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3届海南省高二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下列选项中划线的字读音全不正确的一组是(2分)

A.①(lú)边人似月②珠箔银屏(yǐ)逦开

B.①惟(jiào)时之枕席②吴楚东南(zhè)

C.①谁家今夜(piān)舟子②捐余(què)兮江中

D.①红藕香残玉(diàn)秋②钗(bì)黄金合分钿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下面所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

A.①金屋装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②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B.①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峨嵋马前死。

②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C.①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②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D.①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②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下列各选项中作家与作品配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屈原/《湘夫人》/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B.陆游/《拟行路难》(其四)/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C.李白/《行路难》(其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列对有关文句语法修辞现象所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栗深林兮惊层巅”一语中“栗”与“惊”均用了使动用法。

B.“沅有芷兮澧有兰”一语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

C.“缓歌曼舞凝丝竹”一句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D.“吴丝蜀桐张高秋”一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以下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是一首七言律诗,该诗语调流畅,语言质朴,韵味悠长。

B.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歌行体诗,诗题也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C.“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苏轼评价王维的话。

D.《长恨歌》是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因为是悲剧结局,故以“长恨”为名。

 

二、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古诗文默写(6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使英雄泪满襟。

2.至若春和景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昆山玉碎凤凰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_____________________,

6.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子 记

谢济世

梅庄主人在翰林。佣仆三:一黠、一朴、一戆。

一日,同馆诸官小集,酒酣,主人曰:“吾辈兴阑矣,安得歌者侑一觞乎?”黠者应声曰:“有。”既又虑戆者有言,乃白主人,以他故遣之出,令朴者司阍,而自往召之。召未至,戆者已归,见二人抱琵琶到门,诧曰:“胡为来哉?”黠者曰:“奉主命。”戆者厉声曰:“吾自在门下十余年,未尝见此辈出入,必醉命也!”挥拳逐去。客哄而散,主人愧之。

一夕,然烛酌酒校书。天寒,瓶已罄,颜未酡,黠者眴朴者再沽。遭戆者于道,夺瓶还谏曰:“今日二瓶,明日三瓶,有益无损也。多酤伤费,多饮伤生,有损无益也!”主人强颔之。

既而改御史。早朝,书童掌灯,倾油污朝衣,黠者顿足曰:“不吉!”主人怒,命朴者行杖,戆者止之,谏曰:“仆尝闻主言:古人有羹污衣、烛然须不动声色者,主能言不能行乎?”主人迁怒曰:“尔欲沽直邪?市恩邪?”应曰:“恩自主出,仆何有焉!仆效愚忠,而主曰沽直!主今居言路,异日跪御榻,与天子争是非,坐朝班,与大臣争献替,弃印绶其若屣,甘迁谪以如归。主亦沽直而为之乎?人亦谓主沽直而为之乎?”主人语塞,谢之,而心颇衔之。

由是黠者日夜伺其短,诱朴者共媒蘖,劝主人逐之。会主人有罪下狱,不果。未几,奉命戍边,出狱治装。黠者逃矣,朴者亦力求他去,戆者攘臂而前曰:“此吾主报国之时,即吾侪报主之时也。仆愿往!”市马、造车、制穹庐、备粱糗以从。于是主人喟然叹曰:“吾向以为黠者有用,朴者可用也。乃今而知黠者有用而不可用,而戆者可用也;朴者可用而实无用,而戆者有用也。”

养以为子,名曰戆子云。

【注释】 ①戆:性情憨厚而刚直。 ②侑:劝,陪侍。特指饮食方面。 ③眴:眼珠转动,以目示意。

1.下列对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吾辈兴矣阑:尽。

B.为来哉?胡:胡乱。

C.有无损益:增加。

D.由是黠者日夜伺其短:过错,缺点。

2.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属于描写戆子对其主“效愚忠”的一组是(2分)

①戆者厉声曰……挥拳逐去。       ②令朴者司阍,而自往召之。

③遭戆者于道,夺瓶还谏。         ④养以为子,名曰戆子云。

⑤市马、造车、制穹庐、备粱糗以从。⑥奉命戍边,出狱治装。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为“戆子”作记,只是借题发挥,实际上是对朝廷言路及用人制度进行辛辣讽刺。

B.作者善于通过动作和行为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特别是描写“黠者”和“戆者”动作行为的句子,非常传神。

C.本文语言朴实,简炼生动,虽然篇幅不长,但三个不同品性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D.这篇文章把几个人物放在一起写,显得拉拉杂杂的,如果全篇只写一个人,效果会更好。

4.翻译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8分)

⑴ 多酤伤费,多饮伤生,有损无益也!(3分)

⑵ 古人有羹污衣、烛然须不动声色者,主能言不能行乎?(3分)

⑶ 弃印绶其若屣,甘迁谪以如归。(2分)

 

四、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宿洞霄宫

林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1.下列关于颔联写景之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选取景物时动静结合。碧涧红叶,青林白云,有动有静,既表现出山的灵动,又显示了山的沉静。

B.色彩对比强烈。涧是碧色,却流红叶;林是青色,却映白云。强烈的对比,突显出山林的美丽。

C.写景角度多变,有俯视,有仰观;所显情韵多样,“流红叶”显得匆忙,“点白云”显得悠闲。

D.通过想象写出了秋山绚丽的色彩。“碧”“红”“青”“白”四字展示的,仿佛铺开的彩绘,鲜艳动人。

2.本诗题目为“宿洞霄宫”,诗中是怎样点明“宿”的?(4分)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阅读《新城道中》(其一),完成小题。(12分)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1.下面关于这首诗的分析与归纳,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这时雨停,因而说春风极通人性,仿佛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这样写,使东风带上了人的感情色彩,新颖别致,饶有诗意。

B.颔联,描写春天早晨山村晴景。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絮帽”与“铜钲”分别比喻“岭”与“树”。

C.本诗第三、四两句写远景,第五、六两句写近景,意境优美,诗意盎然,散发着浓郁的山野气息,仿佛一组极为美丽的山水画卷,十分真切动人。

D.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农人及其生活的反映。雨过天晴,景致优美,令人心旷神怡,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烧笋,忙着给春耕的人们准备食物。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6分)

3.请从修辞的角度对颈联加以赏析。(4分)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杜诗特讲究“炼字”。请你从“炼字”的角度对本诗第七句“终”字作一些分析品味。(4分)

2.本诗意蕴丰富。从开头两句,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遭际与情感?(4分)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菩萨蛮

李 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前人评价这首词“寓情于境界之中”,请举两例说明之。(4分)

 

五、作文题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40分)

从前,沧州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石兽。一年暴雨,大庙山门倒塌,石兽也被撞入河中。十年后,重修山门,庙僧派人下河寻找石兽。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未见踪影。这时,一位守河堤的老兵说: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众人一愣:这可能吗?老兵道:“我等长年在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它下面的沙子冲走,形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反复,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斗一样。”依照他的指点,寻找者果真在河的上游找到了那两尊石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