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5届湖北省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眼(kuàng)  胡(zhōu)    仓(áo)     央(miǎn)

B.暖(huo)    讥(qiào)    箭(zú)     偻(gōu)

C.寂(céng)   伤(chuāng)  林(gēng)   外(jiàn)

D.赘(léi)    秤(shé)     值(yù)     样(mó)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训诂    怪癖    荟粹    殚精竭虑

B狼藉    烦躁    酒蛊    怙恶不悛

C迄今    拱券    精采    模棱两可

D告罄    蹩脚    纯粹    沽名钓誉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日益显现,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失业人员增加,返乡农民工明显增多,不稳定因素也在积聚

B一向雅量高致,豁达大度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这几天在“两会”上变得“掂斤播两”“锱铢必较”起来。

C吴先生原籍上海,东渡日本打拼两年有余,如今怀揣这三十万元积蓄衣锦还乡,来到印度尼西亚投资办企业。

D相关媒体的分析从理论上讲有一定的道理,但敌军在靠近我方驻地的岛上部署反舰导弹则明显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咀嚼时,通过粗纤维对牙面的机械性摩擦清洗,可以擦去黏附在牙齿表面的细菌,从而达到抗菌的效果。

B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扩散和蔓延,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冲击和造成的损失将进一步扩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将更加明显。

C这部史诗是由可歌可泣的无数人物和事件组成的,围追与堵截,突围和会师,进军和退却,历史的长空中回荡着前进的呐喊和胜利的欢呼。

D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已经把世界连成一体,文化的发展将不再是各自封闭的,而是在相互影响中各自共存的。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从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长篇小说《长河》和中篇小说《边城》是其代表作,他的小说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

B笔记是一种文体名称,泛指随笔记录、不拘体例的作品。它的题材非常广泛,其铺写故事,以人物为中心且较有结构的,称为笔记小说。

C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谈美书简》是其代表作,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

D 李密是晋初散文家,曾仕蜀汉,甚有辩才。他的《陈情表》选自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而《文选》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

 

二、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戏曲的市场化道路与多样化发展

中国戏曲发展的辉煌,与其悠久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传统走入现代的中国戏曲,在当代必然面临着文化与审美的转型与变异,这是一条历史经验,也是一条必由之路。市场化的规则决定了中国戏曲在当代的发展,更多地需要摆脱传统的诸多束缚,成为这个古老民族在这个时代中的当代艺术;而中国戏曲积蓄的传统文化精粹,则更多地需要对其多元而悠久的传承机制加以保护,以呈现文化命脉的延续,以保证新文化的涵育。因此,中国戏曲发展的市场化道路便显得更加的复杂,这应该也是传统与现代相互结合必然会产生的结果。但是毫无疑问,市场化之于中国戏曲发展,是这一传统文化能够发展的必须,戏曲的市场化道路不是片面地将演员和剧团抛向市场,任其生灭,而是在充分尊重中国戏曲的本质特征与历史实践的基础上,明确戏曲发生、发展的基础和生态,使其进入艺术的良性发展,合理保护,增加活力,优胜劣汰,长足发展。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革新,戏曲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中,越来越显示出多样而各异的发展趋势。在明代王世贞《曲藻》所称的戏曲衍生规律:“三百篇亡而后有骚、赋,骚、赋难入乐而后有古乐府,古乐府不入俗而后以唐绝句为乐府,绝句少婉转而后有词,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在多元变化的时代中,已然成为戏曲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则。传统观念中将位列“小道”的戏曲纳入诗骚正统,既显示了戏曲与正统文学艺术割舍不断的联系,也表明戏曲日渐成为涵括传统文化样式的艺术综合体。特别是随着近代以来国门的开放,从宗庙祭祀与高台教化中走出来的中国传统戏曲,继承并发展了清中叶花部戏曲的传统,强烈地张扬着大众娱乐精神,成为民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品种,附著着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基因,迥异于世界其他民族戏剧形态。

在当代世界文化中,中国戏曲已经成为识别民族个性的最显著的标志,也成为认识中华民族悠久传统的最显著的表征。在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体系中,与古希腊罗马戏剧、古印度梵剧不同,中国戏曲一俟形成,就具有一种稳定的结构和超强的代谢、革新机制,使得中国戏曲穿越历史时空,千百年不衰,步入当代,成为一种当代艺术,实现着传统与现代的历史转换。而古希腊罗马戏剧、古印度梵剧的辉煌早已成为历史记忆,残留的不过是斑驳、风蚀的剧场大石头和点点滴滴的遗响。邻国日本的传统戏剧歌舞伎、能乐、狂言也主要作为一种“博物馆艺术”而存在。中国戏曲不然,它依然是一种活的、流行的、大众的舞台艺术——尽管今天的时空环境已非昨日的生态环境。但是,从古典向当代迈进,迥异于古典时期不同阶段与朝代的代谢、嬗变,实现古典向当代的转型和过渡,不仅是戏曲的追求,也是传统文化当代发展的目标,而社会形态、历史传统、文化属性和审美取向的不同,使得实现这一转型和过渡具有其艰难性和复杂性。

