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2-2013学年北京市高三阶段考试(二)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生长在历史中的青藤

①我此来绍兴,是拜谒青藤书屋,凭吊饱受世间苦难的明代文学艺术大师徐渭的。

②走进书屋大门,迎面是一个小小的冷清的园子。园子尽头是一间后人重建的前后两室的老式瓦房。前室正中悬挂着明末大画家陈洪绶题写的“青藤书屋”匾额和徐渭画像。

③眼前的书屋与徐渭自己所画的“青藤书屋图”已大相径庭。徐渭的画上,是几间排列不规则的草屋,正如他在画上所题,“几间东倒西歪屋”。而据他题词的下句“一个南腔北调人”来推断,徐渭的晚年直至去世都是在那几间草屋中度过的。尽管书屋为后人重建,但确是在青藤书屋的故址上,这是毋须怀疑的。书屋旁的小天井里,那十尺见方、徐渭所称“天池”的小水池还在,天池正中竖有一方形石柱,上刻“砥柱中流”四字,也是徐渭手笔。靠墙,青砖砌成的花坛上,那一棵郁郁葱葱的青藤虽为后人补植,但在那同样的位置,徐渭手植的一棵青藤也确实蓊郁过。倔强孤傲长于顽石之中而终年葱绿的青藤,正是徐渭的精神象征,无怪乎他以“青藤”作为自己的别号了。

④我在这徐渭狂啸过、痛哭过的青藤书屋里久久地低徊默想,一阵阵寒意透进骨髓。这位旷世奇才,诗文书画俱佳的艺术大家,并非恃才傲物的狂狷之士,仅从他的《镜湖竹枝词》即可看出,他是热爱世俗生活的啊!可世俗生活却怎么也容不下他。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他刚刚成年时就给他预设了种种打击,直到他去世。

⑤徐渭少年时便才华显露,可却连续八次乡试未中。他当过幕宾,参加过抗倭斗争并立了功,参加过反奸相严嵩的斗争,曾六次坐牢。他一生穷困潦倒,晚年靠卖书画度日。为了生存,数千卷心爱的藏书也变卖一空,最后在贫困交加中离开了人世。

⑥这便是天才的命运吗?

⑦我想,设若命运改变一下徐渭的品格,他的人生又将是怎样一种境况呢?假如他不那么张扬个性,以他的才华,在科举考试中会一路顺利,那也就成了几品大员,锦衣玉食、宝马香车少得了吗?即使科举不中,随和一些,隐忍一些,找关系,托门子,拿自己的作品当礼送,在哪家权贵门下做个清客,总是可能的吧,也可衣食无忧,免遭冻馁啊!

⑧当我踱进展室,看见《黄甲图》和《墨葡萄图》时,立即否定了自己荒唐的设想。徐渭笔下的汪洋恣肆,乃是一个天才画家内心深度焦虑的宣泄。正是这种宣泄,构成了他艺术的精魂。他是那样的孤高,那样的自信,那样的卓尔不群,那样的反叛正统。要这样的艺术天才、反传统的斗士去迎合世风、摧眉折腰是不可想象的。如果他真的放弃坚守,出卖自己,他还能作这水墨淋漓、恣肆放纵的画吗?还会有强心铁骨、才横笔豪的书法吗?还会有血气奔涌悲声如诉的诗文吗?不,不会有了。那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称道的徐渭了。往深里想,命运也是公正的。在他那神秘之手的一再敲打下,徐渭落魄、困顿、遭受诟辱,在贫病中死去;但同是这敲打,又造就了徐渭独特的、后人难以企及的艺术品格。

⑨命运之手敲打过古人,也敲打着今人。我本是来凭吊徐渭的,本以为能在凭吊之后走笔行文,痛斥龌龊的世俗,给徐渭以真挚的悲悯,不想倒是徐渭先生悲悯了我。尽管我未遭冻馁,但我有属于我自己的哪怕一小片精神领地吗?有徐渭那种“深山无人收,颗颗明珠走”的坚信自己是明珠的自信吗?

