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2014-2015学年甘肃天水秦安县第二中学高二上期末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在历史上,城与市是产生于不同历史阶段的两种事物。这两个事物既曾结合在一起,融为一物(城市);也曾互相独立,或为无市之城,或为无城之市。“城”与“市”是反映不同事物的两个概念。

②城与市关系演变的过程与形态,是社会关系演变过程与形态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其中的交换关系演变的集中表现。在氏族社会的早期和中期,既无城,更无市。到了后期,在距今7000年前后,修城之初,城墙内没有商品交换活动,没有市场。当社会组织由氏族变为家族,开始有了产品交换、商品交易和相关场所——市。此事发生在距今5000年前后。当国王在市的四周修筑墙垣,将商业和商人的活动限定在这个称之为“市”的小区域内活动时,这标志着市场交换关系的产生。奴隶主生产方式促使商品货币关系迅速发展。庄主经济使早已存在的、无城的乡村市场兴盛。地主制与商品经济相伴而行,城里的市场活动跨过市垣,扩散到全城,市垣被市场淹没了,丧失了它原有的功能,市垣和被它围起的那种“市”成了历史遗迹。当商业和商人的活动突破这个被称为“市”的围墙,扩大到全城各个角落,在空间上城与市同大时,这标志着市场交换关系进入了中级发展阶段,即商品经济阶段。随着企业制与雇佣制的兴起,城里市场活动的范围又跨越城墙,扩散到全社会,那种原初的“城”也成了历史遗迹。当商业和商人的活动地区扩大到城墙之外,在空间上市比城大,甚至可以有市无城时,这标志市场交换关系进入高级阶段,即市场经济阶段。大体说来,无城无市和有城无市是原始自然经济的标志;城中有特定的“市”(区)是商品货币关系的产物;城区即市区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③城与市的兴起,以及城与市关系的变化,是交换方式发展的结果。随着交换的发展,城中之市从无到有,市在城中作用从小到大,其地位从低到高,所占的空间,先是在一个被市垣围起来的范围之内,继则跳出市垣跑遍全城,又跳过城墙跑到城外,把城包围起来。市从蜷缩在城的边缘到位于城的中心,由城的附属物变成城的主体。在城与市关系的演变过程中,厚厚的市垣没能挡住市场自我扩散的力量,高高的城墙也没能挡住市场自我扩散的力量。市的自我扩散力量是人建筑的坚固市垣和高矗城墙挡不住的,也是人制定的政策和制度挡不住的。市场依靠自身的力量开辟前进的道路,直至成为调配资源的基础。如果把历史比喻像一条长河,那么市场就是河中之水,它自然地流淌着,冲垮一切障碍,水到渠成。中国的市场经济,既不是从外国学来的,也不是某个人设计出来的,它是几千年来市场力量自我发展的结果。中国的市场经济植根于中国历史之中。

(选自赵德馨《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有删节)

1.联系上下文,对第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随着交换方式的发展,“市”所起作用逐渐扩大,最终在整个“城”的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B.随着交换方式的发展,“市”所处地位逐渐升高,最终在整个“城”的发展中居于支配的地位。

C.随着交换方式的发展,“市”所占空间逐渐拓展,最终超越整个“城”的范围而扩散到全社会。

D.随着交换方式的发展,“市”所具力量逐渐增强,最终超越整个“城”的实力而对其产生威胁。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段紧紧围绕“城”与“市”的概念,较为细致地分析了“城”与“市”产生时各自所处的不同社会历史背景,并简要说明了二者之间既分且合的独特联系。

B.第段首先明确“城与市关系的演变”是社会关系中交换关系演变的集中表现,之后依次剖析了城与市关系在各个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情况,以论证观点。

C.第段着重指出,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动力和规律,而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和外来文化及政策因素无关,而是根植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之中。

