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4-2015学年山东省滕州市高三上学期12月质检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下列词语中,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涂鸦       (chǎng)       柴火(pǐ)         海市楼(shèn)

B.弩钝       (pà)          大梁(tiǎo)        虚与委(yí)

C.莅临       烂(mí)         口头(chán)        暴戾姿(suī)

D.悍然       (gàng)        冷门(bào)        插科打(hùn)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寒碜    遨游    顺口溜     崭露才华

B.戍边    膏梁    亲和力     严加防范

C.磐石    履新    缩略语     甘之如饴

D.懈怠    暌别    拌脚石     荒诞不经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句子的空缺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曹文轩告诫写作者,一个人若无个性,人生必定索然无味;作文同样忌讳     ,人云亦云的东西,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②“香港事务纯属中国内政,任何外国政府和个人无权指手画脚。” 16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坚定地回绝英国首相卡梅伦对香港事务的     

③“冰桶挑战”越来越热闹,参与者不乏知名人士。      ,有一些人看到了娱乐、作秀和营销的机会,让慈善义举变成娱乐狂欢。

A.类同   干预   然而     B.雷同   干预   因此

C.雷同   干涉   然而     D.类同   干涉   因此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国平的《宝贝,宝贝》讲述的是妞妞的妹妹——啾啾的故事。读着读着,我就被这位父亲对女儿的深情打动,时不时拍案而起,连连叫好。

B.“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应是不刊之论,但目前有些人的语文观却并非如此。

C.中国版的《奔跑吧,兄弟》由浙江卫视节目中心和韩国SBS团队联合拍摄制作,轻松幽默的游戏常常使观众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D.很多同学总是认为,因为时间关系,平时马虎点没关系,考试时认真就可以了。因而对平时的练习不以为然。殊不知,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书中,李大猷博士用一百多种中草药名来作为各篇题头的“注解”,成就了该书独特的表达方式,被称为“中国社会的本草纲目”。

B.新落成的湖州高铁车站的配套设施较以前的普通车站有了明显改善,高清大屏幕不间断地提醒旅客警惕防骗防盗。

C.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这无疑会对减少白色污染、净化环境产生积极作用。

D.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谁能不信高科技会给人类带来福音?难怪骗子们也要浑水摸鱼,打出高科技的幌子了。

 

二、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汉魏六朝的家教特点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古代社会就开始它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史。秦王朝的国运不长,而且秦王朝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什么建树。但是,随着汉王朝的建立和封建社会的持久安定,加上长期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采取科举取士和以经术取士,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所以家庭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并且日渐形成了它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汉代形成的以经学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继续推行之外,由于统治阶级和一些知识分子的提倡,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也进入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范围。总体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家庭的生产与生活也缺乏稳定性,所以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与汉代相比,相差甚远,尤其是统治阶层受“九品中正”制取士制度的影响,豪门士族的子孙天生就是“上三品”的高官世袭者,而寒门士族的子孙即使学富五车也难以入上品,至于平民百姓的子孙就更不在话下,由此,“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家庭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家庭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形成了以皇家宗室为主体的贵族家庭教育,以及在职文官为代表的官宦家庭教育和广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家庭的家庭教育。这三类家庭教育,一直延续和发展到清末,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乃至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皇家的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储君,所以皇太子及诸王子的教育受到特别的重视,乃至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件大事。皇家的家教具有特权性,在措施上一是尽一切努力把全国图书搜集在皇家图书馆,垄断文化以作为皇家宗室的教材;二是收买天下第一流的学者充任宫廷教师;三是建立一整套宫廷教师制度和完备的教学制度。官宦之家的家教,其目的在于造就其子孙的德才学识,教学内容主要是为官之道,所以十分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自汉代推行以经术取士和任官的政策以来,经艺在官宦之家的家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官宦之家的子弟自小就学习《礼》、《乐》、《诗》、《书》、《春秋》、《论语》和《孝经》等。其家庭教师大多是当地的名儒。除此之外,部分官宦子弟或外出从师,或跟随父兄习业。平民之家的家教。各因经济条件和文化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富商大户或从事教育职业的文人之家,一般是注重儒术教育的,他们希冀其子弟通过读“圣贤书”而成为做官人。但绝大多数平民百姓之家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要内容,在道德教育上其内容与统治阶级所推行的封建纲常教化没有什么区别,主要是孝悌之教。

1.关于“汉魏六朝家庭教育”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积极推行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在家庭教育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因为汉朝的家庭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所以汉朝的家庭教育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

C.进入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范围的只有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

