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4-2015学年陕西省高三大练习(二)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近年来,“通俗历史热”不断出现于媒体的报道之中。作为一种关涉史学的文化现象,我们有必要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

“通俗历史热”是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定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实际上通俗历史并非“新生事物”,它以讲说形式流传的历史已经相当久远了。它广泛流行于民间,是民众了解过去、熟悉历史、满足自身历史求知欲的主要途径。一般情况下,这种历史的口头讲说是以十分平静的方式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很少“走热”。但是,当商品经济趋于发达、文化教育发展迅速的时候,人们在从事赖以谋生的职业活动之外,带有文化色彩的业余需求会随之增长,对作为文化存在常见形态之一的历史知识,其“求解”欲望也会趋于强烈。这种社会需求的增长促使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的史学不得不进行必要的适对性调整,从而在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之外,衍生出一种以满足公众意愿为基本出发点的通俗化的历史叙述——口头的或文字的,并作为用以“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而日益“走热”。两宋讲史及宋元平话的一度活跃便是其中典型的事例。在当今市场经济逐步成熟、文化教育普及程度大为提高、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的时代,人们的业余文化需求显着增长,久远的尘封旧事引起了人们日益浓厚的兴趣。这使通俗历史在当下有了“升温”的沃土,其“历史的贯性”开始充分显现出来。客观地说,对于广大民众而言,在古奥难懂的传统史着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皆难“卒读”的情况下,通俗化的历史几乎成为他们“探寻过去”的唯一选择。

这种现象的出现,对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是非常有利的。史学的职任是记录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以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转,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终极追求”。这种目的追求决定了史学传播范围与学科效应的正比例关系,即传播范围愈广,对社会走向文明与进步、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愈大。而在社会道德的层面上,长久以来,史学都带有浓厚的“天职文化”色彩,视道德教化为天然职任。它通过“贬恶扬善”以优化民风,激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向善意识,从而使俗静民和成为一种“常态”并最终惠及大众和社会。同时,历史知识的广泛传播,对社会整体智慧的提高也是不无裨益的。不可否认,中国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为规范与道义原则,只有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达与阐释,才能使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今天最大限度地得到活化,成为社会道德与精神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通俗历史热”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有效传承,对史学社会功能的实现,对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都是极为有利的。正因为如此,通俗历史的讲说与著述之“趋热”,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

当然,历史的通俗化不等于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的退化,这已经被历史所证明。“通俗历史热”的深入发展,要求通俗历史在外在形式变化的基础上,走向记述内容与历史观念等核心部分的变化。具体而言,就是要把讲说与记述的重点,由“庙堂”转向民间,由官场转向社会。更多地关注下层、关注民众,以体现史家应有的现伐眼光,这才是更高层次的、成熟形态的通俗历史。

摘编自李小树《关于通俗历史热的历史学考察》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通俗历史热在当今出现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俗历史以十分平静的讲说形式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历史已相当久远了。

B市场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促使人们对业余文化的需求显着增长。

C人们对久远的尘封旧事兴趣日益浓厚,对历史的求解欲望趋于强烈。

D古奥难懂的传统史着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让广大民众难以卒读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俗历史以满足公众的意愿为基本出发点,作为一种用于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它的走热有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B为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广大民众在业余文化方面的追切需求,史学不得不走出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误区,适时调整了研究目的和方式。

C通过贬恶扬善的方式以优化民风,激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向善意识,这是史学的终极追求在社会道德层面上的具体表现。

D中国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为规范与道义原则,只有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述与阐释,才能在今天得到最大限度的活化和有效传承。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通俗历史热可以扩大史学传播范围,传播范围越广,就越有利于社会整体智慧的提高,从而完成史学学科的全面建设。

B既然通俗化的历史已经成为广大民众探寻过去的唯一途径,通俗历史讲说与著述的趋热就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

C在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通俗历史就必然会走热,这种走热现象十分有利于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

D通俗历史应当由外在形式的变化走向记述内容与历史观念等核心部分的变化,以改变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退化的现状。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补太学助教。隋乱,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非特匹夫,君德亦然。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帝称善。除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褒美。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剀切愈至。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虽包贯异家为详博,然其中不能无谬冗,博士马嘉运驳正其失,至相讥诋。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永徽二年,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全文节选)