D.文章前一部分着重阐述城与市关系演变的过程、形态及规律,后一部分着重阐述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全文意在明确城镇化建设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历史上,“城”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氏族社会后期,而“市”作为产品交换和商品交易的场所,出现在距今5 000年前后。

B.奴隶主生产方式和庄主经济都得益于商品货币关系的迅速发展,他们都曾经以各自的方式塑造过“城”与“市”的形态。

C.当商业和商人的活动突破“市”的固有范围,市在空间上与城同大时,城市合一,表明市场交换关系进入商品经济阶段。

D.从有城无市到有市无城,可以看出,“城”与“市”关系演变的历史,就是一部市场依靠自身力量不断开拓前行的历史。

 

二、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圬者王承福传  

韩愈

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人为兵。持弓矢十叁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衣食,余叁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余,则以与道路废疾饿者焉。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无傀者取焉。

“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叁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为之者邪?将富贵难守,薄宝而厚飨之者邪?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者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为兵            发:征调          B各其能            致:尽力

C知其不可而为之者  强:勉力          D余为之传而自    鉴:照(镜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约                    蟹六跪二螯

B则以与道路废疾饿者焉    人又谁能以身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C食而怠其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又言,有可以警余者      闻道也固先乎吾

3.下列对原文内容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认为用力者使于人,泥瓦匠王承福不做官而做低贱辛苦的泥瓦匠是应该的。

B泥瓦匠王承福认为那些富贵人家富不过二代三代是因为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正确的评价。

C泥瓦匠王承福认为一个人只能尽自己的能力做好一件事,劳心又劳力是圣人也做不到的。

D韩愈认为王承福虽然做到了独善其身,但一毛不拔,不利天下。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者邪 下。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

其贤于世者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

 

三、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11分)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5分)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四、名句名篇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若夫乘天地之正,                    (庄子《逍遥游》)

(2)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3)蟹六跪而二螯,                       。(荀子《劝学》)

(4)管弦呕哑,                          (杜牧《阿房宫赋》)

(5)顺流而东也,            ,旌旗蔽空。  (苏轼《赤壁赋》)

(6)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五、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孩子的力量

列夫·托尔斯泰

“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抢毙!……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

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个人的身材高大,腰板挺直,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

这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

他被抓获,现在押去处决。

“有什么办法呢! 力量总不在我们一边。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他们的天下。死就死吧,看来只能这样了。”他想,耸耸肩膀,对人群不断的叫嚷报以冷冷的一笑。

“他是警察,今天早晨还向我们开过枪!”人群嚷道。

但人群并没有停下来,仍押着他往前走。当他们来到那条横着昨天在军警枪下遇难者尸体的街上时,人群狂怒了。

“不要再拖延时间!就在这儿枪毙那无赖,还把他押到哪儿去?”人群嚷道。

被俘的人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

但领头的人决定把他押到广场上去,去那里解决他。

离广场已经不远,在一片肃静中,人群后传来一个孩子的哭叫声。

“爸爸!爸爸!”一个六岁的男孩边哭边叫,推开人群往俘虏那边挤去,“爸爸!他们要把你怎么样?等一等,等一等,把我也带去,带去!……”孩子旁边的人群停止了叫喊,他们仿佛受到强大的冲击,人群分开来,让孩子往父亲那边去。

“瞧这孩子多可爱啊!”一个女人说。

“你要找谁呀?”另一个女人向男孩俯下身去,问。

“我要爸爸!放我到爸爸那儿去!”男孩尖声回答。

“你几岁啊,孩子?”

“你们想把爸爸怎样?”男孩问。

“回家去,孩子,回到妈妈那儿去。”一个男人对孩子说。俘虏已听见孩子的声音,也听见人家对他说的话。他的脸色越发阴沉了。

“他没有母亲!”他对那叫孩子去找母亲的人说。男孩在人群里一直往前挤,挤到父亲身边,爬到他身上去。人群一直叫着;“打死他! 吊死他!枪毙坏蛋!”