中国戏曲在当下,面对着流行艺术的趋同,在发展创新和个性追求中所呈现出复杂的特征。这就要求中国戏曲在摆脱传统束缚之后,能够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品;需要中国戏曲拥有进入观众生活的活力和力量,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借用流行文化发展的部分模式,将戏曲从业人员及剧团的艺术创造,与时代风尚、观众审美结合起来,逐渐营造出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生态,成为当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品类,以避免流行时尚带来的实时消费和消极影响。

我们还应在努力保持中国戏曲遗产性的同时,积极地寻求建立戏曲保护和传承的机制,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好时机中,将中国戏曲文化遗产中属于“博物馆艺术”的部分,充分保护,并将其潜在的历史、文物、旅游等价值挖掘出来,这既有效地保证了那些没有市场生存能力的戏曲遗产,也稳妥地找到了戏曲艺术在民族文化建设中具有的独特定位。

1.下列对“中国戏曲的市场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传统走入现代的中国戏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市场化道路是一条必由之路。

B将演员和剧团推向市场,任其生灭,让其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戏曲市场化道路的重要途径。

C戏曲市场化道路就必须彻底摆脱传统的种种束缚,使其成为当代社会深受老百姓欢迎的艺术形式。

D中国戏曲市场化的主要目的是适应社会的急剧变迁,让戏曲呈现出多样而各异的发展趋势。

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戏曲目前已经实现了由古典向当代的转型和过渡,完成了传统与现代的历史转换。

B当前,中国戏曲只要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就能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品。

C戏曲之所以要进行文化与审美的转型与变异,是因为我们进入了现代社会,而戏曲只是属于传统的东西。

D当下的中国戏曲需要借用流行文化发展的部分模式与新时代的民风、民情精密结合起来。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戏曲发展辉煌,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历史悠久。

B.中国戏曲历经千百年仍然富有生命力,突破了中国“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文艺发展普遍性规律。

C日本的传统戏剧歌舞伎只是作为“博物馆艺术”存在,相对于中国戏曲。没有其存在的价值。

D戏曲要面向市场,那么,对于那些已失去市场、没有观众的剧种,就要遵循物竞天择的进化发展规律。

 

三、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丁 前 溪

蒲松龄

丁前溪,诸城人。富有钱谷。游侠好义,慕郭解之为人。御史行台按访之 。丁亡去。至安丘,遇雨,避身逆旅。雨日中不止。有少年来,馆谷丰隆。既而昏暮,止宿其家;莝豆饲畜,给食周至。问其姓字,少年云:“主人杨姓,我其内侄也。主人好交游,适他出,家惟娘子在。贫不能厚客给,幸能垂谅。”问主人何业,则家无资产,惟日设博场,以谋升斗。次日,雨仍不止,供给弗懈。至暮,剉刍;刍束湿,颇极参差。丁怪之。少年曰:“实告客:家贫无以饲畜,适娘子撤屋上茅耳。”丁益异之,谓其意在得直。天明,付之金,不受;强付,少年持入。俄出,仍以反客,云:“娘子言:我非业此猎食者。主人在外,尝数日不携一钱;客至吾家,何遂索偿乎?”丁叹赞而别。嘱曰:“我诸城丁某,主人归,宜告之。暇幸见顾。”

数年无耗。值岁大饥,杨困甚,无所为计。妻漫劝诣丁,从之。至诸,通姓名于门者。丁茫不忆,申言始忆之踩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明日,为制冠服,表里温暖。杨义之,而内顾增忧,褊心不能无少望。居数日,殊不言赠别。杨意甚急,告丁曰:“顾不敢隐,仆来时,米不满升。今过蒙推解,固乐,妻子如何矣!”丁曰:“是无烦虑,已代经纪矣。幸舒意少留,当助资斧。”走仆招诸博徒,使杨坐而抽头,终夜得百金,乃送之还。归见室人,衣履鲜整,小婢侍焉。惊问之。妻言:“自若去后,次日即有车徒赍送布帛菽栗,堆积满屋,云是丁客所赠。又给一婢,为妾驱使。”杨感不自已。由此小康,不屑旧业矣。

异史氏曰:“贫而好客,饮博浮荡者优为之,最异者,独其妻耳。受之施而不报,岂人也哉?然一饭之德不忘,丁其有焉。”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止宿其家            止:让····停留

