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4-2015学年四川省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秦sài   急暮zhān   zhǒng    磨牙血yǔn

B.琴xián  钿头银   月jìn    水浆bèng

C.喧huī   人jiǎ      xiāo    历井shēn

D.漠shuò  崖转石pīng 饿     居dí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殴打   常春藤     险相环生     草菅人命  

B.煤炭   高粱秆    俯首帖耳   各行其是

C.批露   圆舞曲  嬉笑怒骂     不假思索

D.惊蛰   敞蓬车     绵里藏针     一塌糊涂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基于小班化教学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学校将制定小班化教学的实施方案,积极探索适合于小班化要求的教学模式。

B.由于假期光顾着玩了,我忘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开学时面对老师的拷问,我一问三不知, 非常羞愧,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C.这家 IT 公司以雄厚的科技实力和先进的经营理念为依托,亦步亦趋.地紧跟世界信息产业发展潮流,创下了骄人的业绩。

D.家具市场产品鱼目混珠.的现象早已屡见不鲜,网购平台上售卖仿冒家具也越来越多,有关部门有必要展开一轮彻查严打的行动了。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是保证公共权力纯洁性的基 本手段。

B.个人的生活阅历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眼界学识、经验阅历、分析问题的能力都会有大幅 度提升。

C.现在商店里出售的一些廉价儿童玩具制作粗糙,含有甲醛等有害物质,家长在购买时切忌不要一味贪图便宜,以免孩子的健康受到影响。

D.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以纪实的叙事手法成功塑造了胸怀博大、内心丰富、视野开阔的领袖形象,受到了 观众好评如潮。

 

二、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 分,每小题 3 分)

味精几乎是大家厨房里必备的调味品,它的学名叫谷氨酸钠,味精就是谷氨酸的钠盐。谷氨酸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它是构成蛋白质的 20 种氨基酸中的重要一种,它既可以形成蛋白质或多肽,以结合的形式存在,也可以以游离的形式存 在,其中具有呈鲜作用的就是这种游离态的谷氨酸。

众所周知,用鸡、鸭、鱼、肉制作的菜肴味道鲜美,是因为它们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蛋白质由 20 种氨基酸组成,烹调煮熟后一部分蛋白质分解为多肽或游离的氨基酸,这就是鲜味的来源。一般高蛋白质的食品中谷氨酸的含量就会 高,如坚果、豆类、肉类和绝大多数乳制品等,此外,蘑菇、番茄、发酵的大豆制品、酵母提取物以及发酵或水解蛋白质产品(如酱油或豆酱)都含有相当高的游离谷氨酸。

尽管谷氨酸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日常食品中,但谷氨酸钠盐可以增强食物鲜味的功效,直到 20 世纪初期才被认识到,可以说,味精的历史只有百年。1907 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研究员池田菊苗发现了一种海带汤蒸发后留下的晶体,即谷氨酸。这些晶体,尝起来有一种难以描述但很不错的味道,池田教授将这种味道称为“鲜味”,并将谷氨酸钠 称为“味之素”。当“味之素”传入我国后,我国化学工程师吴蕴初经过一年多的试验,从面筋中提炼出中国自己的“味之素”,并将这种物质取名为“味精”。1923 年,他在上海创立天厨味精厂,推出了中国的“味之素”——“佛手牌” 味精。

进入 20 世纪 60 年代,以糖类为原料直接用微生物发酵生产谷氨酸获得成功并投入工业化生产后,我国味精行业 大都采用玉米、小麦等粮食原料,通过微生物作用,得到符合国际标准的谷氨酸钠。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味精生产国。

谷氨酸现代发酵是在早期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工艺技术、培育优质菌种、完善质量检测水平,进而更科学合理地利用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生产谷氨酸的现代工业。我国的味精生产将粮食中的淀粉转化成葡萄糖,以 谷氨酸产生菌为发酵工具,经发酵产生谷氨酸,最后中和为谷氨酸钠。从葡萄糖到谷氨酸产生的各个步骤,都由酶催化完成,生物合成的特点很明显,效率、专一性高,反应条件温和,可以调控,而且合成中不产生对菌体自身和人类有害 的物质。