D.受“九品中正”制取士制度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家庭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虽现由衰转盛的趋向,但家庭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

B.在汉魏六朝时期,形成了贵族家庭教育、官宦家庭教育和平民家庭教育三类家庭教育。

C.汉魏六朝时的皇家的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储君,所以皇太子及诸王子的教育受到特别的重视,乃至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件大事。

D.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一直延续和发展到清末,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社会秩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能够培养德才学识以满足参加经学考试和担任朝廷官职的需要,汉朝经艺在官宦之家的家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B.汉魏六朝官宦子弟的家庭教育主要延请名儒进行教授,以传授儒家的经典典籍、灌输儒家思想为主。

C.家境富裕并不意味着身份的高贵,许多富商之所以在家庭教育上比较注重儒术教育,是希冀子孙能够取得一官半职。

D.除从事教育职业的文人之家的大多数平民百姓家教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在道德教育上主要是孝悌之教。

 

三、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与孙司封书

曾巩

皇祐三年,司户孔宗旦策智高必反,以书告其将陈珙。珙不听,宗旦言不已。珙怒诋之曰:“司户狂邪?”四年,智高出横山,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宗旦又告曰:“事急矣,不可以不戒。”珙又不从。凡宗旦之于珙,以书告者七,以口告者多至不可数。度珙终不可得意,即栽其家走桂州,曰:“吾有官守不得去,吾亲毋为与死此。”既行之二日,智高果反,城中皆应之。宗旦犹力守南门,为书召邻兵,欲拒之。城亡,智高得宗旦,喜欲用之。宗旦怒曰:“贼!汝今立死,吾岂可污邪!”骂不绝口。智高度终不可下,乃杀之。

当其初,使宗旦言不废,则邕州之祸必不发。发而吾有以待之,则必无事。使独有此一善,固不可不旌,况其死节堂堂如是!而其事未白于天下。比见朝廷所宠赠南兵以来伏节死难之臣,宗旦乃独不与,此非所谓“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

使宗旦初无一言,但贼至而能死不去,固不可以无赏。盖先事以为备,全城而保民者,宜责之陈珙,非宗旦事也。今猥令与陈珙同戮,既遗其言,又负其节。为天下者,赏善而罚恶;为君子者,乐道人之善,乐成人之美。岂当如是邪?凡南方之事,卒至于破十余州,覆军杀将,丧元元之命,竭山海之财者,非其变发于隐伏,而起于仓卒也。内外上下有职事者,初莫不知,或隐而不言,或忽而不备,苟且偷托,以至于不可御耳。有一人先能言者,又为世所蔽,令与罪人同罚,则天下之事,其谁复言耶?

闻宗旦非独以书告陈珙,当时为使者于广东西者,宗旦皆历告之。今彼既不能用,惧重为己累.必不肯复言宗旦尝告我也。为天下者,犹须力开言者之路,以防未至之患。况天下之事,其可忧者甚众。而当世之患,莫大于人不能言与不肯言,而甚者或不敢言也。则宗旦之事,岂可不汲汲载之天下视听,显扬褒大其人,以惊动当世耶?

(选自《与孙司封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户孔宗旦智高必反     策:预计

B.即载其家桂州     走:逃到

C.久使独有此一善,固不可不   旌:表彰

D.或隐而不言,或而不备     忽:忽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书告其将陈珙     作师说贻之

B.智高度终不可下,杀之     今君亡赵走燕

C.宗旦乃独不      六国秦皆诸侯

D.但贼至能死不去     因人之力敝之,不仁

3.以下各组句子中,能表现宗旦“直言不讳、勇于为国献身”的高贵品质的一组是(   )

①宗旦言不已      ②略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

③即载其家走桂州    ④但贼至而能死不去

⑤事急矣,不可以不戒     ⑥或隐而不言,或忽而不备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③⑤⑥   D.①②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高攻破邕州城后,俘获了宗旦,并想要任用宗旦,但被宗旦婉言拒绝了。

B.作者认为朝廷应该着重奖励像宗旦那样“曲突徙薪”的臣子,而不是只奖励救火时烧得焦头烂额的那些“上客”。

C.作者认为治国者应该惩恶扬善,而且还要力开言路来防止尚未来临的祸患。

D.关于智高必反的事,宗旦不仅多次报告陈拱,对于当时在广东、广西两路的朝廷使者,宗旦也都一一告知了。但他们当时都未采纳宗旦的意见,最终造成了灾祸。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当其初,使宗旦言不废,则邕州之祸必不发。(3分)