“你干嘛从家里跑出来?”父亲对孩子说。

“他们要拿你怎么样?”孩子问。

“你这么办。”父亲说。

“什么?”

“你认识卡秋莎吗?”

“那个邻居阿姨吗?怎么不认识。”

“好吧,你先到她那儿去,待在那里。我……我就来。”

“你不去,我也不去。”男孩说着哭起来。

“你为什么不去?

“他们会打你的。”

“不会,他们不会的,他们就是这样。”

俘虏放下男孩,走到人群中那个发号施令的人跟前。

“听我说,”他说,“你们要打死我,不论怎样都行,也不论在什么地方,但就是不要当着他的面。”他指指男孩,“你们放开我两分钟,抓住我的一只手:我就对他说,我跟您一起去溜达溜达,您是我的朋友,这样他就会走了。到那时……到那时你们要怎么打死我,就随你们。”

领头的人同意了。

然后俘虏又抱起孩子说:“乖孩子,到卡秋莎阿姨那儿去。”

“你呢?

“你瞧,我同这位朋友一起溜达溜达,我们再溜达一会儿,你先去,我就来。你去吧,乖孩子。”

男孩盯住父亲,头一会儿转向这边,一会儿转向那边,接着思索起来。

“去吧,好孩子,我就来。”

“你一定来吗?”男孩听从父亲的话。一个女人把他从人群带出去。等孩子看不见了,俘虏说:“现在我准备好了,你们打死我吧。”

这时候发生了完全意想不到和难以理解的事情。在所有这些一时变得残酷,对人充满仇恨的人身上,同一个神灵觉醒了。一个女人说:“我说,把他放了吧。”

“上帝保佑,”又一个人说,“放了他。”

“放了他,放了他!”人群叫喊起来。

刚才还在憎恨群众的他,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他是个有罪的人,但从人群跑出去,却没人拦住他。

选自《哈吉穆拉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A.“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等动作和神态的描写,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形象。

B.儿子的出现,使事态发生变化,不仅让警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过错,而且也使得愤怒的群众生发悲悯情怀。

C.“同一个神灵”是指亲情与爱,同情和怜悯,也正是孩子对父亲的爱使人们改变了先前的态度,唤醒了人们内心的善良与博爱。

D.“脸色越发阴沉了”表现了警察内心对周围群众的仇恨和对儿子的担心,“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表现了他被谅解后内心的愧疚悔恨以及惊喜之情。

E.从警察起初的执拗到最后的落泪,从百姓起初的怒不可遏到最后的宽容谅解,小说在巨大的落差中凸显了人性的力量。

2.小说的开头写人群大声叫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做简要分析。6

3.小说中的警察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6

4.“孩子”的出场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从主题思想、形象塑造和结构安排三个方面,任选一个方面探究。 8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25分)

2010年,95岁的漫画家华君武去世,家人按照他的遗愿将245幅漫画作品捐给上海美术馆。

1930年,华君武在浙江省立一中上学,他的漫画《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在校刊上发表,他平生第一次得到一块大洋的稿酬。这件事给了他很大鼓励,从此,他锲而不舍地创作漫画和投稿。1931年,16岁的华君武来到大上海在一家银行作小职员,用业余时间画漫画。当时丰子恺、叶浅予等漫画前辈齐聚上海办杂志。华君武自知资历太浅,就想了一个办法:画当时没人画的人物众多的漫画——大画。这方法使他一举有名,后来上海漫画界都知道,有一个“画大场面的华君武”。这个时期的华君武主要画市井俗态,叶浅予看到报纸上一幅华君武讽刺黄包车夫的漫画,就主动找到他说,你以后不要画这样的画了。华君武很快明白,身处随处是丑恶与欺压的上海,自己不该对普通劳动者如此不宽容。

