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4-2015学年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否欣赏一幅绘画作品常常是能否“看懂”,他们的欣赏步骤是:画的是什么?像不像?画家画这种形象的寓意是什么?如果都回答出来了,便认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来,便认为是看不懂。这种方法就是一种传统的讲“故事”的方法,他们对于绘画作品的欣赏往往过多借助“文学性”的描述。那么,用这种方法来欣赏中国画,一般来说,工笔的、写实的作品就容易欣赏,因为它是具体、真实、看得懂的。

但如果是粗放的、写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写意的作品,就较难欣赏了,因为它不写实,形象不具体,就看不懂,而且更无从知道作者的寓意了。当然,一般人用这种方法欣赏绘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画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联想,产生共鸣。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幅绘画作品的好坏,却不能简单以“像”或“不像”来衡量。

就艺术而论,我们衡量一件绘画作品的好坏,或我们欣赏一件绘画作品,首先不在于它像或不像,而在于绘画作品的主题,或者说绘画作品中所辐射出的某种观念、某种思想、某种情绪能否紧紧地抓住观赏者的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应该说,这才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真正目的。像与不像仅仅只是作品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像与不像就不能作为衡量作品的好坏或欣赏作品的标准。

那么,画家们是怎样来看画的呢?就国画而言,内行人看画一般是看画面的整体气势,用美术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内行人的这种抓“神韵”的欣赏方法当然是抓住了实质,因为“神韵”就是一种高的艺术审美享受,常常是中国画家们追求达到的目标。

当然,一般人要从画中去体验到一种“神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不但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绘画方面的基本知识,特别是通过绘画而训练出来的一种“感觉”。所以要很好地欣赏绘画,还得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艺术修养。

但是,如果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也许更能理解一些。有人提出,艺术的欣赏需要经过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三个阶段,那么从这样三个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是很有道理的。

审美感知就是要求我们直观地去感知审美对象,即艺术作品本身。第二步,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理解。即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和思考,把握作品的意味、意义和内涵。到了这一步,艺术的审美欣赏并没有完结,还有一个审美创造阶段。就是通过审美的感知和审美的理解后,在对作品审美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通过自己积累的审美经验、文化知识、生活阅历等进行丰富的联想、升发开去,再创造出一个新的意象来。这样,你才真正获得了启迪和教育,欣赏绘画才获得了真正的意义。

(来自:中华书画网,有删改)

1.下列关于传统的讲“故事的欣赏方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的讲“故事的方法欣赏绘画作品的步骤是了解绘画作品画的是什么,像不像,寓意是什么。

B工笔的、写实的中国画作品因其具体、真实,所以用传统的讲“故事的方法来欣赏就看得懂。

C写意的作品因其不写实,形象不具体,用传统方法就难以看懂,所以就无从知道作者的寓意。

D因为部分绘画作品画得像,看得明白,容易引起联想,产生共鸣,所以,一般人常常愿意采用这种方法欣赏绘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能抓住观赏者的心弦,给观赏者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的绘画作品就是好的绘画作品。

B因为像与不像不能作为衡量绘画作品的好坏或欣赏的标准,所以,像与不像仅仅只能作为绘画作品达到目的的手段。

C中国画家们常常追求达到的目标是“神韵”,它是一种高的艺术审美享受,因此内行画家们采用抓“神韵”的欣赏方法看画。

D一般人如果能从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三个阶段去欣赏绘画作品,就可能更能理解绘画作品的神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就国画而言,需综合考量它的“神似”、“形似”及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方可正确欣赏国画的神韵寓意。

B只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和一定的绘画方面的基本知识,就能体验到绘画作品中的“神韵”。

C传统的讲“故事”的方法因往往借助“文学性”的描述而存在局限,所以并不适用于欣赏所有的绘画作品。

D只有在对绘画作品审美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意象,欣赏者才真正获得了启迪和教育,欣赏绘画才获得了新的意义。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①非与:难道不是吗?  ②一以贯之:意思是做人坚守一个根本的原则。

③率:行走。  ④稼:种庄稼。穑:收庄稼。  ⑤宰:家臣,总管。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楚救陈,于城父            军:驻扎

B.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用事:当权

C.君子亦有                穷:贫穷

D.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       病:担心、忧虑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B.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C.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D.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国、蔡国大夫的所作所为都违背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生命危在旦夕,就连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变而不惊,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C.子路、子贡和颜回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三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颜回对孔子的回答,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许诺将来假使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5分)

(2)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5分)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题。

赠内人

张祜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唯看宿鹭窠。

斜拔玉钗灯影畔, 剔开红焰救飞蛾。

【注】①内人:大内(皇宫)中人,指宫女。她们一入深宫内院,就与外界隔绝,被剥夺了自由和人生幸福。②禁门:宫门。③红焰:指灯芯。

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宫女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2.细读第一句,说说诗人是怎样借景抒情的。5分)