目前的谷氨酸产生菌有谷氨酸棒状杆菌、短杆菌等,我国常用的菌种有北京棒状杆菌、纯齿棒状杆菌、天津短杆菌 等。这些微生物菌种在生长或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基本上都是生物体必需的,不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在发酵完成后的谷氨酸提取过程中,也没有使用任何有毒有害的萃取剂、溶解剂,因此,不管是从原料,还是从生产流程上来看,味 精都是一种非常安全的食品添加成分。

1.下列关于“味精”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味精学名谷氨酸钠,它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和日常食品中,能增强食物的鲜味。

B.味精最初是池田菊苗制造的,他将海带汤蒸发后留下的具有鲜味的晶体称之为“味之素”。

C.味精的生产工艺不断发展,如今我国的味精都是以玉米等粮食原料通过微生物作用生产的。

D.味精在原料和生产流程中都没使用任何有毒有害物质,是一种非常安全的食品添加成分。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早期以微生物发酵来生产谷氨酸,现在则是合理地利用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活动来生产。

B将粮食中的淀粉转化成葡萄糖,使其作为发酵工具,经发酵产生谷氨酸后中和为谷氨酸钠。

C.谷氨酸的微生物菌种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基本上都是生物体所必需的、无害的。

D.微生物菌种发酵完成后,在提取谷氨酸时,人们不会使用有害的萃取剂、溶解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日常生活中,高蛋白质的食品往往味道鲜美,是因里面含有相当高的谷氨酸成分。

B.吴蕴初借助从面筋中提炼味精的方法,创立天厨味精厂,在我国开始了味精生产。

C.我国不断提高工艺技术,完善质量检测水平,因此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味精生产国。

D.从葡萄糖到谷氨酸产生的各步骤,都由酶催化完成,合成中不产生对菌体和人类有害的物质。

 

三、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顾隐君传  

〔明〕归有光

隐君讳启明,字时显,世居昆山之七浦塘,今为太仓人。相传晋司空和之后。散居浦之南者,其族分而为三,故世称其地曰三顾村云。隐君有子曰存仁,举嘉靖十一年进士,选调余姚知县。以最,入为礼科给事中。皇太子生,覃恩近侍,封隐君如其官。

隐君为人敦朴,粗率任真,尤不能与俗竞,平生不识官府。会里中有徭役事,隐君为之赋鸿雁之诗,戾止①于吴门。君故生长海上,言语衣服,犹故时海上人 也,无纤毫城市媮靡之习,及贵,愈自敛约。就养余姚,以力自随,独夜至官舍,县中人无知者。敕受章服,闭门不交州郡。郡太守行乡饮酒礼,到门迎请,终不一 往。每旦,焚香拜阙,一饮一食,必以手加额,曰:“微天子恩,不得此。”居常读书,有所当意,每抉摘向人谈说不休,曰:“不信今人非古人也。”故平生未尝 爱财,未尝疑人。

季弟蚤世。先属意隐君子为后,隐君固让其兄子。在余姚,见家人持官物,即槌碎,加诟责焉。虽流离颠沛之际,孜孜以济人为务。有乞贷,分赀予之,知其 人必负,业已许之,不变也。或伪指隐君赚人金,隐君曰:“吾不知金,而金实为我。”卒偿之而不自言。州大夫建绰楔②,使人送其直,送者诡曰:“此吾赎金 也,而非其罪。”隐君恻然,遽还之。里有某宅某墓地相邻比,有某桥道未修,有某死未殓葬,以告,必得所欲。至其所自奉,布衣蔬食而已。濒海多逋税,置役田 以恤其里人。尝曰:“海上吾故乡,吾不能一日亡首丘之志。”故自号海隐居士。时时往庐于墓侧,从兄为游,年老兄弟相乐也。竟自海上得疾以归,而卒。