⑩我站在书屋前,久久地、久久地凝视着眼前的青藤。这株在人们心目中存活了400多年的青藤啊。时间的推移,只会使它愈益葱茏。这株青藤已生长在人类的历史中了。

1.请具体说说,作者感到“一阵阵寒意透进骨髓”的原因是什么?(4分)

2.(1)第⑦段中作者假设了徐渭品格改变后可能出现的人生境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2)第⑨段中,作者为什么觉得“是徐渭先生悲悯了我”?(3分)

3.文章以“这株青藤已生长在人类的历史中了”一句做结,有什么作用?(5分)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6分)

A.徐渭笔下的汪洋恣肆,是内心深度焦虑的宣泄。是命运的敲打,造就了他独特的艺术品格,所以作者说“命运也是公正的”。

B.青藤书屋的前室正中悬挂着明末大画家陈洪绶题写的“青藤书屋”匾额,徐渭的晚年就是在绍兴的这几间老式瓦屋中度过的。

C.作者写到书屋旁的“天池”及出自徐渭手笔的“砥柱中流”四字,证明了此地的确是青藤书屋的旧址,也透露着徐渭的志趣。

D.徐渭曾在靠墙的花坛处亲手种过一株青藤,并将“青藤”作为自己的别号。青藤倔强孤傲、终年葱绿,正是他精神的象征。

E. 徐渭曾经参加过抗倭斗争和反奸相严嵩的斗争,正因为有过这样的斗争经历,他的作品才会具有强心铁骨,才会才横笔豪。

 

二、作文题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有人喜欢喝茶,看到鹅黄夹着碧绿,品出苦涩透着清香,让人神清气爽,感慨万千;有人喜欢饮酒,独酌群宴,令人豪气顿生,傲视天下;还有人喜欢白开水,晶莹纯正,不可一日无之……

  从某种角度说,未尝不可以将这些喜好视为生活态度或人生追求。大千世界,人生百态,各不相同。对此,你有什么感受?请依据自己的感受,结合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三、选择题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划线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凋敝集思广议歉(jiū)便(biàn)宜行事

B.慰籍条分缕析粗(ɡuǎnɡ)呼天(qiǎnɡ)地

C.妥贴鸠占鹊巢(zhá )记(ɡá)然而止

D.羸弱彪炳史册信(jiān)向(yú)而泣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思维敏捷、巧舌如簧是律师的重要素质,有志于从事律师职业的人,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B.决赛中,良好的开局使上届冠军队得鱼忘筌,中后场频频出现失误,被对手抓住机会,最终以一球之差惜败。

C.一位钢厂的下岗工人,为了女儿的音乐梦想,竭尽所能,用废旧钢铁打造了一架钢琴,真可谓舐犊情深。

D.“凑够一撮人,不管红绿灯,赶紧闯过去”,这种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是部分人有三人成虎、法不责众的心理。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小崔说立波秀》节目播出之后屡遭非议,原因是话题无厘头、笑料尴尬以及两大名嘴配合生涩造成的。

B.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面对蜂拥而至的各路记者表示,希望“莫言热”尽快冷却,期待“文学热”就此兴起。

C.阅读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人人皆知,而如何增强和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是为人父母者需要面对的挑战。

D.我国政府维护民众的爱国热情,但是也绝不允许以国家利益为名,突破法律底线,损害其他公民合法权益的行为。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在语段中的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各门艺术的意象都可触类旁通。书画家可以从剑的飞舞中得到一种特殊的筋肉感觉来助笔力,可以得到一种特殊的胸襟来增进书画的神韵和气势。推广一点说,        ,使你在无形中驱遣它,左右它,一笔一划的舞动中都潜寓它们的韵致和气魄。

①鱼跃莺飞,风起水涌,以至于一尘之微

②但是到挥毫运斤之时,它们都会涌到手腕上来

③凡是艺术家都不宜只在本行范围内用功夫

④当其进入感官时我们常常不自觉其在心灵中可生何种影响

⑤而须处处留心玩索,才会有深厚的修养

A.①③④⑤②                           B.③⑤①④②

C.③①④②⑤                           D.①②④③⑤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和《战国策》都是编年体史书,善于刻画人物,长于记述战争,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和优秀的散文著作。

B.小说《家》中的觉新善良而懦弱,他不满旧家庭的专制,但又“顺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作者在对他的批判中饱含同情。

C.《巴黎圣母院》和《人间喜剧》是十九世纪法国文学的经典,其作者分别是浪漫主义大师雨果和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

D.曹操的《短歌行》表达了渴慕贤才、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语言清新刚健,情怀慷慨激昂,体现了“建安风骨”的特点。

 