(2)有一人先能言者,又为世所蔽,令与罪人同罚,则天下之事,其谁复言耶?(4分)

(3)今彼既不能用,惧重为己累,必不肯复言宗旦尝告我也。(3分)

 

四、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8分)

戏为塞外绝句(之六)

[清]林则徐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睛雪共难消。

【注】①林则徐因领导禁烟运动而被革职,谪戍伊犁。这首七绝作于赴戍新疆伊犁途中。  ②笏:封建时代大臣朝见天子所执的狭长的手板。③琼瑶:美玉。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作具体分析。(4分)

 

五、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

(2)结庐在人境,_________。      (陶潜《饮酒》)

(3)_________,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4)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________。     (韩愈《师说》)

(5)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___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

(6)____________,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六、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下图是一则公益平面广告,根据要求答题。(4分)

人品

+  =食品

良品

(1)请简要赏析这则公益广告的创意。(2分)

(2)根据本则广告的立意和所反映的现实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2分)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中学生李阳写了一首诗,想向一位久已慕名的王编辑请教,恰巧王编辑不在家,就给王编辑写了个便条。便条中有几处不得体的,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4分)

王编辑:

您好!

我到寒舍拜访您,您不在。我把拙作《诗经情思》放在您家,望拜读。本人有吟诗雅趣,学习之余,凑成几句,错处颇多。但自己不能斧正,您是大手笔,望工作之暇给予修改,不吝赐教。

此致

编安!

李阳

2014.12.9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下面是网络微博中的一段文字,请联系上下文,在横线上写出恰当的句子。(4分)

当你得意时,留点空白给冷静,莫让得意冲昏头脑。

当你失意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你快乐时,留点空白给思考,莫让快乐淹没理性。

当你痛苦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题目。

清名

梁晓声

子诚的家,在西南某山区的小茶村。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的老家玩。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

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老妪慢慢离去,我不禁向那83岁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及嫁龄,镇上乃至县里的富户争娶,皆拒,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为成分问题,回村务农。每年清明前,便换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说春”,基本上是以唱代说,不仅要记忆好,还要嗓子好。她的丈夫有另一本事,便是脱口成秀。于是,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在人们,那是享受了娱乐的回报。

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原本皆大开心之事,遂成罪过。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己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一袋一袋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都批评她未免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重要。若失清名,家便也没什么要紧了。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83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七八年前,将名下分的一亩多茶地也退给了村里。”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连地都没了,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保障后者的一般生活需求,同时两级政府给予一定补贴。”

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不料子诚却说:“办法是很好,多数干部也算做得比较有责任。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承担保障她生活责任的县里的一位副县长,名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原来不是个东西,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我又失语,不复再问什么,只默默听子诚说:“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茶地多的人家采茶,一天采了多少斤,按当日茶价的五五分成。老人家眼力不济了,手指也没了准头,根本采不了芽茶,只能采大叶茶了,早出晚归,平均下来,一天也就只能挣到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几乎村里所有人都知道了。她自己也知道了。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也不知道的样子,就着自己腌的成菜,每日喝三四碗糙米粥,仍然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我不禁再次失语……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的蹒珊,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的什么圣地。有一天傍晚下雨,她戴顶破了边沿的草帽,用塑料布罩住竹篓,却任雨淋湿衣服……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她,那个……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问什么吗?……”

我这个一向要求学生对人说话起码表意明白的教师,那一时刻语无伦次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老人家认真到极点,还央求村支书为她从县里请去了一名公证员……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

我又说不出话来,也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放下电话的。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

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令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愧,因亦如此……

                                                            (选自作者同题小说,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2.作者在文中多处写到徐阿婆“竭力挺直身板”,有何用意?(4分)

3.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毕竟那么的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

(2)我这个一向要求学生对人说话起码表意明白的教师,那一时刻语无伦次。

4.作者在谈到他的写作体会时说,这篇文章不单是写给农民看的。作者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请联系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6分)

 

八、作文题
详细信息
14. 难度:压轴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渤海口有一只小鱼,它下定决心要一路溯回到黄河的发源地。这只小鱼泳技精湛,它冲过浅滩,划过激流,穿过层层渔网,躲过水鸟追踪,好不容易游到了山顶,可它还来不及喘口气,刹那间就被冻成了冰坨!一万年后,一群登山队员在山顶的冰封中发现了它。立刻有人认出了这是产于渤海口的鱼。一位年轻人赞道:“真是一只伟大的鱼啊!穿越千山万水来到一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了不起!”一位老者却说:“不!它只有伟大的精神,却没有伟大的方向,所以换来的只有死亡。”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