1.下列对划线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明经高,授河内郡博士      第:科举考试的等级

B太学观释菜               幸:皇帝到某地

C就加增损,书始           布:布置

D致仕                        致仕:官员退休

2.下列各组句子中,直接表明孔颖达博学忠直的一组是(  

①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     ②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    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      ④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  ⑤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 ⑥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颖达博学多才,在与国子秘书学士辩论中,他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老师及有修养的儒士耻于在他之下,暗中派刺客去刺杀他,他躲藏在杨玄感家中得以幸免。

B孔颖达在回答太宗的询问时,首先概括了孔子那句话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具体解释了各句的意思,接着进一步把道理引入执政治国的事情中。这样既表现出他思维缜密又主要表现了他知识广博。

C孔颖达和诸儒一起商议历法和明堂礼仪之事,大多采用他的意见。因为议论撰着有功,加授散骑常侍,赐予子爵。

D孔颖达等人撰着《五经》义训的百余篇文章,虽然包罗各家很是广博,但其中不可能没有谬误,博士马嘉运批驳指正他们的失误,以至于互相讥讽诋毁。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5分)

(2)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5分)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完成后面的题。

夜泊钱塘(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诗歌颈联”“两字精妙传神,请选择其中一个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5分)

 

2.诗歌第八句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 6分)

 

 

四、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1千古江山,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小楼昨夜又东风,                                 ,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3)              ,则芥为之舟;              ,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

(4)谈笑间,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6) 斜阳草树          ,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5分)

裁判所(英)王尔德

上帝对人说:“你一生都在做坏事—对那些需要救济的人,你表现得很残酷;对那些急需帮助的人,你表现得凶狠无情;贫穷的人向你求助,你不听他们诉说,你不理睬那些受苦的人的哀叫;你将遗产据为己有,把狐狸放进邻人的葡萄园;你夺去小孩们的面包,拿给狗吃;我的那些麻风病人居住在沼泽地里,过着和睦的生活,赞美着我,你却把他们赶到路上;我用土造出你来,可是你却使土地上流着无辜者的血。”

上帝打开了人的生命簿。

上帝对人说:“你一生都在做坏事—我显示出来的‘恶’,你追求它;我隐藏着的‘善’,你却毫不注意,你房的墙壁上绘满了图画,你听见笛声,就从你放荡床上起来。你筑了七个祭坛来奉祀我所受的罪孽,你吃了不应当吃的东西,你衣服上绣着三个耻辱的记号,你崇拜的不是能够久存的金或银的偶像,确是会死去的肉身;你把香膏涂在他们的头发上,又放了白榴在他们的手中;你用番红花擦他们的脚,又在他们面前铺上地毯;你用银粉染他们的眼皮,用草药擦他们的身体,你在他们面前鞠躬到地,你把我偶像的宝座放在不知何处。

你让太阳看见你的丑行,让月亮看见你的疯狂。”

人回答说:“我的确做过这些事情。”

上帝又打开了人的生命簿。

上帝对人说:“你一生都在做坏事——你以恶报善,用侵害报答仁慈;你弄伤抚养你的双手,你轻视给你奶吃的乳房,让向你讨水喝的人忍渴而去;亡命的人晚上把你藏在他们的帐幕里,你没等到天亮就告发了他们;你的仇敌没有害你的性命,你却暗算了他;你的朋友跟你在一块儿走路,你为了得到钱就出卖了他;对那些给你带来‘爱’的人,你却以恨报答。”

人回答说:“我的确做过这些事情。”

上帝合上了人的生命簿,说:“我一定要把你送到地狱里去。”

人叫起来:“你不能。”

上帝对人说:“为什么我不能送你到地狱,你有什么理由?”

“因为我一直住在地狱里。”人回答道。

裁判所中寂静无声。

过了一会儿,上帝对人说:“既然我不可以把你送进地狱,那么我一定要送你到天堂,我的确得送你进天堂里去。”

人又叫起来:“你不能”。

上帝对人说:“为什么我不能送你进天堂,又有什么理由?”

