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4-2015学年山西省大同市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字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句/阅     /     /     /炙人口

B.戚/     /馄     服/游     纸/山

C.软/拘     /弯     制/拜     /疾风

D.道/     大/承    嵘/     身/人才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下列选项当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团箕     腊梅     功亏一篑    不计其数

B.气概     长蒿     火中取粟    插科打诨

C.敛倨     潦草     班门弄斧    裨官野史

D.荟萃     诡垣     暗渡陈仓    星辉斑斓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     了。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     的。

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     的季节。

A.风味 风致 风流   B.风致 风流 风味   C.风致 风味 风流    D.风味 风流 风致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每到周末或放假,孩子们常常会相约去看电影,但是现在电影院播放的大多是适合成人看

的电影,适合孩子们看的却凤毛麟角

B.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其要义就是让权力置于众目睽睽之下,让权力的主人看清、看住权

力如何运行。

C.为缓解停车矛盾,我市相关部门挖空心思,充分借鉴外地一些好的做法,引导市民有序停

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D.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心动魄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

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各省“代言人”排行出炉,当红明星不仅是大众青睐的对象,历代的伟大领袖、圣人贤士、文人义士也成为家乡代言人。

B.高校自主招生逐渐成为民意杠杆,承载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能和公众期待渗透其中,自然也就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压力。

C.梦在前方,路在脚下,青年要坚定信念,珍惜韶华,在追求“中国梦”的道路上放飞青春,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国家。

D.作为纯粹的沟通工具的微信,具有用户对话私密,亲密度更高,传输即时,语音聊天只需消耗少量流量,用户已突破六亿。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家”作为社会关系的核心,                             

又铸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这既为中国人提供了一套安身立命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

在今日的中国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春运也应该是饱含希望与温情的

行孝、团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和最美的情感

从这个角度来说,春节是温馨祥和的

A.④①②⑤⑥③    B.③⑤②①⑥④    C.④①⑥②⑤③    D.③⑤⑥④②①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A.谦称是表示谦虚的称谓,“鄙人”、“竖子”、“足下”、“不才”、“舍下”、“仆”、“愚”都属于谦称。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是由鲁国史官左丘明写成的。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因为有诗歌三百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是由孔子写成的。

D.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

因此后人又把“楚辞”这种题材称为“骚体”。

 

二、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歌在人民最需要时出现

诗歌总在人民最需要时出现。或是因为召唤,或是因为期待,更多的时候是因为悲哀。人民需要诗歌宣泄苦难,人民更需要诗歌安慰心灵。

记得那年,那个寒雪凝冰的冬天,人民的心头压抑了过多的悲愤和苦难,终于找到了诗歌这个喷火口,爆发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悲壮的抗议。那次诗歌集会,因为促使并最终宣告了一个动乱时代的终结,从而成为20世纪中国不泯的记忆。

这次则是由于一场千年不遇的空前的灾难。人们永远记住那个可怕的时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突然的天崩地裂,造成了波及川、渝、陕、甘、滇几个省区数十万人伤亡、数千万人流离失所的大惨剧。一时间举世悲痛,哀歌动地!

诗歌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了,它在第一时间里传达了旷世的悲情。这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我们在一起”以及为数众多的、以汶川大地震为主题的诗歌作品和诗集。地震发生之初,当时的焦点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抵达灾区,并在废墟中抢救生命。人们的心头只有一句话: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而这就是那首瞬间传遍中国的《生死不离》中的动人的诗句。

与此同时,一首题为《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的诗歌,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信也在亿万人群中流传,人们泪眼模糊地互相传递着那令人悲痛的母子对话——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陪你走。

妈妈,你别哭,泪光照不了我们的路,让我们自己慢慢走。

即使是此刻,当我在复述这些诗句时,我还是忍不住哀伤的泪水。我们流泪,是因为这些诗句表达了我们内心的痛楚和悲情。我们感动,是因为这些诗歌重新走向了广大的人群,走向了人们共有的关怀、友爱和同情。灾难使诗歌重温了人性与亲情这些永恒的话题,当然也有政治,而政治正是由于完整而鲜明地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关怀而显得崇高了。

灾难也唤起了人们对已经变得陌生了的诗歌使命的记忆:传单,号角,警世钟,甚至止疼药。诗人说,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一己的悲欢变得虚弱而且渺小了。诗人还说,以往我们太注意怎么写,而不太注意写什么了。当然,怎么写是诗学的,而写什么是伦理的,但要是写什么出了误差,怎么写最后也要失去意义。这话看来有些陈旧,而陈旧未必就错。

国家的不幸和人民的苦难为诗人提供了调整写作姿态和重新体认诗歌使命的契机,于是,在地震的废墟上绽开了感天动地的诗之花。诗歌总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这给我们以极大的欣慰。选自《新民晚报》

1.下列对“诗歌总在人民最需要时出现”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可以借诗歌来振奋精神,鼓舞士气,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B.诗歌可以用来宣泄人的情感,人们也需要诗歌来抚慰心灵的创伤。

C.诗歌不能脱离人民,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它要走向大众的心灵。

D.灾难悲情中,人民才需要诗歌,而在和平安定的时代则不需要。

2.下列不属于汶川抗震诗歌感人肺腑的原因的一项是 

A.抗震诗歌表达了人民的呼唤、呐喊和悲情,体现了骨肉同胞的手足深情和分离的痛楚。

B.抗震诗歌题材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语言质朴率直,并且涌现出大量的优秀诗歌。