初,隐君未六十,为教曰:“古人葬以掩形,务从朴实,观美何益?吾葬不拘忌,棺必油杉,有一不然,是为逆命。”因乞兄书之,勒石于墓。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改)

【注】①覃恩:广施恩泽。②媮靡  奢侈的生活。③绰楔:古时表彰孝义的牌坊或木柱。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平生未尝爱财 爱:吝惜         B.隐君固让其兄子 让:谦让

C.置役田以恤其里人 恤:怜悯         D.勒石于墓   勒:雕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世居昆山七浦塘  师道不传也久矣 B.一饮一食,必手加额 身膏草野

C.卒偿之不自言 劳苦功高如此  D.乞兄书之,勒石于墓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有乞贷,分赀予之,知其人必负,业已许之,不变也。(4 分)

译:

(2)吾葬不拘忌,棺必油杉,有一不然,是为逆命。(4 分)

译:

4.传主顾隐君为人处世有哪些主要特点?请简要概括。(5 分)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断句限 9 处)(4 分)

者不 祸变         

(取材于《中论•修本》)

 

四、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 分)

甘草子

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珍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栏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1.诗词之妙,妙在炼字炼句,言简而意丰。请赏析“乱”字的妙处。(4分)

2.结尾二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写法上有何新意?(4分)

 

五、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六个小题)(6 分)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2)浔阳江头夜送客,                   。(白居易《琵琶行》)

(3)                   ,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4)                  ,愚顽怕读文章。《林黛玉进贾府》

(5)子曰:“见贤思齐焉,                   。” (《论语•里仁》)

(6)为天下笑者,何也?                   。《过秦论》

(7)                   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8)吾师道也,                   ?《师说》

 

六、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石头记

夏坚勇

①坐落在小西门内的包公祠有一“知府碑”。碑上的名字琳琅满目,有亲王,有大忠巨奸,甚至一些来去匆匆的庸常之辈,却偏偏没有那个本该有的名字。

②那个名字叫包拯。

③从某种意义上说,开封府的名字是和包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有了包拯,开封府才成了平民百姓心中的圣殿,成了“清正廉明、执法如山”的代名词,也成了让一切贪赃枉法的恶徒们胆战心惊的符咒。那又怎么会没有包拯?

④包拯的名字是有的,导小姐指着石碑中间的一块告诉我:“包拯的名字在这里。”千百年来,由于人们敬仰包公的大名,在观赏石碑时经常指指点点,天长日久,竟将包公的名字磨去了,只留下一处起明发亮的深坑。

⑤我不禁肃然。是一些什么样的手指,竟将坚硬的石头磨出了这么深的印痕?要知道,那些手指不是戳,更不是抠,只是轻轻地指点。可就是这轻轻一点,甚至可能是轻轻一抚,竟形成了这样令人惊叹的奇迹。可以想见,在每一次的寻找、指点和抚摸中,都传递着一份景仰和感慨,传递着一份心灵的温煦和沟通,也传递着一种呼唤——对公正、清廉和神圣法律的呼唤。

⑥当然,也有见了“知府碑”上的名字而畏缩不前的,例如,金末元初的文学家王恽在一首《宿开封后署》的诗中感慨道:

拂拭残碑览德辉,千年包范见留题。

惊乌绕匝中庭柏,犹畏霜威不敢栖。

包,即包拯;范,即范仲淹,将包、范英明喻为“霜威”,而“惊乌”则是天下的贪官污吏。虽然时隔200余年,贪官污吏见了石碑仍惊惧,仍不敢正视。因为这对他们是一场灵魂的审判,走近审判台,他们的目光是那样恍惚游移,步履亦是那样踌躇畏怯。

⑦这是一个正直的文人士大夫的感慨。但实际上,平民百姓们在瞻仰“知府碑”时,寻找的、指点的只是包拯。这也许不很公平,在冷峻的历史学家那里,包拯的名字远不及身居高位又文才兼具的范仲淹响亮。正史上的包拯并没传说的那么神。他任开封知府一共只有一年半,这期间基本上没有什么石破天惊的举动,也没有什么有强烈震慑力的大案。平心而论,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包拯不仅比不上范仲淹,甚至不能和“知府碑”上的其他有些人物相比(比如寇准,蔡襄)。

⑧那么,人们为什么只寻找包拯呢?

