.简析“淡烟疏柳媚晴滩”中“媚”字的妙处。 (4分)
|
11. 难度:简单 |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选做六小题)(6分) 1.千岩万转路不定, 。 2.鸟雀呼晴, 。 3. ,两朝开济老臣心。 4.辘辘远听, 。 5.民生各有所乐兮, 。 6.故木受绳则直, 。 7. ,衡阳雁去无留意。 8. ,身世浮沉雨打萍。
|
12. 难度:中等 | |
作文 中央电视台正在播出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这样“深夜发吃”的行为,引起观众强烈的反响,“恨不得舔屏幕”、“至少30次上网搜索有没有这种吃的”、“对自己厨房的食材感到自卑”……诸如此类的评价,无一不体现人们对吃的深厚感情。 本来,无论从选题还是从播出时间来看,《舌尖上的中国》都只能算是荧屏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红荧屏,带给我们超越美食的思考。看这部充满温情的纪录片,有人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有人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华到“爱国主义”的境界,还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输出”的高度……一部作品为何能在乏不经意间获得超越话题的巨大影响? “不是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从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一位网友的评价,指出了该片的成功所在: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出诗歌外,文体不限。 2.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4.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