 

四、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滕王阁序》中描写傍晚美景的千古名句是:“                              。”

(2)《逍遥游》中评价列子淡泊名利的句子是:“                              。”

(3)               ,乐夫天命复奚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李密《陈情表》)

 

五、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后面题。

大梦敦煌六十年

段文杰,1917年生于四川绵阳。曾任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现任名誉院长,是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事业的开创者、杰出代表和享誉国内外的著名敦煌学家。他把毕生的心血和精力都奉献给了敦煌艺术保护研究事业,为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百年之际,他被授予“敦煌文物保护研究特殊贡献奖”;2007年8月,在他从事敦煌艺术保护研究60周年和90高龄寿辰的时候,国家文物局和甘肃省政府又为他举办了纪念活动,并授予他“敦煌艺术保护研究终身成就奖”。

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满头华发的老者,段文杰为自己钟爱的敦煌艺术研究事业倾注了整整60年的心血。对他来说,这60年为莫高窟壁画所做的临摹、保护和研究工作,都只是为了实现他在26岁那年立下的一个理想:要把生命和一切都奉献给敦煌艺术。今天,他可以自豪地说:我做到了!

1944年,国画大师张大千在重庆举办了一场画展――敦煌壁画临摹展。重庆国立艺专国画系26岁的学生段文杰,为了参观这个画展跑了二三十里路。展厅里两百多幅色彩斑斓的敦煌壁画摹本立即深深地吸引了他。回到学校后,“到敦煌去”的声音一直在他的脑海回响,在他心里埋下了敦煌艺术的种子,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翌年,毕业的段文杰遵循心中的宏愿,义无反顾地向着心中的艺术圣地――敦煌进发。

他这一去,就跟家人离别长达10年。

到达敦煌后,段文杰完全被莫高窟吸引住了,他一头扎进壁画临摹中,忘记了敦煌生活的艰辛。

莫高窟环境、气候恶劣,工作条件十分艰苦。夏天干热高温,冬天风卷黄沙,打得人睁不开眼睛。用的是土桌、土凳,喝的是宕泉河的碱水,没有大米,少有蔬菜,工资不能按时发放,交通也极不便利。莫高窟就像沙漠中的荒岛,三五个月进不了敦煌城是常事。段文杰他们最初的好几年都住在由马厩改造成的简易房间里。和段文杰同来的人中,不久就有因为受不了恶劣的条件而离开的。

但段文杰从来没有动过离开敦煌的念头。从1946年开始,段文杰共临摹各洞窟不同时期的壁画340多幅,面积达140多平方米。这一成绩在敦煌莫高窟个人临摹史上创下了第一。他的代表作之一《都督夫人礼佛图》,原画中人物表情及衣饰都模糊难辨,临摹难度极大。段文杰反复观察考证洞窟中的供养人图像,查阅了大量相关历史资料,并进行了多次实验练习,经过4个月才完成了这幅巨型壁画的临摹。

段文杰的临摹方法与张大千不同。张大千的敦煌壁画临本,随意性较大,带有个人创作的成分;段文杰敬仰张大千,但他主张临本应该忠实于原作。临摹跟翻译一样,都是一种再创作,要想在临摹作品中传达出古人的精神,并不比创作容易。他主张,临摹一要客观忠实地再现原作面貌;二要传神,即在精细的基础上突出原作总体神韵;三是绘画技巧不能低于原作水平。这些由他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方法,至今仍然是敦煌壁画临摹的指导原则。

1947年和1948年,段文杰他们对莫高窟洞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编号、测量和内容调查,他们做的洞窟编号被认为是最完整和科学的,至今仍在沿用。

历时3年的莫高窟第285窟临摹,是段文杰主持的敦煌壁画临摹史上第一座整窟原大壁画现状临摹。1955年国庆节,敦煌壁画临品在北京故宫展出,以285窟原大临本模型、大量巨幅临本、精美的图案为三大亮点,引起轰动。

曾与段文杰共事近40年的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前所长关友惠说:“段文杰从1946年开始就带领大家进行临摹,他制定的临摹方法一直是我们临摹敦煌壁画的指导原则,他个人在敦煌壁画临摹史上也创立了多个第一,他是我们敦煌壁画临摹工作当之无愧的领路人。”

在进行敦煌壁画临摹的同时,段文杰开始了敦煌学的研究。他的研究是从莫高窟壁画人物服饰开始的。

上世纪60年代初,他在临摹壁画中,为复原一幅唐代壁画,查阅了百余种有关古代服饰的文献资料,通读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摘录了两千多张卡片,为他以后进行敦煌服饰研究打下了基础。后来,他写出了《敦煌服饰》这一重要学术专著,丰富了我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内容。解放后一直致力于历代服饰研究的沈从文,还不辞路远专门拜访过段文杰,与他探讨敦煌壁画服饰研究的问题。

