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4-2015学年山西省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瓜(wàn  饿(piǎo)        色(zhě)         羽而归(shā)

B.田(chéng)  (shà)        (qiào)首        汗流(jiá)背

C.妄自(fēi)薄 (bài)官野史      (háng)高歌    (què)

D.抖(zhàn)     (nài)不住      语(kuáng)       面面相(qù)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2分)

A.秀外惠中     亘古如斯        讳疾忌医      慰藉

B.怨天尤人     一如继往      惊惶失措      潦倒

C.根深蒂固     鞠躬尽瘁      晨夕初露      笔竿

D.安土重迁     刎颈之交      苦心孤诣      夯实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勾起了我对故乡的思念,我想起在瓜田李下散步游玩的日子,真是感慨万端。

B.历史如同一条长河,从源头连绵不断地流去,每一阶段都具有特立独行的标志。

C.胡同文化是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轻易是不肯搬到四环、五环外的新楼区去的。

D.睡眠时间与身体健康状况休戚相关,睡眠不足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大患心脏病和中风的危险,因此,我们不管工作多么紧张,也要尽量保证充足的睡眠。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A.面对公众事件,不少地方深谙“ 拖字诀”,习惯通过采用延缓通报的手段,等社会关注度“降温”之后再发布后续情况来“大事化小”。

B.人的悲剧性实质,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无时无刻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C.像这样的冬天,旱得久了,白喉、流感和流行性疾病自然容易上身。

D.作为一名北漂的学生,她非常关注韩寒的作品,对韩寒的《长安乱》曾反复的阅读,一直被翻得破烂不堪,只好重新装订。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

瓦尔登湖“波平如镜”,                  或许,一只燕子飞掠在水面上,低得碰到了湖水。                                           

或许,还会有一只鸭子在整理它自己的羽毛

其时,只有一些掠水虫,隔开了同等的距离,分散在全部的湖面

有时,全部的圆弧展露了,银色的圆弧

在远处,有一条鱼在空中画出了一个大约三四英尺的圆弧来

它跃起是一道闪光,降落入水,又一道闪光

A.④⑤③②①  B.①②③⑤④  C.②①④⑤③  D.①②④③⑤

 

二、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汉语是非常奇妙的一种语言,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有人喜欢用生动形象的说法来记忆成语,别有一番趣味。比如:最难听的歌曲——陈词滥调,最绵长的口水——垂涎三尺,等等。请用这种思维方式,任意趣解两个成语。(3分)

 

三、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6分)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沁园春•长沙》)

(2)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师说》)

(4)桂棹兮兰桨                          ,望美人兮天一方。(苏轼《赤壁赋》)

 

四、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后面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1.下列文言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而江河(断绝)    

今之众人,其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子的朗读)  

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驾驭)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学习的道理)

故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靠近)

D.吾尝而望矣(踮起脚后跟)         

彼与彼年相若也,相似也(懂得道理)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师道不传也久矣      蚓无爪牙

B.非能水也,绝江河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C.今其智反不能及         家祭无忘告

D.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皆出于此乎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 (2分)

A.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提到了“君子”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齿”,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的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5分)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5分)

 

五、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散文阅读(25分)

故乡的沉沦

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个农民在故乡新建成的楼房前呆坐,他的肤色是久在风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我心中涌动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村在沉沦,或者说在一点点坍塌。

乡土的中国,故乡的中国,真的转换这么快?一夜之间,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农民上楼”,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件,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有人说这世界消失的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

有一个成语叫背井离乡,“背”是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但我宁愿理解“背”为背负,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有故乡做依靠。记得,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友人问我,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我说那是故乡的水井!又问,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呢?也许,是我醉酒的缘故,我回答:那是故乡的屋檐。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应答,他有点黯然,然后醉了。他说,我没有故乡的屋檐。然后就伏在桌子上呜呜大哭起来。

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台湾把故乡叫做原乡,作家钟离和说“原乡人的血,只有回到原乡,他的血才能停止沸腾”,真是透到了骨髓,彻骨彻肤。

故乡是一种容器,故乡是收藏我们童年哭声的地方,一石一础,一草一叶,井栏树冠,那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子,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当我们夜晚背诵课文的时候,常仰着脖颈望着星空,像是背诵着夜。现在那里的夜还是那样纯净么?没有一丝阴翳,没有污染,没有毁容?

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曾记得一个台湾老兵的故事。他把装着故乡泥土的玻璃瓶子弄丢了,他的魂魄也随之丢失了。老兵住院,什么样的医术也疗救不了他这种思乡之痛。他的事传播开来,人们同情他,一个研究生翻找资料,在实验室里为老兵配制了他家乡的土。土里特别多放了一点盐分,用以配出老兵家人在这土地上流过的汗水。但细心的老兵呢?看出了黄土是用色素染成的!他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那些童年的声音留在土里的,那些炊烟留在土里的,那些牛羊的哞叫留在土里的,这些怎能够配制出来?老兵最后说,这一瓶配出的黄土里面缺一样最要紧的东西:当初,母亲把土摊在白纸上,戴好老花镜看过、拣过,弄得干干净净,两滴眼泪落在土里,这一大瓶配置的土里却没有!

老兵带着那瓶故乡的泥土走过七个省,最后越过台湾海峡。

我不知道这个老兵最后的归宿,但我揪心的是即便他的灵魂得以还乡,在那被毁容整容后的故乡,他能找得到魂牵梦绕的归路么?他能找得到在路口大树下苦苦遥望的母亲么?

我的老家的村口也曾有几株明代的柿子树,经历了400年的沧桑啊!几年前被连根移走了。我回老家为母亲上坟,看到移走古树后留下的大大的树坑,如枯干的泪眼,无助无望。我童年留恋的柿子树,那曾荫庇过多少代家乡子孙的老树啊!

没有故乡的人,没有根基,没有身世。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千年前的陶潜在时空外呼唤如今疲惫的心灵么?

其实对沉沦的故乡来讲,连荒芜也不配,只是一片钢筋水泥的狰狞。

我看不见灵魂的归路,我只隐约听见灵魂的呜咽!

(取材于耿立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中国许多乡村建起了成片的高楼,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中国转换如此之快的感叹。

B.作者回忆童年在故乡背诵课文时常常仰望星空,旨在说明他从小就有高远的志向。

C.作者有意曲解成语“背井离乡”的含义,是强调故乡在游子心中无可替代的作用。

D.研究生通过造假的方式欺骗台湾老兵,虽然是好意,但还是极大伤害了老兵的感情。

E.本文的语言饱含深情,深切的回忆交织着对农村现实的深刻思考,富有批判精神。

2.标题叫做“故乡的沉沦”,联系全文来看,“沉沦”有着几重含义?(6分)

3.请简要分析“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这句话的表达效果。(6分)

4.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这句话的认识和感悟。(8分) 

 

六、作文题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40分)

李嘉诚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如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如果你等待别人从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能自己从内打破,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