B谓其意在得直        直:通“值”,即钱

C丁益异之            异:奇特

D设筵相款            相:动作偏指一方,指杨家主人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杨妻“尽心助人”和丁前溪“知恩图报”的一组是(  )

A慕郭解之为               强付少年持入

B适娘子撤屋上茅耳         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C客至吾家,何遂索偿乎      我诸城丁某,主人归,宜告之

D妻漫劝诣丁,从之         次日即有车徒赍送布帛菽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前溪家中富有,他钦慕郭解的为人,喜好交游,豪爽重义。御前史台让他出来做官,丁前溪不愿意做官,逃离了家乡。

B安丘一民舍的女主人是一个重情重义,施恩不图报的人,她尽家中所有招待丁前溪,在无马料喂丁的马时,竟扯下房顶的茅草来做饲料。

C荒灾发生后,杨家处境非常困顿,于是杨前往诸城投奔丁前溪,希望得到帮助,丁前溪非常热情周到地接待了他,并暗中派人帮助杨的家人。.

D蒲松龄认为,喜欢饮酒赌博,性情豪放的人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别人是正常的,而杨的妻子作为一个女子也能如此大度就让人惊异了。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问主人何业,则家无资产,惟日设博场,以谋升斗。(3分)

(2)丁曰:“是无烦虑,已代经纪矣。幸舒意少留,当助资斧。” (3分)

(3)自若去后,次日即有车徒赍送布帛菽栗,堆积满屋,云是丁客所赠。(4分)

 

四、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用/为下文断句。(3分)

申言始忆之踩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五、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词

李益

湘江斑竹枝, 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 郎从何处归?

鹧鸪词

李涉

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

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

1.两诗都用了“湘江”“斑竹”“鹧鸪”等形象,都是表现一种愁苦之情的。这种“愁苦之情”具体说来有何不同?(4分)

2.两诗在表现手法上都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秀传统,采用了传统手法中的哪一种?请简要说明。(4分)

 

六、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默写。(任选5句作答)(5分)

(1)_________________,听臣微志,

(2)______________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3)__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

(4)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5)引壶觞以自酌,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亦崎岖而经丘。

(7)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8)悦亲戚之情话,___________________。

 

七、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习题

走出历史暗室的周海婴

①最近出版的《历史的“暗室”:周海婴早期摄影集》呈现了意味丰富的画面意象。周海婴之子周令飞说,在父亲拍摄的两万余张照片中,90%的画面都是有人物的。用艺术批评家朱其的话说,周海婴也拍摄了一些空镜头的景观。有些是非常冷僻的角落,比如音乐堂的门口一个人也没有,或者一个院子的边缘,或者一些水泥墩子叠在一起。他关注人们密集视线的盲区,并且“在大风景和大场景中,角落里通常会有一个人”。

②作为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大半生都扮演着一个民族精神旗手之子的角色,也因此在公众的眼中成为伟大父亲的影子。他似生活在一种家族荣誉的心理负重中。他曾说,“我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与我父亲联系在一起的。”这固然是荣光的、炫目的、名垂青史的,但也是多么沉重的一件事。周海婴出生于1929年。鲁迅为之取名“海婴”,意即“上海出生的孩子”。1936年鲁迅逝世时,周海婴7岁,实际上对父亲没有什么深刻记忆。他大多数时候是从一个民族的宏大传说中认识父亲的。

③他当然也得到了父爱。许广平著的《鲁迅回忆录》中提到一个细节:在上海,他们家雇了一个善良纯朴的老女工,鲁迅要孩子叫她姆妈,不许直呼其名。每逢吃饭,她都来到鲁迅书房做清洁或者带小孩玩耍。“有一次,她和海婴在三楼阳台上一页页吹纸片,说是放鸢。孩子看到纸片上下飞舞,高兴极了。我们不看犹可,一看,却是鲁迅书架内的一本书被撕去大半本……因为她是文盲,不懂得鲁迅嗜书如命的脾气,只图博得小孩子欢喜……但鲁迅并没有责备。”周海婴自己也表示,他从父亲的遗物——如信件,那里面提到他——中感受到父亲对他的喜爱。

④特殊的家庭背景,终使他待人处事如履薄冰。他回忆在北大物理系读书时,同学们打桥牌,跳交谊舞。他出于好奇,偶尔走过去看,就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说“鲁迅的儿子不好好读书,只知道打牌跳舞”。他一直被公众期待“应该怎样怎样”,他的生活牢牢地“被‘人场’控制着”。他有时候会冷不丁自嘲“我就是个道具”。或者摄影本身是他心灵的梦游。其实他的公共角色背后有一个巨大的精神暗室。