⑨答案在于,包拯虽非挥手起风雷的政治改革家,也非落笔惊风雨的文章高手,却以他的峭直清廉和刚正无私而名世。人们寻找的正是这种在现实生活中所渴求的品格。民众的渴求和这种有着金属般质感的坚挺品格的碰撞,激起了黄钟大吕般的共鸣。渴求愈是强烈,共鸣也愈加亢激,中国老百姓心底的“包公情结”亦生生不息。

⑩一位西方哲学家说过:“产生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我想,膜拜清官的人民大概就更不幸了。在中国,反腐败永远是一个既古老又现实的话题,至少在小民百姓的生活空间里,它的分量要比那些经邦济国的改革纲领重要,也比那些产生了很大“轰动效应”的诗文辞章重要。小民百姓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衣食温饱。因此,为官的清廉与贪酷,往往成为他们对政治最朴素的评判,至于这个“主义”那个“主义”,大抵只是精英伟人们关心的事情。民众对腐败的切肤之痛和切齿之恨,集中反映在舞台上那些以包拯为题材的戏文中,且看看那些剧名:《铡美案》《铡赵王》《铡国舅》。为什么都是“铡”?因为这些当官的太不像话了,不铡不足以解心头之恨。再看看铡刀下的那些头颅,差不多都是炙手可热的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反腐败就是要敢于动真格的,就是要从这些有分量的头颅铡起。那么就一路铡下去吧,铡他个血溅簪缨、尸横朱门、谈贪色变、大快人心。随着包拯那一声回肠荡气的“开铡”,民众心底的情绪也得到了淋漓酣畅的宣泄和释放。

⑾看罢了包拯在舞台上的亮相,再到“知府碑”上找出包拯的名字,指点着感慨一番,除此而外,中国的老百姓还能怎么样呢?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开头写道:开封府知府碑上的名字琳琅满目,却没有本该有的包拯。作者这是设置悬念以引起读者的兴趣,为后文写包拯名字因受触摸而被磨去的事件做铺垫。

B第3自然段的画线句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们对包公的敬仰和对公正、清廉的呼唤以及人们对开封府的畏惧。

C身居高位又文才兼具的范仲淹在小民百姓中没有包拯名气大,是因为他缺乏包拯那样的峭直清廉和刚正无私的品性。

D文中引用王恽的诗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贪官们面对“知府碑”时的惊惧,同时又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E作者用问句收束全文,说明中国的老百姓除了看看舞台上包拯的亮相,指点“知府碑”上包拯的名字等方式表达对清官的渴望和崇拜外,似乎别无他法,含有对现实生活中反腐不尽如人意的感叹。

2. 文章多处采用对比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3.正史上的包拯没有戏文中的那么神,为什么中国的老百姓还对他那么敬仰?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4.文章第10自然段,作者写道:“我想,膜拜清官的人民大概就更不幸了”。请结合文章,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七、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4分)白居易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调离九江不久,就有人在浔阳建亭纪念。白居易祠中有这样一幅对联:

枫叶四弦秋,根触天涯迁嫡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上联是《琵琶行》诗意的浓缩,下联写白居易离开九江时,九江人民对白居易的深情厚意。

请你也拟写一副对联,把你对《琵琶行》的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我们学习古典诗歌,我们徜徉在诗歌长廊中,感受魏晋风骨,领略大唐气象……我们仰视历史天空灿烂的诗星,我们鉴赏诗歌,解读人品,体验真情。请从中国诗人诗作中选材,仿造例句续写两个句子,构成排比。(6分)

例句: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沦落的无奈。

 

八、作文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海伦•凯勒是盲聋哑女作家、教育家。她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里,对那些拥有视力而不加怜惜的人深表惋惜。“珍惜拥有”,是一种人生觉悟,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文体特征鲜明;2.中心论点明确、突出;3.字数在800字以上。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