C.抗震诗歌表达了人性与亲情、友情这些永恒的话题,传达了人们的关怀、友爱和同情。

D.抗震诗歌鲜明而质朴地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关怀,表达了民族的共同情感。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诗人在创作时,往往更多的关注的是诗歌“怎么写”的问题,而不注意诗歌“写什么”的问题,导致诗歌创作“形式大于内容”。

B.抗震诗歌中的许多优秀诗篇,并非来自从事“专业”创作的诗人,可见,只要有了生活,有了真情,就能创作出优秀的诗歌作品。

C.国家的不幸和人民的苦难往往能唤醒诗歌所承载的使命,诗歌不仅是表达一己的悲欢,它更要表达人类民族的共同情感和价值观。

D.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抗震诗歌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等现代多媒体手段进行传播,因此,抗震诗歌更能被广大的民众所接受。

 

三、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每题2分)

钱若水为同州推官,知州性褊急,数以胸臆决事不当,若水固争不能得,辄曰:“当陪奉赎铜耳。” 已而果为朝廷及上司所驳,州官皆以赎论。知州愧谢,已而复然,前后如此,数矣。

有富民家小女奴逃亡,不知所之。奴父母讼于州,命录事参军鞠(审讯)之。录事尝贷钱于富民,不获,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弃尸水中,遂失其尸,或为元谋,或从而加功,罪皆应死。富民不胜榜楚,自诬服。具上,州官审复无反异,皆以为得实矣,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录事诣若水厅事诟之:“若受富民钱,欲出其死罪耶?” 若水笑谢曰:“今数人当死,岂可不少留,孰观其狱词耶?” 留之且旬日,知州屡趣之不得,上下皆怪之。若水一日诣州,屏人言曰:“若水所以留其狱者,密使人访求女奴,今得之矣。”知州惊曰:“安在?”若水困密送女奴于知州。乃垂帘引女奴父母问曰:“汝今见汝女识之乎?” 对曰:“安有不识也?” 因从帘中推出示之,父母泣曰:“是也。”乃引富民父子,悉破械纵之,其人号泣不肯去,曰:“微使君之赐,则某灭族矣。”知州曰:“推官之赐也,非我也。”其人趣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曰:“知州自求得之,我何与焉?”

知州以若水雪冤死者数人,欲为之奏论其功,若水因辞曰:“若水但求狱事正,人不冤死耳,论功非本心也。”知州叹服。录事诣若水叩头愧谢,于是远近翕然称之。

1.对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乃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   劾:揭发罪状

B.留其数日不决             狱:牢房

C.录事若水叩头愧谢         诣:到……(拜见)

D.观其狱词耶               孰:仔细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知州性褊急       褊急:指气量狭小,性情急躁

B.当陪奉赎铜     赎铜:指用钱赎罪

C.或为元谋         元谋:原谋者。元通“原”

D.富民不胜榜楚     榜楚:指刑杖拷打的痛苦

3.“留之且旬日,知州屡趣之不得”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把案件压下了将近十天,知州屡次派人追去都不听

B.把他们留下来将近十天,知州屡次派人追去都不听

C.把他们留下来将近十天,知州一再催促都没用

D.把案件压下了将近十天,知州一再催促都没用

4.“微使君之赐”、“或从而加功”在原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如果不是你的恩赐 / 有人跟着当了帮凶

B.如果不是你的恩赐 / 或者从中得到好处

C.要不是您暗中恩典 / 或者从中得到好处

D.要不是您暗中恩典 / 有人跟着当了帮凶

5.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钱若水在审理富民一案中不惧上司威逼、同事责难的一组是( 

①若水固争不能得。②留其狱数日不决。③录事诣若水厅事诟之。④今数人当死,岂可不少留,孰观其狱词耶?⑤留之且旬日,知州屡趣之不得,上下皆怪之。⑥若水但求狱事正,人不冤死耳!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6.下列是对本文中心内容的评述,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简介知州为人,后面则详叙富民冤狱及其平反的经过,前后鲜明对照,从而赞颂钱若水的高尚品德。

B.本文先写录事挟私报仇,制造冤狱,后写钱若水办案仔细,公正,不徇私情,人物鲜明对照,突出了钱若水的高尚品德。

C.钱若水办案认真,公正,注重调查研究,他暗中派人寻找女奴,终于弄清事实真相,释放富民父子,平反了冤狱。

D.钱若水办案认真,公正,不畏强御,注重调查研究,为人洗雪冤狱,不图报恩,不计功劳,为官清正,令人叹服。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 给下面划线文字断句。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四、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6分)

移居(其二)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答:                                                                                

                                                                                     

                                                                                     

 

五、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①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                  ,冷漠,凄清,又惆怅。

②但我不能放歌,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④沉默呵,沉默呵,               ,就在沉默中灭亡。

⑤女也不爽,                              ,二三其德。

               ,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⑦民生各有所乐兮,                              ,岂余心之可惩?

 

六、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语。(4分)

从甲骨文到草书、行书的各种书法艺术,间接的反映了现实某些方面的属性,将具体的形式集中概括为抽象的意象,通过视觉来启发人们的想象力,调动人们的情感,使人们从意象中体味到其间所蕴含的美。这也是一些讲书法的文章里常说的“舍貌取神”──舍弃客观事物的具体现象特征,而摄取其神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题
详细信息
14. 难度:压轴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要求: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拟题目,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