“因为不论在什么地方,我绝对想象不出天堂来。”

判断所里寂静无声了。

1.下面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              )( 

A这篇小说里是一个十恶不赦、毫无人性的歹毒者,他只能生存在人性罪恶深渊的地狱里,世世代代受到正义和善良的谴责与诅咒。

B小说开篇就历数的罪状、残酷、凶狠、贪婪而无情,由于他的存在,使人类社会失去了原有的和睦与安宁,人们陷于水深火热中。

C将那些居住在沼泽地里的、过着和睦的生活的、赞美着上帝的麻风病人赶至大路上,是说对穷困潦倒的病人也毫无怜悯之心,而更加丧心病狂地迫害他们。

D上帝两次打开的生命簿:前次证实他的以恶报善;后次验明他的逐恶弃善,这些事实都说明他的罪孽深重、恶贯满盈。

E是一个典型人物,他的身上集中于邪恶、罪孽、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代表性。

2.上帝对说:你一生都在做坏事你让太阳看见你的丑行,让月亮看见你的疯狂你以恶报善,用侵害报答仁慈请就这几句话的含义和关系作出简要分析。(6

3.按理说人生活在地狱中应特别向往天堂,为什么却拒绝向往天堂呢?请说明理由。( 6

【小题4小说为什么取名为裁判所?面对的无理取闹,裁判所中却是寂静无声甚而至于寂静无声了请就这些艺术处理手法谈谈你的看法。( 8

 

六、选择题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是(  

A又到七月流火的酷暑时节了,坐在城市高楼的空调房间里,他总是回想起故乡的瓜田李下,想起那匝地的浓荫里一串串的故事。

B.“天宫一号” 的发射成功,是航天战线全体人员上下其手共同努力的结果。不言而喻,它对民族精神有巨大的鼓舞作用。

C水利工程特别是灌溉工程是农业丰收的重要保证,其重要性不容置喙。国家对抗旱工程的投入绝对不能雷声大雨点小。

D阎都督本想让自己的女婿在众位旧雨新知面前出一回风头,却不料王勃不明就里,现场写下一篇气完神足的《滕王阁序》,令众人折服不已。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距今1500多年的北魏陶俑,不仅真实传递了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社会生活的丰富信息,同时也为研究古代先民审美情趣和习俗的变迁提供了第一手直观资料。

B20世纪中叶以来的中美俄关系史,明显地体现出具有由以权力政治为基本内容的三角关系转向以合作共赢为基本内容的三边关系的特征。

C据报道,日前在黄海,韩国海警借口中国渔船非法捕鱼的理由,扣押三艘中国渔船和31名中国船员。

D去敦煌不全是为了莫高窟,其实心里惦念了很久的是那座神奇的鸣沙山。当地人告诉我,倾听沙子呜呜的鸣响最好是在清朗干爽的风天的黄昏里较为合适。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

诗的境界在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

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和普遍化

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而却不落于陈腐

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

A                    B

C                    D

 

七、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5分)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说明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6分)

 

 

 

 

 

 

 

 

八、作文题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老父老母从湖南老家来深圳帮助儿子带孩子,没承想竟遭身为公务员儿子的辱骂和殴打。殴打父亲者廖某,是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深圳市光明新区发展和财政局职员。近日深圳公务员打骂咬亲生父,老父被打伤并被赶出家门一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大学生不知父母生日:近日,记者在南昌市部分高校采访时发现,多数大学生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歌星、球星的生日却铭记在心。因不记得父母的生日,给父母送过生日礼物的大学生更是少之又少。在调查中只有4人表示给父母送过礼物。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从未想过要送礼物给父母,一是自己没钱,二是父母也不会怪自己。有关专家表示,很多大学生同父母存有代沟,不愿和父母沟通,而表现孝顺的机会就显得很少。知道父母的生日、给父母送礼物看上去是一种形式,但它是表达亲情的最好办法。如果父母生日能够献上自己的祝福,温暖的是两代人的心。

北大拒招不孝子:近年来,高校自主招生愈发重视对学生品行的要求。今年清华大学相关负责人在自主招生面试中指出,“父母、学校和国家培养一个人才不容易,学生应具有感恩的心。”除了会“为学”,更要“为人”。这不仅成为清华大学定义的优秀人才,北大在自主招生中,甚至把“为人”之本——孝道与入学直接挂钩,提出“拒招不孝子”的硬性门槛。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