1936年,华君武读了《西行漫记》,他非常向往书中的那个世界。两年后,他瞒着母亲,怀揣友人赞助的路费,只身艰难跋涉了三个月到达陕北。“那个时期大家都很年轻,有人吃不了那个苦就走了,但我一点都没有动摇过。我觉得延安虽然很艰苦,但很好,没有什么应酬,连名片都没有。”华君武说,“人应该在那样的环境中生长。”

延安的漫画家们办墙报做宣传工作,有年画、连环画、木刻、版画等等,可老百姓一看到君武的画,掉头就走了。君武受了些刺激,开始把笔触对准延安的人和事。1942年,君武与另外两人一起举办了漫画展,延安文人纷纷来参观,因为人多拥挤,把门都挤坏了。画展中最受关注的是60幅讽刺漫画,如《准时到会的人》中,一个抽着烟的干部蹲在广场上等候开会,周围只有乌鸦在觅食,漫画讽刺了开会的人经常迟到。

抗日宣传画是君武抗战时期的重要作品,其中有批判意大利法西斯践踏他国领土的《一只魔怪的脚》、讽刺汪伪政权谄媚日寇的《肉骨头引狗》等。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君武调任《东北日报》主编,他最著名的“蒋介石肖像”《磨好刀再杀》惹怒了国民党当局,他因此被哈尔滨国民党特务组织以“侮蔑领袖”的罪名列入暗杀名单。

1953年,华君武找到了今后创作的方向——内部讽刺画,并在《光明日报》开辟的社会生活漫画专栏里每周发表一幅讽刺漫画。反右斗争开始后,他创作内部讽刺画的压力越来越大,有人说:“现在有很多可歌可泣的事,你就不能画点歌颂的?”但华君武认为,歌颂漫画比讽刺漫画更难画,那种皮笑肉不笑的歌颂称不上是真正的讴歌,“我没那个本事”,他只好暂停了漫画专栏的创作。没多久,《光明日报》社长穆欣找到他,希望他继续画。华君武说,你要敢登我就敢画;穆欣回道,你要敢画我就敢登。就这样,专栏没有停掉。1961年,北京师范大学批判杜甫的《兵车行》不分正义和非正义。华君武画了《杜甫检讨》,批评学术界不顾历史事实、上纲上线的现象。画中的杜甫愁眉苦脸写检讨,面前的纸上写着“兵车行乃和平主义思想”。“文革”开始后,华君武首当其冲成为批判对象,“文革”十年,他没创作一幅漫画。

上世纪九十年代,君武开始在全国举办漫画展。他给自己刻了一方字样“大愚若智”的图章,还在每次画展的前言中都写:“在政治运动中,我也画了一些同志的漫画,在此我谨向他们致歉。”他晚年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时有一张名片,名片居中是他手写竖排的“君武”三个字,左下角是电话号码,无头衔,无装饰。

相关链接

漫画主要是批评的艺术,不懂就没有发言权。(《〈华君武漫画展〉前言》)

我都是针砭时弊的,我没有画那个休闲漫画,我不画。(华君武自传《漫画一生》)

但凡他听见大到国际社会、小至街头巷尾发生什么事,他的讽刺漫画就会很快见诸报端,并且有着持久的生命力,70多年来一直如此;他从不“见异思迁”,也不怕自己挫败,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爱漫画,爱这个国家,爱这个国家的人民。

(《南方日报》2010年6月14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华君武上中学时就凭借自己的漫画《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得到了稿酬,这与他为漫画取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有关。

B上海时期的华君武曾用漫画讽刺黄包车夫,但叶浅予主动和严正的提醒,使他明白了“只有懂得漫画是批评的艺术,才有发言权”的道理。

C《西行漫记》中描绘的延安生活,让年轻的华君武非常向往,他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投身于 “那样的环境中”了。