四、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吾生四岁时,有人携一童子售吾家为仆,发鬅鬅覆额,其状稚呆,吾家以千钱之。问其名,曰:“乙。”问其姓,曰:“张。”问其年,曰:“不知也。”与之钱,令记其数,自五六以上,能知,至七八以外,辄愕不知所措,虽百方教之,终不省。   

  家尝以豚蹄置一箪中,令乙持至数里外馈亲串家。道遇一舟,载巨石以行。挽舟者素识乙,且知其呆也,佯为好语乙曰:“若安往?”乙告之故。挽舟者曰:“若持箪良苦,曷不置吾舟徒手行?”乙曰:“甚善。”遂举箪置其舟中。行不数步,挽舟者曰:“若安能无故以箪置吾舟?宜助吾挽舟。”乙曰:“诺。”即为负纤挽舟,过所遣亲串家不止。又行数里,舟已泊,挽舟者始遣乙去,辞谢良久,乃行。其愚无知,为人所狎弄,皆此类也。  

  余尝结夏课,患客剥啄,使乙阍。夙诫曰:“客素我,必告以他出。”乙应曰:“诺。”客至,则笑而不言,客测知其故,佯谓之曰:“若主人令他客,独不令谢我,亟入白若主。”乙如客言,走入白。余叱曰:“吾向与汝言谓何?”乙曰:“果尔是诳客也,我终不能诳。”余不得已,出见客,客道所以,相与大笑。乙尝拾遗金若干,执而号于市,曰:“谁失金者?亟从我取去!”黠者诳之曰:“此固吾金也。”乙即随手与金,不复问。得金者数十钱劳之。乙大喜,夸与人曰:“使吾不还金,安得此钱也。”  

  乙死时,尚不冠,发亦有数茎白者,终不知其年。先是,邻人乏仆者,多使乙,乙皆尽力。或使乙贳物,未酬市价。死之前一日,亟从邻人索价酬所贳主,越明日死矣

  江夏生曰:“吾读道家言,谓至人入水不濡,入火不爇。”窃疑其言不,及观乙事,始释也。乙非果得道者,特以其气严而愚,其遇物也格而不入,故物莫能戕焉。与吾游者多识乙,乙死数年,犹思之,每责余为传。因记其略,以释夫思乙者之意焉。                       (取材于黄淳耀《僮乙传》)

[注]①结夏课:举子在夏日邀集同辈读书习文,以备秋季应试。   ②剥啄:敲门声。   ③贳:(shì)赊欠、赊买。   ④爇:(ruò)燃烧。

1.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乙阍司:看守

B.若主人令他客谢:道歉

C.窃疑其言不经:合乎常规

D.吾家以千钱之鬻:买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自五六以上,能知/于其身也,耻师焉  B:不置吾周徒手行/或五十步后止

C:得金者数十钱劳之/阙秦利晋,唯君图之  D:乙皆尽力/固知一死生虚诞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挽舟者始遣乙去,辞谢良久,乃行

 拉船的人才打发张乙离开,张乙向他告别并且拜谢了他很长时间,才上路。

B.特以其气严而愚,其遇物也格而不入,故物莫能戕焉

 只因他天性执着呆愚,行事不合乎世俗的标准,所以外物伤害不了他。

C.亟从邻人索价酬所贳主,越明日死矣

(张乙)急忙从邻居那里借钱归还赊给他东西的人,过了第二天就死去了。

D.乙尝拾遗金若干,执而号于市

 张乙曾经捡到了路人遗失的一些钱币,他拿着这些钱币在集市上大声喊叫。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刻画了一个资质愚钝、行事简单,但热心善良、诚实守信的人物形象。

B.作者备考时不愿被人打扰,让张乙对客人假称自己外出,可张乙却禁不住客人的百般请求,进去通报了主人。

C.虽然张乙不是真正的得道之人,但他的所作所为让作者相信了道家所谓“至人入水不濡,入火不爇”的道理。

D.文章写与作者同游之人在张乙死后数年仍想念他,要作者为其立传,体现了当时一些文人对人性中本真美的呼唤。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5分)

  是 故 索 物 于 夜 室 者 莫 良 于 火 索 道 于 当 世 者 莫 良 于 典 典 者 经 也 先 圣 之 所 制 先 圣 得 道 之 精 者 以 行 其 身 欲 贤 人 自 勉 以 入 于 道 故 圣 人 之 制 经 以 遗 后 贤 也 譬 犹 巧 倕 之 为 规 矩 准 绳 以 遗 后 工 也。          (取材于王符《潜夫论》)