⑤周海婴说自己出生100天便被父亲抱去照相馆照相。“自儿时起我对照相并不陌生,甚至有莫名的新奇和亲切感。在镜头前我收敛调皮变成乖乖儿。我10岁便拿起相机记录人生。”“1936年秋末,父亲过世。母亲身体状况不好。一位姓蔡的阿姨建议母亲去杭州休养。蔡阿姨有一只黑色小型相机。很快,她看出我对相机的好奇,经不住我左缠右磨,允许我按了几次快门。这一年算是我摄影的开端。”此后70年,周海婴热衷于是。

⑥但他对这件自己热爱的事总是半信半疑。他一直没有自信将照片示于公众,也不能确认这是艺术。陈丹青说他“斯文谦和,老牌的上海文人脾气,随口说几句自贬的玩笑”,确是活画。

⑦隐在摄影作品背后的他,却是活泼的、不受限制的、自由的,透着对上海市民阶层的广大的亲切感。在他的镜头里,可以看见上世纪50年代上海殷实人家的私家车库、坐在房顶上反叛的青春女孩、吹哨子的儿童、熟食小贩、修鞋修锁的匠人、街角游荡的乞丐以及1949年上海私人诊所里打针的旗袍女孩。他的视野中,有新式婚礼、点心铺子,有商人、淑女、缝纫的邻人、游黄浦江的活力青年。1950年以后,他所拍摄的画面基本与国家建设、社会风尚相关。如,抖空竹的人、举重的青年、里弄里肌肉结实的健美明星、街头的宣传标语等。他的人像摄影多风格沉郁。他透露了自己:机智而活泛的,敏锐的,对自己多少有些犹疑和不确定,但在自谦中也有明确和肯定。

⑧他拍摄的动因显然不只是技术原因,他对人的生命感觉很有反应。又有谁的艺术动因是源于技术呢?如同文学、建筑与舞蹈一样,它们的好处全在于对生命状态的自觉。如果没有一个形而上的存在时刻观照,那些艺术堆积就是负担或者垃圾。

⑨有人质疑这些照片的价值。我们狂奔的路上,那路边的树又有什么价值呢?对每一个疾驰在生命路途中的人来说,这个世界就是路边那些一晃而过的树。平庸的树会成为被速度拉直的横线条,好的树会留下印记。 (摘编自2011年11月1日《中国青年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很少正面描写周海婴成年之后的生活,而主要是透过他的摄影集和别人对他的评价来表现他的性格特点,揭示他真实的内心世界。

B.在周海婴拍摄的两万余张照片中,90%的画面都是有人物的,这表明他内心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理解。

C.鲁迅先生有嗜书如命的脾气,但因为喜爱自己的儿子和对文盲女工的尊重,所以他对女工为了博得孩子的欢喜而和海婴在阳台上撕书玩未加责备。

D.虽然鲁迅先生很爱儿子,但他去世时儿子周海婴很小,所以周海婴对伟大父亲的记忆都是从父亲的遗物和一个民族的宏大传说中得来的。

E.本文通过记述鲁迅先生的儿子周海婴对父亲鲁迅的深情回忆和深切思念,以及他充满心理负重的沉重生活,交代了他刻苦学习摄影从而取得的突出成就。

2.文章题目中的“历史暗室”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4分)

3.周海婴拍摄的照片有什么特点?他为什么如此喜欢摄影?请简要分析。(5分)

4. 从文章的内容和标题来看,全文重在写周海婴,而文章最后一段画线部分却在评价什么才是有价值的,你认为这样写有必要吗?请结合全文简述理由。(6分)

 

八、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一段话,然后对人物形象进行点评。要求语言简明、准确。(4分)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边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五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点评人物形象: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根据下列材料提供的信息,用一个单句对“高考移民”作一解说。(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愿意)(4分)

①我国各地的高考分数是由差异的。

②我国各地的高考录取率有高有底。

③甲地的考生到乙地参加高考,必须转学或迁移户口。

④“高考移民”是我国教育的一个特殊现象。

⑤成为“高考移民”的只是部分考生。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余秋雨在散文《废墟》中写道,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唯有屈原、杜甫、曹雪芹、孔尚任、鲁迅等不想大团圆。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请根据上面这些人物及其作品(高中所学课文),仿照例句,再写出两个“不肯大团圆”的句子。(4分)

例:孔尚任不肯大团圆,借侯方域、李香君的离合之情,抒发了他对南明王朝的兴亡之感。

(1)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作文题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界限,有的是客观存在的,但也有不少界限只是存在于你得心里,是你自己所竖立的一堵围墙,只要推到心中的围墙,这个界限也就不存在了。

请以“界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