D当华君武把漫画创作的笔触对准了延安的人和事后,他在三人画展中的60幅讽刺画备受延安文人关注。

E《光明日报》社会生活漫画专栏得以延续,是华君武和穆欣共同坚持真理的结果,表明当时的华君武并没有放弃针砭时弊的创作方向。

2.传记以君武的遗愿开篇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分析。(6分)

3.作为漫画家,君武在不同时期的创作各有着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4.为什么君武的讽刺漫画“有着持久的生命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六、选择题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沈从文先生撰写《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时,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从典章制度到文物知识都持之有故,一丝不苟。

B.在淘宝网上开服饰店三年多了,王芳一直诚实守信,一言九鼎,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信任,生意也越做越红火。

C.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学生是课堂主体的理念在教师心目中已泾渭分明,课堂面貌也有了很大变化。

D.李教授指导博士生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简明,不要繁文缛节,更不要模棱两可。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不少市民无奈的抱怨:家里没有洒满阳光的阳台,在小区的公共区域又找不到适合晒被子的地方,“晒被难”成为不少市民发愁的事儿。

B.加强和改进文学评论工作,引领文学创作和广大读者的文学欣赏水平,纠正不良的创作倾向,是文学评论家必须承担的职责。

C.近年来,出版业遭受了以互联网技术、数字化阅读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冲击,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博弈局面,传媒结构发生了微妙变化。

D.随着国人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旅游部门将开发新景点,推出新项目,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林语堂先生说,中国的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                ?年华如水静流,中国人是多情的、善感的。虽然我们不都是诗人,可总会在人生的某种时刻,忽然间诗情上涌:               。那就让我们从寻找中国诗歌的意象开始,从一草一木,从春花秋月开始起程,沿着诗歌的通幽曲径,抵达我们的心灵深处。

①总会有那样一个节点,我们品味人生,心绪万千

②成年跌宕时,我们谁不曾在诗酒中流连

③我们谁不曾登高看水阔山长?我们谁不曾渴望逃离喧嚣,寻访静谧的田园

④我们谁没有经过春来秋往的涤荡?我们谁没有经历日月交叠的轮转

⑤总会有那么一个契机,我们想寻找真实的自己

⑥少年飞扬时,我们谁不曾向往长剑狂歌的豪侠倜傥

A.⑥②④③⑤①    B.⑥③②④①⑤     C.④②⑥③⑤①    D.④③⑥②①⑤

 

七、语言应用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个字。(6分)

材料:太原,古称并州。大约在距今四千五百多年的古代,唐尧的部族活动于今河北省唐县至望都一带。对此,《后汉书·郡国志》《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舆地广记》及《太平寰宇记》等著名的古代地理志书,都持此说。

那么,       ?何光岳先生在其名著《炎黄源流史》中认为,由于东夷族势力日渐强大,作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唐尧,为避免东夷部族的侵扰,遂率部西徙。不过,      。《尚书·尧典》说“尧之时洪水为患为甚”;《寰宇通志》说“尧时上游之水无所痒,壅而四出”;《晋乘搜略》说“尧时黄水为患,震及帝都”等等,不一而足。据此,不少人认为,唐尧所以西徙,究其道理,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下面这段文字中划线的这句结论是从哪些方面推导出来的?请简要概括,总字数不要超过15个字。(5分)

钓鱼岛在日本染指之前并非“无主地”,中国早在明朝就发现和命名了钓鱼岛,发现意味着先占,先占即取得领土主权,这就是国际法则的“先占”原则。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明朝已经将钓鱼岛纳入国家版图,一些使臣的笔记里还标明了中国渔民在钓鱼岛周围海域的航线。明以后的历代政府更是采取了开发、利用、管辖和保卫等措施,对钓鱼岛行使主权以有效统治。可以肯定,日本关于钓鱼岛主权的主张是站不住脚的

 

八、作文题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他租了我家旁的空地,种下了大片桃花心木的树苗。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浇水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的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我忍不住问他了,种树人笑了,他说: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字数不少于800。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