 

五、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5道题)。(10分)

1.细草微风岸,          。星垂平野阔,         。(杜甫《旅夜书怀》)

2.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

3.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风急天高猿啸哀,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5.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可堪回首,          ,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              ,此时无声胜有声。               ,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六、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一剪梅·(南宋)刘克庄

余赴广东,实之①夜饯于风亭

束缊②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③是王郎,来送刘郎。   

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④。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注:①实之:王迈,字实之,刘克庄好友。   ②束缊(yùn):捆乱麻做火把。    ③元:通“原”。     ④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天寒路滑马蹄僵”,既写出天气恶劣、行路之难,又衬托出王迈为人热情。

B.“酒酣耳热说文章”,酒宴上作者与朋友不话别却谈起文章,作者构思巧妙。

C.“旁观拍手笑疏狂”,旁观的王迈鼓掌大笑,与作者高谈阔论的狂态相映成趣。

D.“束缢宵行十里强”,开门见山写出连夜行路的情景,紧扣小序中“夜”字。

2.这首词下阙的最后两句抒情很有特点,结合语境试作分析。(4分)  

3.这首词刻画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请选择其中的一个,结合诗句进行分析。(200字左右)(12分)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在人们的印象中,孔子是一位浓眉长髯的的老者,就像相传为唐代吴道子所绘《先师孔子行教像》上的孔子一样。然而,事实很可能正好相反。

20年前,《齐鲁学刊》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孔子体态、相貌考》。这篇文章有两点使人印象深刻:一是孔子身高超过1.90米,二是孔子可能没有胡须。

说孔子身材高大没有问题,史书中众口一词地说他“长九尺有六寸”,应当可信。这些典籍所记尺度为周制,周制一尺合今19.91厘米,照此计算,九尺六寸约等于今191厘米。即使在今天,他也称得上“山东大汉”了。

除了身材高大,孔子上身长下身短、微微驼背、胳膊稍长、天庭饱满。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孔子可能胖瘦不同,但总体上略瘦。他一生坎坷而操劳,《韩诗外传》说他“自东自西,自南自北,匍匐救之”,以挽救“百姓靡安,莫之纪纲,礼义废坏,人伦不理”的危局。周游列国时,有个说他“累累若丧家之狗”。“累累”就是劳累、操劳的样子。孔颖达疏说:“丧容瘦瘠,累累然”。孔子人生的绝大多数时期,其身材可能都相对较瘦。

没有须眉更是他的奇特之处。有一本署名孔鲋所著的《孔丛子》,这是一部相当于“孔氏夸记”的书。在该书的《居卫》篇中,记有子思与齐君的对话,论述人之贤圣在德不在貌。子思说:““吾先君 ① ,而天下王侯不以此损其敬”。子思所谓“先君”就是孔子,子思明确说孔“ ② ”。所以,孔子天生没有浓密的眉毛,更不会有修长的胡须。

据记载,当时在场的有齐君的宠臣,那人的特点正是“ ③ ”,所以齐君对子思说:“假如相貌可以交换,我可以将他的须眉送给你。”子思则说只是担心不能继承前人的美德,并不担心“毛须之不茂”。可见,不仅孔子“  ④ ”,他的孙子子思也“ ⑤ ”。

以前,人们往往以《孔丛子》为伪书而:睁这些材料置之不理,现在看来事情并不这么简单。该书虽然不可都当作“真正的史实”,但像孔子祖孙有无须眉这样的重要事项,恐怕不会没有依据。

人们通常看到的“孔子行教像”,最早出于唐朝著名的宫廷画家吴道子之手,但他似乎并没有认真查考资料。另一方面,受《孔丛子》伪书说的影响,以后的孔子画像便以讹传讹,孔子画像、雕像都浓眉长髯。实际上,前人也指出孔子没有须眉,如明陈继儒《群碎录》、清杭世骏《订讹类编》就说:孔子无须,今像多须,误。            (本文作者杨朝明。有改动)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作者旁征博引,仔细考证了历史上孔子的真实形象。

B.孔子身材高大,天庭饱满。他一生坎坷操劳,体形较瘦。

C.作者引用《孔丛子》,意在说明该书不可当作真正的史实。

D.吴道子之后,便再无人指出孔子的画像是以讹传讹之作了。

2.把“美须眉”“生无须眉”“毛须之不茂”分别填入标序号的横线处。(5分)

         ②                    ④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