对敦煌艺术的起源历来有“西来说”和“东来说”两种观点。段文杰通过研究,认为这两种观点各持一端,都失之偏颇。他认为敦煌艺术是在深厚的汉晋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外来艺术的营养而成长起来的中国式的佛教艺术。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敦煌学学界的重视和肯定,为后继研究者打开敦煌石窟艺术的奥秘提供了一把钥匙。

今天,在全国敦煌学者共同努力下,中国的敦煌学研究走到了世界前列,彻底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的局面。但段文杰仍谦虚地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敦煌莫高窟,是段文杰的大梦,是他的梦想栖身的地方。

(选自《大梦敦煌六十年》,有删改)

1.文中划线处引用了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前所长关友惠的话,有什么作用?(4分)

2.从文章看,段文杰在对敦煌艺术的保护及研究中取得了哪些具体成就?(6分)

3.根据文章内容来看,段文杰拥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并针对其中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6分)

 

六、选择题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下列选项,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赉发     迤逦     玷辱     洗嗽

B通霄     央浼     怂恿     恶梦

C讥诮     傩神     尺渎     忧郁

D混沌     岑寂     庇佑     糍粑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刚刚过去的2013年,除四川、湖南发生伏旱外,我国大部分地区____________,与往年相比是难得的好年景。

②老王和老李二十多年前产生了误会,一直互不理睬。退休后,一件偶然的事情让他们____________,消除了隔阂,大家也高兴。

③现在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平时不用功,一到考试的时候就___________,出分数的时候为时已晚,悔不当初。

④经过艰苦的努力,他果然__________,挽救了这家濒临倒闭的企业,并因此获得了“市劳动模范”的称号。

A风调雨顺     白头如新     无可厚非     不孚众望

B冬温夏清     萍水相逢     无所事事     不负众望

C五风十雨     冰释前嫌     无可奈何     深孚众望

D冬暖夏凉     破镜重圆     无所不为     深负众望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的一些情节的负面作用倒是不少。

B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很多人提笔忘字,长此以往,将影响到汉字文化能否很好的传承。

C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作者却能够慧眼独具,将之信手拈来,寻找叙述的价值,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D国家质检总局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形成10个左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级品牌。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鉴于作者的特殊身份,她不便批评如今的专家、教授、院士,_  __ , _  __,_  __,

_  __,_  __,_  __。以平实捕捉深刻,用冷静促成思考,润物无声,一点不虚张声势,却让读者在阅读之后于静谧中醒悟。

①像小棉袄,贴在读者身上,暖暖的,令读者会心一笑

②还是“仿佛是被中介公司带着看房的买主”,无一不真实、妥帖。

③因此选择了一个不起眼的酿酒师作为突破口

④借文学之力猛批“学院风”,可谓用心良苦构思巧妙

⑤对眼下“忽悠专家化”“行骗院士化”等丑恶现象做深刻揭露与反讽

⑥至于细节,无论从“白面侍者立刻退至不惹眼处”

A⑤④⑥③①②     B⑤③①④⑥②      C③⑤⑥④②①      D③⑤④⑥②①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下列选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乃瞻衡宇         B奉晨昏于万里      C夙遭闵凶         D而征一国者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击三千里    梁鸿于海曲    三江而带五湖    ④眄庭柯以

亲戚之情话  ⑥宾主尽东南之  ⑦奚以九万里而  ⑧倚南窗以寄

A①/②④/③⑤/⑥⑧/⑦       B①⑧/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⑧/⑦       D①⑧/②④/③⑤/⑥⑦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下列选项中,句式与其它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则告诉不许     B都督阎公之雅望     C既自以心为形役     D而刘夙婴疾病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容膝之易安      审:明白              B逸兴     遄:迅速

C而飞            怒:愤怒              D门衰     祚:福分

 

七、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汉文帝“崇尚节俭”。他不仅管住自己,    ,所宠幸的慎夫人“衣不曳地,帐不文绣”,就是后人津津乐道的例子。    ,甚至预先安排后事时一再强调丧事节办,厉行“薄葬”,严防浪费。当然,他任意赏赐铜山于近佞宠臣邓通之类记载的传世,说明    ,但这毕竟瑕不掩瑜。

 

八、作文题
详细信息
15. 难度:压轴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韩国“岁月”号客轮发生严重倾斜后,船上300多名学生中大多数仍然按照船方指示留在船舱中待命,最终与客轮一同沉没;一些没有听从指示的学生反而因此获救幸存。于是一些韩媒开始反思“服从文化”。韩国《中央日报》4月22日报道中指出,韩国社会根深蒂固的“服从长辈文化”,加剧了“岁月”号沉船悲剧的杀伤力。中国的《弟子规》中也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你对此有何看法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